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传统教案
《论语阳货》学案

阳货篇【原文】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
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
豚,音tún,小猪。
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
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评析】【原文】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评析】【原文】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评析】【原文】17•4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注释】(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译文】【评析】【原文】17•5 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注释】(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
之,到、往。
末之,无处去。
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无所据。
(5)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
【译文】【评析】【原文】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篇

【人物评价】
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 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 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 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 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 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贰
章节主旨
【本篇引语】
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 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 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 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 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 论 语 》
阳 货 篇
壹
贰
叁
肆
目 录
趣 味 阅 读
பைடு நூலகம்
章 节 主 旨
重 点 语 句
边 做 边 学
壹
趣味阅读
仲由
字子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 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 儒教祭祀。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 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 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 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 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容而爱之。以 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 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 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 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 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 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 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 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 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 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 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 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论语》十二章教案

3
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卫灵公》)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
货》)
群:教材注释——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孔子充分肯定人的社会性,他认为真正的“群”应当建立在人们的互爱互助的 基础上,君子“群而不党”,“群”是以普遍性的“仁”为基础的。当实行“仁” 成为了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在情感心理上就会把个体陶冶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 任感、与人和谐相处、自觉践行“仁”的人。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季 氏》),“言”就是指人际交流。 印证之例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子路》)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 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 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阳货》) 【解说】孔子认为学习《诗》,能懂得如何对待各种社会伦理关系,达到人与 我的协调。
时间
教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注释的,“鲁哀公十一年冬(公元前 484 年),
学 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
环 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朱熹的注释有两个知识点需要了解,其
节 一是诗乐在鲁国有留存,但是有缺失,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参互考订,找到了很多
论语研读(第十八讲)

论语研读(第十八讲)论语研读(第十八讲)教学内容:解读“阳货篇第十七”,本篇共26章,1018字。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
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本篇谈随机应变,属“权”的范畴,是灵活性,经正而权变。
前此数篇谈修身与治国,属“经”的范畴,是原则性,经正权变必须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而且必须有度,“经”亦有“度”,“权”亦有“度”。
一、通权达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公山拂扰以费畔,佛肸以中牟畔,召,子欲往。
”阳货,系权贵,欲见而不见。
公山佛肸系叛臣,召而欲往,善通权变。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当见而不见,行不屑之教。
二、是非分明,善恶分明。
“乡愿,德之贼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
”“色厉内荏”之小人“患得患失”之鄙夫,“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小人。
“夺朱”之紫色,“乱乐”之郑声,“覆邦家”之利口。
”“年四十而见恶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民有三疾,君子有七恶,均系人类恶行恶习。
人类善德。
能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
三、经权之度。
“经”大多表现为是非善恶分明,循理守常曰经,但孔子又说:“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天下事没有绝对的正确,绝对的错误,一切以“义”为总原则,这个“义”就是“度”,遏恶扬善,善恶分明,亦有“度”。
临危制变曰权,“权”变是灵活性,权变亦有度。
“权变”无度则走向邪僻。
六言六蔽所谈即“度”的问题。
“仁”、“知”、“信”、“直”、“勇”、“刚”六种美德,若不限之以“礼”,以“度”,美德即会变成愚蠢、放荡、残贼、绞害、轻狂。
六言六蔽之利弊,不仅仅限于六类美德,亦包括恭宽信敏惠之五德。
【原文】17.1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
孔子时其亡也③,而往拜之,遇诸涂④。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大学语文阳货欲见孔子 ppt课件

18
原文: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
译文: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 了。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 了他。
2020/10/28
19
原文: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 (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 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
2020/10/28
4
中国语文——《阳货欲见孔子》
⒉走近孔子
孔子三岁父亡,故“少也
孔
贱,多能鄙事。”青年时做
子
过委吏(管库)、乘田(管
(
像
牛羊)。27岁前后,在鲁国 朝廷任职,中年开始聚众讲 学。50岁,由鲁中都宰升任
台 湾 故 宫
小司空(掌管工程),旋升
博
任大司寇(掌管刑欲、纠察
物
等),后去职周游列国,68 岁返鲁,不见用,致力于教
第一讲 阳货欲见孔子 ——《论语》
2020/10/28
1
中国语文——《阳货欲见孔子》
一、学习要点
⒈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与内涵 ⒉了解先秦语录体散文的体例和风格 ⒊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 学思想和风格。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020/10/28
2
精品资料
中国语文——《阳货欲见孔子》
8
中国语文——《阳货欲见孔子》
2020/10/28
永的尔乐说心以时诸孔孔 远顽。以:于晚回候子子 留强”忘“治年到的经晚 传的这忧其学余鲁流历而 人好种,为和热国浪了喜 间学“不人教,,生十《 ,好不知也人不仍活四易 鼓教知老,。遗不,年》 舞精老之发他余见六访韦 来神之将愤自力用十问编 者,将至忘己地,八列三 。将至云食也潜乃岁国绝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读论语 学成语17阳货篇(徐美华制)

莞尔而笑:微微一笑。莞尔:微笑的样子 。
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哪里用得上宰牛的 刀。比喻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又作割鸡 焉用牛刀。焉:哪里。
杀鸡焉用牛刀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愿意见他,
于是阳货就派人给孔子送了一整只蒸 熟了的小猪。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 候去他家还礼,这样一来,既不违背 礼的规定,又避免了与阳货见面。不 巧的是,在路上孔子碰到了阳货。
阳货先发话了:“来,我同你说话。”
孔子走了过去。他看了看孔子的表情,接着 说:“有一种人,身怀济世之才,却不肯拯 救在灾难中的国家,这能说他有仁爱之心 吗?”孔子没有吭声。阳货接着说:“不可 以。——一个人胸怀济世的愿望,喜欢做官, 却屡屡错过机会,这可以称得上聪明的人 吗?”孔子仍然没有吭声。他自己又说: “不可以。——时光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呀!”孔子这才说道:“好吧,我打算做官 了。”
岁不我与:再也没有时间了。
感叹错过时机,追悔不及。也 作时不我与,岁不我待。不我 与:不与我,不给我。与:给 予。
岁不我与
杀鸡焉用牛刀
子之武城,闻弦xián歌之声,夫子 莞wǎn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yǎn也闻诸夫 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 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色厉内荏:外表强横hènɡ而内心怯弱。形容表 面上强大,实际却很虚弱。色:神色。厉: 厉害。内:内心。荏:软弱。
色厉内荏
道听途说
子曰:“道听而涂通“途”说,德之 弃也!”
孔子曾经说过:“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六、拓展延伸
1、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
1、积累字词
2、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思想。
教学难点:
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思想。
教学流程
【一】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根据课下注释和手中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
【二】精彩课堂: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论语。阳货》第二则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10.18
使用教师姓名
使用时间
主备
周春霞
审核教师
周春霞
参与教师姓名
初二传统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字词2、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思想。
3、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理解恭、宽、信、敏、惠的含义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2、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
【三】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