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的传奇故事

合集下载

两极曾巩

两极曾巩

两极曾巩作者:朱辉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9年第22期或许中国人凡事喜欢凑个整数,所以有了类似“江南四大才子”、“扬州八怪”之类的称谓。

这些“组合”的成员水平、名气往往并不相当,于是其中难免有人被怀疑是因为充数而被“补白”进去的。

在唐宋八大家里,今人比较陌生的是苏辙和曾巩。

苏辙托苏轼的福,虽然文章不为今人所知,名气还算是有的,许多版本的拼音输入法可以打出“苏辙”这个词组,而曾巩却没有一种输入法给予他名人待遇。

虽然在民间,曾巩的名气有些“低调”,不过在名人圈里他却是另外一番风光。

王安石曾赞叹:“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的评语是:“醉翁门下士,杂逐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南宋朱熹说“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

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木魁)、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

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

”看看曾巩的粉丝们,个个可都是大名鼎鼎的狠角色,由此可见“存在就是合理”的,他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绝非浪得虚名。

为什么曾巩在小众群体和大众群体中的名声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成也文风,败也文风。

曾巩的文风概况起来就是四个字“古雅平正”,喜欢引经据典,但缺少欧阳修“六一风神”的个性文采。

曾巩的文章平易理醇,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是“唐宋八大家”中最便于学习的,所以明清唐宋文派和桐城派学古文都从模仿曾巩开始。

在理学家、唐宋文派、桐城派眼里,曾巩文章高出韩愈、柳宗元、王安石以及三苏,与欧阳修并列“八大家”老大。

性格往往决定文风,人生经历又影响性格。

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与同榜进士苏轼相比,仕途平稳,没有经历大起大落。

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他并不像八大家其他几位那样忧国忧民。

曾巩的生平事迹材料

曾巩的生平事迹材料

曾巩的生平事迹材料曾巩,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巩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巩的人物生平1.年幼聪慧曾巩祖上世家为学者,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史称巩十二岁能作文章,说话不平凡。

2.结识良友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

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1]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

3.任职历程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

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

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

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中国历史故事-如何评价曾巩这个人?散文大家曾巩做过官吗?

中国历史故事-如何评价曾巩这个人?散文大家曾巩做过官吗?

中国历史故事-如何评价曾巩这个人?散文大家曾巩做过官吗?人物档案姓名:曾巩字号:子固别称:南丰先生称号:唐宋八大家、南丰七曾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江西南丰出生时间:1019年去世时间:1083年父亲:曾易占祖父:曾致尧主要作品:《元丰类稿》、《隆平集》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和史学家,曾经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他的文学才能极高,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七人合为‘唐宋八大家’,同时又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

只看这一个个的名号,足以知晓其在历史上的评价绝对不低,而他也足够的优秀。

他幼时就已经表现出了远超于同龄人的聪慧,幼时读书过目成诵,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作出惊艳长辈,文采极高的《六论》。

后来更是受到散文大家欧阳修的赏识,拜入门下,二十岁的时候名声远扬。

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此优秀的一个人自然不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不管是时人还是后人,对曾巩的评价都十分的高。

《宋史·曾巩传》:“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王安石评:“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评:“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苏辙则赞扬曾巩的学术成就“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后世成为理学宗师的朱熹则说:“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曾巩本人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的确不低,特别是在散文策论方面,往往有惊艳众人的作品。

也不知是因为他太擅长策论,还是因为他不擅长考试之文,总之他的科举之路十分的坎坷,屡试不第。

一直到他父亲去世,都未能成功登临进士科。

到了后来他父亲去世之后,不得不放弃自己学业,回到家乡,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因为在科举之路上的不顺畅,许多人误以为曾巩未曾入朝为官,所有成就都是在文学学术方面的。

但实际上曾巩是入朝为官的,并且他的许多学术成就正是因为他的职务之便,最终才得以完成的。

曾巩的故事简介

曾巩的故事简介

曾巩的故事简介 导语: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你知道他的故事 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曾巩的故事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巩 曾巩(1019 年 9 月 30 日-1083 年 4 月 30 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 丰六年四月十一日) , 字子固, 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 建昌南丰 (今属江西) 人, 后居临川 (今江西抚州市西) 。

曾致尧之孙, 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 (1057) 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 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 事业上贡献卓越。

曾巩是北宋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固。

建昌军南丰 (今属江西) 人。

嘉佑二年 (1057) 进士。

历任馆阁校勘、 集贤校理、 实录检讨官, 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 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 而且比欧 阳修更着重于道。

