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测定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测定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测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测定一、引言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表面的电子被激发并跃迁到导体中,产生电子流。

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基于量子理论,即光子作为光的组成单元,能量与频率成正比,与材料的电子结构属性相关。

本实验通过测量光敏电流和入射光的不同参数,来研究光电效应,并进一步测定普朗克常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所需的装置主要有:光电效应实验台、可变波长的光源、电子计数器、电磁铁等。

三、实验步骤1.通过调节光源的波长和强度,选择合适的工作条件,使光电效应能够明显观测到。

2.利用电子计数器测量光敏电流随波长的变化关系,记录数据。

3.固定波长,改变光强度,测量光敏电流随光强度的变化关系,记录数据。

4.利用已知波长和光敏电流的关系,测量普朗克常量。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光敏电流随波长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波长/纳米,光敏电流/安培---,---400,0450,0500,0550,0600,0650,0700,0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光敏电流随波长的变化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敏电流在波长小于550纳米时逐渐增大,在波长大于550纳米时趋于平稳,符合光电效应的特点。

2.光敏电流随光强度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光强度/Lux ,光敏电流/安培---,---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光敏电流随光强度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光敏电流与光强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光敏电流基本保持在零值附近。

3.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光敏电流和波长的关系来求解普朗克常量。

根据光电效应的经典方程:E = hv - ϕ,其中E为光子能量,h 为普朗克常量,v为光频率,ϕ为金属的逸出功。

可以将该方程转化为:E = hc/λ - ϕ,其中c为光速,λ为光波长。

由于光敏电流和光强度之间关系不明显,我们可以选取任意一个光强度进行计算。

假设光强度为300 Lux,根据波长与光频率之间的关系:v = c/λ,将上述方程转化为:E = h*c/λ - ϕ。

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受到激发后从金属表面飞出的现象。

光电效应过程中,电子的动能与光子的能量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测得普朗克常量。

实验步骤:1. 通过调节光源强度、滤波片、电势差等参数,确定波长为365nm的紫外线光源;2. 将电子发射管放在真空室内,调节透镜和防抖器,使光线入射于金属板上;3. 调节透镜位置,使出射光线经过光电倍增管后落在光电池表面;4. 用电子电压计测量金属板和光电池之间的电位差,并记录对应的阻抗值;5. 测量不同电压下的最大电流值,记录数据,并计算出对应的波长和截止电压;6. 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根据斯特尔维恩定律求出普朗克常量。

实验数据:金属板材料:锌光源波长:365nm阻抗值:1000Ω测量结果如下:电压/V 电流/A0.2 0.0050.4 0.0080.6 0.0110.8 0.0131.0 0.015根据斯特尔维恩定律,可得到以下公式:λmaxT=K=2.821×10^-3 K·m其中λmax为金属表面最大电流出现时的波长,T为绝对温度,K为司汤达常量。

根据数据计算得到截止电压为0.4V,波长为365nm。

通过斯特尔维恩定律计算,得到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J·s。

实验结论:用光电效应测得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J·s,结果较为接近理论值。

此外,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发现电流随电压增加而增加,并在一定电压值后达到瓶颈,电流值变化趋势愈加平缓。

光电效应与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与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光电效应实验测定普朗克常量,并验证光电效应与普朗克常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会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根据爱因斯坦的解释,光电效应可以用粒子模型解释,即光子(光的量子)与金属表面上的电子相互作用,使得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克服金属表面的束缚力逸出。

