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科版)】水到哪里去-学习任务单 (1)

合集下载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科学教案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科学教案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水的奥秘》中的第二课时《水到哪里去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以及探究水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

2. 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了解水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以及水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重点:掌握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热水、冰块、烧杯、玻璃片、滴管、放大镜、温度计、湿布、干布等。

学具:每组一套水、热水、冰块、烧杯、玻璃片、滴管、放大镜、温度计、湿布、干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湿布和一个干布,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湿布上的水为什么会变干?水去哪里了?2. 新课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水的三态变化,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在一个烧杯中放入冰块,观察冰块慢慢融化的过程。

思考:冰块为什么会融化?融化后的水去哪里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的结论。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热水蒸发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冰块放在玻璃片上,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2)教师拓展讲解水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2. 水的蒸发和凝结3. 水的循环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日常生活中水的循环现象,如湿衣服晾干、水烧开等,并记录下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1.1 水到哪里去了(习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1.1 水到哪里去了(习题)

《水到哪里去了》练习题1、填空题。

(1)如右图所示取两杯等量的水,并在杯外壁上标出水位线,甲杯杯口敞开,乙杯杯口用塑料薄膜封住,然后将它们同时静置于同一个通风且向阳的地方2天。

①我们可以观察到甲杯中的水面会(填“低于”“等于”或“高于”)水位线,原因是甲杯中的水变成跑到中了。

②我们还会观察到乙杯杯口的塑料薄膜内侧有出现,原因是乙杯中的水先变成往上跑,当遇到杯口塑料薄膜时,又变成附在薄膜上。

(2)科学上,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水滴的现象叫。

(3)请在下图中填写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甲乙2、判断题。

(1)湿衣服被太阳晒一天就变干了,是因为衣服上的水被太阳吸收了。

()(2)我们教室里的空气中没有水热气,海面上的空气中有水蒸气。

()(3)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存在形态。

()(4)露水、白云、雾气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5)水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不能变成水。

()3、选择题。

(1)水缸里的水过段时间就会减少些,最主要的原因是()。

A.被小鱼喝掉了B.跑到空气中去了C.流到鱼缸外面了(2)冬天,我们在室外呼吸时,时常能看见从嘴里呼出一团”白气”,这“白气”其实就是()。

A.空气B.水蒸气C.小水珠(3)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现象的是()。

A.露珠逐渐消失B.电熨斗冒“白气”C.冰雪遇暖消融4、培优训练(1)一位同学在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他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

以下是他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小水珠变成的水蒸气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⑤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的窗户玻璃表面,总会出现一些小水珠。

关于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B.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参考答案1、(1)①低于水蒸气空气②小水珠水蒸气小水珠(2)蒸发凝结(3)2、××√√×3、BCA4、B5、B教科版三上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消失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水的不同状态,对水的三态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水的消失现象,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水的消失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难点: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消失现象。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杯子、水、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消失现象,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水的秘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水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水的存在。

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过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的状态变化,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2.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3.生活实例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容器、热水、冰块等。

2.课件: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水是如何从地表流向海洋的?2.呈现(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每组实验包括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将水放入冰块中,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水的状态变化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水是如何从地表流向海洋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例如,为什么夏天洒水可以降温?为什么云会下雨?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重要性。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水的循环过程,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水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思考。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验证水的循环过程。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杯子、盆、毛巾等。

2.教学课件: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循环。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为什么会消失吗?它到底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消失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水的循环过程。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水还可以以哪些形式存在?它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循环过程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一次水的循环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心得。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水的循环过程和实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为: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以及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水的一些基本状态变化,如冰冻、蒸发等,但对水的微观结构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水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状态变化及其特点。

2.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3.生活实例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杯子、加热器、冰块等。

2.课件:水的状态变化图片、视频等。

3.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提问:“你们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吗?”2.呈现(5分钟)进行实验:将一杯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同时,将一杯水放入冰块,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要求每组选定一种实验方法,如加热、降温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巩固(5分钟)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

提问:“水为什么会发生状态变化?”、“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用途有哪些?”5.拓展(5分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作业本全册参考答案注意核对目录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作业本全册参考答案注意核对目录

