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专题地图word文字版

合集下载

第六章 专题地图

第六章  专题地图
按地图内容分:普通地图集,专题地图集,自 然地图集,社会经济地图集,综合性地图集。
按地图用途分:教学地图集,参考地图集,军 事地图集。
电子地图集
电子地图集
特点
应用的扩展性 应用的便捷性 形象生动性 动态性 交互性 超媒体集成性 类型 文本源电子地图集 数据库源电子地图集 遥感影像源电子地图集 数字测图源电子地图集
4 范围法
是用轮廓界线来表示制图区内间断而成片状分 布的专题要素的区域范围,用颜色、晕线、注 记、符号等整饰方式来表示事物类别,用数字 注记表示数量。
精确范围法和概略范围法。 同一图上可表示几种不同事物。可相互重叠。
范围法与质底法区别:
范围法:表达事物未布满制图区;符号可重
间断呈片状分布的:
范围法
离散分布:
点值法,分级比值法,分区统计图表法和三角形图表 法。
1 质底法
在区域界线或类型范围内普染颜色或填绘晕线、花 纹,以显示布满制图区域专题要素的质量差别,常 用于各种类型图和区划图。
步骤:
1)按内容性质,进行分类和分级 2)在图上勾绘各分区界线 3)在分区界线内据拟定的图把各区内三项不同指标值用点表示图内
第二步:
点分布不均匀按分布对三角形图表进行分区
第三步:
按各区在图表中的位置在底图上分别对应着色
常用来表示:
经济产业结构(第1,2,3产业); 环境特征(优,中,劣); 资源特征、人口组成特征,发展特征。
六、表示方法的配合
七、表示方法和专题要素特征的关系
第三节 地图集
第三节 地图集
1 定义
根据制图目的和用途,按照统一的设计模式及规 范制作而成的系列地图的集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区域 位置和分布 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区域 位置和分布 湘教版

3.(2013·烟台学业考)下图是东北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和2010 年粮食产量构成百分比图,据图回答问题。
(1)读东北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有人得出东北地区山河分布 的显著特征是:“山环水绕”。请你指出能够支撑这种结论的 证据。 “山环”的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绕”的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粮食产区,这里适宜发展粮食生产 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
(3)从2010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构成百分比图中可以看出,在 谷类作物中,产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4)水稻是一种喜高温大水的作物,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不 但种植面积大,而且分布纬度高(可达北纬50°),这在世界任 何一个地区都是达不到的。你认为东北地区水稻分布纬度高与 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一、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1)范围:包括_黑__龙__江__省、_吉__林__省和_辽__宁__省,简称“东北三
省”。 东北部
(2)海陆位置:位于中国_______,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东、北两面与朝鲜及_俄__罗__斯__为邻;西接_内__蒙__古__自__治__区__;南连
(4)结合甲、乙两图,分析归纳同纬度地带山地雪期比平原地 区______(长/短)。山地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 (5)图乙中A地区是我国的________平原,该平原是我国机械化 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请从社会经济角 度说明其形成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至少两点)。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1节《位置和范围》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1节《位置和范围》课件 (共34张PPT)

4400万平方千米
2400万平方千米
北纬81度-南纬11度
北纬81度-北纬10度
东经26度--西经170度 西经56度--西经168度
亚洲的地形
(1)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在亚洲的 中部,从颜 色上看,海拔分别在 4米50以0上和
3000—5米000
(2)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
夏季风强大 夏季风弱小
降水多 降水少
季风影响下的东亚、南亚降水
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 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 少,就可能形成旱灾。
• 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 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 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连线
P5阅读材料
世界陆地的最高点? 喜马拉雅山
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 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的海水中矿物质很丰富,可以用来治疗一些 皮肤病和湿疹。是世界上著名的游泳风景点和疗养地 之一。
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湖面
泥 浴 有 意 思 !
想一想
•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 流。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对 其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影响?
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 放射 状流向周边的 海洋 。
地形剖面图 亚洲大陆30°N地形剖面图
北美洲40°N地形剖面图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因素
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亚洲的地形
亚洲的气候
1、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经纬度位置
面积最大,跨纬度最 广、东西距离最长
二、6大分区
比较项目
亚洲
北美洲
东、西半球中的位置
东半球
西半球
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北半球

中图版(北京)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地区 复习课件(共36张PPT)

中图版(北京)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地区  复习课件(共36张PPT)