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

但 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如《上欧阳 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 备,近似欧阳修文。

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 记叙中纵谈古今。

曾巩亦能诗, 今存诗 400 余首, 以七绝成就较高, 但为文所掩, 不大受人重视。

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 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曾巩的生平 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从而得到 了欧阳修先生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

青年的时候,他多次外游,和王安石 相处得比较好,经常会有诗文的往来,并且将安石也推荐给欧阳修。

嘉佑二 年(1057)中进士后,他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

翌年,被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 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

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 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

唐宋八大家简介--曾巩(人物生平)

唐宋八大家简介--曾巩(人物生平)

概述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

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

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直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

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

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

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

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曾巩和王安石的深厚友谊

曾巩和王安石的深厚友谊

曾巩和王安石的深厚友谊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交往几十年,从最初的惺惺相惜到最后的疏远别离,是他们各自遵崇的儒家和法家思想分歧,还是因为王安石非前人过多呢本文将为你一一讲述。

曾巩和王安石是同乡,两家还有姻亲关系。

王安石夫人吴氏的祖母曾氏,是曾巩祖父曾致尧的女儿。

曾、王两家有着密切来往,曾巩的父亲曾易占曾与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研习学问。

但两人童年、少年并无接触。

直至景佑三年(1036),曾巩赴京赶考,才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彼此倾慕,结成挚友。

这年曾巩18岁,王安石才16岁。

庆历元年(1041),曾巩入太学。

写信给欧阳修,受到欧阳修的赏识。

但他科场并不顺利。

转年,王安石先登进士第。

庆历四年,曾巩祖母卒,就州学。

作《上欧阳舍人书》推荐王安石。

庆历六年,曾巩作《再与欧阳舍人书》,言: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王安石者上少也。

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

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

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

再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

这期间,王安石在《同学一首别子固》和《答段缝书》,也高度评价曾巩的文章,说: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这一时期,王安石已在地方任职。

庆历七年起知鄞县,很有政绩。

皇佑二年,30岁的王安石知鄞三年,秩满离任。

皇佑五年、通判舒州。

至和元年,王安石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而曾巩那么屡次参加科考都不顺利,感慨自己多难而贫且贱,学与众违,而言行少合于世。

公卿大臣之门,无可藉以进,而亦不敢辄有意于求闻,但这也是他也用心于载籍之文,以求古人之绪言余旨,以自乐于环堵之内,在学业上大有进展。

而且文章名气也越来越大。

总之,这段时间王安石作为一个成功的地方官员,积累了行政经验,名声也越来越响,而曾巩科场、仕途不如意,但却得以潜心于儒家经典的研习,两个人各有收获。

王安石长期的官员经历,让他对当代政治现实有更深刻的了解。

而曾巩那么缺乏这种了解。

曾巩—轶事典故

曾巩—轶事典故

曾巩—轶事典故曾巩这人,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主儿,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严谨、正直的文人形象,但你知道吗?他私底下也有不少让人捧腹的轶事典故,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大文豪也有接地气的一面啊!话说曾巩年轻的时候,那可是个书虫,整天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

有一天,他正在家里啃书本,邻居家的小媳妇突然来敲门,说是要借个“针线包”。

曾巩一听,心里头那个纳闷啊,心想:“我一个读书人,家里哪会有针线包这种物件?”但他转念一想,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于是他就把家里能找到的最像针线包的东西——一本书卷了起来,递给那小媳妇。

小媳妇一看,哭笑不得,心想:“这曾巩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后来这事儿传开了,成了邻里间茶余饭后的笑料,曾巩也因此得了个“书呆子”的绰号。

不过,曾巩虽然有时候显得有点呆萌,但他的才华可是不容小觑的。

有一次,他参加科举考试,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流畅,考官们看了都赞不绝口。

可等成绩公布的时候,曾巩却名落孙山。

这事儿要是搁一般人身上,早就气炸了,但曾巩却一点也不着急,反而安慰起一同落榜的朋友来:“咱们这次没考好,下次再来嘛!人生就像打麻将,哪有把把都赢的道理?”朋友们一听,都笑了,心想:“这曾巩,真是个豁达的人!”还有一次,曾巩到外地去做官,临行前,他的朋友们都来为他送行。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就开始聊起了天。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曾巩的诗文上。