普朗克常量(h)是描述光子的能量与频率之间关系的物理常数,它与光电效应中的电子动能和光的频率之间有关系,可以通过光电效应实验进行测定。

实验装置:光源:提供可调节的单色光源。

光电管:包括光敏阴极和阳极,用于测量光电子的电流。

电压源:用于给光电管提供适当的反向电压。

电流计:用于测量光电子的电流。

实验步骤:将光电管与电压源和电流计连接起来,确保电路正常。

调节光源的单色光频率,使其能够照射到光电管的光敏阴极上。

逐渐增加反向电压,直到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明显变化。

记录此时的反向电压和光电管的电流值。

重复步骤3和步骤4,分别改变光源的频率和光强,记录对应的反向电压和电流值。

统计所得的数据,绘制反向电压和光电流的关系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和绘制的曲线,利用普朗克关系E = hf(E为光电子的动能,h为普朗克常量,f为光的频率),进行普朗克常量的测定。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所得的反向电压和光电流的关系曲线,可以利用普朗克关系计算得到普朗克常量的数值。

在实验中应注意排除误差因素,如光强的变化、测量误差等,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通过光电效应实验测定普朗克常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了光电效应与普朗克常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接近程度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并对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量的物理意义进行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报告中还应包括实验装置的详细描述、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分析等内容,以及可能的误差来源和改进措施。

这些信息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和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普朗克常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通常用h来表示,其数值为6.626×10^-34 J·s。

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对于量子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光电效应实验测定普朗克常量的值。

实验仪器和原理。

本实验使用的仪器主要包括光电管、光电管支架、汞灯、电压调节器、数字电压表等。

实验原理是利用光电效应使金属表面发射电子,通过改变光照强度和频率,测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光电管的阈值电压,从而求得普朗克常量的值。

实验步骤。

1. 将光电管支架固定在光电管上,并将汞灯放置在光电管支架的正前方。

2. 打开电源,调节电压调节器,使汞灯发出的光照射到光电管上。

3. 通过改变电压调节器的电压,观察并记录光电管的阈值电压,同时记录汞灯的频率。

4. 重复步骤3,分别在不同频率下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处理。

通过实验测得的光电管阈值电压和相应的频率数据,利用光电效应的基本公式E=hf-φ,其中E为光子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量,f为光的频率,φ为逸出功,可以得到普朗克常量的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得到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值为6.55×10^-34 J·s。

与标准值6.626×10^-34 J·s相比,相对误差为1.2%。

误差较小,说明实验结果较为准确。

结论。

本实验利用光电效应测定了普朗克常量的值,实验结果与标准值较为接近,说明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是可靠的。

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对于量子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普朗克常量的测定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

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为科学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引言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揭示了光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光电效应,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光的性质以及电子的行为。

本实验旨在利用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进一步验证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实验装置与原理实验装置主要由光源、光电管、电子学放大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准直器和滤光片后,照射到光电管上。

光电管中的阴极会发射出电子,这些电子经过放大器放大后,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过程1. 首先,我们调整光源的位置和亮度,使得光线能够准确地照射到光电管上。

同时,我们使用滤光片来调节光的频率。

2. 接下来,我们通过改变光电管的阳极电压来测量不同电压下的光电流。

我们记录下光电流与阳极电压的关系曲线。

3. 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光电管的温度。

由于光电管中的电子发射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光电管的温度稳定。

4. 最后,我们根据实验数据,利用普朗克公式和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计算出普朗克常量的数值。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光电流与阳极电压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阳极电压的增加,光电流也随之增加。

这符合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进行了普朗克常量的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到普朗克公式:E = hν - φ,其中E为光子能量,h为普朗克常量,ν为光的频率,φ为光电管的逸出功。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光子能量与光电流的关系。

进一步,我们可以绘制出光子能量与光电流的对数关系图。

根据普朗克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斜率为普朗克常量的直线。

通过对直线的拟合,我们可以得到普朗克常量的数值。

在实际实验中,我们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比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所致。

例如,光源的亮度和位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光电管的温度也可能不够稳定。

此外,数据采集系统的精度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1.引言光电效应是指金属表面被光照射时,光子与金属中自由电子相互作用,将光子的能量转化为电子的动能,从而产生电流的现象。

普朗克常量是描述光电效应的重要物理常量,它与光子的能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关系。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光电流随光强度变化的实验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计算普朗克常量。

2.实验仪器和原理本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有:石英光电管、可调光源、微安表、测微器等。