非洲好望角

大西洋
美 国
峡 C航线 苏伊士运河
地中海
大西洋
或 西

4.阿拉伯国家为主的地区 主要居民——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普遍信奉伊斯兰教 麦加——是伊斯兰教 的第一圣城 麦加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 基督教、犹太教视为“圣城”
【例1】图为“世界部分区域及相关气候资料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发达国家
4.黑色人种的故乡
原住居民:黑色人种, 人数达到该地区人口总 数的90%以上。
【例1】下图为地理课上李华展示的一幅非洲网友寄来的图片。读图并运 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小朋友最有可能属于( C )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种人
(2)关于此图片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丰富的自然资源
几内亚——“铝土王国”
尼日尼亚——非洲最 大石油产油国
赞比亚——“铜矿王国” 南非——黄金产量居世界之首
单一商品经济 经济形式——单一商品经济
经济特点——卖出初级产 品,买进工业产品,在国 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撒哈拉以南 的非洲国家
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 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
德国
西班牙
芬 兰
荷兰
2.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海陆运输
北冰洋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罗 海的
东欧平原
波德平原
西

黑海
直布罗陀海峡
2.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海陆运输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畜牧业发达 例:荷兰、丹麦等国
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区:园艺业发达,是 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1节《位置和范围》课件(43张)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1节《位置和范围》课件(43张)
A.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 B.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 C.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 D.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
距离最长的大洲。

14
半球 亚洲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大部分位于东 位置 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 亚洲北、东、南三面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和 位置 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 经纬度 亚洲大致位于26°E ~170°E, 10°S~80°N 位置 之间,是南北跨纬度最多,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11
读图,找出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
12
经纬度位置 观察计算亚洲所跨经纬度。
26°03′E
莫洛托夫角

169°40′W 81°N
迭日涅夫角

巴巴角●
● 亚洲四至点
罗地岛 ●
11°03′S
13

经纬度位置:亚洲
● 大致位于26°E ~
170°E, 10°S~

80°N之间,是南北
跨纬度最多,东西
北邻北亚; 西邻中亚和西亚; 西南邻南亚; 南邻东南亚
达成,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
北亚
30
生活在北亚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 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
31
中亚 西亚
32
西亚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 居住帐篷,身着宽大袍子,过着 游牧生活。
北半球 北冰洋、太平 洋、印度洋
4 400
北半球
北冰洋、太平 洋、大西洋 2 400
所跨的纬度范围 81°N~11°S 85°N~10°N
所跨的经度范围 26°E~170°W 170°W~20°W
达成学习目标 4
38
1.【目标3】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主要体现在( A )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课件人教版

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 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 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 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 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 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 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 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 和思路。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 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逻辑联系: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历史悠久的政 治文化中心 建设现代化的大都市(32页:现代化 的建设与传统特色的保留——培养全面、综合分析地 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 :28页1善于用时间发展的眼光认识人地之 间的密切的关系(认识变化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 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中始终关注的问题,将其放 在更长时段的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中观察,理解可以 更为深刻。 练习:24页1题 地形(平原);位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和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之间,交通便利;出海便利且较 安全;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综合探究六 认识山东
• 综合运用省级区域的探究方法,学习山东 地理环境特点 1、探究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讨论黄河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交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精品课件(19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精品课件(19张)


4.文 本 与 接 受 就呈 现出一 种相互 作用的 关系: 一方面 文本在 相当程 度上规 定了接 受者理 解的范 围、方 向,让 理解朝 它的本 义靠拢 ;另一 方面, 文本不 可能将 接受者 完全制 约住、 规范住 ,接受 者必然 会按照 自己的 方式去 理解作 品,于 是不可 避免地 就会出 现误读 或创造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精品课件(19张)
亚洲与世界各洲东西距离比较
东 西 距 离 比 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精品课件(19张)
观察比较各大洲东西距离(南极洲非东西距离), 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精品课件(19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精品课件(19张)
北美洲在世界的位置
1.读“北美洲在世界的位置”图,简述北 美洲的半球位置。
2. 读右图,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 读右图,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
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 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包括亚欧大 陆的大部分和周边岛 屿,面积约4 400万 平方千米。

2.由 于 未 被 阅 读的 作品的 价值包 括审美 价值仅 仅是一 种可能 的存在 ,只有 通过阅 读,它 才转化 为现实 的存在 ,因此 对作品 的接受 具有艺 术本体 的意义 ,也就 是说, 接受者 也是艺 术创作 的主体 之一。

