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八上唐诗五首练习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及答案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0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1)王绩《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崔颢《黄鹤楼》中既描绘了在黄鹤楼所见的远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直抒胸臆,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抓住典型景物,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东皋(gāo)薄暮(bó)xǐ(徙)倚落huī(晖) 驱dú(犊) 采wēi(薇)崔颢(hào)千载(zǎi)燕然(yān)征蓬(péng)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薄:接近(2)徙倚欲何依徙倚:徘徊(3)白云千载空悠悠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4)晴川历历汉阳树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5)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6)使至塞上使:出使(7)单车欲问边问:慰问(8)长河落日圆长河:指黄河4.文学常识填空。
(1)《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唐代诗人。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故自号“东皋子”。
(2)《黄鹤楼》的作者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李白对此诗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3)《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02课内精读(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5.请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2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认真审视提示,根据提示来作答,注意不要混淆了诗句 ,张冠李戴。 3考生要在平时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做此题时注意认真审视提示,不要混淆了诗句,书写要 正确 ,不写错别字。
1 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2 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9.下列选项对《 钱塘湖春行》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 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 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 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 ”这样的赞叹。 10.不属于江南三大名楼的是( )。
诗人。有
“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
7.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巩固训练(含答案)

第13课《唐诗五首》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东皋(gāo)千载(zài)燕然(yān)鹦鹉洲(yīng)B.落晖(huī)萋萋(qī)属国(shǔ)逢候骑(qí)C.驱犊(dú)徙倚(xǐ)汉塞(sài)白沙堤(tī)D.采薇(wēi)征蓬(péng)崔颢(hào)没马蹄(mò)2.下面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
B.这是一首七律,其中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都是对仗句。
C.诗歌的中间两联生动描写莺燕花草的活力,突出了早春特点。
D.尾联“最爱”“行不足”,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游湖的喜悦和遗憾。
3.选出对《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首联中一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B.颔联由景生情,通过对登楼所见之景的描绘,表达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强烈的思念,表现了一种欣喜之情。
C.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雾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D.这首诗意境开阔,虚中有实,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炼字精妙。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5.下面对《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关塞迢迢,烘托孤寂的心境。
B.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心情。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试题 《唐诗五首》同步检测(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驱犊.( ) 崔颢.( )候骑.( ) 居延.()征蓬.()啄.春泥()2.填空。
(1)唐代诗人_______见到《黄鹤楼》这首诗后,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唐代田园诗人__________,字_________。
《使至塞上》描绘了_________风光,反映了战地生活,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3)白居易,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诗人。
3.根据诗文原句填空。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群山中看到一望无际的绿野,一条江水流入其中,这样美丽壮观的景色,用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中的哪个诗句来描绘最恰当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解释加点的词。
(1)使.至塞上()(2)征蓬..出汉塞()5.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地名的一项是()A.属国....过居延 B.属国过居延C.萧关....逢候骑 D.都护在燕然6.“征蓬出汉塞”一词用了比喻修辞,有什么作用?三、语言运用7.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
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
(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同步习题

《唐诗五首》测试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
”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②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古诗赏析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之感。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4.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之情。
(2)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第二课时1.答案:(1)D(2)①示例: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八上13《唐诗五首》专项复习测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专项复习测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80分)班别:姓名:分数:一、《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句子,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3、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情,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上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般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咏黄鹤楼诗作的绝唱。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 附加答案

唐诗五首练习(一)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____________,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情。
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你加以描绘。
(不超过1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终。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填空)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______、______。
(2)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 1.叙事思乡2.诗人乘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展开,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心情也喜悦开朗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含答案)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东皋(gāo)千载(zài)燕然(yān)鹦鹉洲(yīng)B.落晖(huī)萋萋(qī)属国(shǔ)荆门外(jì)C.驱犊(dú)日暮(mù)萧关(xiāo)带禽归(qíng)D.采薇(wēi)征蓬(péng)崔颢(hào)没马蹄(mò)2.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仍怜故乡水(可怜)芳草萋萋鹦鹉洲(茂盛的样子)B.徙倚欲何依(徘徊)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C.江入大荒流(辽阔的荒漠)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D.单车欲问边(慰问)晴川历历汉阳树(河流)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下面诗句中运用典故的是()A.萧关逢候骑B.长歌怀采薇C.月下飞天镜D.属国过居延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B.“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指烽烟。
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C.“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孤山寺北贾亭西”中的“孤山”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
通常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B.《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豪”之称。
苏轼评价他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3、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2、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3、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
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