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一)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一)
硬膜下血肿
•定义:硬膜下血肿是指在硬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的血液积聚。
它通常是头部创伤或者颅内血管破裂导致的。
•症状: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失等。
•诊断:通过临床症状、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来确认诊断。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来减轻疼痛、控制颅内压力和抗凝血等。
–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清除血肿、解除颅内压力和修复破裂的血管等。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和社会支持等,以帮助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并发症:颅内感染、脑水肿、神经功能障碍等均可能成为硬膜下血肿的并发症。
•预后: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能大大改善硬膜下血肿的预后,但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损害甚至死亡。
以上是对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名词的列举和解释说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是一种较常见的颅内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下腔中聚集所形成的血肿。
硬膜下血肿一般是由头部外伤引起的,常见于脑震荡、头部撞击或跌倒等情况下。
以下是硬膜下血肿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供您参考:
1. 病因:硬膜下血肿主要是由头部外伤所致,如果未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损伤。
2. 症状:一般头部外伤后,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
3. 诊断:一般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时
就医很重要。
4. 治疗:对于较小的硬膜下血肿,可以通过静脉输液、观察等保守治疗。
而对于较大的硬膜下血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5. 预防:避免头部外伤是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如佩戴安全帽、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意识等。
6. 注意事项:如果出现头部外伤并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同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疲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 心理支持: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及其家人可能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建议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指导。
请记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硬膜下血肿的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的健康教育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常常发生在头部遭受外力撞击或剧烈震动后。
这种情况下,其中一个或多个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造成血肿形成。
硬膜下血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因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保护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风险因素:- 高龄:年龄越大,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会增加。
- 颅脑创伤:一次头部外力撞击或剧烈震动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并引发硬膜下血肿。
- 使用抗凝血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增加血液凝固能力降低的风险,进而增加硬膜下血肿的患病风险。
- 其他疾病:高血压、血液病等疾病也与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症状:- 头痛:可能是最常见的症状,尤其在创伤后出现。
- 恶心和呕吐:由于颅内的压力增加,可能引起这些症状。
- 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
- 瞳孔异常:瞳孔大小或对光反应的变化可能表明硬膜下血肿。
治疗方法:- 紧急治疗:一旦怀疑患有硬膜下血肿,应立即就医。
医生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CT扫描或MRI,以确诊。
-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或病情严重的硬膜下血肿,可能需要手术来减轻颅内压力,并清除血肿。
- 其他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选择给予止痛药、利尿剂等辅助治疗手段。
预防措施:- 避免头部创伤:在进行激烈活动、驾驶车辆等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减少头部受伤的可能。
- 合理用药:如果需要使用抗凝血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保持血压稳定、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可以降低硬膜下血肿的发生风险。
总之,对于硬膜下血肿这种严重的颅脑损伤,早期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因素、症状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避免这种疾病给我们造成的危害。
硬膜下血肿讲解学习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病因病理】1.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 —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2.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而致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
