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外研讨报告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通用8篇)

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通用8篇)化学讨论性学习报告范文篇1一、利用探究性试验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探究性试验要求同学自行设计,自主试验探究,同学对试验现象怀有幻想、期盼、新颖、刺激,对试验结论可事先进行猜想和推断,试验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对比、争论和推理,极大地激发了同学的爱好,调动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观性。
如在学习“燃烧”、“自燃”、“着火点”等概念时,我先给同学演示“扇风点火”的试验,用扇子轻轻地对着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扇风,大家目睹白磷着火了,感到惊异,立刻哗然:“怎么不用火柴点,仅用扇子扇就能使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呢?”引导同学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中找到“谜底”悟出道理,使同学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得了感性熟悉。
如讲到“酸碱指示剂”时,用滤纸(先用酚酞试液浸泡晾干)和针(用氢氧化钠溶液潮湿)为道具,用针穿透滤纸产生“一针见血”的效果。
把成语与化学现象联系起来,生动好玩。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引导同学乐观思索,老师讲解酸碱指示剂显色原理后,同学“跳一跳就摘到了‘苹果’”感觉“味道美极了”。
生动、鲜亮的趣味试验和演示试验能把同学带入奇妙好玩的科学世界中,同学从奇异的试验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化学学问,从爱好盎然的观看中发觉好玩的问题,活跃同学的思想。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的学校同学而言,就会感到化学的深厚趣味性和神奇感,于是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
凡有试验,同学的爱好就会特殊高,精神兴奋、思维活跃,课堂印象特殊深刻。
试验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诱惑着同学,通过好玩的试验现象,再加上老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使他们仔细观看、分析,促进了他们智力因素的进展。
二、利用探究性试验增加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不同方面的探究性试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同学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去思索分析问题,搜集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和做出推理,设计试验方案,试验验证。
通过这些过程使同学体验到了搜集资料、设计试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有机实验研究报告

有机实验研究报告引言有机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中的核心内容,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
本实验旨在研究某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以及其结构和性质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探索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某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通过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测试,确定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分析并讨论该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乙醇和丙酮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某有机化合物A。
其合成反应方程式如下:乙醇 + 丙酮 -> A + H2O反应过程中,乙醇对应酯化反应中的醇,丙酮对应酯化反应中的酯,A为目标化合物。
酯化反应是一种酯的形成反应,水分子是其副产物。
合成得到该有机化合物A后,通过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等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设备和试剂。
2.在室温条件下,将乙醇和丙酮按一定的摩尔比例混合。
3.加入适量的硫酸作为催化剂,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混合液。
4.将混合液反应在加热器中,加热至沸腾。
5.反应进行30分钟后,关闭加热器,让反应液自然冷却到室温。
6.将反应液通过吸滤器进行过滤,收集固体产物。
7.使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对产物进行测试分析。
8.根据测试结果,确定该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过程中顺利完成了有机化合物A的合成,并成功获得了产物。
经过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的测试,得到了有关该有机化合物A的一些结构信息。
通过红外吸收峰的分析,确定了有机化合物A中的官能团,进一步印证了合成反应的成功。
核磁共振光谱的结果显示化合物A中的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提供了进一步表征化合物结构和校正结果的依据。
质谱分析结果提供了该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并在质谱图上观察到其分子离子峰。
综合实验结果和仪器分析,得出了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为某某结构,证明实验合成的目标达到预期。
结论本实验成功合成了有机化合物A,并通过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等分析方法,确定了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为某某结构。
化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化学研讨会心得体会在化学研讨会上,我有幸参与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次研讨会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各种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以下是我在研讨会上的心得体会。
首先,研讨会汇集了众多化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我有机会听取他们的演讲和讨论他们的研究成果。