光电管是一种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它的工作原理是当光子通过光电管时,会与金属中的电子发生作用,使电子获得一定动能,从而产生电流。

光电管经过光阑限制只能接收到一束经过光衰减器调节的光,调节光强度可以通过改变光衰减器的旋钮来实现。

3.实验步骤1)首先,通过调节光源的光强度,使得微安表刻度在合适的量程范围内,并记录下光源的功率。

2)为了确定光电流与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固定光源功率,逐渐改变入射光的波长,测量光电流随光强度变化的实验数据。

3)将实验数据整合,并画出光电流随光强度的曲线图。

4)利用实验数据计算普朗克常量。

4.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整理后,我们得到了光电流随光强度变化的曲线图。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光源功率较小时,光电流与光强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但当光源功率增大时,光电流与光强度之间出现饱和现象。

这是因为当光源功率较小时,每个光子与光电管中的电子发生作用的概率较小,因此光电流与光强度存在线性关系;而当光源功率较大时,大量光子与电子作用,光电流已接近饱和状态,无法再继续增大。

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普朗克常量与理论值相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实验误差内是一致的。

这说明通过测量光电流与光强度的关系,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出普朗克常量。

5.实验误差分析和改进措施1)采用更为精确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如使用高精度的功率计和微安表。

2)提高实验的精度,增加实验重复性,减小人为操作的影响。

3)通过加大光衰减器的步长,并且测量多个数据点,可以更好地捕捉到光电流与光强度之间的关系。

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引言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指的是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会释放出电子。

这个现象的发现和研究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光电效应中的一些关键参数,来验证普朗克常量的存在和确定其数值。

实验装置和步骤实验装置主要由光源、光电管、电源和电流计组成。

首先,将光源对准光电管,然后通过调节电源的电压和电流计的读数来控制光电管的工作状态。

实验步骤如下:1. 将光电管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并将电源的电压调至最小值。

2. 打开电源,逐渐增加电压,直到观察到光电管发出光。

3. 调节电流计的读数,使得光电管的电流保持稳定。

4. 记录电流计的读数和对应的电压值。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

根据光电效应的理论,我们知道当光强度增加时,电流也会增加。

而当光强度不变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电流。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光电流与光强度成正比。

通过改变光源的亮度,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电流的变化。

这表明光电效应确实与光的强度有关。

2. 光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直到达到饱和电流。

当电压增加时,光电流也会增加,直到达到一个最大值。

这是因为当电压增加时,更多的电子被激发出来,但随着电压的增加,电子的运动速度达到饱和状态,不再增加。

3. 光电流与金属的材料有关。

不同金属的光电效应特性不同,即使在相同的光强度和电压下,不同金属的光电流也会有所差异。

普朗克常量的测量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利用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来测量普朗克常量。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光电流与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I = k * P其中,I表示光电流,P表示光强度,k为比例常数。

根据该公式,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光电流和光强度的关系,来确定k的数值。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亮度和测量光电流的变化,来确定k的数值。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一)课程名称:普通物理实验(2)实验名称: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实验地点:座位号:实验时间:一、实验目的:1、研究光电管的伏安特性及光电特性。

2、比较不同频率光强的伏安特性曲线与遏制电压。

3、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4、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测定普朗克常量h。

二、 实验仪器:YGD-1 普朗克常量测定仪(内有75W 卤钨灯、小型光栅单色仪、光电管和微电流测量放大器、A/D 转换器、物镜一套)图(1)1—电流量程调节旋钮及其量程指示;2—光电管输出微电流指示表; 3—光电管工作电压指示表;4—微电流指示表调零旋钮; 5—光电管工作电压调节(粗调);6—光电管工作电压调节(细调); 7—光电管工作电压转换按钮;8—光电管暗箱; 9—滤色片,光阑(可调节)总成;10—档光罩; 11—汞灯电源箱;12—汞灯灯箱。

