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学习总结
以太网组建实验心得

篇一:《实训2 简单以太网组建》实训2 简单以太网组建【实验目的】????? 使用双绞线实现双机通信使用交换机构建简单的局域网理解传输介质、网络拓扑、交换机等概念掌握直通和交叉双绞线的制作掌握交换机的使用【实验器材】? 所需设备? 两台安装了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三台交换机? 若干RJ-45连接器(水晶头)? 若干条长度为3米左右的双绞线? 实验所需工具? 一把RJ-45压线钳? 一部简易电缆测试器【实验要求】正确安装与设置DNS服务器【实验原理】? 两台计算机通过交叉双绞线连接后可以实现双机通信。
? 交换机级联方式? 直通线级联直通线的一端接到交换机的普通端口,另一端接到交换机的Uplink端口。
? 交叉线级联交叉线的两端分别连到两台交换机的普通端口上。
? 交换机堆叠方式? 星形堆叠用一台有多个堆叠端口的交换机作为堆叠中心,其它交换机通过堆叠电缆与该交换机连接在一起。
? 菊花堆叠通过堆叠电缆将交换机一个一个串接起来,每台交换机都只能同自身相邻的交换机相连接。
【实验内容说明】? 制作双绞线并测试其连通性? 使用双绞线实现双机通信? 交换机采用级联方式组网? 交换机采用堆叠方式组网【实验步骤】? 制作双绞线? 测试连通性? 使用双绞线实现双机通信? 按照图示结构,将两台计算机通过交叉双绞线直接连接。
? 为计算机安装网络协议并配置网络属性。
? 使用PING命令测试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
PCI? 交换机采用级联方式组网PCII? 按照图示结构,将两台计算机通过直连双绞线与两台交换机进行连接,交换机之间采用级联方式。
? 为计算机安装协议并配置网络属性。
? 使用PING命令测试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
? 交换机采用堆叠方式组网? 按照图示结构,将三台计算机通过直连双绞线与三台交换机进行连接,交换机之间采用堆叠方式。
? 为计算机安装协议并配置网络属性。
? 测试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
【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报告实习周实验报告班机:计算机应用2班姓名:梁建新学号:62006112043 日期:12月29日一,实验名称:组建小型对等网二,实验目的1,掌握网卡(以RTL8139 PCI Fast Ethernet Adapter为例),双绞线和交换机等网络硬件设备之间的连接与应用.2,学习应用Windows xp组网及有关参数的设置.3,熟悉对等网络的特点.三,实验内容1,打开我的电脑,右击D盘(不特定)然后点击"共享和安全".然后逐步安装"网络共享和安全",接着确定共享.2,然后在共享磁盘中新建一文件夹,再通过共享网络互相复制对方的新建文件夹.在共享打印机,打印自己新建文件夹中的文档.3,把工作组内任意一个计算机的共享磁盘分区映射到自己的计算机上.PCIIPCIII四,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使我对网络共享的安装和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并学习到通过共享打印机的应用和共享磁盘分区影射到自己计算机上的应用.通过实验还使我感觉到了自己的知识上的诸多不足和存在的眼高手低的问题.还认识到本课程不能只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多上机亲自操作和实践.只有多亲身实践才能从中找出不足,培养能力,找到自信.篇二:《简单以太网组建》简单以太网组建【实验目的】????? 使用双绞线实现双机通信使用交换机构建简单的局域网理解传输介质、网络拓扑、交换机等概念掌握直通和交叉双绞线的制作掌握交换机的使用【实验器材】? 所需设备? 两台安装了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三台交换机? 若干RJ-45连接器(水晶头)? 若干条长度为3米左右的双绞线? 实验所需工具? 一把RJ-45压线钳? 一部简易电缆测试器【实验要求】正确安装与设置DNS服务器【实验原理】? 两台计算机通过交叉双绞线连接后可以实现双机通信。
以太网实验报告

以太网实验报告篇一: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以太网帧格式分析)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网络工程班级 1401班学号一、实验名称:IP分组分片实验二、实验目的:使用ping命令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发送大于MTU的数据报,验证分片过程,加深对IP分片与重组原理的理解。