不仅能够听到他们的研究过程和实验结果,也了解到他们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上的一些技巧和经验。
这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在研讨会期间,我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演讲和海报展示,我与其他研究者交流和讨论了我的研究内容。
这不仅向其他人介绍了我的研究,也让我接受了专家和学者的评审和建议。
这些反馈对我的研究非常有帮助,让我更加清楚自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一些改进的方向。
此外,研讨会上还举办了一些专题讲座和工作坊,介绍了一些前沿的化学技术和实验方法。
这些讲座不仅提供了有关新技术的信息,也让我意识到我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我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我还参加了一些工作坊,学习了一些新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这些将对我未来的科研工作有重要影响。
研讨会期间还有一些时间用于交流和建立联系。
我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了许多有趣的交流,并建立了一些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种交流为我提供了与其他领域专家合作的机会,也为我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最后,我认为这次研讨会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鼓舞。
我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了信心,并决心付诸更多的努力。
此外,我也深刻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和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努力,我能够在化学研究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的来说,这次化学研讨会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与其他研究者建立了联系。
这次经历将对我未来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我相信我将能够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创造出更加出色的成果。
如此的心得体会。
2023最新化学研讨课心得体会,化学研究心得体会(五篇)

2023最新化学研讨课心得体会,化学研究心得体会(五篇)化学研讨课心得体会化学研究心得体会篇一一、要认真研读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比较今年与往年的不同,对于有变化的地方特别关注。
1、分析真题。
立足基础,突出三基,全面覆盖。
2、核心概念不放松。
3、渗透思维、能力为先。
新背景下尝试自主开发原创题。
二、从容应对,在变化中寻找生机。
在构建高效堂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要有所突破。
在学生的解题能力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如学生一次性审题过关能力,规范的表达书写能力等。
三、精益求精,提高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认真备。
备不仅仅是要备好教材,更要备好题目。
2、高三堂多为习题讲评,讲评讲什么很重要,堂时间有限,不提倡逐一讲解。
可以重点讲评:(1)错误率高的内容;(2)解法多的内容,展示多种解法,让学生比较;(3)易于变式的内容。
讲解不是为了讲评完就结束,而是引发相关知识的回忆应用,让学生易于迁移。
(4)讲强化弱点的内容,防止知识遗漏。
四、高三复习中,强化实验教学的作用。
有些内容借助于实验的直观教学比空洞的讲练要有效的多,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化学研讨课心得体会化学研究心得体会篇二12月9日,区教研室在四中举行了“区高一、高二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教研员和全区高一、高二化学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四中高一年级边玉萍老师和高二年级姜志云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精彩的展示课。
她们以高效的课堂设计,深厚的教学功底,精辟的教学语言,通过实验设计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节课均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课后三中的李宗奇老师,七中的禚琨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教研员张老师给我们指出了目前构建高效课堂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特别是发在每位老师手中学生上课后的导学案,让我对课堂的高效和实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次的教研活动,让我感到收获颇大。
下面是我对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感悟: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化学结课研讨发言稿范文

化学结课研讨发言稿范文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化学结课研讨的想法。
在这学期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化学原理和概念,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深入了解了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在这个研讨中,我希望和大家讨论的是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作为未来的化学家和科学家,我们有责任关心环境问题,努力寻找更环保,更可持续发展的化学技术和方法。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减少化学废物的排放,开发更环保的化学反应和制备过程,以及研究可再生能源和材料。
当然,这些并不是容易的任务,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创新,化学可以成为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希望大家能一起来思考,讨论,为化学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兴趣,并且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有更多的讨论和交流。
谢谢。
有机化学体会心得范例4篇

有机化学体会心得范例4篇本次有机化学的体会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有机会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了有机化学相关课程的知识,也让我学会尊重他人,做好团队合作,活动在紧张而积极活跃的氛围下进行,让我受到一些启发和感受。