【注意新目录】教科版—上作业本:参考答案第一单£水舟答案1.1水到哪里去了活动记录工活动记录2潦党练习L (1) C;⑶ A;(3)C 2, B1.2水沸腾了活劫诏录薛觉练习L A 2.C 3.A 4.C13水结水了活动圮录1物庾 赞他 的急奘化 *翱安牝 翼神唾《七水冲外向内L (1) B ⑴ A (3)A 2.0 3.01.4 求融化了活动记录1温度变化出您变化结税变化 控他发现先升蔚,口匚忖融%,弁一4保持 辛。

良肉冗1帚 化后.遥度才叠 啜上升同志f 海态变小冰在融化时,票吸收外界 黑量活动记录2二C 1田 3.A 4.B 5J0实践拓展;W 在泳上搬盐;⑵ 在冰上撒上化冻剂]⑶ 把冰葭碎“小1.5 水能漕解多少物质活动记录:数据暗我的发现:食益和小亦打在水口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比小苏打强. 课觉练王1. B LH 3.0 4.C 5JC 6.B料颗施A1.6加快溶解-果堂练用 课堂维为噩以下Ffr0匚并的潘叠一囿急 ft 球活动记录1:热水快冷水慢活酬记短2:搅拌快不搅拌慢课堂练习1.打打/ ”的有(工)3(3)2.C3. (1)要圈的有:搅拌棒,碎冰糖,冷水,搅拌棒,冰糖快⑵小1.7混合与分离课堂练习1, A Z,B 3, (1)左边二三脚架;右边;酒精灯⑶ G ⑶ A 科学陶读:D-B-A-CL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活动记录1活动记录2国略:热水中的气球鼓起来,再放入冷水中琏进去“(如杲直接放冷水中变化不大r 课哪练习1. B 2,B 3.A单元练习B C&) A;CL A 2.C 3.⑴ A ⑵用;B ⑶ B ; A (4)Cs(6)C 4. Cl) C (2)B ⑶ C: ⑷① J②区③ J④“⑤ J⑥K 5. U)A;B;DC) A 出C3)C(4)A ;C ⑸ C算二单元《空气》答案1,感受空气。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1 水到哪里去了|教科版(1)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1 水到哪里去了|教科版(1)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现象,并分析得出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原理。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验乐于探究,勇于表达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原理。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准备实验器材。

学生: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预习课件,回答问题,为上课做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认识蒸发师: 这是什么实验?水在沸腾一段时间以后,质量会不会减少?水变成什么了?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不用加热水也能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师: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在黑板上用水写一个“水”字),大家仔细的观察有什么现象?生;观察、回答。

师:水慢慢的消失了,水变成了什么?它又跑到哪里去了?生: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师随手板书:水→水蒸气师:水是什么条件下变成水蒸气的呢?给它加热了吗?生:没有,就是在现在的温度下。

我们并没有給它加热这样的温度叫做平常温度。

师:我们就把在平常温度下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二、师生互动学新知1.证明蒸发吸收热量。

师将水涂抹在手背上。

师:这些水会蒸发吗?生:会。

师:手会有什么感觉呢?自己试一试。

生纷纷回答:凉凉的。

师:凉凉的,说明你身体的热量减少了,是什么吸收了你身体的热量呢?生:水蒸发吸收了热量。

师:看来水的蒸发的确是吸收了你身体的热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蒸发都要吸收热量?生答:师:老师这里有一支温度计,如果温度计的读数上升说明了什么呢? 如果温度计的读数下降说明什么?师:老师这里有温度计、酒精,酒精放在空气中会不会蒸发呢?酒精蒸发的时候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呢?怎样用实验证明你的结论呢?生:讨论、汇报、实验。

师:温度计的读数下降说明什么呢?生:发现蒸发过程中都有吸热的现象。

2、认识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师: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现象和蒸发有些类似?生:沸腾师:对,那么,蒸发和沸腾一样吗?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生:讨论、交流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课前学习任务
回想一年级学习《观察一瓶水》的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猜想黑板上的水哪里去了。
2.证明黑板上的水哪里去了。
【学习任务二】
1.猜想空气中的水蒸汽是否能变成水。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水到哪里去了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 年 7 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2.证明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