三、实验环境:实验室局域网中任意一台主机PC1,另一台为校园网的服务器。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步骤1:查看实验室PC1和校园网WWW服务器的IP地址并记录PC1:WWW服务器:步骤2:在PC1上运行Wireshark捕获数据包,为了只捕获和实验内容有关的数据包,设置Wireshark的捕获条件对方主机的IP地址即步骤3:在PC1上执行ping命令,向WWW服务器发送4500B的数据报文:Ping -l 4500 –n 2。
步骤4:停止截获报文,将结果保存为IP分片-学号-姓名,并对截获的报文进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以太网的MTU是多少?答:1500字节(2) 对截获的报文分析,将属于同一ICMP请求报文的分片找出来,主机PC1向WWW服务器发送的ICMP请求报文分成了几个分片?答:四个分片,如图(3) 若要让主机PC1向WWW服务器发送的数据分为3个分片,则ping命令中的报文长度应为多大?为什么?答:长度应为:2961~4440,由图可知(4) 将第二个ICMP请求报文的分片信息填入表。
ICMP请求报文分片信息篇二:计算网络实验实验报告(樊国龙XX118015) 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学院物电学院专业自动化班级 1211学号 XX118015姓名樊国龙任课教师王福林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实验目的1. 掌握以太网的报文格式2. 掌握MAC地址的作用3. 掌握MAC广播地址的作用4. 掌握LLC帧报文格式5. 掌握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1、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
以太网交换技术总结

第七篇以太网交换技术第二十八章以太网交换技术原理在局域网中,交换机是非常重要的网络设备,负责在主机之间快速转达数据帧。
交换机与集线器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能够根据数据帧中的mac地址进行转发28.1 共享式与交换式以太网1.共享式以太网Hub与同轴电缆都是典型的共享式以太网所用的设备,工作在OSI模型的物理层。
Hub与同轴电缆所连接的设备位于一个冲突域中,域中是设备共享宽带,设备间利用CSMA/CD机制来检测及避免冲突。
共享式以太网中,每个终端所使用的宽带大致相当于总线带宽、设备数量。
缺点:(1)终端主机会收到大量的不属于自己的报文,它需要对这些报文进行过滤,从而影响主机处理性能。
(2)两个主机之间的通讯数据会毫无保留地被第三方收到,造成一定的网络安全隐患。
2.交换式以太网交换式以太网大大减小了冲突域的范围,增加了终端主机之间的宽带,过滤了一部分不需要转发的报文。
交换式以太网所使用的设备是网桥和二层交换机。
二层交换机与网桥的区别在于交换机比网桥的端口更多、转发能力更强、特性更加丰富。
二层交换机也采用CSMA/CD机制来检测以及避免冲突,但与Hub所不同的是,二层交换机各个端口会独立地进行冲突检测,发送和接收数据,互相不干扰。
所以。
二层交换机中各个端口属于不同的冲突域,端口之间不会竞争带宽的冲突发生。
由于二层交换机的端口处于不同的冲突域中,终端主机可以独占端口的带宽,所以交换式以太网的交换效率大大高于共享式以太网。
28.2MAC地址学习为了转发报文,以太网交换机需要维护mac地址表。
Mac地址表的表项中包含了与本交换机相连的终端主机的mac地址、本交换机连接主机的端口等信息。
交换机在mac地址学习时,需要遵循的原则:一个mac地址只能被一个端口学习。
一个端口可学习多个mac地址。
如果一个主机从一个端口转移到另一个端口,交换机在新的端口学习到了此主机mac地址,则会删除原有的表项。
以太网交换机学习要点总结

以太网交换机学习要点总结通过近来的基础知识学习,对以太网交换机的一些基本技术以及相关实现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文中将通过两个大的部分:以太网技术基本知识和以太网交换机实现原理来对以太网交换机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
同时我们在第三部分简单总结了vxWorks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
1.2.3.2.一些知识要点(1).自动协商:针对不同站点的工作速率以及单双工模式不同,通过自动协商,可以让局域网设备自动配置运行方式,避免复杂的手工配置。
自动协商的实现:双绞线物理链路在空闲的时候以周期16ms发送脉冲,在周期内发送17-33个脉冲,组成协商编码通告自己的工作模式。
(2).以太网帧结构:(1) 长度可变,Length/Type<1500表示该帧是802.3帧,这个值是帧的长度。
如果Length/Type>=1500则指示承载的上层协议类型。
(2) MAC地址高字节在前,字节内部则是低位在前。
发出的第一个比特是0是单播,否则为组播或广播(01,全1)。
(3).交换机的“学习”,维护一个CAM(Context Address Memory)数据结构。
接收到新的MAC地址时,建立新的地址项放入MAC表中。
在多播情况下,MAC 表项的建立不是通过学习得到,而是通过CPU配置得到的。
(4).交换机的转发模式:存储转发、直通方式(Cut Through)、碎片隔离(Frag-Free)(5).线速转发条件:背板总线速率>= 端口速率* 端口数(6).多条性质相同的链路可以逻辑聚合成一条高速链路。