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对有机化学知识有着充分的解说和讲解,让我更加清楚的知道了有机化学里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例如环烷烃、构象、体系定义等,也做好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例如化学反应实验、圆柱积分实验等,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有机化学的知识。
同时,在活动中我还学到了很多与有机化学有关的知识,和有关工作态度上的一些体会。
例如,在组织实验中,不仅要求行事有效率要正确,而且还要在实验中注意节约化学药品,以及在工作中关注细节,不能有误差发生。
在有机化学中,应合理安排反应,并调整反应条件,以达到最好的结果。
总的来说,本次有机化学活动对我一直以来对有机化学的认知有了非常大的帮助,为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有机化学所做出的贡献和获得的认识。
参加本次有机化学体会,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有机化学的实验,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对我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有机化学实验上的技巧。
在活动的第一天,老师就开始为我们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环烷烃、构象、体系定义等,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有机化学中的一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如何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
之后,老师又给我们做了一些有关实验,例如化学反应实验和圆柱积分实验等,让我们了解到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完成实验,比如反应量的选择,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正确配比等。
最后,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王室内烷基化和环烷氧基化等有机化学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方法,让我们对有机化学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让我们在实验中更加熟练。
总之,本次有机化学体会使我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认知,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有机化学,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学习方向。
本次有机化学的体会对我来说十分有益,不仅可以增长认知,还可以磨练组织实验的技巧。
对高中有机化学拓展反应的讨论与总结

对高中有机化学拓展反应的讨论与总结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但如何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呢?我认为要想上好一节高中有机化学课应做到以下几点: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目前的有机化学教学不仅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而且相反,已经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根据这三个维度来审视我们现有的教学,我们的有机化学教学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更是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努力使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
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对有机化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总体要求,即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探究能力。
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化学用语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并逐渐熟悉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其次是培养学生形成化学用语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我们在讲授某一知识点时都是通过板书或者多媒体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如果采用有机化学图形表达式则可以把那些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简单化,从而变抽象为直观。
其次就是有机化学用语的规范,要做到在语言形式和逻辑结构上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在解释和叙述方面要尽量简练,并适当辅以教师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还有一点就是注意让学生建立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联系。
每个有机物都是由许多小分子组成,但是这些小分子并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只有了解了各个小分子的排列顺序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对有机物的结构及性质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理解一个化学反应,也才能更加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
化学教研活动汇报稿子(3篇)

第1篇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研组的组长,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化学教研组近期的教研活动情况。
化学教研组是一个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集体,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下是我们近期开展的一些教研活动情况:一、教研活动概述1. 教研主题: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围绕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讨。
2. 参与人员:化学教研组全体成员及部分骨干教师。
3. 活动时间: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
