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沉淀池工艺设计
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整理版ppt
16
例:某城市污水排放量为100000m3/d,悬浮物浓 度C0为250mg/L,试设计一平流式沉淀池,使处 理后污水中悬浮物浓度不超过50mg/L,污泥含水 率为97%, 通过沉淀性能曲线查得,当去除率为80%时,去 除颗粒物的最小沉降速度为1.44m/h,沉淀时间 为65min。其中,取长宽比为6,污泥区高度为 2.8m,缓冲区高度为0.6m,沉淀区泥斗上下低 面为正方形,上斗边长为6m,下斗边长为0.4m, 泥斗倾角为45°;流入口至挡板距离取0.5m,流 出口至挡板距离为0.3m。
(m3/m2.h)
(g/pc.d)
(%)
初沉池 二沉池
仅一级处 理
二级处理
活性污泥 法
生物膜法
1.5-2.0 1.0-2.0 1.5-2.5 1.5-2.5
1.5-2.5 1.5-3.0 1.0-1.5 1.0-2.0
15-27 14-25 10-21 7-19
96-97 95-97 99.2-99.5 96-98
h2=q×t=0.96×1.9=1.82 m ③ 沉淀池长度 每个池宽b取6.0 m,则池长为
L2=A1/ b=217/6=36.17 m 取L2=36.5 m 长宽比为L/b=6>4,符合要求。
整理版ppt
19
(3)沉淀区各部分尺寸计算
① 每日产生污泥量
W=[Qmax×(c0-c1)×100]/[γ×(100-P)]
整理版ppt
8
• 式中:h1——超高,为了适应冲击负荷的水位 变化,有效水深
• 0.3m。
以上应有保护高度h1,常取
•
h2——有效高度,m
•
h3——缓冲层高度,当没有刮泥机时,
高效沉淀池设计方案

高效沉淀池设计方案一、设计概述高效沉淀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的设施,其设计目标是通过优化池体结构、水流流态和污泥沉淀等方面的因素,提高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和污水净化效率。
本设计方案将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一种高效、稳定且易于维护的沉淀池设计方案。
二、设计要点1、池体结构:为了提高沉淀池的沉淀效果,我们将采用平流式沉淀池结构。
这种结构简单、稳定,且在实际应用中表现良好。
同时,我们将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来增强池体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2、进水口设计:进水口的设计需考虑均匀分配进入沉淀池的污水,以避免流速不均对沉淀效果产生影响。
我们将采用宽堰进水方式,并在堰口设置挡板,以实现污水均匀分配。
3、出水口设计:为了防止已沉淀的污泥被水流带出,我们将设置虹吸出水口。
通过虹吸作用,出水口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流速度,避免已沉淀的污泥被带走。
4、排泥口设计:排泥口的设计需考虑排泥的及时性和均匀性。
我们将设置多个排泥口,分布在沉淀池的底部,并使用旋转式排泥阀,以实现均匀排泥。
5、曝气系统:为了提高污泥的活性,我们将设置曝气系统。
曝气系统将通过均匀布置在沉淀池底部的曝气管进行曝气,以提高污泥的生物活性。
6、控制系统:为了实现自动化控制和监测,我们将设置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将包括液位传感器、流量计、pH计等设备,以实现对沉淀池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三、具体实施方案1、施工准备:在施工前,需做好场地平整、测量放线、基础处理等工作。
2、池体施工: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池体施工。
先进行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然后安装池壁和顶板。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证池体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3、进水口施工:在池体一侧设置宽堰进水口。
进水口应保持与水平面垂直,以保证污水能够均匀分配。
在堰口设置挡板,以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沉淀池底部。
4、出水口施工:在池体另一侧设置虹吸出水口。
虹吸出水口应保持与水平面平行,以避免对已沉淀的污泥产生扰动。
在出水口处设置挡板,以防止已沉淀的污泥被水流带出。
氧化沟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

氧化沟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
为了有效处理和处置城市污水,提高水环境质量,氧化沟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中。
本文将介绍氧化沟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要点和方法,旨在提供一个参考框架和指导,以满足城市污水处理的需求。