静态配置,定义在802.3ad标准中,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
链路聚合的条件:a).各分离的链路速率相同;b).各分离的链路必须是全双工链路;c).各分离的链路两端参数一致,比如流量控制;d).各分离的链路速率不能小于100M。
(7).C arrier Ethernet:IEEE802.3以太网+5项基本属性:标准化的业务、可扩展性、可靠性、服务管理、服务质量。
交互式以太网实验心得

交互式以太网实验心得
交换式以太网是以交换机设备(交换机为核心)为中心构成的以太网络,是一种星型拓扑结构的网络。
这种网络在近几年运用的非常广泛。
优点:交换式以太网不需要改变网络其它硬件,包括线缆和用户的网卡,仅需要用交换机,节省用户网络的费用。
它同时提供多个通道,比传统的共享式集线器提供更多的带宽,传统的共享式10MBPS/100MPS以太网采用广播式通信方式,每次只能在一对用户间进行通信,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而交换式以太网允许不同用户间进行传送,比如,一个16端口的以太网交换机允许16个站点在8条链路间通信。
特别是在时间响应方面的优点,使的局域网交换机倍受青睐。
它以比路由器低的成本却提供了比路由器宽的带宽、高的速度,除非有上广域网(WAN)的要求,否则,交换机有替代路由器的趋势。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做的是对网络拓扑图的设计,从刚开始选拓扑结构到设计合适的拓扑结构,中间翻阅了很多资料也和同学讨论了很多,这些让我了解到局域网络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它的所用到的各种技术是多方面的。
以太网基础学习笔记

1.PC机上的cmd命令ping 192.168.1.100 -t (-t表示持续ping)route print (查看PC机的路由表)* ping包可以用wireshark抓取,关键词过滤为icmp协议包,有request与reply。
* ping需要注意PC的防火墙,还要注意ping不通时,检查拓扑网络时,检查ping包发送与接收两个方向的路径是否可行2.路由器不同于PC,没有缺省网关的概念。
默认情况下,路由器上的路由表只知道直连的路由信息。
加入静态路由表的方法,可指定下一跳的端口或者IP地址:(1)Router(config)#ip route 192.168.10.0 255.255.255.0 G0/1(当目的地址为192.168.10.1-254网段时,该数据包的下一跳接口为G0/1端口)(2)Router(config)#ip route 192.168.10.0 255.255.255.0 192.168.20.1(当目的地址为192.168.10.1-254网段时,该数据包的下一跳地址为192.168.20.1)3.默认情况下,网关路由的WAN端口禁ping。
关闭该路由器的防火墙,就能ping了。
4.关于以太网帧(1)以太网最小帧是64字节的原因首先说一下时隙,时隙在一般的数字通信原理中是这样定义的:由各个消息构成的单一抽样的一组脉冲叫做一帧,一帧中相邻两个脉冲之间是时间间隔叫做时隙。
以太网的时隙有它自己的特定意义:a.在以太网CSMA/CD规则中,若发生冲突,则必须让网上每个主机都检测到。
但信号传播到整个介质需要一定的时间。
b.考虑极限情况,主机发送的帧很小,两冲突主机相距很远。
在A发送的帧传播到B的前一刻,B开始发送帧。
这样,当A的帧到达B时,B检测到了冲突,于是发送阻塞信号。
c.但B的阻塞信号还没有传输到A,A的帧已发送完毕,那么A就检测不到冲突,而误认为已发送成功,不再发送。
以太网总结

以太网总结:1、分层1) 链路层,通常包括操作系统中的设备驱动程序和计算机中对应的网络接口卡。
2) 网络层,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活动,例如分组的选路。
在T C P / I P协议族中,网络层协议包括I P协议(网际协议),I C M P协议(I n t e r n e t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以及I G M P协议(I n t e r n e t组管理协议)。
3 ) 运输层主要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在 T C P / I P协议族中,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传输协议:T C P(传输控制协议)和U D P(用户数据报协议)。
T C P 为两台主机提供高可靠性的数据通信。
它所做的工作包括把应用程序交给它的数据分成合适的小块交给下面的网络层,确认接收到的分组,设置发送最后确认分组的超时时钟等。
由于运输层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应用层可以忽略所有这些细节。
而另一方面,U D P则为应用层提供一种非常简单的服务。
它只是把称作数据报的分组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一台主机,但并不保证该数据报能到达另一端。
