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章法、词法与句法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诗词的起即发端;承即承上启下;转即意转;合即结尾。
)元代杨载《诗发家数》云:写绝句的方法,要委婉、曲折、回环、删繁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起承两句写起来困难,起句平直为好,承句从容承接。
第三句是关键,如能婉转变化,那么第四句就如同顺水推舟了。
律诗也一样,首联为起、颌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古风、长律篇幅较长。
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
每段都有起承转合。
词虽然是长短句。
但章法同样。
如果两片小令词,上片起、承。
下片写转、合。
换头也就是过片处犹为重要。
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冯延己的《归自瑶。
何处笛》,上片的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
是起句。
竹风檐雨寒窗滴。
是承句。
下片的离人数岁无消息。
是过片、是转句。
今白头、不眠特地重相忆。
是合句。
一:起笔。
起笔很重要,关系到全篇的入题。
关系到能否引人入胜,引起共鸣。
从切入主题的角度分明起、暗起、和反起几种。
1:明起。
即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给人直截了当的感觉。
如孟浩然《春晓》中春眠不觉晓。
很明白、直接的切入主题。
2:暗起。
即笔不切意切题。
起笔虽直入本题,但字面上不表现出来。
只是暗寓题意。
如:刘禹锡《玄都关桃花》起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暗写桃花美丽而富有吸引力。
看花的人川流不息。
刘翰《立秋》起句:乳鸦啼散玉屏空。
用鸦暗寓秋凉季节的冷清和萧瑟。
3:反起。
先从题意的反面写起,然后再转正题。
如朱淑真《落花》起句。
不写落花的条件和场景,却写连理枝头花正开。
承句才写落花的原因。
明起、暗起、和反起。
常常采用的:一是平铺直叙、轻飘淡然的或明白如话的平起手法。
如金昌绪《春怨》中的打起黄莺儿。
王建《新嫁娘词》中的三日入厨下。
二是突然,出人意料的突起手法。
如李白:白发三千丈;岳飞:怒发冲冠。
三是发人深省。
耐人寻味的设问手法。
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崔颢的君家在何处?等等。
或明白,或暗寓,或反向切入主题,为作品发端。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句法结构:古诗词常采用对仗和押韵的方式,句法结构比较规整。
一般来说,句子短小简洁,常以四个字或者八个字为一句。
整体句法结构呈现对仗的韵律美。
2. 词序:古诗词在词序方面灵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状语、宾语或谓语提前的情况。
3. 典故和修辞: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这些手法可以提升古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词性和词义:古诗词中的词性和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时会有所区别。
例如,古代诗词中的名词和动词常常可以互换使用,名词可以作动词使用,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使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总的来说,古诗词的语法结构相对简洁而规整,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典故,使得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
对于读者来
说,了解古诗词的语法结构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诠释古代文学作品。
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

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一】格律诗的专用词语1、联句由两人以上合作写诗。
一般都是事先约定,每人做一句、两句或四句,凑成一首诗。
古时文人中这种风气很盛。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芦雪亭争联即景诗》,就是由贾宝玉和林黛玉等12人合起来搞的一次这样的联句活动。
2、集句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
这种活动起于晋代,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也很喜欢集古人诗句成诗。
集句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一人或几人集几人的诗句连缀成诗;二是从一人的作品中集句组成一首诗。
集成的诗或绝句,或律诗均可。
3、口占也叫口号(háo)。
意思是说这首诗是未经起草而随口吟成的。
后来人们便把未经起草的诗,在题上标出“口占”(或口号)二字。
4、唱和(hè)本来指唱歌时一方唱,另一方和,后来被引进到诗词创作活动中来,作为诗人彼此以诗词作品互相赠答的代词。
唱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甲赠乙的诗词,乙再根据甲所赠诗词的原韵,来写诗词进行回答。
二是乙回答甲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诗词的意思,而自己另行用韵。
5、唱酬也叫酬唱。
酬是回报、报酬之意。
对方赠给诗词,自己写诗词进行回报。
对方写来的是唱,自己回报的称酬。
6、次韵也叫步韵。
指使用别人诗词所用的韵字,并与原韵字先后次序相同。
这种诗词用韵的方法叫做次韵。
7、用韵指使用别人或自己诗词作品的原韵写作诗词,但韵字的先后次序可以改变,不必与原韵完全一致。
8、依韵即根据别人诗词所用的韵目写作诗词,但具体韵字只要求和原诗词同属一个韵部,而不必与原诗词的韵字相同。
9、追和即根据前人某首诗词的原韵或诗意而写成的诗词,称为追韵。
另外还有分韵、限韵等等。
【二】格律诗的诗韵和四声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是讲究格律的。
所谓“格律”,就是诗词的格式、韵律,包括它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
诗与词、曲、联等的格律基本上是相通的,但在具体运用上则又不尽相同。
