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通货膨胀的案例

通货膨胀的案例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下降,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它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通货膨胀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经济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上世纪二战后德国的通货膨胀案例。
在一战后,德国政府为了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不断印制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最终,德国的通货膨胀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纸币贬值迅速,人们需要携带一大堆纸币才能购买一些日常用品,甚至出现了用纸币做壁纸的情况。
这一案例表明,通货膨胀如果失控,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近年来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案例。
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政策失误,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委内瑞拉的货币贬值迅速,市民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来购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导致生活负担沉重。
甚至出现了人们用纸币做手工艺品来抵抗通货膨胀的情况。
这一案例再次说明,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会造成严重危害。
最后,我们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通货膨胀案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
在这一过渡期,中国也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迅猛,人民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但是,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保障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一案例表明,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通货膨胀对于一个国家的危害,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有效地应对通货膨胀。
希望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引以为戒,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它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讨论一些通货膨胀的案例,来展示通货膨胀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和应对措施。
首先,让我们看看拉美国家阿根廷过去几十年的通货膨胀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阿根廷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危机。
其货币贬值速度快,物价飞涨,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通货膨胀导致了工资的实际贬值,人们的购买力大幅下降。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提高利率、减少政府支出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通货膨胀问题依然严重。
接下来,我们转向亚洲国家委内瑞拉,这个国家近年来也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尽管委内瑞拉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由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误和国际制裁的影响,该国陷入了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物价飞涨导致人们的购买力急剧下降,尤其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人民影响更大。
委内瑞拉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最低工资,控制物价等,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依然严重。
除了阿根廷和委内瑞拉之外,许多其他国家也经历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例如,津巴布韦在2008年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其通货膨胀率高达数百万倍。
物价上涨迅猛,人民陷入了恶性的贫困循环。
津巴布韦政府最终采取了取消国内货币,引入外国货币等紧急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才得以渐渐恢复稳定。
那么,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货币供应过多,超过了经济的实际需求。
当政府过度印发货币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此外,政府的经济政策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政府过度放松货币政策,过多地投入市场,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此外,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外部冲击(如国际油价上涨)等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对于应对通货膨胀问题,各国尝试了不同的策略。
例如,央行可以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
货币银行学-10-通货膨胀案例

资料1: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
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
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
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
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
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
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
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
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
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
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
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
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
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
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
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
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
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
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
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
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
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
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
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
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
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
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
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
通货膨胀及其案例分析

通货膨胀及其案例分析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的币值持续下降的现象,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涨。
它是宏观经济领域内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水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案例进行分析。
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供应过度增长。
当央行过度发行货币以应对经济危机或政府过度印制钞票来填补财政赤字时,货币供应总量将超过实际经济需求。
这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物价普遍上涨。
另外,需求拉动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当社会上的需求大于供应时,供应商往往会加价来平衡供需关系,这进一步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此外,成本推动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当企业的成本上升时,往往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个人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削弱了货币的购买力。
同样的货币数量无法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其次,通货膨胀给储蓄带来了风险。
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存款的实际价值也会随之减少。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扭曲经济结构,抑制经济增长和投资。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些历史上的通货膨胀案例。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要数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发生的超级通货膨胀。
在1923年至1924年期间,德国央行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导致货币供应爆炸性增长。
结果是价值急剧下降,物价上涨迅猛,人民的储蓄毫无价值。
有报道称,买一杯咖啡需要用一堆钞票来支付。
这场超级通货膨胀导致了社会混乱和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了魏玛共和国的崩溃。
除了德国魏玛共和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也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
例如,津巴布韦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一次超级通货膨胀。
政府过度发行货币以填补财政赤字,导致货币贬值迅速。
物价上涨速度惊人,最终达到指数级别,人们的储蓄几乎变得毫无价值。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能够成功应对通货膨胀问题。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央行一直以来注重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和调整利率,新加坡成功地维持了相对稳定的通货膨胀水平。
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