氧化沟工艺概述氧化沟工艺是一种生物降解污水的处理方法,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和氧化。
该工艺主要包括氧化沟、沉淀池和曝气系统等组成部分。
污水进入氧化沟后,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有机物被降解为无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泥。
随后,污水进入沉淀池,沉淀池中的污泥会逐渐沉淀下来,经过处理的污水流出。
曝气系统是为了提供氧气,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降解作用。
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要点设计一个高效、稳定和可靠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需要考虑以下要点:1. 处理规模根据城市的污水产量和水质要求,设计合适的处理规模。
城市污水处理厂应能够处理并满足高峰期的污水产量,同时能够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
2. 设备选择根据污水特性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
包括氧化沟、沉淀池、曝气系统、污泥处理设备等。
设备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以确保运行效果。
3. 工艺流程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确保各处理单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工艺流程应充分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最大限度地去除有机物和污染物。
4. 污泥处理污泥是氧化沟工艺中产生的重要产物,需要进行处理和处置。
选择合适的污泥处理方法,如厌氧消化、压滤或干化等。
5. 操作和维护设计操作和维护方便的工艺,以便运维人员对设备和工艺进行管理和维护。
合理的维护计划和培训可以确保设备和工艺的长期运行效果。
设计示例设计参数•城市污水产量:100,000 m3/d•COD浓度:500 mg/L•BOD浓度:250 mg/L•出水要求:–COD:≤50 mg/L–BOD:≤20 mg/L设计流程1.预处理:城市污水进入预处理单元,去除大颗粒杂质和固体颗粒物。
沉淀池的设计课程设计

精选课件
33
3.2 沉淀池的设计及计算例题
6)入口的整流措施
精选课件
34
3.2 沉淀池的设计及计算例题
7)出口的整流措施可采用溢流式集水槽。
8)进出口处应设置挡流板,高出池内水面0.1~0.15m。 挡流淹没深度:进口处视沉淀池深度而定,不小于0. 25m, 一般为0.5~1. 0m;出口处一般为0.3~0.4m。挡板位置: 距进水口为0. 5~1. 0m;距出水口为0. 25~0.5m。
精选课件
24
2. 设计流量的确定
平均日流量(m3/d)
用来计算污水厂的栅渣量、沉砂量、污泥量、处理总水量、 耗药量及年抽升电量
设计流量(m3/h或L/s)
用于污水处理厂中管渠计算及各处理构筑物设计
最小污水流量(m3/h)
常用于污水泵站最低水位及污水泵选型等
精选课件
25
2.1 平均日流量(m3/d)
污水连续不断 地流入与排出
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物在 静止时完成沉淀过程,由 设置在沉淀池壁不同高度
的排水管排出。
污水中可沉颗粒的沉淀在
流过水池时完成,这是可
沉颗粒受到重力所造成的
沉速与水流流动的速度两
精选课件
方面的作用。 23
提高沉淀池沉淀效果的有效途径
沉淀池均存在去除率不高的问题, 且占地面积较大,体积庞大。
11)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
精选课件
44
3.2 沉淀池的设计及计算例题
12)污泥斗和梯形部分污泥容积 V1+V2=26+9=35.00m3>25 m3 (设计合理) 13)池子总高度。设缓冲层高度h3=0.50m,则
H=0.3+3.0+0.5+3.62=7.42m
沉淀池设计

沉淀池设计沉淀池设计说明书院系:地球与环境学院专业班级:环境工程10-1班学号:2010300877学生姓名:王海迪指导教师:葛建华2013 年12 月18 日目录一概述 (3)二一般规定 (3)三沉淀池计算 (5)3.1设计参数 (5)3.2设计计算 (5)1)最大设计流量 (6)2)池子总表面 (7)3)池径 (7)4)沉淀池有效水深及径深比 (7)5)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7)6)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7)7)污泥斗容积 (7)8)污泥斗以上圆截锥部分容积 (7)9)污泥区总容积 (8)10)沉淀池总高度 (8)四参考文献 (8)五教师评语 (9)一概述沉淀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后泥水分离的构筑物,多为分离颗粒较细的污泥。
密度大于水的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从水中分离出去的现象称为沉淀。
用于沉淀的处理构筑物称为沉淀池,沉淀池主要去除悬浮于污水中的可以沉淀的固体悬浮物。
