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内涵、实践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增强。

面对这一形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内涵、实践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3.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自信,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1.道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人文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培养人文素养。

3.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创新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革故鼎新”,鼓励创新精神,教育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1.课程体系建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经典诵读、书法比赛、传统节日庆祝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教育领域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教育领域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教育领域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在教育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旨在了解和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就教育领域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进行探讨。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概念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和身份的理解和尊重。

它强调多元性和包容性,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并能在教育环境中发展其个人潜能。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

二、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它的意义在于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需求和挑战,促进公平和包容的教育。

其目的在于提供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学术成功和社会发展。

三、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使用多种理论框架,来解释和探索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

其中包括跨文化心理学、社会认同理论、文化观察理论等。

这些理论框架提供了分析和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工具,有助于揭示和解决教育系统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四、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方法多元文化教育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了解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其中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验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研究者可以获取各种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实践。

五、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多元文化教育研究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包括研究者的文化偏见、数据收集困难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复杂性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者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并采取有效的研究设计和方法。

此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需要与教育实践和政策相结合,以实现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理解和持续改进。

六、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包括教育政策的制定、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国际传统文化教育合作的途径
• 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 国际教育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国际传统文化教育合作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传统文化教育合作的经验
• 尊重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 • 结合本土文化需求进行教育创新
国际传统文化教育合作的启示
•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在成人教育阶段的融入
成人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 培养民族精神和历史意识 • 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成人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 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传承意义 •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创新发展
传06统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
与合作
传统文化教育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景展望
• 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 传统文化教育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传统文化教育的未来发展
•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 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和创新发展
传05统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
体系中的融入
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融入
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 •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 传统文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体系研究 • 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 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传03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及创新
传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及其优缺点
传统教学方法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05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未来展望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 研究将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价值,提高研究深度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领域将更加拓展
• 研究将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提高研究广度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领域拓展
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问卷调查法在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问卷调查法在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 问卷调查法有助于了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和态度
• 问卷调查法有助于评估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效果
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
• 优点:调查范围广,数据收集速度快,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缺点:调查结果可能受到受访者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深入了解研究问题
• 研究结果可能停留在表面现象,难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 研究范围可能受到限制状
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不足的改进建议
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
拓宽研究视野
• 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价值,提高研究深度
• 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提高研究广度
难以发现普遍规律
03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道德素养的影响
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影响
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瑰宝,对于中小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是当前教育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如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通过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全方位覆盖。

1.1 课堂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寻找古代名人”、“体验古老手工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诗词默写、传统故事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2 校园文化学校应提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传统节日时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可以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如书法、剪纸、民乐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机会。

1.3 家庭教育家庭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

家长可以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

家长还应当给孩子提供阅读经典著作的机会,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至关重要。

2.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乐于学习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2 应用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学科学习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选取古代优秀作品进行解读;在数学课堂上,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数学题目进行解答等。

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学生应当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的研究与应用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的研究与应用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的研究与应用一、引言中西方教育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经验都存在着大的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化的趋势,中西方教育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日益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1.教育理念差异中西方教育文化的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个体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现。

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则接受传统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模式,强调师生关系和传统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方法差异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的,而是通过小组讨论、互动和实际运用来探索知识。

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则采用了一种传统的“注重功课”模式,学生需要通过单色、功课、考试等方式获取知识。

3.教育经验差异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教育经验也各有千秋。

西方教育注重实践和互动,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历许多实践活动,包括实践课程、实验、科学展和实习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经验,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则注重知识的累积和口头传承,不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导致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三、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应用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也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实践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来调整。

以下是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应用:1、中西方教育相互借鉴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多种选择。

中国可以借鉴西方教育文化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互相学习、交流来开拓创新。

同时,西方国家也可以在把握自己的传统教育文化的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优点。

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也可以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得到应用。

西方教育文化重视学生的创造、创新和批判思考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渊源的人文素质,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素养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不仅包含了中国古代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

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变得十分频繁。

然而,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对于保持传统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此塑造自己的文化自信。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也能够提供给现代社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考方式,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面临一些困境。

首先,由于现代教育体系的普及和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甚至无法理解。

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更喜欢追逐时尚和流行文化。

此外,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庭和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功利性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育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投入这个领域并非易事。

然而,无论面临何种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不可忽视。

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包括在学校设置更多的课程和活动,以及通过媒体渠道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其次,要鼓励学者和专家们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此外,应该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进行有机结合,将其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去,使之成为一种生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方式。

文化研究知识:文化与教育

文化研究知识:文化与教育

文化研究知识:文化与教育文化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文化为教育提供了内容和价值的支撑,而教育则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在当今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更加紧密,其中不乏互动、相互碰撞、相互影响。

加强文化与教育的联系、提升文化与教育的质量,是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与教育的内在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