三、 实验原理:光电效应的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中GD 是光电管,K 是光电管阴极,A 为光电管阳极,G 为微电流计,V 为电压表,E 为电源,R 为滑线变阻器,调节R 可以得到实验所需要的加速电位差AK U 。

光电管的A 、K 之间可获得从U -到0再到U +连续变化的电压。

实验时用的单色光是从低压汞灯光谱中用干涉滤色片过滤得到,其波长分别为:nm nm nm nm nm 577 ,546 ,436 ,405 ,365。

无光照阴极时,由于阳极和阴极是断路的,所以G 中无电流通过。

用光照射阴极时,由于阴极释放出电子而形成阴极光电流(简称阴极电流)。

加速电位差AK U 越大,阴极电流越大,当AK U 增加到一定数值后,阴极电流不再增大而达到某一饱和值H I ,H I 的大小和照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如图2所示)。

加速电位差AK U 变为负值时,阴极电流会迅速减少,当加速电位差AK U 负到一定数值时,阴极电流变为“0”,与此对应的电位差称为遏止电位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引言:
光电效应是20世纪初物理学上的一大发现,这一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科学研究中。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测量普朗克常量(h)。

普朗克常量是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常量之一,它是描述微观物理现象的基础。

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是指当金属表面受到光的照射时,金属表面上的自由电子可以被激发出来。

这种现象可以用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来解释。

根据经典物理学,当光照射一个金属表面时,光子(光的波动粒子性质)会“撞击”金属表面上的电子,给它们提供一定的能量,
如果这些电子获得的能量大于金属的解离能,那么它们就可以脱离金属表面成为自由电
子。

而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和波长,对于金属来说,只有能量大于
它的等效电离能才能将电子脱离金属表面,且脱离电子的动能与光子的能量差相等。

根据这两种解释,在光照射下,从金属表面脱离的电子数随着入射光的强度和频率而
改变。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光的频率来控制金属表面上脱离的电子数,进而测量普朗
克常量。

另外,测量光电子的动能也是实验的重要指标之一。

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主要包括:汞灯、透镜、绿色滤波片(546 nm)和金属片。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依次将汞灯、透镜和绿色滤波片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光源,将金属片放在光源
前方,这样当光照射在金属片上时,就可以观察到光电子的逸出现象。

并使用一个数据采
集器来测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并通过计算来推导出普朗克常量。

实验步骤:
1.首先将汞灯、透镜和绿色滤波片按照实验要求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光源,在不同
的电压下调整汞灯的强度,保证光线对金属片的照射强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2.将金属片放置在光源前方,调整金属片的位置,使得光照射在金属片的表面上。


不同的电压下,记录金属片释放出的光电子电流的变化情况。

3.保持光源的强度和金属片的位置不变,更换不同颜色的滤波片(即不同的波长),
测量在不同波长下金属片释放出的光电子电流的变化情况。

4.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出光子的能量和波长,并推导出普朗克常量的数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中,通过测量光电流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一组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得到金属片逸出电子动能与可控参数(光源电压、滤波片波长或频率等)之间的关系。

在这组数据中,我们需要找到一组数据,使得光电流为零时的波长或频率与可控参数的数值有明显的变化。

当光电流为零时,对应的光子能量等于金属的逸出功,因此可以得到光子能量的表达式:
E=h*f−φ
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f为光子频率,φ为光电子初动能,即金属的逸出功。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并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得到了普朗克常量的计算结果。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得到的普朗克常量的值为6.63×10^-34 J·s,与实验值相比较接近,误差在2%以内。

说明实验的结果比较准确。

结论:
通过测量光电效应的实验过程,我们得到了普朗克常量的计算结果,验证了光电子释放规律,并加深了我们对光电效应这一现象的认识。

该实验不仅是量子物理的重要实验之一,而且对实践的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郑世铭,郑杏玲.大学物理实验(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6~160页。

李光辉.普朗克常量的测量实验,大学物理,(35)3:64-67,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