按在污水处理流程中的位置,在生化之前的称为初沉池,沉淀的污泥无机称为较多,污泥含水率相对于二沉池污泥低些。
位于生化之后的沉淀池一般称为二沉池,多为有机污泥,污泥含水率较高。
平流式沉淀池:优点(1. 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2. 施工简单,造价低)。
缺点(采用多斗排泥,每个泥斗需单独设排泥管各自排泥,操作工作量大,采用机械排泥,机件设备和驱动件均浸于水中,易锈蚀)。
适用条件(1. 适用地下水位较高及地质较差的地区;2. 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竖流式沉淀池:优点(1. 排泥方便,管理简单;2. 占地面积较小)。
缺点(1. 池深度大,施工困难;2. 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3. 造价较高;4.池径不宜太大)。
适用条件(适用于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幅流式沉淀池:优点(1. 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管理较简单;2. 排泥设备已有定型产品)。
缺点(1. 池水水流速度不稳定;2. 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较高)。
城市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城市污水处理设计规范污水处理是保护城市环境和人民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城市污水处理设计规范,包括设计原则、处理工艺、设备选型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内容。
1. 设计原则污水处理设计的原则是根据地区特点和环境需求,合理确定设计参数和处理工艺,确保处理效果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水质标准。
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水质、水量、处理设备的可行性、运行成本和维护管理等因素。
2. 污水处理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常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工艺。
常见的污水处理工艺包括格栅、沉淀、曝气、好氧处理、厌氧处理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污水水质、流量和处理效果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
2.1 格栅处理格栅是在进入污水处理厂前常用的预处理装置。
它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和悬浮物,防止后续处理设备堵塞和受损。
在设计格栅时,需要考虑进水流量、颗粒物质的大小和维护清理等因素。
2.2 沉淀处理沉淀是将污水中的固体颗粒物和悬浮物通过重力沉降来达到除去的处理过程。
设计沉淀池时需要考虑到沉淀时间、污泥的处理方式以及搅拌装置等因素,以确保沉淀效果和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2.3 曝气处理曝气是一种利用氧气来促进污水中有机物分解的生物处理工艺。
在设计曝气池时需要考虑曝气装置的布置方式、曝气量的确定以及跟进设备状况的监测等因素。
2.4 好氧处理好氧处理是一种利用好氧菌来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在设计好氧处理池时需要确定好氧区和缺氧区的布置方式、进水量和氧气供应等因素,以确保好氧菌的有效生长和分解有机物的效果。
2.5 厌氧处理有些有机物质不适合在好氧环境中降解,此时可以采用厌氧处理工艺。
在设计厌氧处理池时需要考虑厌氧菌的生长需要、进水量和温度等因素。
3. 污水处理设备选型根据不同的处理工艺和处理效果要求,选择适当的设备是设计一个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
常见的设备包括格栅、沉淀池、曝气装置、好氧/厌氧池、污泥处理设备等。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污水沉淀池的设计要点

污水沉淀池的设计要点平流式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
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
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
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
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
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
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