诗韵1、韵和押韵诗是韵文。
押韵是我国传统诗词的首要特征。
从古到今,凡诗歌,不论它是什么诗体,都是必须押韵的。
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题竹石牧牛(并引)
分别写了石、
黄庭坚
前四句 竹、牧童、老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 为第一 牛四个意象,
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个层次 构成一幅完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整的画面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后四句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为第二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 个层次 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写了作者由 画中的内容 而生发出的 感想
返回
(二)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 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 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应用体验
返回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 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
颔联:
景 的是 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
吴宫花草埋幽径,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
晋代衣冠成古丘。 事 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
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_到__衰__的__变__化___。
一水中分白鹭洲。
情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 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景 浮___云__、__太__阳_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
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
事
_诗__人__望__长_____ _安__而__不__见_____
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 “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长安不见使人愁。 情
律诗的章法--诗词创作小讲(9)

告各位诗友:各位朋友律诗的字法,句法和章法到今天为止就整理完了,感谢各位的赏读和学习。
下一讲讲涉及到律诗的修辞及表现手法,敬请期待……律诗的章法“章法”也称“篇法”。
经典论述明王世贞:“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
”清方东树说:“章法不成就,则率漫复乱,无先后起结、衔承次第、浅深开合、细大远近虚实之分,令人对之惛昧,不得爽豁。
”他还说:“所谓章法,大约亦不过虚实顺逆、开合大小、宾主人我、情景,与古文之法相似。
有一定之律,而无一定之死法。
变化恣肆,奇警在人。
”章法指律诗的通篇布局,但这种布局并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否则律诗就成了毫无生气的八股文了。
但是也不能就此说律诗全无章法可言,这些章法也不是律诗形成时人为的规定,而是人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或者说为多数诗人所遵循的。
我们现在写律诗,固然不必拘泥于传统章法,可以在篇章布局内有所创新或突破,但首先还应对传统章法中一些可资借鉴或参考的形式有所认识。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说:“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
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按,指写景)则一意(按,指抒情或议论),无偏用者。
”他是就七律说的,也适用于五律。
明人吴讷《文章辨体·外集》卷首序题中引元人杨载说:“凡作唐律,起处要平直,承接处要舂(同“从”)容,转处要变化,结处要渊永,上下要相联,首尾要相应。
”杨载《诗法家数》中把“律诗要法”归纳为“起、承、转、合”。
他具体解释说: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
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
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
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
必放一句作散场。
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他所归纳的律诗四联布局,本身就已包含着多种写法,其中也有值得参考的布局。
诗歌的章法结构

诗歌的章法结构诗歌的章法结构,可以归结为“起”、“承”、“转”、“合”。
律诗的起承转合比如,该仄字的时候,为了表达出平声字的效果,就会采用阴平。
我们都知道,绝句有四句,律句,有八句。
下面,就以律句为例,来交流起承转合。
律句,共八句起:就是起句,1,2句为起句,承:就是承句,3,4句为承句,也就是颌联转:就是转句,5,6句为转句,也就是颈联合:就是合句,7,8句为合句,起句如果有对仗,也称“首联”;合句如果有对仗,也称尾联律。
诗的章法1、律诗的体裁构成单位律诗的体裁构成单位由语言文字构成。
主要分五律、七律两种(排律另论),均为八句(五律五字、七律七字)四联。
根据各联的位置,诗的前两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或承接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或转折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
2、律诗的形制构成单位律诗的形制构成单位由格律规定。
主要有押韵、粘对、对仗、句法等四种。
押韵:每首四韵,偶数句押。