二、教研活动内容1. 教学研讨(1)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为教师提供理论支持。
(2)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的化学课程,开展教学方法研讨,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化学教学,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教学观摩(1)邀请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让全体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2)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校外教学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3. 教学反思(1)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沙龙,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教学难题。
4. 教研课题研究(1)确定教研课题,如“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策略研究”、“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等。
(2)组织教师分组开展课题研究,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成果展示。
三、教研活动成果1. 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升: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们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学生成绩稳步提高:在教研活动的推动下,学生的化学成绩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3. 教研成果丰硕:教研组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化学教学模式。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课外小组研讨报告一、课外讨论题内容:请简要介绍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应用和发展;就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发现过程简要分析如何培养科学研究中创新能力;就烯烃复分解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范围、实验条件等进行分析,探讨该方法目前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该方法。
二、讨论小组成员:郑丽、周素、闵晓芳、张水蓉、巩来江、杜波三、讨论方式及流程:分工、查阅、讨论、汇总、整理四、讨论结果整理:(一)、烯烃复分解反应1.烯烃复分解反应的概述烯烃复分解反应最初应用在石油工业中,以SHOP法的产物α-烯烃为原料,高温高压下生产高级烯烃。
传统的反应催化剂如WCl6-EtOH-EtAlCl2,由金属卤化物与烷化剂反应制取。
烯烃复分解反应是个循环反应,过程为:首先金属卡宾配合物与烯烃反应,生成含金属杂环丁烷环系的中间体。
该中间体分解,得到一个新的烯烃和新的卡宾配合物。
接着后者继续发生反应,又得到原卡宾配合物。
常用的催化剂都为卡宾配合物,格拉布催化剂含钌,[3]施罗克催化剂含钼或钨。
[4]它们也可催化炔烃复分解反应及相关的聚合反应。
2、反应机理根据伍德沃德-霍夫曼规则,两个烯烃直接发生[2+2]环加成反应是对称禁阻的,活化能很高。
20世纪70年代时,Hérison和肖万提出了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环加成机理,该机理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反应机制。
[5]其中,首先发生烯烃双键与金属卡宾配合物的[2+2]环加成反应,生成金属杂环丁烷衍生物中间体。
然后该中间体经由逆环加成反应,既可得到反应物,也可得到新的烯烃和卡宾配合物。
新的金属卡宾再与另一个烯烃发生类似的反应,最后生成另一个新的烯烃,并再生原金属卡宾。
金属催化剂d轨道与烯烃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活化能,使烯烃复分解反应在适宜温度下就可发生,摆脱了以前多催化组分以及强路易斯酸性的反应条件。
如下图所示:3、应用(1)、由Hoveyda-Grubbs催化剂催化,利用开环的交叉烯烃复分解反应,如下所示:(2)、构建Epothilone分子中的大环时,采用的是烯烃复分解反应,产率很高,但双键没有选择性,生成的是E/Z等量异构体的混合物,如下图所示:(3)、Fluvirucin-B1-Aglycone的大环合成也利用了烯烃复分解反应。
但用(PCy3)2Cl2Ru=CHCH=CPh2催化时收率少于2%,只有使用钼催化剂才能以98%的产率合成关环产物,双键为Z构型,如下图所示:(4)、WCl4(OAr)2催化剂存在下,1-己烯发生烯烃复分解反应,得到5-癸烯[9]及进一步复分解所生成的副产物。
(5)、其他应用前景烯烃复分解反应是指在金属烯烃络合物(又称金属卡宾)的催化下,不饱和碳碳双键或三键发生断裂、重排的形成新的烯烃化合物的反应,实际上是通过金属卡宾实现碳=碳双键两边基团换位的反应。
换位合成方法现在已成为化学化工研究中的常用手段和工艺,并给化工工业发展带来了宽阔的视野。
为化学工业制造出更多新的化学分子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使得在理论层面上分子设计出的新型、新功能分子的合成与制造成为现实。
此外换位方法在医药品工业、生物技术工业和食品生产上也有极大的商业潜力。
专家们称只要能够想到,任何新的化学分子都可以被制造出来,这对研发药物并最终攻克艾滋病有很大帮助。
同时可制造出廉价、清洁的化学物质如可抗高压的高温的各种新式塑料、燃料添加物、杀虫剂、肥料甚至诱捕和驱赶蚊虫的合成分泌物等等,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化学工业,特别是制药业和塑料工业的发展。
4、发展(1)最近一些新的发展的文献参考Prevention of Undesirable Isomerization during Olefin MetathesisS. H. Hong, D. P. Sander, C. W. Lee, R. H. Grubbs, J. Am. Chem. Soc., 2005, 127,17160-17161.Advanced Fine-Tuning of Grubbs/Hoveyda Olefin Metathesis Catalysts: A Further Step toward an Optimum Balance between Antinomic PropertiesM. Bieniek, R. Bujok, M. Cabaj, N. Lugan, G. Lavigne, D. Arlt, K. Grela, J. Am. Chem. Soc., 2006, 128, 13652-13653.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Chiral Pyrrolidine Derivatives via Ring-Closing Enyne Metathesis ReactionQ. Yang, H. Alper, W.-J Xiao, Org. Lett., 2007, 9, 769-771.Allenylidene-to-Indenylidene Rearrangement in Arene-Ruthenium Complexes: A Key Step to Highly Active Catalysts for Olefin Metathesis ReactionsR. Castarlenas, C. Vovard, C. Fischmeister, P. H. Dixneuf, J. Am. Chem. Soc., 2006, 128, 4079-4089.(2)、使化学走向“绿色”复分解反应的研究使换位合成法在促进有机合成绿色化方面变得更加行之有效,该方法使有机合成反应步骤比以前简化了,所需要的资源也大大减少,材料浪费也少多了,同时操作起来也更加简单,只需要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就可以完成,更关键的是在有机合成中使用该方法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大大降低。