3.接 受 者 作 为 主体 ,他对 文本的 接受不 是被动 的。海 德格尔 提出“前 理解”, 即理 解前的 心理文 化结构 ,这种 结构影 响着理 解。理 解不可 能是文 本意义 的重现 ,而只 能是文 本与“前 理解”的 统一 。

地图学 PPT课件

地图学 PPT课件

现代专题地图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全球性专题地图制图标准规范化; 遥感技术的应用; 地图数据的共享问题。
(2)向综合、成套和图集的方向发展; 应用需求方面; 信息源方面。 同时进一步强调专题地图的实用性。
(3)反映数量指标和动态变化信息得到加强, 特别是在灾害监测专题地图方面; (4)广泛应用遥感和制图自动化新技术;
主要有:(1)环境保护地图;(2)旅游地图:
1982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旅游地图会议,提出论 文120多篇,展出旅游地图100多幅。旅游图除表示旅 游地区地理基础要素外,还着重反映了交通、旅游路 线。名胜古迹、历史沿革、乡土人情、土特产品、工 艺美术以及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源。是专题地图制图中 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图种之一。
三、专题地图制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基本原则
鉴于专题地图的内容广泛,区域性、技术性和精 确性程度较高,需要研究和确定其基本原则。 一、严密的科学性
所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现象,反映的内 容均经过分析研究综合,有着严密的科学性、系统性 和规律性;
对于各种不同观点、不同精确程度的资料和图件, 应以所取观点客观地加工和使用。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由于自然科学研究的 一系列突破及其应用发展的需要,分化出专题地 图的若干新支。内容由单要素逐步过渡到多要素 的分布和质量特征,图型由简单的示意性象形符 号逐步过渡到定位性的符号。
专题地图的大发展,是上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这是由于运用了数学、电子学、光学和化学等方 面的知识,并应用了遥感和制图自动化新技术。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符号法的直观形象化是众所周知的,然而用在 不同的图幅上却有很不同的效果,用在人口密度 分布图上就很不适合。由此说明,专题地图上的 各种表示方法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挥其作用。 这也是选择表示方法的一条基本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专题地图本章要点掌握专题地图的定义、基本类型、构成要素及其基本特征。

掌握专题地图的十种表示方法:定点符号法、线状符号法、质底法、等值线法、定位图表法、点值法、范围法、分级比值法、分区统计图表法、动线法。

能使用上述专题地图表示方法进行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绘。

掌握地图集的定义。

第六章预习思考题2学时专题地图的定义与普通地图的定义有什么区别?专题地图与普通地图相比有什么特征?专题地图是如何分类的?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其相互关系如何?定点符号法按其形状分为哪几种?它如何表示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特征?线状要素用什么方法表示?其定义特点是什么?它如何表达质量特征?它有哪几种定位方式?2学时质底法是如何表示专题要素的质量特征的?编制的步骤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什么是范围法?其特点是什么?其与质地法有哪些异同点?什么是等值线法?它的用途是什么?等值线法的编制步骤是怎样的?什么是定位图表法?其与定点符号法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点值法?布点的原则是什么?2学时什么是分级比值法?它的优缺点是什么?其级别是如何划分的?其与质底法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分区统计图表法?它的特点是什么?其与定点符号法的异同点是什么?它与分级比值法是如何配合使用的?动线法是如何表示专题要素移动的方向、运动路线、数量与质量的?线状符号法和动线法有哪些区别?表示方法配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表示方法是如何表达专题要素特征的?什么是分级比值法?它的优缺点是什么?其级别是如何划分的?其与质底法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分区统计图表法?它的特点是什么?其与定点符号法的异同点是什么?第一节专题地图概述一、专题地图定义和基本特征1、定义是指突出而尽可能完善、详尽地表示制图区域内的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人文)要素的地图。

2、基本特征(1)地图内容主题化(2)主题要素特殊化(3)地图功能多元化(4)表达形式多样化(5)表示内容前瞻化二、专题地图的基本类型1、按内容性质分类可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人文)地图和其他专题地图。

(1)自然地图:反映制图区中的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地图。

主要包括:地质图、地球物理图、地势图、气候图、陆地水文图、土壤图、植被图、动物图、海洋图等。

(2)社会经济地图:反映制图区中的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的地理分布、区域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地图。