若首句起韵者,则全首第一句与偶数句押韵,三、五、七奇数句不押韵;若首句不起韵,则全首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押韵。
律诗以押平韵为正格,以押仄韵为变格。
粘对:粘对的基本规律是:本联两句平仄互对、上联偶数句与下联奇数句平仄相粘。
具体粘对办法是:首联一、二句平仄相对(即不相同);首联第二句与颔联第三句平仄相粘(即相同。
若因相粘出现三平尾、三仄尾问题时另作调整);颔联第三句与第四句平仄相对;颔联第四句与颈联第五句平仄相粘;颈联第五句与第六句平仄相对;颈联第六句与尾联第七句平仄相粘;尾联第七句与第八句平仄相对。
因相粘出现的三平尾、三仄尾问题,调整的基本办法(还有特殊处理办法如拗救等)是:五言: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七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仗:对仗的基本规律是:诗的首联(一、二两句)、尾联(七、八两句)不对仗;诗的颔联(三、四两句)、颈联(五、六两句)必须对仗,但偷春体(首联对仗、颔联可以不对仗、但颈联一定要对仗)除外。
句法:句法的基本要求是:不对仗的首联(一、二两句)和尾联(七、八两句)四句,每句句法不重复;对仗的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四句,各联两句句法要相同,但两联之间句法不得相同,即中间四句。
中学生应了解的诗歌章法小知识

三、近体诗的章法
近体诗的章法:
起、承、转、合。
起:开头; 承:接续; 转:变化; 合:结束。
四、析章法之“起”
“起”:开头,破题。 其方法是:或对景兴起,或引 事起,或就题起。 开头破题的要求:突兀、高远。
五、析章法之“承”
承,颔联接续开头。 其方法是:或写意、或书事、
或用事引证。 颔联承接的要求:接续破题,
《登兖州城楼》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起句写东郡探望父亲,承句写探父所见景象,转句变而写“孤 嶂”“荒城”,合句写意。
谢转,颈联转折、变化 其方法是:或写意、或写景、
或书事、或用事 引证。 颈联转折的要求:与前联的 意思相避,有所 突变。
七、析章法之“合”
合,尾联结题。 其方法是:或就题结,
或开一步, 或用事。 尾联结题的要求:必 放一句做散 场,言有尽 意无穷。
八、例说“起承转合”
中学生应了解的
诗的章法小知识
一、何为章法
章法,一是写文章之法。刘勰《文心雕龙》有“章句篇”讨论过这 个问题。
二是写诗的章法。《诗经》、乐府都是分章的,早前人们并不重视 诗的章法。但是写诗总是要讲究段落层次的,处理段落层次的方法就 是诗的章法。
二、最早论诗的章法
刘勰最早谈诗的章法,他记载魏晋人对章法的看法: 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贾谊枚乘,两韵辄易;刘歆桓谭, 百句不迁;亦各有其志。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四句转韵。
【诗学概要】第五章:章法(结构)

【诗学概要】第五章:章法(结构)起承转合历代诗家之论章法时下通行之击钵诗章法章法亦称结构。
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
然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
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若一味死守结构,必至平淡无奇,而难成佳作。
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
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
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
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
然则诗之章法,初学不可不知,亦不可拘泥不化,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清人徐增亦云:「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
是知初学者宜入其法以求规矩,待得会心,则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于沈滞呆板之境也。
有关于诗之章法,历代论诗诸家,迭有专论,今举其要者述之。
元杨载【诗法家数】云: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
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
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有前六句俱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着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应,曰转折要不着力,曰占地步。
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
地步一狭,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律诗要法,曰起、承、转、合。
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
总之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
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
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起承转合前述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亦曰首联;三四句是承联,亦曰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的章法、词法与句法
律诗章法讲解
律诗的章法,本于这一诗体字数句数(排律除外)的规定限制,由唐经宋至元而相因成习形成了一套颇有讲究的章法体式。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起承转合”。
这一结构律诗的特点已成律诗写作的定规铁律。
因此,鉴赏律诗应有章法意识的要求,是必须明确树立的。
而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讲究,又与律诗的题目密切相关。
因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先说说律诗的题目。
律诗的题目与其诗,恰似皎洁之圆月与灿烂之群星——明月率星。
众星烘月,互依相托。
