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与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

中国及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

中国和全球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的比值,及中国和全球面积的比值基本接近,但稍低,陆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较多。

环境生态学第七章环境污染的检测及评价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环境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

!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环境毒物: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效应

重金属毒作用的特性:重金属和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重金属的有机化,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的蓄积作用是重金属毒性作用的特性。

毒性原因:重金属及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和大分子物质的作用可能是大多数金属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混合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总和。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及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及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

(1)经消化道吸收,主要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被吸收。(浓度愈高吸收愈多。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的物质不易吸收。) (2)经呼吸道吸收,经肺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全身。在呼吸道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3)经皮肤吸收,如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机体中毒。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包括对有害物质的生物解毒作用和毒性强化的生物活化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体内的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酶催化下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亦称为生物代谢转化。

1.降解反应

通常将氧化、还原、水解称为外来化合物代谢转化的第一阶段,或第一相反应。结合反应为第二阶段,或第二相反应。

2.结合反应

进入机体的毒物在代谢过程中及某些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特别是有机毒物及其含有羟基、氨基、羰基以及环氧基的代谢物最容易发生。

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放大

生物富集:指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富集常用富集系数或浓缩系数来表示:

富集系数=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生存环境中该污染物浓度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1、生物种的特性:生物体内能及污染物结合的物质(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脂类、核酸等)、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期、不同生物种

2、污染物的性质①稳定性和脂溶性是富集的重要条件②污染物渗透能力强弱即在生物体内穿透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的部位不同。③基质溶液中,污染物可给态(可溶性)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富集。④重金属不易分解,易富集,易生物放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及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成正相关,但富集系数及环境中污染的浓度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反有随污染物浓度增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如镉。

3、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及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成正相关,但富集系数及环境中污染的浓度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反有随污染物浓度增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如镉。

富集量不仅及污染物浓度有关,还及作用时间密切相关。污染物的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则生物体内污染物富集量也愈多。

4、环境特点:环境要素通过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污染物的性质来间接影响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土壤重金属作物效应的区域差异就是环境要素作用的结果。

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污染物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含量逐级增加,其富集系数万倍增加。

毒性是一种污染物质对生物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剂量指给予生物体或生物体接触的数量、毒物被吸收进入生物体的数量,毒物在关键器官或体液中的浓度。

(1)致死剂量(致死浓度):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浓度)。

①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绝对致死浓度(LC10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②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

(2)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浓度)即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及生物体接触,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按照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或一定的检测方法,未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3)安全浓度在进行全生活周期或持续几代的慢性试验时,对试

验动物无影响的毒物浓度。

(4)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浓度) 只使生物体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亦即能使生物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亦可称为中毒阈剂量。

(5)效应剂量(效应浓度) 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剂量或浓度,例如平衡的丧失、生长抑制等。表示方式为ED50或EC50,ED50为半数有效剂量,EC50为半数有效浓度。

急性毒性评价

急性毒性:指外来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于机体后,在短时间内对机体引起的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受试物大剂量给予受试动物后,在短时间内所引起毒作用的这一过程,谓之急性毒性试验。

①急性致死毒性试验:常采用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剂量)表示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大小。

②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评价环境污染物毒性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控制工业废水排放的常规监测方法。鱼和大型无脊椎动物96小时LC50的急性毒性试验,无脊椎动物多采用EC50试验。

蓄积毒性评价

蓄积毒性:具有蓄积作用的外来化学物质,如果较小剂量及机体接触,并不引起急性中毒,但是如果机体及此种小剂量的外来化学物质反复多次接触,一定时间后可出现明显中毒现象,称为蓄积毒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