主要包括:行政区划地图、人口地图、经济地图、工业地图、农业地图、交通地图、历史地图、文化地图、城市地图等。

(3)其他专题地图:不宜直接归自然或社会经济地图的,而用于专门用途的专题地图。

主要包括:航海图、宇宙图、规划图、工程设计图、军用图、环境图、教学图、旅游图。

2、按内容结构形式分类1)分布图2)区划图3)类型图4)趋势图5)统计图3、按专题现象的概括程度分(1)分析图:用来表示单一现象的分布情况,不反映现象与其他要素的联系或相互作用。

(2)组合图:表示一种或几种现象的多方面特征。

现象之间有内在联系。

(3)综合图:把几种不同的,但互有关联的指标进行综合与概括,以获取某种专题现象的全部完整特征。

三、专题地图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主题要素和底图要素。

主题要素是依据底图要素而编制在底图上的;底图要素作为描绘主题要素的骨架,用来定向和确定相对位置;底图要素反映主题要素和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

第二节专题的特征和表示方法一、专题要素的特征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点、线、面。

专题要素的时间态特征:某时刻、某一段时间、周期性变化。

专题要素的可示特征:凡具有空间特征的信息资料及事物现象,都可用专题地图的形式来表达。

二、点状要素的表示方法:定点符号法1、基本概念它是用各种不同形状、大小、颜色和结构的符号,表示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数量和质量特征。

通常符号的位置表示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的差别,大小表示数量的差别,结构符号表示内部组成,定位扩展符号表示发展动态。

2、符号的形状分为几何符号、文字符号、艺术符号(象形符号与透视符号)。

3、符号的大小(1)比率与非比率符号比率符号的大小与所表示的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有一定的比率关系。

非比率符号的大小与所表示的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无任何比率关系。

(2)绝对比率与条件比率:绝对比率指符号面积的大小与所示事物的数量成正比关系。

其易于比较事物的大小。

但不适宜数量相差悬殊的情况。

条件比率仍保持符号的面积大小与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之间的比率关系,但两者之比不等于符号面积之绝对正比,而是在绝对比率上加以某种函数关系的条件。

(3)连续比率与分级比率连续比率符号指只要有一个数量指标,就必然有一个一定大小的符号作代表,符号大小与它所代表的数量指标都是连续的。

分级比率即对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进行分级,使符号的大小在一定间隔内保持不变。

级别划分原则主要有两种,即等差分级和等比分级。

等差分级就是各级间距完全相等,如:0-5-10-15-20-25……,等比分级是各级的间距成倍地增长,如5-10-20-40-80……。

四种符号的用法当数量指标相差很大或很小时,使用相对比率符号;当数量指标相差适中时,使用绝对比率符号;当数量指标很多时,使用分级比率符号;当数量指标较少时,使用连续比率符号。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采用相对分级比率符号;也常采用非比率符号。

(4)符号的颜色符号的形状和颜色都可以反映所示事物的质量。

但最好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事物最主要、最本质的差别。

5、符号的结构分为单一符号、组合符号和扩张符号。

组合符号是把符号划分为几个部分,以反映专题现象的内在结构。

扩张符号用来反映事物的发展动态。

6、符号的位置准确表示河流、道路、居民地等重要地理要素的相对关系;符号密集时可以交叠而不能移位。

7、资料的统一性各点的统计资料应该是同一性质和同一时期的。

三、线状要素的表示方法:线状符号法1、基本概念表示呈线状或带状的要素。

2、特点通过不同的图形和颜色,表示现象质量特征。

粗细代表现象质量等级的差异。

3、定位严格定位:线状符号绘在现象的中心线上,如水系的岸线、道路等;不严格定位:空中航线等;侧位定位:即符号的一侧边严格按所示专题现象实际位置描绘,而另一侧则用颜色和晕线绘成一定宽度的色带或晕线带,如境界线等。

四、面状要素的表示方法1、质底法(1)基本概念是在区域界线或类型范围内普染颜色或填绘晕线、花纹,以显示布满制图区域专题要素的质量差别,常用于各种类型图和区划图的编制。

