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普”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每个组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生物类群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和微生物;按环境或栖息地分为陆地生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应用5新技术的应用种群生态学:研究栖息在同一地域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群落生态学:研究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集合体的组合特性,他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既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
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与生存环境不协调。
第二章环境及其类型: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类型: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湿度降水风和气压等,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各种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改变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3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就会影响该物种的生存和分布,那些对生态因子具有较大耐受范围的种类,分布较广,为广适性生物,反之为狭适性生物。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第一讲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为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对流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又称为地理环境。
二、环境的类型1. 按环境主体分: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环境2. 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 按环境范围大小分:微环境、内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最根本的能量源泉——光(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合作用饱和点是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假设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按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分为:阳地植物: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
蒲公英、蓟、杨、柳、桦、槐等阴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
连线草、铁衫、红豆衫、人参、三七〔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质变化规律空间变化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时间变化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中午短波光最多,早晚长波光较多。
生物的适应植物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但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响。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响的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临界暗期指在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或最长的暗期长度。
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一般地,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小环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小环境,对生物体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macroclimate),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称小气候(microclimate),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 m以内的气候。
小气候变化大,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与大气候有极大的差别。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有时也称生存条件,如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的生存条件,对于动物是食物、热能和氧气。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habitat)。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habitat)。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掌握了生态因子作用特征,才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9.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
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 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 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 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 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 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 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 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 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Z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 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态学导论由07环科班委整理第一章绪论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环绪论生物与环境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系统管理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
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
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
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
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
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现在一些主要的全球环境问题就是这时开始积累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并存的格局也已由区域性扩展为全球性。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环境问题是经济超速增长的结果⏹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环境问题是宗教鼓励人口增长和人对自然贪欲的结果环境生态学的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环境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环境生态学的启蒙和诞生期◆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初期◆环境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期◆环境生态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期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任务:◆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的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环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系统管理◆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趋势:◆从静态的结构研究向动态的功能研究发展◆从描述现状的定性研究到预报未来的定量研究◆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生物学与地理、化学、物理和数学相互渗透◆运用自动化测试、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手段◆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其它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及其研究对象: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是经典生物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这个定义是由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 于1866年在其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中首次提出的。
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进化论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和最适者生存两项基本原则之上。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涉及所有的生命层次。
生态学的学科体系:1、按生物的组织层次来分:个体生态学 (Autoecology)、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2、按生物类群来分:植物生态学( Plant ecology)、动物生态学 (Animal ecology)、微生物生态学( Microbiological ecology)、人类生态学( Human ecology)等。
3、按研究方向来分:生理生态学 (Physiological ecology)、进化生态学 (Evolultionary ecology)、遗传生态学( Genetic ecology)、行为生态学 (Ethology ecology)等。
4、按生物栖息环境来分:陆地生态学( Terrestrial ecology)、海洋生态学 (Marine ecology)、河口湾生态学( Estuary ecology)、农田生态学 (Farmland ecology)等。
5、生态学与产业部门结合来分:农业生态学( Agroecology)、渔业生态学 (Fishery ecology)、林业生态学(Forestry ecology)、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等。
6、生态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来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化学生态学(Chemical ecology)、数学生态学 (Mathematical ecology)、经济生态学 (Economical ecology)等。
环境科学的概念: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指导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正确协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它是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总称。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完善,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等都得到许多新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环境科学的资源观:认为整个环境都是资源;☐环境科学的价值观:首先认为环境具有价值,其次还认为发展活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必须与其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相统一;☐环境科学的道德观: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协同进化。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环境规划 ◆环境管理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应用环境学☐ 环境控制学 ☐ 环境工程学⏹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及原理☐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 水污染防治工程☐ 固体废物治理及利用工程☐ 核工业环境工程☐ 噪声及热污染控制工程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环境规划⏹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水利工程 ☐ 环境经济学 ☐ 环境医学 ☐ 环境法学 ☐ 环境工效学⏹ 环境学⏹基础环境学☐ 环境社会学 ☐ 环境数学 ☐ 环境物理学⏹环境声学⏹辐射污染及其控制 ⏹热污染及其控制 ☐ 环境化学 ☐ 环境生态学 ☐ 环境毒理学 ☐ 环境地质学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科学。
它属于技术科学的范畴,着重关注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以及关注生态工程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和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它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渗透、有机结合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人类生态学:研究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
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环境问题等内容。
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间关系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生命的产生与进化:⏹化学进化阶段原始生命形成的环境条件:地表具有还原性气体,有水蒸气、H2S、N2、CH4、NH3及H2等,没有O2,大气层很稀薄,没有臭氧层,紫外线照射强烈,昼夜及季节温差很大。
1953年,ler在实验室中让混有氨、甲烷和氢的水流经一个电弧,最后得到了甘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为无机环境有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还原性大气中形成的各种有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聚越多,有的会形成较为复杂的化合物,最后形成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即具有生命活性的大分子,这就是生命的开始。
原始生命形态只能依靠分解复杂化合物时所释放的能量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生物学进化阶段从具有生命活性的大分子到细胞是生命进化中的关键,细胞出现后,生命就从化学进化过渡到生物学进化,进化过程就由变异、遗传、选择等因素所驱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微生物在生命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地球上最早形成了以蓝藻门为主的光合自养生物,它们在原始海洋中繁殖、蔓延,消耗二氧化碳,产生分子氧,改变了大气成分,使气体由还原性逐渐变为氧化性,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高空臭氧层的出现使陆生生物的生命有了保障,此后陆地上就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生物种的概念:物种是指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并在自然条件下,同一种个体可自由交配产生可育的后代。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不连续性和不同形式的生殖隔离。
物种的分化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适应的结果,一个种能代代相传,保持种性,取决于遗传物质或生化控制机制。
由于环境的变动和一个种的分布区内环境的异质性,常会引起物种性状的改变,包括基因型和表现型两方面的改变。
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称为该种的可塑性。
生物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