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3.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包裹。
【临床表现】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
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
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
在CT平扫上,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
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血液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
因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影。
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即高密度血凝块沉于血肿下部或溶血后含铁血红蛋白下沉所致。
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
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硬膜下血肿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情况,在护理方面需要特别细心和周到。
咱先来说说啥是硬膜下血肿吧。
有一次我在医院值班,碰到一个因意外摔倒导致硬膜下血肿的病人。
那是一位大爷,早上出门遛弯的时候不小心在台阶上踩空了,脑袋磕到了地上。
送来医院的时候,大爷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的。
这可把家里人急坏了。
经过检查,发现是硬膜下血肿。
对于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首先得密切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
这就像时刻盯着一个容易出岔子的“小家伙”,一点儿都不能马虎。
每小时都要量体温、测脉搏、看血压,还要注意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有一回,我负责的一个患者,前一刻生命体征还挺平稳,可没过多久,血压突然就往下掉,把我紧张得不行。
还好发现及时,采取了措施,这才没出大问题。
意识状态的观察也特别重要。
要时不时地跟患者说说话,看看他们回答是不是清楚,反应是不是灵敏。
要是发现患者突然变得嗜睡或者烦躁不安,那可得赶紧告诉医生。
我记得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本来还能和我们正常交流,结果没一会儿就开始说胡话,我们赶紧通知医生进行了紧急处理。
体位护理也有讲究。
一般来说,患者要把头抬高 15 到 30 度,这样能促进脑部的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
可有的患者躺久了就不舒服,总想动一动,这时候就得耐心地跟他们解释为啥不能乱动。
再说说饮食护理吧。
患者的饮食得清淡、易消化,还得有营养。
多吃点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要是患者便秘了,用力排便可能会让颅内压升高,那可就危险了。
曾经有个患者,就因为吃了太多油腻的东西,好几天没解大便,可把我们护士愁坏了。
后来又是调整饮食,又是按摩腹部,费了好大劲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还有伤口和引流管的护理。
要保持伤口周围干净整洁,别让它感染了。
引流管得固定好,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
有一次,一个患者的引流管不小心被压住了,引流液流不出来,脑袋肿得厉害,还好及时发现处理了。
心理护理也不能少。
患者和家属往往都很紧张害怕,这时候咱们就得给他们打打气,让他们有信心战胜病魔。
硬膜下血肿伤残等级鉴定标准

硬膜下血肿伤残等级鉴定标准
一、硬膜下血肿程度
硬膜下血肿的伤残等级主要根据血肿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血肿可以分为轻、中、重度。
1. 轻度:硬膜下血肿较轻微,无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2. 中度:硬膜下血肿较明显,伴有一定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但尚可代偿。
3. 重度:硬膜下血肿严重,伴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且难以代偿。
二、症状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作为评估伤残等级的参考。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评估硬膜下血肿程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肿的大小、位置和范围,为伤残等级的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是评估硬膜下血肿伤残等级的关键因素。
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级:
1. 轻度:仅有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 中度: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但尚可代偿,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
3. 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无法代偿,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得出硬膜下血肿的伤残等级。
需要注意的是,伤残等级的评估需要由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影像学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影像学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硬膜下血肿这个事儿!你知道啥是硬膜下血
肿不?就好比啊,咱的脑袋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里面有好多零件和
线路呢。
硬膜下血肿呢,就像是这个仪器里面出了个状况。
影像学检查啊,那可是发现硬膜下血肿的重要手段!想象一下,影
像学就像是一双超级厉害的眼睛,能透过脑袋这个神秘的“盒子”,看
清里面到底发生了啥情况。
比如说做个 CT 吧,那片子上就能清楚地显示出硬膜下血肿的影子。
我记得有一次,有个病人送来医院,头疼得厉害。
医生赶紧给他安
排了影像学检查,结果一出来,嘿,果然是硬膜下血肿!这时候,医
生和病人就开始商量治疗方案啦。
医生说:“这硬膜下血肿可不能小瞧啊,得赶紧处理!”病人紧张地问:“那会咋样啊?”医生耐心解释道:“就像家里水管漏水了,咱得赶紧修好,不然会出大问题呀!”
还有啊,磁共振成像(MRI)也能很好地诊断硬膜下血肿呢!它能
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就像给脑袋做了个更精细的“扫描”。
这多厉害呀!