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
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一 . 基本情况 设计规模:日处理城镇污水 10 万 m3 处理工艺:污水处理采用氧化沟工艺 设计内容: 针对进出水要求, 提出合理可行的污水处理工艺; 针对工艺中的 沉淀池进行设计计算;针对工艺中的沉淀池进行工艺设计 设计结果:设计说明书,CAC设计图纸2张(包括:(1)处理工艺流程图(2) 构筑物工艺图)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进出水水质指标情况, 特别是对氮、 磷的去除, 在初 步讨论阶段,通过对 A2/O 工艺和氧化沟在实际运行条件下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详 细的比较论证, 最终确定选用氧化沟作为污水处理主体工艺, 用于脱氮除磷并去 除 CODCr、BOD5。
二. 污水水质及污水处理程度 进水水质:pH值 6-8 ; BOD= 180mg/L ; COD=250 mg/L; SS=300 mg/L; NH-N=30 mg/L;T=25 C 出水水质:pH值 6-8 ; BOI5<30mg/L; COD<100mg/L; SS<30mg/L NH3-N<3 mg/L;T=20 C
三.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进行 ( 1 )污水处理后必须达到排放标准。 ( 2)要尽量采用成熟的、先进的、可靠的、效率高的处理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成熟的处理路线一般为: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 处理和污泥处理,其中核心部分二级处理要求比较高, 不仅要求去除有机污染物, 而且要求能够脱N除P,主要技术有A-B法,A2/0法,SBR法,氧化沟法等。 ( 3)防止处理污染物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或污染转移。 要避免和抑制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特别是剩余污泥的处理。 设置溢流、 事故 排除口应慎重合理。 ( 4)要充分利用和回收能源。污水处理高程安排应尽量考虑利用自然地势。 ( 5)处理量较大时宜选择连续处理工艺。 ( 6)处理量较小时宜选用间歇处理工艺。 ( 7)尽可能回收利用有用物质。 四.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1)此废水具有如下特点: (a)BOD5/CODCr=150/250=0.6 ,说明废水可生化性很好; (b) 废水N、P含量较高,出水N P应符合要求。 ( 2)针对以上特点,要求污水处理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a) 具有一定的BOD去除能力; (b) 具备一定的脱N除P功能,使出水N、P达标; (c )使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基本达到稳定。 ( 3)生化处理工艺选择 目前处理城市污水应用较多的生化工艺有氧化沟, AlO法,A-B法,SBR法 等。为了使本工程选择最合理的处理工艺, 有必要按使用条件, 排除不适用的处 理工艺后,再对可以采取的处理工艺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氧化沟工艺, A2lO 工艺均能达到处理要求。 在设计可行性分析阶段, 对氧化沟工艺, A2lO 工艺比较 分析: ( a) A2lO 工艺 2 一般在A/O工艺中,为同时实现脱 N除P的要求,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BODTKN=5-8 实际进水中:BODTKN=170/60=2.8<5 BODTP > 15 BOD 5/TP=170/4.5=37 > 15 通过比较,采用传统A2/O工艺,脱N所需碳源不足,影响脱N效果,为此采 用倒置 A2/O 工艺。污水先进缺氧段再进厌氧段,或厌氧、缺氧段同时进水,这 样既解决了缺氧段的碳源不足的问题, 使脱N能够很好的进行,同时也有利于除 P,聚磷菌在厌氧段释放 P,同时聚集能量,利用厌氧段聚集的能量,在好氧段 进行好氧吸 P 过程,厌氧段结束后立即进入好氧段, 能够使聚磷菌在厌氧段聚集 的能量,充分用来吸P,加强了除P过程。 (b)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工艺目前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处理工艺成熟,结构、 设备简单,管理运行费用低。 ( 4)氧化沟工艺与 A2/O 工艺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a) 工艺流程简单,处理构筑物少,机械设备少,运行管理方便。与 A7O 法比较,可不设初沉池,没有混合液内回流系统,由于污泥相对好氧稳定,一般 不设污泥的厌氧消化系统。 (b) A2/O 工艺由于停留时间较短,剩余污泥的稳定性较差,一般需要污泥 消化和浓缩过程,这不利于除P,生物除P是通过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过量吸 P而使废水中的P得到去除的,最终P随聚磷菌进入剩余污泥中除去,剩余污泥 长时间处于厌氧状态,将导致聚磷菌吸收的 P 重新释放出来,影响除 P 效果。 