有人夸他的诗写得好,有人夸他的文章写得妙,曾巩听了,只是微微一笑,说:“哪里哪里,我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比起那些真正的大师,我还差得远呢!”朋友们一听,都纷纷摇头,说:“曾巩啊曾巩,你这是太谦虚了!你的诗文要是雕虫小技,那我们这些人的东西岂不是连虫都不如了?”曾巩一听,哈哈大笑,说:“好好好,那我就不客气了,以后我的诗文要是再有什么进步,还得靠各位多多指教呢!”曾巩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还是个热心肠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有个穷书生因为家里穷,没钱买书,就整天跑到书店里去蹭书看。

清廉家风故事——曾巩的家风

清廉家风故事——曾巩的家风

清廉家风故事——曾巩的家风摘要:一、曾巩简介二、曾巩的家风特点1.重视教育2.清廉自律3.传承文化三、曾巩家风的影响四、如何借鉴曾巩的家风正文:曾巩,字子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他的家风有着鲜明的特点,不仅重视教育,强调清廉自律,还致力于传承文化。

曾巩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的家庭,他的父亲曾致尧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因此,他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下,热爱文学。

在他的家风中,教育被视为重中之重。

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极其严格,不仅传授他儒家经典,还教导他做人的道理。

这种家风使得曾巩从小就形成了勤奋好学、严谨治学的品格。

曾巩的家风中,清廉自律是另一大特点。

他在政治上一直坚持清廉自律,不为名利所动。

他曾说:“吾志于道,而耻于进仕。

”这反映了他家风中清廉自律的精神。

在他的家庭教育中,他也强调这一点,使得他的子女都能秉承这种家风。

曾巩家风的第三个特点是传承文化。

他曾巩编撰了《宋史》,整理了许多古籍,将文化传承下来。

他的家风中,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使得他的子女也都能秉承这种文化传统。

曾巩的家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子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了有德有才的人。

他们秉承了曾巩的家风,不仅在文学上有成就,还在政治、教育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曾巩的家风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才华。

其次,我们要清廉自律,不为名利所动,坚守自己的信念。

最后,我们要传承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曾巩的家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的传奇故事
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知州。

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

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

他清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却是那种财大
气粗,权能动权贵的人家,和地方的官员们都沆瀣一气,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

曾巩初搜
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

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
越货,无恶不做,曾巩就派兵把他们全部都给抓了起来,一举铲除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

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就是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如果谁家中有盗贼则鸣鼓请求其他人家相助。

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
的犯罪了吧明显下降,偷盗、抢劫的时候都很少发生。

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济南
的著名景点;等等。

后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还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都是为了纪念曾
巩为齐州所作的巨大贡献。

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
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
的生活。

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

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

曾巩这个人在工作中,
提倡少说多做,所以他说得很少,做得很多。

他的一生辗转了七八个州,却多是在在基层
任职,所以他总能为百姓处理一些切实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说曾巩一生为百
姓做了实事、好事。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
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

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

曾巩就派自己
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

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

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

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在今天江西南丰县境内,盱江的东岸,分布着几座错落的山丘。

在正对着县城南门的
山丘上,有一个天然的岩洞。

这个岩洞宽约四米左右,高则是三米到五米不等,岩洞内的
岩壁上面光洁、干燥,岩洞里面还有一张石桌,一张石凳,相传这里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读书的地方。

曾巩奉父命回家成亲,成家之后的曾巩就在家中一边耕种,一边读书。

但是在乡里读书总是会受到影响,所以为了有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曾巩就要县城南门外的山腰上找到了一个岩洞,于是他就在这个岩洞里面摆好了桌案、床榻等东西。

安排好了之后,曾巩就把自己的弟弟们都叫来,兄弟几人都在这个岩洞中研习经典。

当时乡里的人都把这个岩洞成为是“读书岩”,也就是曾巩读书岩。

公元1057年的时候,曾巩还有两位胞弟曾布、曾牟一同考中进士。

一时间兄弟三人名震天下,所以曾巩读书岩也就随之而声名远播。

现在读书岩中还有一座风雨亭,在岩洞的侍婢上还刻了由朱熹亲自写的“书岩”两个字。

读书岩的下面还有一汪清泉,边上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墨池”二字,这两个字也是朱熹的手迹。

读书岩的风景也是秀丽壮观,山上的松柏常青,修竹婀娜,读书岩下,潺潺的盱水向东流,白沙碧水,倒映如画。

远远望去军峰山高耸入云,茶园橘海相间,近看九曲回廊,树影婆娑,石径通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