一、文化为教育提供了价值的支撑文化是社会的精神遗产,教育是人们获取文化的主要渠道。

人类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体验自然和人类精神创造的一种方式,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艺作品、科学知识、历史遗产和社会风俗等内容。

这些文化的资源能够为教育提供内容和价值的支撑,能够激发教育的内在动力,促使教育变得丰富多彩。

在教育中,传统文化、艺术文化、科学文化、国际文化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二、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载体。

文化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化而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而教育则是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国际文化得以传播,同时新生的科技文化和时尚文化也能够通过教育传递给更多的人。

而且,教育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不同教育形式或者模式,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教育与文化的紧密关联表明了,文化作为社会的基础和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参考对象。

三、文化和教育的互相影响文化和教育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过去的文化和传统经验成为当前教育的参考基础,同时教育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当前和未来的文化演化。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体现着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互补互利,有助于加强文化与教育之间的联系。

当前,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已日益紧密。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文化与教育的联系,提升文化和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学文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龚孟伟教育学术月刊2011.8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摘要:教学文化是教学的精神引领,是教学的环境塑造,是教学的制度规约,是教学的灵魂与核心。

因此,探析国内外教学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文化研究健康持续地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主体改进教学实践,建构完美的教学生活。

关键词:教学文化研究;现状;问题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0481160)、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002066C )、淮南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1WK01zd )。

作者简介:龚孟伟,男,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安徽淮南232001)。

教学文化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

它始终伴随教学实践展开,古已有之,但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它又是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园地的新卉。

当前,在国内外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教学文化研究逐渐成为主流话语,孕育蔚然成风之势。

一、国外教学文化研究现状考察美国社会学家沃勒(Waller)是教学文化研究的先驱,他的经典著作《教学社会学》(1932)阐述了官僚性教育行政支配的学校教学文化的特征,但沃勒所提出的教学文化是一种教师文化。

后经布鲁克尔(Rrookover ,1955)、柯尔曼(Coleman ,1961)、马克迪尔和李格斯拜(Mcdin &Rjgaby ,1973)等人的研究才引起大家的重视。

教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86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在《教学研究手册》(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第三版中撰写“教学文化”一章以后才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1]自此,关于教学文化的研究才逐渐发展起来。

“Hargreaves 认为,教学文化由长期受相似支配和限制的教师群体中的信仰、价值观、习惯和假定的行为方式构成,主要有个人主义文化、割据性文化、合作文化和共同掌权文化四种。

”[2]在将课堂教学推向文化研究视野的过程之中,早期所作贡献最多的应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开展一种所谓的“实地研究”,即研究人员以文化参与者的身份完全介入文化群体,去体验、感受这种文化的特点及运作机制,准确地描述所发生的一切。

其中最典型的研究成果当数菲利普·杰克逊(Philip Jackson)于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s),它揭开了许多课堂文化生活之谜。

[3]此外,美国著名的课堂研究专家古德(Thomas L.Good)和布罗菲(Jere E.Brophy)对课堂教学实践也作出了绝好的阐释,“他们在代表作《透视课堂》(Looking in c1assrooms)中,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描述,结合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案例,提出并论证了课堂教学的四个主要目的:第一,帮助教师和想做教师的人形成描述课堂情形的方式方法;第二,使教师意识到他们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生活中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都会影响其课堂决策(classroom decision);第三,建议教师使用对学生兴趣、学习和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方法;第四,帮助教师理解当前的教育研究,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概念,把研究成果同他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透视课堂》中研究的课堂教学,包括信息加工、决策,以及学生对一般知识与课堂教学理论的运用。

”[4]因此,作者着重探讨了教师所运用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教师的课堂期望、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课堂动机、课堂指导等问题。

该书既是教师研究与反思课堂教学的方法大全,又是教学论研究者探讨课堂教学文化必须掌握的武器。

近几十年来,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的研究对课堂教学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70年代以来的所谓“批判学派”对教育的文化研究尤为重要。

如布迪厄(Bourdieu Pierre)、阿普尔(Miehael W.Apple)与吉鲁(Henry A.Ciroux)等人的研究,他103教育学术月刊2011.8们的研究主要是在“教育是文化再生产过程”的总命题下展开的。

总之,国外涉及教学文化的文献虽然很多,但研究中将教学文化等同于教师文化研究的论文比重较大,将教学文化在具体学科中加以研究的论文篇目较多,基于教学文化本体研究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

二、我国教学文化研究现状阐释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教学文化研究起步更晚,还没有教学文化研究的专著,研究成果也多散见于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的著作当中,如2000年出版的郑金洲所著的《教育文化学》一书中对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分别辟出专章进行探讨,对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成因、特征和类型做了系统的分析,并就教师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阐释。

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最早是在1992年开始的课堂教学文化研究,关于教学文化本体的研究出现得更晚一些。