反正啊,影像学对于诊断硬膜下血肿那可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
咱怎么能清楚地知道脑袋里面的情况呢?所以啊,可别小看了这些影
像学检查,它们真的是医生的好帮手,能帮咱早早发现问题,早早解
决呀!我的观点就是,影像学在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
作用,是帮助我们了解病情的重要手段。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1.常见原因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由直接打击头部引起,主要见于接触类体育运动。
硬膜下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中间层(蛛网膜)之间出血,而硬膜外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出血。
2.识别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通常经历意识水平降低和剧烈的头痛。
在一个变化不定的清醒期之后,意识水平迅速下降。
硬膜下血肿或颅内出血将导致意识丧失,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神智。
可能发生明显的呕吐、癫痫和偏瘫。
两边瞳孔常常大小不一而且扩大。
3.治疗方法
出现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症状的运动员应立即暂停比赛,并被送至医院急救室。
注意,初次打击头部造成的出血或脑创伤通常并不严重。
4.重返体育运动
因为症状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而有巨大的差别,所以还没有针对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何时重返体育运动的固定标准。
每个事件都必须单独评估。
这就是说,许多轻度脑血肿的运动员在受伤几周后便可重返体育运动,其他脑血肿受伤者则需要等待更漫长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源性脑症状:偏瘫、肢体肌力减退、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诊断依据
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部分 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血肿部位和范围。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颅骨钻孔引流术。
病 例 讨 论
病例
24床,王继,男,51岁,诊断: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入院时间: 2014-08-26 现病史:患者一月前受凉后出现双侧颞部跳痛,活动后及扭头后 明显,伴有恶心预吐,自以为ʺ感冒ʺ,口服ʺ莲花清瘟颗粒、 抗病毒颗粒ʺ等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未完全缓解。7天前 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无力,但行走、站立无影响,未予重视 及诊治,今日行走稍感不利来我院就诊,门诊以ʺ脑梗死ʺ为诊 断收入我科。发病来,患者神志清,精神欠佳。睡眠、饮食尚可, 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术后予以心电监护、氧气吸入,抗炎治疗,补液等营养脑神经药 物治疗。
病例
患者于手术当天拔除头部伤口引流管,拔管后神志清,生命体征 平稳,主诉略有头痛。
患者于6-14复查头颅CT示血肿基本清除,且生命体征平稳,神志 清,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四肢肌力正常。
护理记录
入院评估
入院时间:2014--08--26 17:50
I3:保持尿管的通畅,防止折叠、扭曲和逆流。按时做好尿管护理 I4: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防止一切感染的可能性。 I5:嘱患者勿抓挠及沾湿伤口。 I6 :如患者感觉伤口有渗出及带血性敷料,及时通知医师给药头部 换药,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I7 :指导患者低盐、低糖饮食,加强营养。按时服用降糖药物、监 测血糖。
活动状态:自如
自理能力:能自理
症状体征:头疼、左下肢乏力 主要治疗原则:完善相关检查,待手术治疗
患者个性化需求:有
针对需求的护理计划:
对疾病的认识及了解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严格卧床休息。 3:留陪护一人。 4:饮食宜消化清淡,避免用力排便。
术后护理记录
护理问题及措施
p1:焦虑:与担心手术效果、环境改变有关
o:患者未入院期间未发生感染。
p5:颅内压增高的风险与高血压有关
I1:定时观察生命体征分,注意神志的变化,及时观察病情 I2:抬高床头15~30度,促进颅内静脉血回流, I3 :避免患者患者情绪激动,保持血压稳定,减少颅内压增高的可 能。 I4 :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定时监测血压,控制患者血压,避免颅内 压的增高。
术后并发症
血肿复发:1)血肿包膜继续出血。
2)血肿包膜过厚,脑组织复位不良。
3)凝血块过多未能引出。
•
术后癫痫:主要原因是引流管刺激皮层或继发脑内血肿所致。
术前护理
常规护理:剃发、清洁头部皮肤,对躁动不安者应以适当约束或 术前使用镇静剂。血压过高者术前予以脱水剂或降压药。
心理护理:本病大多为老年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对清醒患者交流时语速要慢,声音稍大, 详细介绍该手术的方法及过程,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取得 术中最佳配合。
I3: 定时更换体位,防止压疮。
O:患者未发生压疮。