任何必需的可靠性必须由应用层来提供。
这两种运输层协议分别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有不同的用途,这一点将在后面看到。
4 ) 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
几乎各种不同的 T C P / I P实现都会提供下面这些通用的应用程序:• Telnet 远程登录。
• FTP 文件传输协议。
• SMTP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 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2、在T C P / I P协议族中,网络层I P提供的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
也就是说,它只是尽可能快地把分组从源结点送到目的结点,但是并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证。
而另一方面, T C P在不可靠的I P层上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运输层。
为了提供这种可靠的服务, T C P采用了超时重传、发送和接收端到端的确认分组等机制。
一个路由器具有两个或多个网络接口层(因为它连接了两个或多个网络),它的功能只是单纯地把分组从一个接口传送到另一个接口。
以太网实训总结-王娜

实训总结---中软国际项目实训七天的实训,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七年的工作生涯,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的实训感受那就是:我充实,我快乐。
现在我们已步入大学,经过半年的在校学习,对计算机还只是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期间,一直忙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没能有机会放开课本,对于我们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渗透较少,之前都是老师操作为主,自己动手为辅,没有真正切身感受计算机魅力,据我了解,大多数同学都以前接触过电脑,也有玩过一些游戏,却不懂操作一些对我们以后工作有用的系统。
所以在实训之前,电脑对我们来说是比较含糊的,但通过这次实训,我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在参加实训的第一天,我就发现自己明显不足。
因为这次培训的内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这都是平时学习中很少用到的。
所以我就专心致志地听讲,把学习内容与以前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的地方进行对比,感觉学习效果很好,受益匪浅。
“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想起来这种基础知识的培训是必要的。
只有具备了基本知识,我们才能在试训的时候有能力处理难题!正如一位同学说的:人类其实和动物一样,总喜欢趋利避害。
逃避我们害怕的而趋近对我们有利的,仔细想来,真的是这样。
在这短短的七天里,我害怕的东西很多,怕累、怕苦、怕晚,这就是我的痛,相信也是大多数同学的痛吧!因为,我们是“娇生惯养”的大学生,自从告别了高中那个白天就是黑夜的日子,进入了大学以后,以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天堂,在这里我们不用再像“大熊猫”那样带着黑眼圈,我们可以有自己多余的娱乐时间,可以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从此以后,我们就可以“安逸”的体会生活的美好了。
所以,我们的想法里或多或少的缺少了“悬梁刺股”的那种学习精神,但是,这七天的实训,让我彻底的回到了从前那种“苦日子”,早起摸黑,过着猫头鹰的生活,真的“痛”,还有的感觉就是不习惯,因为生物钟彻底的打破了,早睡早起的美好没有了,说实话,开始的时候我真的好抱怨,认为我们可以完全不用这样拼命就可以完成我们该做的事情,这样下来,留给我们的是累,是累,还是累,没有太多的休息时间怎么可能会有精力再工作呢?但是,渐渐的我明白了,我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正因为学习上有所收获,思想上也就豁然开朗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thernet学习综述
一、 名词解释
1. OPB:On‐chip Peripheral Bus;
2. IPIF:IP Interface;
3. MII: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4.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5. FCS:Frame Check Sequence;