(2)特点表示现象的质量特征,不表示其数量特征;专题要素布满整个制图区域;符号不能重叠,难以表达事物现象的渐进性和渗透性。

(3)按其分区界线的准确程度分为精确质底法和概略质底法两种。

行政区划图、农业区划图等常采用精确质底法;土地利用图、土壤类型图等常采用概略质底法。

(4)编制步骤首先按专题内容性质决定要素的分类、分级;其次勾绘出分区的界线;最后根据拟定的图例,用特定的颜色等表示各种类型的分布。

实例:用质底法编制土地利用图的步骤(1)决定土地利用要素的分类;(2)勾绘出地类界线;(3)拟定图例(4)用特定的颜色等表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2、范围法(1)基本概念间断或片状分布专题要素的表示常采用范围法。

用轮廓线来表示制图区域内间断或成片状分布的专题要素的区域范围,用颜色、晕线、注记符号等整饰方式来表示事物类别,用数字注记表示数量。

(2)特点:一般显示现象的质量特征,而不显示其数量特征;可同时表示几种现象,显示现象的重合性、渐进性和相互渗透性。

(3)分为精确范围法和概略范围法:精确范围法系指现象的分布范围界线是明确的或精确的;概略范围法表示的现象没有明确的分布范围界线。

两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地图的用途、比例尺、资料的精确程度和现象的分布特征。

简述范围法和质底法的异同点。

答:两者不同点:(1)前者所表达事物未布满制图区,符号可以重叠;后者所表达事物布满了制图区,符号不能重叠;(2)前者侧重表达事物的分布范围,后者侧重表达事物的质量特征。

两者相同点:(1)两者都是用颜色、晕线等、表示事物类别;(2)两者都是表示质量特征,不表示数量特征。

3、等值线法(1)基本概念用一组连接数值相等各点的连线,表示地面上连续分布逐渐变化的专题要素,并说明这种要素在地图上任一点的数值和强度。

(2)用途:适用于表示地貌、气候、海滨等自然现象。

(3)编制步骤根据某要素同一的质和量,在地图上,把各地较长时间观测记录的平均数值,标定于相应各测点;根据等值线间距内插出等值点,将数值相等的各点连成平滑曲线,得到等值线;再在等值线上加上数值注记。

可在等值线上进行分层设色。

4、定位图表法(1)基本概念将固定地点上某种现象的统计资料,用图表形式绘在图上相应地点或其附近,以显示该地点上此种现象在一定周期内数量变化。

(2)定位图表法与定点符号法的区别前者是表示周期性发生的专题要素的变化;后者是表示某一特定时刻或有限时期内专题要素的发展变化;前者用方向线的长短、指向、位置等来表示专题要素的频率、方向与大小;后者是以符号面积大小来说明所示专题要素的数量,用形状和颜色表示其质量。

5、点值法(1)基本概念用带值的“点”显示制图现象及其数量特征和分布状况的表示方法。

(2)确定点径和点值大小布点原则:在最稠密地方,点子可以近于相接但不重叠;在最稀疏地方,也有点的分布;可采用均匀布点和定位布点。

6、分级比值法(1)基本概念依据各行政区划单位某同类现象的统计资料,将其密度、强度或发展水平等比值划分等级,依级别的高低,在图上各区划范围内分别填相应深浅的不同颜色或晕线,以显示各区划单位之间数量的差异及整个制图区域状况的一种表示方法。

(2)特点一般表示现象的相对数量指标;只反映各区划单位之间的差别,不反映各区划单位的内部差别。

(3)级别划分取决于编图的目的、现象分布特征和数量指标具体情况。

分级过多,使图面复杂,分级过少,反映不出现象的具体差异。

总体原则是:数量接近的值要分在一个级里。

分级的具体方法有:等差分级:如1-10、10-20、20-30等。

等比分级:如5-10、10-20、20-40等。

逐渐增大分级:如0-20、20-50、50-100等。

任意分级:如0-20、20-25、25-70等。

7、分区统计图表法(1)基本概念把整个制图区域分成几个统计区(按行政区划单位或自然分区),在每个统计区的中部,按其相应的统计数据,设计绘制出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形,以表示各统计区内专题要素的总和及其动态。

(2)用途可用来编制资源图、统计图、经济收入图、经济结构图等。

常用于表示各行政区划单位的工业或农业产量、产值、耕地、作物构成等方面统计数量的差异。

(3)特点可显示现象的绝对数量、内部结构和发展动态。

可反映各统计区间差异,不能反映每个统计区内部的数量差异。

图表置于区划内任意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