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较长, 污泥泥龄较长, 具有延时曝气的特点, 悬浮有 机物在沟内可获得较彻底的降解, 污泥在沟内达到相对好氧稳定, 剩余污泥量少, 根据国内外经验, 氧化沟不再设污泥厌氧消化处理系统, 剩余活性污泥只须经机 械浓缩、脱水即可利用或污泥后处置, 简化了污泥后序处理程序。 污泥在进行机 械浓缩、脱水过程中,停留时间很短,基本没有污泥中磷的释放问题。 (c) 转碟曝气,混合效率较高,水流在沟内的速度最高可达 0.6 — 0.7m/s , 在沟道使水流能快速进行有氧、 无氧交换, 交换次数可达 500—1000次,可同时 进行有机物的降解和氮的硝化、 反硝化, 并可有效的去除污水中的磷。 沟道的这 种脉冲曝气和大区域的缺氧环境, 可以较高程度地实现 “同时硝化反硝化” 的效 果。 (d) 污水进入氧化沟,可以得到快速的有效的混合,由于池容较大,缓冲 稀释能力强, 耐高流量, 高浓度的冲击负荷能力强, 具有完全混合式和推流式曝 气池的双重优势,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率高,出水水质稳定。 (e) 供氧量的调节,可以通过改变转碟的转速、浸水深度和转碟安装个数 等多种手段来调节整体供氧能力, 使池内溶解氧值经常控制在最佳值, 保证系统 稳定、经济、可靠的运行。 (f )曝气转碟由高强度玻璃钢制成, 使用寿命可达 20 年以上, 独特的结构 设计使其具有较高的混合和充氧能力, 新型转碟曝气机可以使氧化沟的工作水深 达到 5.0 米以上。氧化沟转碟曝气机工作在水面上,而且安装的数量少,安装、 巡检、维修方便,可以即时发现了解设备运行情况,随时解除存在隐患。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两种种工艺都能达到要求,各具优势,但考虑到城 市现状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最终选择氧化沟工艺作为此污水处理厂污水生化处 理主体工艺。 ( 5)氧化沟工艺的选择 目前用于处理城市污水的氧化沟主要有以下几种: (a)卡鲁塞尔氧化沟 卡鲁塞尔氧化沟是一种单沟环形氧化沟, 主要采用表面曝气机, 兼有供氧和 推流的作用。 污水在沟内转折巡回流动, 处于完全混合状态, 有机物不断得以去 除。 表曝机少,灵活性差,设备维修期间沟不能工作,沟内混合液自由流程长, 由于紊流导致的流速不均, 很容易引起污泥沉淀, 影响运行效果。 单沟氧化沟的 平均溶解氧维持在 2mg/L 左右,加之单点供氧强度过大, 耗氧较高。在一般情况 下,单沟很难形成稳定的缺氧段,不利于脱 N。 (b) 三沟式氧化沟 三沟式氧化沟工艺有两个边沟, 一个中沟, 当一个曝气时, 另外两个作为沉 淀池使用。一定时间后改变水流方向,使两沟作用相互轮换,中沟则连续曝气, 三沟式氧化沟无需污泥回流装置, 如果条件合适,还可以进行反消化。 缺点:进、 出水方向, 溢流堰的起闭及转刷的开动于停止必须设自动控制系统; 自控系统要 求管理水平高, 稍有故障就会严重影响氧化沟正常工作。 由于侧沟交替运行, 设 备利用率较低。 (c) 一体化氧化沟 一体化氧化沟就是将沉淀池建在氧化沟内,即氧化沟的一个沟内设沉淀槽, 在沉淀池两侧设隔板, 底部设一导流板。 在水面上设集水装置以收集出水, 混合 液从沉淀池底部流走,部分污泥则从间隙回流至氧化沟。一体化氧化沟将曝气、 沉淀功能集于一体,免除了污泥回流系统,但其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d) 奥贝尔氧化沟 奥贝尔氧化沟由三个同心椭园形沟道组成, 污水由外沟道进入沟内, 然后依 次进入中间沟道和内沟道, 最后经中心岛流出, 至二次沉淀池。 在各沟道横跨安 装有不同数量转碟气机, 进行供氧兼有较强的推流搅拌作用。 外沟道体积占整个 氧化沟体积的 50—55%,溶解氧控制趋于 0.0mg/L, 高效地完成主要氧化作用: 中 间沟道容积一般为 25%—30%,溶解氧控制在 1.0mg/L ,作为“摆动沟道”, 可发 挥外沟道或内沟道的强化作用;内沟道的容积约为总容积的 15%—20%,需要较 高的溶解氧值( 2.0mg/L 左右),以保证有机物和氨氮有较高的去除率。 对于每个沟道内来讲, 混合液的流态为完全混合式, 对进水水质、 水量的变 化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对于三个沟道来讲, 沟道与沟道之间的流态为推 流式,且具有完全不同溶解氧浓度和污泥负荷。 奥贝尔氧化沟实际上是多沟道串 联的沟型, 同时具有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两种流态的优点, 这种特殊设计兼有氧 化沟和 A2/O 工艺的特点,耐冲击负荷,可避免普通完全混合式氧化沟易发生的 污泥膨胀现
象,可以获得较好的出水水质和稳定的处理效果。 不同工艺的处理效果与其所配套的附属设备是分不开的, 往往是新设备的产 生、发展带动了工艺的改革,使其处理优越性得以突现。 奥贝尔氧化沟的沟道布置, 便于采用不同种类的工艺模式。 在使用普通活性 污泥法时,内沟道用于曝气, 外沟道用于需氧消化; 使用接触稳定和分段曝气时, 是把进水和回流污泥引入相应的沟道中; 为了保证高质量而稳定的处理效果和减 少污泥量,需要进行硝化时采延时曝气模式。 综合比较,选用奥贝尔氧化沟,其兼具氧化沟和 A2/O 工艺的双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