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22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景象,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2.说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结合诗歌的教学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3.说重点难点: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作为教学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1)朗诵法:诗歌教学重在朗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诵,帮助学生熟悉和理解诗歌,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感情。
(2)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本节课,我安排了多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三、说教具使用: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
使学生的心智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激情导入,破解题意,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从战争的话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征”解题,从而引入对诗歌内容的学习。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1. 背景介绍《十五从军征》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故称《十五从军征·唐·王之涣》。
该诗以“十五”为线索,描写了壮志凌云、寻找出路、建功立业的古代青年。
2. 内容分析《十五从军征》共七首,每一首都充满了壮志凌云的气势,让读者感受到了青年的朝气蓬勃和对未来的渴望。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长安少年游,都门名士谁。
衣冠简朴儒,飘蓬造极碑。
巨海何时平,桓公归不归。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壮志高昂的青年的追求和抱负。
他的境遇可谓是极不幸的,不过他并没有就此放弃,相反因此更加燃起了他的斗志。
这就是青年的奋斗精神。
3. 题材价值作为一个唐代诗人,王之涣以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的创造力,以及高妙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了《十五从军征》这样一首意境优美、气势恢宏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艺术造诣,也表达了一个青年的追求和抱负。
正如这首诗中描绘的那样,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遭遇到了什么样的失败和困境,只要我们有斗志、有追求,就能够在人生的漫长征程中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4. 其他版本除了王之涣所写的《十五从军征》之外,还有其他作者的版本。
因为这首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意境十分深远,所以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扬。
其中比较有名的版本还包括:郑文公,《战士十五行》等。
5. 结语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青春无悔,奋斗有功”,每个人都应该像《十五从军征》中的青年一样,燃起自己的激情,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让我们一起努力,奋发图强,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吧!。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十五从军征》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一位老兵从军65年后返回家乡的情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揭露了战争及封建兵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说学情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够通过对资料及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时不够深入,特别是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诗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3、体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领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来确立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诗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领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上出示的三张照片,说一说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得出战争是残酷的、激烈的、民不聊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关于战争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2024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

2024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这次我要说的课程内容是《2024十五从军征》。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内容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十五从军征》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初中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2024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文献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和热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2024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人物。
难点是: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文献,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主要是讲授法和讨论法。
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入新知通过展示《2024十五从军征》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2、讲解教材通过讲解教材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学生阐述《2024十五从军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通过对关键词汇和人物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讨论与思考在讲解完教材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可以讨论《2024十五从军征》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4、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同时我也对他们的观点和思考进行引导和指导。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
本文讲述了古代一个年轻的士兵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教材在安排这篇课文时,旨在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了解和平的珍贵,同时也加强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战争与和平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战争场景,理解战争对人民的影响,体会作者的反战思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战争场景,分析战争对人民的影响,体会作者的反战思想。
4.说文解字: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十五从军征》失去双亲的士兵战争的残酷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五从军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六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作为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一首与“战争”有关的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全诗既简洁,又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由于简单字词理解,难字注音,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而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四、说教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北师大《十五从军征》说课稿执教者:赵旌如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
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
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设计思路: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
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
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内容: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诗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四、设计思路:
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
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解题。
2、介绍乐府诗。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2检查预习。
1)读文,正音。
2)理解重点词、难词。
3)理解诗句大意。
3、小结。
三)深入诵读。
联想诗句表达的情境。
1、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
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
体会一下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是什么?
再读诗句,看他的愿望能否实现?
2、是啊,80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
引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人,你会怎样告诉他这个消息呢?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
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让我们怀着悲伤的心情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
(师朗诵那四句诗。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学生想象;失去孩子的.老人,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失去了父母的孩子……
教师口述: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
四)升华
1、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用读来表现他的凄苦与悲凉吧。
2、古诗重在诵读,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内心。
3、通过这首诗,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4、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请看图片。
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学习过的《出塞》,《凉州词》和以后要学的《关山月》《从军行》《塞下曲》等。
五)布置作业:
1、找找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读读。
2、背诵《十五从军征》
3、预习《出塞》
板书设计:
服役久
家凄凉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