如此才会形有神、象有意、景有情地以精美的短章小制抒发传达出丰富深微的情趣心志。
具体而言,“或单刀直入,开篇破题;或引而不发,篇末点题:或韵韵回首,处处擒题”。
因此。
律诗题目既有诗的深邈寄寓性意义,又有内容较为明确的具体限定性作用。
前者如《杂兴》、《怀古》、《咏史》、《绝句》、《书愤》、《古意》、《无题》等;后者如《马嵬》、《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酬乐天席上见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登岳阳楼》、《蜀相》、《枫桥夜泊》、《赤壁》等,真如入之醒目亮额,有概括显眼且又别具丰神的凝放意脉之功。
所以,鉴赏律诗,审视题目必不可少。
对律诗章法的简要梳理。
虽然难以穷尽仪态万方、风骚多样的律诗情貌风神,但明晓律诗之所以而为最精致、最精妙、最精巧、最精深的诗体的讲究根由,于诗歌鉴赏也会生发执一总万、理推所见的知解赏析的自觉意识。
至于四首律绝的例举本意,也仅为具体解读律诗提供参考,虽不
可也不能“以一当十”。
所在皆是。
但也不失为切题解诗的门径之一。
律诗的章法关注的是诗人情志心意或幽隐明快、或婉曲直白、或豪放沉郁、或高远清丽、或欢愉悲戚的心路呈显印迹。
有鉴于此。
了解律诗章法的作用,对于读懂并赏析律诗的精义妙艺,应是大有裨益的。
绝句的写作和章法
前人对绝句写作有许多精辟见解,绝句之法,贵语浅情深,意不深则薄,语不浅则晦。
含吐不露,有弦外音,句绝而意未绝。
绝句的章法是起、承、转、结。
一般首句起,二句承、三句转、四句结。
一、二句固然重要,但总是铺垫,最关键在于三句的转,要转得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方为妙。
第四句便顺水推舟,意境全出。
律诗的写作和章法
律诗和绝句的章法大致相同,也是起、承、转、结,但它是以联为单位,首联起,颈联承、腹联转、尾联结。
但律诗最关键处,是中间两联的对仗以及两联的关系和变化。
此处往往是全诗的精彩处。
由于律诗的字数较绝句为多,在表达方式上可以更严谨和从容不迫。
格律诗的句法
五言的句法一般是2-3式,字分为上2下3,在前2里又可1-1,下3可分为2-1或1-2。
七言的句法一般是4-3式,字分为上4下3,在前4里又可3-1或2-2,下3可分为2-1或1-2。
也有2-5或5-2,甚至也有1-3-3的句式。
在写作时可灵活掌握。
近体诗在语法结构上有两个特点,可以有省略和倒装,这在散文中是不允许的。
格律诗的字法
格律诗有章法、句法、字法之说。
字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炼字,诗词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谓词”,把这个字炼好了,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所谓“一字千金”。
著名的“推敲”典故,就是这个字。
附《诗要法杂论》
古诗要法:
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铺叙既定,然后下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五古要法: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兴,或赋起,则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
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
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七古要法:
七言古诗,先要铺叙,要有开合,要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
须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
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
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绝句要法:
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次之。
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起承转合:
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题起。
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此联要接破题。
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
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
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无穷。
语句之法
七言——声响,雄浑,铿锵,伟健,高远。
五言——沉静,深远,细致。
五言、七言,句语虽殊,法律则一。
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
中间两联,句法或四字截,或两字截,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
有两句共一意者,有各意者。
若上联已共意,则下联须各意。
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大事。
两联最忌同律。
颈联转达意要变化,须多下实字。
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
其尾联要能开一步,别运生意结之,然亦有合起意者,亦妙。
诗中字眼:
诗句中有字眼,两眼者妙,三眼者非,且二联用联绵字,不可一般,中腰虚活字,亦须回避。
五方字眼多在第三字,或第二字,或第四字,或第五字。
字眼在第三字者: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字眼在第二字者: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碧如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字眼在第五字者: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
香雾云寰湿,清辉玉臂寒。
字眼在第二、五者: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藏字藏意:
七言律难于五言律,七言下字较粗突,五言下字较细嫩。
七言若可截作五方,便不成诗,须字去不得方是。
所以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珠联不断,方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