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赏析意象,学习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赏析:一、朗读全诗(教师作简单评价,根据学生的学情引出诗歌朗诵节奏问题。

)二、再读全诗,整体把握: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引导学生紧抓题目明确诗歌内容和基本手法)明确:写秋天的景物,抒发悲凉的情感。

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因秋托兴,借景抒情。

三、三读赏析:作为借景抒情的诗歌,①写了什么景?景物特点是什么?营造了什么意境?(提示:要抓意象、抓修饰词整体把握)明确:“玉露”——寒冷“枫树林”——凋伤“巫山巫峡”——萧索阴森“江间波浪”——波澜壮阔“塞上风云”——阴沉密布“丛菊”——伤心落泪“孤舟”——孤独飘零同学们从杜甫笔下描绘的这些景象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氛围呢?(如果学生不能领会,可找个诵读水平好的学生再读诗歌,加深对意象的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要节奏舒缓,沉郁顿挫)明确:萧瑟、阴森、凄凉②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心中之情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杜甫描绘这样一幅萧森凄凉的景象是要借以表达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具体说说。

(提示:要抓情语、抓背景体味诗人情感)(再读诗歌,指导学生如何从诗歌本身来找暗含诗人情感的语句)明确:“凋伤”、“萧森”、“泪”、“故园心”、“寒”、“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人为何而流泪?对“故园”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此处如果学生领悟不够,可以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明确:年华易逝,羁旅在外,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诗歌尾联又该如何理解?明确:未直接抒情,而是转而以景作结,把诗人的凄苦之情,思乡之意表达得含蓄而蕴藉,余味无穷。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2、把握意象,体味诗意。诗歌主要运用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丛菊、孤舟、寒砧等意象,用秋色,寄托自己悲伤地感情;用波浪,暗示国家时局的动荡;用丛菊、小舟、寒砧寄托了自己的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3、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可以多角度入手。如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了解到写作时间和诗歌题材;从作者背景入手,可以为我们体会诗人情感做好准备;从意象入手,我们可以透过意象的特点把握诗人的情感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一首诗可以多角度入手去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诵读颈联:请一名外地来求学的同学,带着自己那天涯游子的赤子之心诵读颈联,(学生点评)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城内处处都在赶裁新衣,表达了作者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诵读尾联:小组诵读,小组点评
六、小结:文章起句写诗人面对满目萧飒的秋景,颔联承接首联用秋色引发感慨时局动荡之情,颈联转而想到个人身世蹉跎只能遥忆京华,尾联通过秋事呼应前三联,收束全诗情感——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体会到诗人在诗歌当中蕴含了如此复杂的情感,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情感集体诵读全诗(板书)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成果检验——小组展示,互动交流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首联描绘了玉露、凋伤的枫叶、巫山巫峡等景物,具有凄冷肃杀、萧瑟阴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悲伤、凄苦之情。
《沁园春 长沙》
——写于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所以他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机。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20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20
1、诵读法
2、讨论法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课前预习法: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3、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备注
一、导入:
每当提起伟大诗人杜甫,我们似乎总是能听到他沉重的叹息,看到他老泪纵横的双颊,体会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走进秋兴,随秋景一抒胸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一生读)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城内处处都在赶裁新衣,表达了作者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诵读尾联:小组诵读,小组点评
六、小结:文章起句写诗人面对满目萧飒的秋景,颔联承接首联用秋色引发感慨时局动荡之情,颈联转而想到个人身世蹉跎只能遥忆京华,尾联通过秋事呼应前三联,收束全诗情感——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体会到诗人在诗歌当中蕴含了如此复杂的情感,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情感集体诵读全诗(板书)
1、配乐朗诵,体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悲伤、凄凉
2、带着悲伤的感情基调集体诵读
3、自读诗歌,体会诗情
学习内容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投影自学指导问题)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十、作业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写一篇小文章《我眼中的杜甫》(600字左右)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诗《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诗《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研究杜甫诗《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李晓愈(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福建 泉州 362500)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知人论世,分析诗歌内容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过程与方法诵读、自主学习探究、讲授点拔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家国之思,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课时安排 1课时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民生艰难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一杜甫。

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去触摸这道光彩。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仍陷入混乱当中,杜甫一直在蜀地和夔州一带流寓,经历了难以承受的流离之苦。

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鉴赏诗歌学生自主完成以下1-3:1.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2.参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整首诗。