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在现代经济学中,通货膨胀被视为一种难以避免的经济现象,但也有一些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成为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第一个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是德国的魏玛共和国通货膨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代,德国政府为了应对战争债务和赔款,不断印刷纸币。
结果,德国的货币供应量迅速膨胀,物价也迅速上升。
最终,这种通货膨胀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人们为了购买日常用品,需要携带大量的纸币,物价每天上涨。
这一通货膨胀案例的教训是过度印钞会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第二个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是津巴布韦的超级通货膨胀。
在二十一世纪初,津巴布韦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不断印刷纸币来填补财政赤字。
然而,这种过度放纵的货币政策导致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迅速攀升。
物价飞涨,人们需要携带一堆纸币才能购买一件普通商品,甚至出现了百万和亿万纸币的情况。
最终,津巴布韦的货币崩溃,人们失去了信任,并普遍采用外币进行交易。
这一案例表明通货膨胀率的飙升会使经济陷入混乱,失去市场信心。
第三个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是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危机。
自2008年以来,委内瑞拉政府不断采取货币放任政策,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率飙升。
物价上涨迅猛,购买力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急剧恶化。
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案例显示了政府的不负责任和对货币政策的滥用会导致经济的崩溃,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这些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都有共同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过度印刷或货币放任导致货币贬值。
当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过多时,人们的购买力下降,物价上升。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市场信心的丧失。
人们失去对本国货币的信任,不愿意持有大量的现金。
最终,通货膨胀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危机,政府和中央银行需要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的案例

通货膨胀的案例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通货膨胀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经济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20世纪初德国的通货膨胀案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为了支付战争的巨额债务,不断印刷货币。
结果,货币供应量激增,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德国马克贬值迅速,物价飞涨,人们的储蓄在短时间内变得一文不值。
通货膨胀导致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对德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案例。
2008年,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高达89.7亿%,这意味着物价每天都在翻倍。
津巴布韦政府不断印刷货币以弥补财政赤字,结果导致通货膨胀失控。
人们用购物车装着纸币去购买一袋面包,这样的场景成为了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标志。
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津巴布韦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贫困和失业问题。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看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案例。
由于政府的错误经济政策和油价下跌,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率飙升,货币贬值迅速。
物价上涨导致人们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食品和生活用品短缺,社会秩序混乱。
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委内瑞拉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成为了该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不仅导致货币贬值,还会引发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贫困和失业等问题。
因此,各国政府都应当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问题,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措施,防范通货膨胀的发生,维护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
通货膨胀的案例