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状态是判断 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体位:术后取 平卧位,患侧卧位,以达到有效引流。对烦躁患者 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拔管。
术后护理
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予以低负压引 流,活动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每天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 作,准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通常于术后2-3天复查CT后 拔除引流管,若引流液色鲜红且增多,考虑再出血可能,需报告 医生。
O: 患者疼痛有所缓解。
P3:窒息的可能与麻醉方式有关
I1 :患者采取全麻方式手术,术后未醒患者采取去枕卧位,头偏向 一侧。
I2 :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I3:术后6h禁食、水,防治呛咳引起的窒息。
P4:感染的可能:与手术及高血糖、留置尿管有关
I1:监测患者体温。
I2: 遵医嘱予以抗生素。
P6:有再出血的可能与手术有关
I1:密切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I2:准确观察患者血压,防止血压升高引起出血。
I3 术后予以平卧位,卧向患侧。 I4 不用强力脱水剂。
O: 患者未发生再出血
P6:压疮的可能与体位有关
I1:术后清醒患者,定时给予翻身、叩背。
I2:及时更换床单位,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
辅助检查:头颅MRI:右侧额顶枕部、左侧额顶部硬膜下血肿
病例
患者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后,于2014-8-28在全麻下行双侧慢性硬 膜下血肿钻孔外引流引流术。
术后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25cm,肢体活动好,双 侧肢体肌力均为5级。头部伤口无渗出。血糖、血压均偏高给予 定时监测血糖、血压并口服降压、降糖药物.(硝苯地平缓释片、 二甲双胍)
病例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ʺ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ʺ 等慢性疾 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献血史。 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社会进行。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3cm,直接间 接对光反射正常,眼球各向运动好。躯干及四肢触觉、温痛觉正 常。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轻瘫试验阳性,余肢体肌力5级,四肢 肌张力正常,腱反射( + ),巴氏征可疑( + ),颈软,克氏征 (-),布氏征(-),直线行走尚可。
I1: 鼓励病人诉说疼痛的感受,告知轻微的头痛是脑外科术后正常 的现象, 及时给予心理安慰与精神 支持。 I2:教会病人放松的技巧,学会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深呼吸等。 I3: 保持病室安静,温度、湿度适宜,做各种操作应准确、轻柔, 以免给病人增加痛苦。 I4:密切观察疼痛的程度,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I1:向病人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室环境及其主治医 生 与责任护士,使其消除陌生感。 I2: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消除病人 的疑虑。 I3:经常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焦虑的原因,鼓励 其表达心中感受,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给予 安慰与支持。
O:患者焦虑情绪消失。
p2;疼痛:与手术及疾病有关
饮食指导:保持大便通畅,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清淡半流质饮 食,进食采取少食多餐,多吃蔬保持肢体的运动功能,在康 复期间为患者做功能锻炼时动作要轻柔、缓慢、有节奏,活动范 围应达到最大生理范围。在患者进行站立练习时,开始可以在有 依靠处站立,如背靠墙、扶拐杖等,每次10 min一20 min。然后 从无依靠站立逐步过渡到行走,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并训练患 者自行洗脸,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功能。
对症支持治疗:术后予以抗炎、止血、营养脑神经等。
术后并发症
继发性颅内血肿:继发颅内血肿是因为脑挫裂伤灶出血或术中血 肿清除过快脑组织迅速复位造成损伤而出血。
脑脊液漏:表现为术后的引流量200~400ml,且引流渐渐清亮。 经抬高引流15~20cm,引流量渐渐少且清亮,1周内拔出引流。 原因是术中造成蛛网膜破裂以致蛛网膜下腔与血肿腔相通所致。
入院方式:步行
主诉:间断头疼1个月,左下肢乏力7天 护理级别:一级 饮食:低盐低脂饮食
T36.5 P66次/分 R16次/分 BP155/110mmHg 身高175cm 体重70kg 神志:清醒 过敏药物:无
睡眠/大、小便/视力/听力/心理状态:正常 营养评估:2分 疼痛评估:无 跌倒/坠床风险评估:0分
慢性硬膜下血肿
护理查房
神经外一科
主讲人:赵侠
梁丽君
疾病介绍
定义
指位于 硬脑膜 与蛛网膜 之间有完整包膜的血肿, 伤后3 周 以上出现症状者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以老年患者居多。
血肿常发生于额颞顶半球凸面。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精神障碍: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