近年,关于教学文化的研究文章逐渐增多。

综合起来,目前我国对教学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研究。

国内学者将教学文化的内涵或界定为教学主体以文化自觉的精神体验教学问题的方式;或作为教学生活过程与教学环境的统一体;或认为是体现师生价值观的集体文化;或倾向于是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师知识整合的文化;或倾向于是学生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和人文品质,可见,对教学文化内涵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

关于教学文化的特征,国内研究者认为教学文化的特征具有特殊性、稳定性、情境性、附属性、隐蔽性、滞后性、根源性、持久性、优选的纯粹性和惰性等特点。

徐继存认为教学文化是一种体验教学总体问题的方式。

他阐明了社会文化环境对教学活动的限定和规约作用,提倡教学活动的文化自主性,指出教学改革意味着教学文化的改良和改造,意味着教学活动主体文化品位的涵养和提升。

我们只有通过自觉的文化追求和精神超越,才有可能使教学活动的发展少一些异化,多一点文化意味。

[5]刘庆昌指出“教学文化是教学生活过程及与之有机成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的整体。

”[6]马忠兴认为教学文化是由教师及学生构成的集体所产生的集体主体文化,是集体主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教学中的集体主体创造出来的。

[7]龚波认为教学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基于教与学的接触、交流、对话等活动过程而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

[8]高汝伟认为新型教学文化的内涵是对话文化、合作文化、探究文化,它们虽然角度不同,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9]李树琪认为教学文化的内涵在于让学生初步形成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和人文品质,是期望一种“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以及公民社会的塑造。

[10]龚孟伟、南海从教学文化构建的主体与目的、方式与中介、过程与结果的视角介入,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学主体为了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以符号为中介,通过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学交往而建构起来的教学生活方式,它是教学主体集体文化生成过程与生成结果的辩证统一,是集体协商赋义的结果,这些过程与结果内化、凝聚、沉淀为教学主体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了包含持久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制度在内的整体性有机系统。

[11]对于当代教学文化特征的研究,国内学者比较趋于一致,他们认为教学文化一般具有特殊性、稳定性、情境性、附属性、隐蔽性、滞后性的特点。

如王宏霞指出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种聚合性的文化、一种情境性的文化,它具有根源性、隐蔽性、持久性和惰性的特征。

[12]余秋兰指出教学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和渗透性特征。

[13]李秀萍认为课堂教学文化具有根源性、隐蔽性、持久性、惰性等特点,正是因为教学文化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教师教学理念在变但教学行为不变的状况。

[14]因而课堂教学的转型,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文化的特征,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

2.教学文化的本质、价值和功能研究。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也是一种动态生成与发展的创造过程。

李志厚认为教学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课堂文化、活动文化和关系文化,教学文化也是一种显性和隐性交融的文化。

[15]龚孟伟秉持建构生成的本质观,认为教学文化在本质上是以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等为核心的教学生活方式,是教学主体与教学生活的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师生集体文化建构过程与建构结果的统一,也是一种基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文本,通过师生教学交往而生成的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关系文化的总和。

[16]郝志军认为教学文化的价值追求是达成教化和养成教学智慧。

教学文化的最高使命就在于造就和培养出具有理性自觉的人,也只有造就和培养出理性自觉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达成教化。

同时,他阐释了教学文化中的经验、思想、理论和方法能给人们提供实践性知识,可以转化为教学实践者的实践理性,养成教学智慧。

[17]梅泽铭、杨斌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独特的文化活动和创造的过程,并从课堂教学过程的文化本体意义和文化主体意义两方面阐发了课堂教学的文化功能,即知识传承、社会意识传授、科学文化创造、人格塑造、潜能激发等。

[18]王善利、俞建英认为教学文化具有召唤教学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功能,因此他们主张教学文化回归生活,回归文化本真,回归对生命的关怀和对自由的开启。

[19]张广君基于教学文化对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历史担当,认为当代教学需要发挥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四项基本功能。

[20]3.教学文化的选择和传播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指出教学文化继承与传播必须优选化,“必须有明确的、优秀的、规范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必须通过教育者加以优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然后传播给受教育者。

”[21]他们对教学文化选择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教学文化传播模式进行了研究,但这方面的成果尚显单薄,需要进一步探讨。

潘维真分析了大学教学文化选择的特殊性和文化选择的途径,阐述了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文化的外融合和104内整合,以生成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他首先阐明了大学教学文化选择的独特性。

大学教学文化选择对整个社会文化起导向作用,它具有专门化、多样化和权威性的特点。

其次,他论述了大学教学文化选择的主客体。

大学教学文化选择的主体包括制定主体、需求主体和传播主体,大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他们的文化价值观的一致和目标的趋同。

大学教学文化选择的客体是文化,它对大学教学的文化选择也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他认为大学教学文化选择包括文化的外融合和文化的内整合两种途径。

[22]吴也显认为教学文化传播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单向传播模式,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课程内容;第二种是双向传播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以完成教学任务;第三种是网状传播模式,不仅教师与学生交流,还包括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学术团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