通货膨胀的案例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它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将讨论几个通货膨胀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问题。
委内瑞拉过去是一个石油出口国家,但由于石油价格下跌和政府的不稳定政策,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率在2019年达到惊人的约1000万%。
这种超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物价飞涨,普通民众购买力大幅下降,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其次,来看看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问题。
津巴布韦历经多年的政治不稳定和经济崩溃,曾经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在2008年,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曾高达数十亿倍,这意味着价格每天都在翻倍。
物价的暴涨使得津巴布韦的居民购买力严重受损,甚至出现了食品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短缺的情况。
为了克服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津巴布韦政府最终选择废除本国货币,并采用外币来稳定经济。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面临通货膨胀问题,尽管程度较为温和。
例如,美国曾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这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大规模财政刺激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所致。
这一时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超过10%,给经济带来严重的不稳定性。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预期,最终成功地降低了通胀水平。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通货膨胀的明显例子,它们都揭示了通货膨胀对经济体系的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降低了人们的购买力,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其次,通货膨胀带来了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难以进行长期计划和投资,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最后,通货膨胀也会削弱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因为物价上涨会导致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为了有效应对通货膨胀问题,政府和央行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案例:中国2007,2008年的通货膨胀
一、通胀形势
(一)2007年形势
2007年CPI同比上涨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CPI同比涨幅持续扩大。
各季月平均同比涨幅逐步扩大,分别为2.7%、3.6%、6.1%和6.6%。
工业品价格呈现前期涨势平稳,后期涨幅明显扩大的态势。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4%,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4.1%、3.6%、3.7%和6.3%;工
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1%,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2.9%、2.7%、2.6%和4.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7%,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升4.2%、6.2%、8.7%和
11.5%。
一、通胀形势
(二)2008年形势
2008年CPI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CPI同比涨幅前
高后低。
2008年2月, CPI同比涨幅达到8.7%,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此后CPI从高位开始回落。
CPI全年各季度同比涨幅为8%、7.8%、5.3%和2.5%
(二)2008年形势
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工业品价格前期涨势明显,后期急剧回落。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7月份达到15.4%的高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此后,生产者价格涨幅急剧回落。
工业品出厂价格全年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
6.9%、8.4%、9.7%和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
9.8%、12.4%、14.9%和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7.5%、
23.8%、23.8%和16.2%。
二、通胀的国际背景
(一)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
2007-2008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粮食和资产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
2007年5月份,世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至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当月主要工业国家的平均通胀率达到2.8%。
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明显上升。
2008 年3 月,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土耳其和越南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分别为8.8%、8.5%、8.2%、8.8%、9.2%和19.4%。
(二)全球性通胀的原因
1、全球流动性过剩
2、以美联储为首的各主要央行应对次贷风波而
采取的大幅降息和注入流动性的政策
3、国际市场石油、玉米、小麦和金属等初级产
品价格普遍高涨
三、通胀原因
(一)外部因素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二)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
(三)居住价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涨的重要原因
(四)居民收入增加导致的消费需求对CPI上涨的拉动
力增强
(五)资源性产品调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上涨
(六)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七)货币投放过快使潜在的通胀压力在加大
(八)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
三、通胀原因
(一)外部因素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进口价格涨幅持续提高,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2007年,进口价格上涨较快,进口价格涨幅高于出口价格。
2007年12月,进口价格同比上涨8%,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2.7个百分点。
2008年,进口价格各季度分别同比上涨16.8%、20.9%、20.7%和0.9%。
三、通胀原因
(二)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
自2006年11月以来,粮食、肉蛋、油脂、鲜菜以及奶制品等价格轮番上涨,推动食品价格涨幅不断走高。
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CPI上涨4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率达到83%。
非食品价格涨幅平稳,2007年上涨1.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2008年,食品价格上涨14.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三)居住价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涨的重要原因目前,CPI中居住类价格的变动,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
从居住价格构成上看,除了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水、电及燃料价格等项目价格有所回落外,受高房价影响,与商品房价格密切相关的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和租房价格涨幅保持升势。
(四)居民收入增加导致的消费需求对CPI上涨的拉动力增强2006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企业利润大增促使雇主和职工收入增长加快,股票与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暴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得2007年需求拉动CPI上涨的压力要大一些。
五)资源性产品调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上涨
国际原油和铁矿石价格及海运费大幅攀升,加之国内需求居高不下,推高了能源和黑色金属价格,成为生产价格走高的主要原因。
针对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我国相应提高国内汽油、柴油、航空煤油以及液化气价格;大幅提高铅锌矿石、铜矿石和钨矿石的资源税。
六)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为1839元,同比增长19%。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月均工资为1015元,同比增长11.8%。
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192元,同比增长18.3%。
2008年前三季度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1358
元,同比增长19.2%。
(七)货币投放过快使潜在的通胀压力在加大
2006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上年高5.7个百分点。
2007年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6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 余额13.6 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7 个百分点;9 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 余额14.3 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4 个百分点。
2007年全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
八)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
在总需求方面,通货膨胀预期的提高会促使公众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由此增加总需求,从而提高总价格水平。
在总供给方面,则存在成本推动效应。
随着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加,工人会要求提高工资,而企业会提高商品价格。
如果价格得不到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水平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总供给。
需求上升和供给下降,会导致未来价格水平的上升。
此外,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大还会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机会成本上升,公众会更少地持有货币形式的财富,转而增加持有证券、房地产以及实物资产,并由此引发资产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