3.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注重情与景的关系。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2.诗句的难句重点翻译和疏通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注释:菊花再一次开放,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

3.请大家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有:王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凤,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亲、残败等。

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

明确(1) “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调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气萧森”:萧瑟阴森。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案标题: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诗人张籍的诗歌作品《秋兴八首(其一)》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3. 培养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3. 秋天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的把握
教学准备:
1. 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课文和注释
2. 课堂PPT或图片资料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 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感受和印象,激发学生对于秋天的情感和情绪。

2. 学习诗歌: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和作者,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诗歌韵律: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朗读和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重新诠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写作练习: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情感,写一首与《秋兴八首(其一)》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培养了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表达〔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

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比照,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

”“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诵首联:教师适当点评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描绘了波浪滔天、风云匝地,天上地下,山上山下,到处是惊涛骇浪的萧条、阴晦、不见天日的秋景。
齐诵颔联:教师指导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一个长年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眼见菊花两度开放,却只能寄身孤舟、幽思不已、泪如泉涌的诗人形象。
1、诵读法
2、讨论法
学法
指导
1、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2、课前预习法: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3、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4、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媒体
多媒体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备注
一、导入:
每当提起伟大诗人杜甫,我们似乎总是能听到他沉重的叹息,看到他老泪纵横的双颊,体会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走进秋兴,随秋景一抒胸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一生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七、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注重朗读吟诵。
八、学习方法拓展练习——知人论世论诗文
对比本诗中的秋景与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齐诵《沁园春 长沙》)
明确:
《秋兴八首(其一)》
——本诗写于他晚年漂泊西南,时局动荡时期,所以杜甫笔下的秋景含有衰飒之气。
课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秋兴八首(其一)》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大历元年杜甫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杜甫其人,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本课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沁园春 长沙》
——写于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所以他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机。
时代背景不同,人的心情不同,感受到的秋天自然不同,境由心生。
九、总结全文:
时间过得很快,45分钟杜甫陪我们走过,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回味。尽管已过千年,但他在个人老病漂泊的情况下,依旧心心念念的是天下苍生,也因此他的文字穿越千年,依旧闪闪发光。我们今天的作业就是写一篇小文章《我眼中的杜甫》(多媒体)
三、解题——秋兴八首(其一)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里的秋兴就是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怀。从题目我们便可知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景抒情诗。
四、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五、诵读诗歌,体味诗情
1、配乐朗诵,体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悲伤、凄凉
2、带着悲伤的感情基调集体诵读
3、自读诗歌,体会诗情
学习内容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投影自学指导问题)




学生初中时学过杜甫的《望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杜甫的诗风有一定了解,但对诗歌本身所出现的意象、意境与情感把握起来会稍有困难,因此,要加强学生品味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的训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具体地说,主要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十、作业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写一篇小文章《我眼中的杜甫》(600字左右)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秋景 羁留之苦
秋色 故园之思
秋思 家国之忧
秋事




本节课我将教学目的设在“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上”,课上我主要作好如下三点:
1、能有感情诵读和背诵。诗歌前两联悲伤、凄苦,后两联思念故园,通过学生配乐朗诵、学生自读、齐读、分节读等多种方式反复有表情的诵读,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诵读颈联:请一名外地来求学的同学,带着自己那天涯游子的赤子之心诵读颈联,(学生点评)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城内处处都在赶裁新衣,表达了作者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诵读尾联:小组诵读,小组点评
六、小结:文章起句写诗人面对满目萧飒的秋景,颔联承接首联用秋色引发感慨时局动荡之情,颈联转而想到个人身世蹉跎只能遥忆京华,尾联通过秋事呼应前三联,收束全诗情感——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体会到诗人在诗歌当中蕴含了如此复杂的情感,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情感集体诵读全诗(板书)
2、把握意象,体味诗意。诗歌主要运用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丛菊、孤舟、寒砧等意象,用秋色,寄托自己悲伤地感情;用波浪,暗示国家时局的动荡;用丛菊、小舟、寒砧寄托了自己的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3、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可以多角度入手。如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了解到写作时间和诗歌题材;从作者背景入手,可以为我们体会诗人情感做好准备;从意象入手,我们可以透过意象的特点把握诗人的情感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一首诗可以多角度入手去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源自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成果检验——小组展示,互动交流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首联描绘了玉露、凋伤的枫叶、巫山巫峡等景物,具有凄冷肃杀、萧瑟阴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悲伤、凄苦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