6. SFD:Start of Frame Delimiter
7. TX:transmitter;
8. RX:receiver;
9. CRS:Carrier Sense Signal;
10. CRC:Cyclical Redundancy Check;
11. LLC:Logic Link Control;
二、 学会的概念
1.OSI模型
层1:物理层
层2:数据链路层层3:网络层
层4:传输层
层5:会话层
层6:表示层
层7:应用层
2.通信层划分
传输层——数据段(Segment)
网络层——分组(数据包)(Packet)——路由器
通信层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Frame)——交换机、网桥
物理层——比特(Bit)——集线器、中继器
3. 数据链路层
9 链路就是数据传输中任何两个相邻的结点间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
9 数据链路层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 )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 )
9 逻辑链路层与物理层是相关的。
9 针对不同的物理层,提供不同的MAC 子层来访问。
4. 半双工(Half Duplex )与全双工(Full Duplex )
9 任一时刻只能接收或发送 9 采用CSMA/CD 工作机制 半双工9 同一时刻可以发送和接收 全双工
9 最大吞吐量达到双倍速率
与半双工相比,提高了灵活性,降低了成本。
5. 集线器(HUB )与交换机(Switch )
9 半双工机制
9 一般,一条总线 9 物理层网络设备
HUB 9 全双工机制
9 数字交叉网络 9 数据链路层网络设备
itch
Sw 交换机与HUB 的最大区别就是能够做到端口到端口的转发。
6. CSMA/CD
所谓的 CSMA/CD 就是一种来避免多个设备在同一时刻抢占线路的情况
的冲突检测和避免的机制,称为带碰撞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7. 流量控制
如果发送结点的发送能力大于接收结点的接收能力,将导致接收方来不
及接收。
流量控制所要解决的就是控制发送方的速率,使其不超过接收方所能承受的能力。
三、 帧格式
1.Ethernet II 的成帧
9 若L/T>1500,代表该帧的类型;
若L/T<=1500,代表该帧的长度。
此时,该帧就是802.3帧。
9没有 LLC 子层功能。
9以太网数据帧的最小长度必须大于 64 字节。
2. IEEE 802.3帧
9LLC子层帧结构中,DSAP称为目的服务访问点;
SSAP称为源服务访问点。
3. 802.1q帧
在传统的以太网帧格式的“类型/长度”字段前面,附加了一个4字节的额
外部分,标记为1Q。
其中,TYPE:2字节,指出该数据帧的类型;
PRI:3比特,用来表示该数据帧的优先级;
CFI:1比特,用在一些环形结构的物理介质网络中;
VID:1Q的核心部分,12比特,表示4096个VLAN(VLAN1用来做
默认)
4. MAC控制帧
Pad:This field is used to insure that the frame length is least 64.
四、 通信操作
1.半双工CSMA/CD工作
z传输前侦听
z如果电缆忙则等待
z传输且检测冲突
z重传前等待
z重传前夭折
2.半/全双工的流控方法
z半双工流控:
半双工流控采用一种称为“后退压力”(Backpressure)的概念,即在将要到来的数据之前采取某种动作,来组织发送者发送它们的数据。
在CSMA/CD LAN中,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一个目的:
1)强行与将要到达的帧发生冲突;
2)插入“载波检测”,使信道看起来处于忙状态。
z全双工流控:
3. PAUSE功能与操作
——应用在全双工以太网链路上实现流量控制。
z操作:
PAUSE操作实现了一种简单的“停—启”形式的流量控制。
如果某个设备 (站或交换机)想阻止帧到来,它可以发送一个带有参数的PAUSE帧,该参数指明了全双工中的另一方在开始继续发送数据前需要等待的时间。
当另一个站接收到 PAUSE帧后,将在指定的时间内停止发送数据。
当这个时间超时后,该站将从暂停的位置继续发送帧。
z语义:
9目的地址是PAUSE帧要到达的目的地。
它总是包含一个为PAUSE保留的唯一的组播地址:01‐80‐C2‐00‐00‐01。
9源地址域包含了发送PAUSE帧的站单播地址。
9类型域包含了所有MAC控制帧使用的保留值:0x8808。
9PAUSE帧只带一个称为暂停时间(pause_time)的参数。
这个参数是2个字节的无符号整型值。
它是发送方请求接收方停止发送数据帧的时间长度。
接收者应暂停的时间等于pause_time乘以用当前数据率传输512比特的时间。
五、 MAC控制器
借助资料中的操作流程图,理解了MAC控制器
z结构图
z发送:
z接收:
六、 总结
了解了一些通信的基础知识。
知道了以太网的常见名词和定义。
熟悉了以太网的帧格式及其语义。
熟悉了以太网的流量控制和以太网MAC控制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