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小学三年级用)

合集下载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观察图片:中华传统节日二、习作内容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三、审核指导1.说说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中华传统节日”是贯穿本单元的内容主题,而且从第九课开始就以这个主题开始开展实践活动。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单元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展示。

活动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二是“展示活动成果”。

两个内容都是重点。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与实践结合的习作练习,“展示活动成果”是一段时间主题实践活动的展示总结。

2.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内容提示: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2)技法点拨。

①明要求,选定节日。

a.如何围绕一个节日去写呢?阅读教材“写一写过节的过程”的内容要求,想想过哪个节日自己印象最深刻,是怎么过的,或者过节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据此在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中选定一个节日。

段落是构成一篇文章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从内容上讲,文章的各个段落,又是一个个小的、相对独立的“意思单位”。

人在写整篇文章时,就是根据这一点,把全文分成若干个自然段的。

这就要求我们写一段话时,要紧紧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b.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呢?要注意以下几点:(1)围绕一个主题意思写。

写人要围绕人物某一方面品质或特点写;记事要紧紧围绕事情中某一个情节或场面来写,写景状物,要紧紧围绕它的某一个特征来写。

(2)采取什么“段式”结构。

即怎样安排段落中句子之间“顺序”的问题。

常见的段式有“总分式”,“先概括后具体”,“时间推进式”“地点转换”等;(3)内容写具体。

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活动目标】1.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积累较为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活动时间】课时(一课时布置任务准备,一课时完成活动任务)【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制作的手抄报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1、播放节日童谣的课件。

师:儿歌中说到了很多节日,你记住了几个呢?学生上台板书节日名称2、按时间排顺序,这些节日是从我们的老祖先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他为传统节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去感受其中浓郁的传统文化吧。

(板书)二、综合实践学习任务单师:前两天我们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据了解,大家的兴趣很浓,都想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这节课就来比赛一下。

1、自主学习单2、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办一期手抄报三、成果汇报展示师:孩子们,在一年里我们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哪个节日呢,俗称“过年”,那什么是年呢?哪一组来汇报(一)春节知多少(春节组同学展示交流)1、年的来历学生讲: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每到除夕,爬上岸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村里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zhàn lì],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师:过年过年,原来年是一种会吃人的猛兽,过了除夕这个时候"年"就不闹了,所以叫过年。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春节和元宵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传统文化的意义。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春节的基本知识,如春节的起源、习俗等。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春节的重要性。

三、互动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和体验。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春节的手工艺品。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反思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文描写了一年中我国传统的节日。

通过儿歌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不同的习俗活动。

儿歌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配有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识记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方法重点:识字、写字、背诵课文难点: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2.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解决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课件,音频、生字板贴1.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教师)2.多媒体课件:《传统节日》 (教师)3.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搜集传统节日习俗。

(学生)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观看《传统节日歌谣》,学生拍手跟唱。

(二)揭题,板书题目,识记“传统”二字。

(三)课件出示所有二类字,学生自读一遍圈生字。

(四)随文识字。

1.“宵”:宝盖+肖=宵(加一加)——形声字2.“巷”:港—三点水=巷(减一减)——三坊七巷图片3.“祭”: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4.“舟”: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5.“艾”:——艾草图片6.“赏”、“堂”:——下面分别是土和贝——(比一比)7.“郎”:“朗”(换一换)8.“饼”:食字旁+并=饼(形声字)(五)全班齐读二类字及词语。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中华传统节日》2.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华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课:结合教材,详细讲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绘画、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板书设计1. 《中华传统节日》2. 板书内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六、作业设计1. 基础作业: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拓展作业:收集其他中华传统节日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是否能够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教学改进:针对课后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是否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以下是针对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华传统节日》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应通过自学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特别是要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它们的历史背景、习俗和意义。

2. 学生需要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如“春节、中秋、端午”等,并能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让他们了解祖国的伟大文化。

4. 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到传统节日的魅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描述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它们的历史背景、习俗和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祖国的伟大文化。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需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则需要查阅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充分预习。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小学三年级用)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小学三年级用)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课型本学期第课时”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提问法导入: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寒假里面有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让学生回答),嗯,这个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

那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二、走进节日:1、春节的由来: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年三十是除夕,年初一才是春节的开始)春节里的风俗: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腊月二十三扫尘、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拜年、过了年初三后才可以扫地、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春节与春联:询问学生知道怎么贴春联吗?春联应该怎么读,(用PPT举例子)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这样贴?(拿出事先做好的道具演示),略说北方还要贴窗花,南方则以年画代替窗花。

三:(拓展延伸)交流其他传统节日: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将了解了春节,像春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我国的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和腊八节)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后)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的一个。

《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

《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

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情况;2.学习部分传统节日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内涵;3.发挥语言、艺术、运动等多种方式,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文化;4.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珍视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介绍中国传统节日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定义和分类;2.介绍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3.学生演讲自己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并谈谈自己的理由。

第二课春节1.认识春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制作中国结,了解中国结的历史和文化意义;3.举行春节联欢晚会,共同感受中国春节的喜庆氛围。

第三课清明节1.介绍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习俗;2.制作唐诗歌卡,了解唐诗的文化价值;3.到陵园祭扫墓穴,向先祖致以敬意。

第四课端午节1.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节日饮食文化;2.制作粽子,体验制作传统食品的过程;3.举办草人比赛和赛龙舟活动,体验端午节的欢乐氛围。

第五课中秋节1.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制作中秋月饼,了解月饼的制作和文化内涵;3.赏月、品茶、吟诗,感受中秋节的诗意和浪漫气氛。

教学方法1.观看影片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传统节日文化;2.示范指导和实践体验,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3.学生交流和合作,感受传统节日的团圆和欢乐氛围;4.艺术创作和茶文化体验,体验传统节日的诗意和浪漫气氛。

教学评价1.完成课堂笔记和学习测试,了解传统节日基本知识;2.参加课外体验活动,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氛围;3.作文表达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体验;4.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展览,展示学生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探究成果。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还体验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欢乐氛围。

希望学生们能够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用自己的行动来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
多彩的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法导入: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寒假里面有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让学生回答),嗯,这个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

那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二、走进节日:
1、春节的由来: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年三十是除夕,年初一才是春节的开始)
春节里的风俗: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腊月二十三扫尘、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拜年、过了年初三后才可以扫地、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
春节与春联:询问学生知道怎么贴春联吗?春联应该怎么读,(用PPT举例子)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这样贴?(拿出事先做好的道具演示),略说北方还要贴窗花,南方则以年画代替窗花。

三:(拓展延伸)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将了解了春节,像春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现在老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几个次,猜一猜他们都是什么节日呢?
﹝看词猜节日:PPT演示(1)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2)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除了春节和屏幕上的两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学生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后)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的一个。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节日都有哪些过节的习俗呢?(每个节日请一两个同学回答,然后老师总结)
四、课堂总结: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多了一层了解。

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新节日。

每当这些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

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过西方节日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也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些节日不仅是我们互相联系的纽带、还是促进人间真情交流的扭结,其中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五、课后延伸: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收获。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提个要求:同学们放学回家后,把今天学到的这些节日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同时也让爸爸妈妈给我们讲一讲我们不知道的一些过节的习俗。

知识窗
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
是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
是四月五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
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中秋节
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重阳节
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冬至
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腊八节
是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