换位合成法使有机合成工业向着绿色化学迈出了重要一步。
专家们称只要能够想到,任何新的化学分子都可以被制造出来。
这对研发药物并最终攻克艾滋病有很大帮助。
同时可制造出廉价、清洁的化学物质如可抗高压的高温的各种新式塑料、燃料添加物、杀虫剂、肥料甚至诱捕和驱赶蚊虫的合成分泌物等等,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化学工业,特别是制药业和塑料工业的发展。
(二)、如何培养科学研究中创新能力1、回顾烯烃复分解反应发现历史烯烃复分解反应是由金属卡宾催化的不饱和碳碳双键或三键之间的碳键重排反应。
20世纪50年代,人们首次发现,在金属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下,烯烃里的碳-碳双键会被拆散、重组,形成新分子,这种过程被命名为烯烃复分解反应。
但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类金属催化剂的分子结构,也不知道它是怎样起作用的。
人们就此提出了许多假说,但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970年。
这一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和他的学生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烯烃复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剂应当是金属卡宾,并详细解释了催化剂担当中间人、帮助烯烃分子“交换舞伴”的过程。
金属卡宾是指一类有机分子,其中有一个碳原子与一个金属原子以双键连接,它们也可以看作一对拉着双手的舞伴。
在与烯烃分子相遇后,两对舞伴会暂时组合起来,手拉手跳起四人舞蹈。
随后它们“交换舞伴”,组合成两个新分子,其中一个是新的烯烃分子,另一个是金属原子和它的新舞伴。
后者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烯烃分子,再次“交换舞伴”。
这一理论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化学家意识到,烯烃复分解在有机合成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这对催化剂的要求也很高。
到底含有什么金属元素的卡宾化合物最理想呢?在开发实用的催化剂方面,作出最大贡献的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
1990年,施罗克和他的合作者报告说,金属钼的卡宾化合物可以作为非常有效的烯烃复分解催化剂。
这是第一种实用的此类催化剂,该成果显示烯烃复分解可以取代许多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并用于合成新型有机分子。
1992年,格拉布等人发现了金属钌的卡宾化合物也能作为催化剂。
此后,格拉布又对钌催化剂作了改进,这种“格拉布催化剂”成为第一种被普遍使用的烯烃复分解催化剂,并成为检验新型催化剂性能的标准。
但是,由于这些催化体系通常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和很强的路易斯酸性条件,使得反应对底物容许的功能基团有很大的限制。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反应进行的机制。
2005年74岁的法国人伊夫·肖万、63岁的美国人罗伯特·格拉布和60岁的美国人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浅谈如何培养科学研究中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⑴、由烯烃复分解反应发现历程来看,科学研究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首先应该培养我们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品质,再大的艰难、再漫长的道路,都要坚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和信念。
⑵、发现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严格要求我们学生积极养成“细心观察—积极发现问题—根据已学知识假设—进行实验探究—验证或推翻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应用研究成果”的这样一个科学研究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可见要培养好多方面的能力:①.要培养我们学生具有足够的相关方面知识的储备,机会或发现等待那些有准备的人;②.要培养我们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探索未知的世界,我们一定要擦亮我们的大眼睛;③.要培养我们学生科学实验和探究能力,不仅要有实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娴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保证有能力去探究或验证自己的假设等;而且,在实验中不断的发现和总结也能够推动科学发现和实验进程;④.要培养我们学生有智有勇。
可科学探究的路上,充满着各种坎坷,不仅要有足够高强的科学探究能力,还要有敢于推翻陈规就说,敢于提出新知卓见的勇气;⑶、要培养我们学生对相关研究方面的兴趣和自信。
穿插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广泛密切的关系,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所作出的贡献。
培养我们学生自信,巩固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我们学生成功感是促使我们学习兴趣加深的动力。
⑷、在教学中努力培养我们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讨论烯烃的复分解反应的方法和发展1、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范围按照反应过程中分子骨架的变化,可以分为五种情况:开环复分解、开环复分解聚合、非环二烯复分解聚合、关环复分解以及交叉复分解反应。
由此可以看出,烯烃复分解反应在高分子材料化学、有机合成化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条件烯烃复分解反应,是指在金属催化下的碳-碳重键的切断并重新结合的过程。
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研究领域中最基本的问题,研究碳-碳键的断裂与形成规律是有机化学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碳-碳双键和三键的键能与碳-碳单键相比要高得多,因此要切断前者并使其按照希望的方式重新结合,则需要更高的能量,所以寻找适当的催化剂实现上述转化,成为化学家近半个世纪的挑战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