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基础1.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公式-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表示和分析2.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质量和力的关系及单位3. 牛顿第三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计算-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4. 弹力- 弹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弹簧的弹性和劲度系数5.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两个力的合成和分解第二章热能与机械能1. 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2. 热能- 热能的性质和转化-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热平衡和热扩散的原理3. 物体的热传递-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概念和区别- 热导率和导热原理4. 热量与功- 热效率的计算- 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第三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条件-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声音的性质及频率和振动数与音调的关系2.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强度和音量的计算- 音速和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 声音的利用和应用- 声音的危害和噪音的防护第四章光的反射和折射1.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方式和性质- 光的反射定律和反射率- 平面镜和球面镜的特性和应用2.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 傍轴条件和全反射的条件- 折射现象和折射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3. 光的颜色- 光的分光和三原色- 颜色的形成和原理- 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五章电1. 电荷和静电- 电荷的性质和守恒定律- 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静电的产生和现象2. 电流和电路- 电流的产生和方向- 电路的组成和分类- 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3. 电阻和欧姆定律- 电阻的概念和计算- 欧姆定律和电阻的关系- 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计算4. 明暗电路- 用电表和铁丝电阻计测量电流和电压- 明暗电路的组成和分析- 明暗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第六章电磁与电磁感应1. 磁场与磁力- 磁场的定义和产生方式- 磁场的作用和性质- 磁力的大小和方向2. 电磁感应- 电流感生和电磁感应现象-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动势和电流3. 发电和电动机-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电动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发电和电动机的应用和特点4. 变压器和电磁铁-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电磁铁的构造和应用- 变压器和电磁铁的性能和特点以上是八年级下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运动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磁学等方面的知识。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是指多个力的合力,分力是指一个力的分解。

4.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6.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 力的单位:牛顿(N)。

8.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引力常数有关。

9. 重力的方向:垂直于地面向下。

10.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11. 摩擦力: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表面的粗糙程度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12.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3.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区别:滑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即将开始运动时的摩擦力。

14. 弹簧的弹性势能:弹簧发生形变时所具有的能量。

15. 弹簧的弹性系数:表示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机械能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3. 动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能保持不变。

4.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5.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重力势能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高度的一半。

6.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7.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当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物体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三、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2.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3. 液体的压强特点: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体的压强传递规律:液体的压强通过连通器传递。

5. 浮力的概念:液体对物体的向上托起的力。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结构、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八年级下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运动与力1. 直线运动:在运动学中,直线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其特点是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以及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

2. 力: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的作用。

我们学习了力的定义、单位以及力的合成、分解。

同时,还学习了弹簧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

3.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分别是: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我们学习了这些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二、光学1. 光的传播:光传播的方式有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

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

2. 反射现象:光在与界面相遇时,部分或全部被界面反射回来。

我们学习了入射角、反射角的测量方法以及反射定律。

3. 光的折射:光在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我们学习了折射定律以及折射率的计算方法。

4. 光的色散:光在经过某些媒质时,由于折射率对波长的依赖性不同,产生不同的折射角而分离成不同颜色。

我们学习了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5. 平面镜和球面镜:我们学习了平面镜和球面镜的特点、成像规律、焦距的计算以及应用。

三、电学1. 电流与电路: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

我们学习了电路的基本组成元件以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 电压和电阻:电压是电流推动电荷流动的动力,电阻是电流在电路中受到的阻碍。

我们学习了电压的计算方法和电阻的影响因素。

3. 电阻定律和欧姆定律:电阻定律描述了电阻与电阻值、长度和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则是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都具有惯性,包括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1)解释了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2)为研究物体运动提供了基础。

第2节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2.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1)解释了物体加速度的原因;2)为计算物体加速度提供了方法。

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彼此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意义:1)解释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特点;2)为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

惯性是一种物理现象,它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惯性来解释很多现象。

二力平衡指的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的关系如下: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它会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当它受到非平衡力时,它的运动状态就会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的产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互挤压发生形变并有弹力、发生相对运动或趋势、直接接触面粗糙。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木块在水平长木板上的滑动摩擦力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结果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如果需要增大摩擦力,可以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或将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如果需要减小摩擦力,则可以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或者使接触面彼此分开,例如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等。

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八年级下册物理必备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必备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必备知识点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位置是标志运动的重要概念,位置的变化导致运动。

二、速度和加速度1. 速度:速度的大小是单位时间内所经过路程的长度,速度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速度的公式为:v=Δs/Δt。

2. 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加速度的大小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加速度的公式为:a=Δv/Δt。

三、牛顿运动三定律1. 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如果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 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

3. 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功和能1. 功:功是力对物体的做用,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物体的位移及力和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

功的公式为:W=F·s·cosθ。

2. 功和能的转化: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状态,有正功和负功之分。

当物体受到正向的净合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增加;当物体受到负向的净合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减小。

五、机械能守恒机械能是指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守恒是指在没有外力做功或只有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六、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是一种用来传递力量和运动的简单机械,包括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2. 滑轮:滑轮是一种用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简单机械,利用滑轮可以减小施力的大小。

七、光学1. 光的传播: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2. 光的成像:凸透镜具有使平行光汇聚成像的特点,凹透镜具有使入射光发散成像的特点。

八、电学1. 电流: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运动过程,电流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有关,电流的单位为安培(A)。

2. 电阻: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通过的阻碍,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电阻的单位为欧姆(Ω)。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推或拉的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张力等。

2. 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牛顿(N)。

- 弹簧秤的使用:通过观察弹簧的形变来测量力的大小。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与分力: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

4.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速度和加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F=ma,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 压强的计算公式:P=F/A,其中P是压强,F是作用力,A是受力面积。

-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力。

2. 浮力- 浮力的产生:物体浸入液体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 浮沉条件: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关系决定物体的浮沉状态。

三、简单机械1. 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力臂、重臂、动力和阻力。

-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2. 滑轮- 滑轮的类型:固定滑轮和动滑轮。

- 滑轮组:多个滑轮组合使用,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 滑轮的省力原理:通过增加作用力的作用距离来减少所需的力。

3. 斜面和螺旋- 斜面:通过增加运动距离来减少所需的力。

- 螺旋:通过增加旋转的距离来达到省力的效果。

四、功和能1. 功- 功的定义:力作用于物体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1、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平安气囊,汽车安装平安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进步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①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程度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6、减小压强的方法:1)减小压力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1、电荷也叫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①电荷只有正、负两种。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正电荷;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负电荷。

②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③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④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量。

⑤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依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2、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是常见的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等是常见的绝缘体。

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能变成导体,例如在常温下是很好的绝缘体的玻璃在高温下就变成了导体。

又如常态下,气体中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极少,因此气体是很好的绝缘体,但在很强的电场力作用下,或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气体的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这时气体由绝缘体转化为导体。

所以,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

在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和导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电路是将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通路电路的三种状态: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此时有电流通过;断开的电路叫断路也叫开路,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用导线把电源两极直接连起来的电路叫短路。

4、电路连接方有: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理解:识别电路的基本方法是电流法,即当电流通过电路上各元件时不出现分流现象,这几个元件的连接关系是串联,若出现分流现象,则分别在几个分流支路上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是并联。

5、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形。

第六,七章欧姆定律一: 电压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

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1
浮力知识点总结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 (3)F浮 = G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 ρ液,下沉;(2) ρ物> ρ液,,上浮(3) ρ物= ρ液,悬浮。

(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2
压强知识点总结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

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3
力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4
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5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