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一定要知道的句号及问号用法详解
一年级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年级标点符号的使用
1.逗号(,):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下方。
例如,
“我看见,妈妈走了过来。
”
2.句号(。
):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下方。
例如,
“我今天很高兴。
”
3.问号(?):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的末尾。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方。
例
如,“你今天吃了什么?”
4.感叹号(!):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方。
例如,
“今天的天气真是好!”
5.冒号(:):用于句子中表示提示、总结之后的停顿。
占一格,写在格
子左下方。
例如,“今天的作业是:练习写字。
”
6.分号(;):用于并列句子之间的停顿。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下方。
例
如,“我喜欢吃苹果;香蕉;草莓。
”
7.引号(“”):用于引用别人的话或表示特定的称谓。
分别占一格,写
在格子的右上角和左上角。
例如,“妈妈说:‘今天是个好天气。
’”
8.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
下方。
例如,“我喜欢吃苹果、香蕉和草莓。
”
9.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
例如,“我今
天读了一本《格林童话》。
”
10.省略号(……):表示省略或断断续续的说话声。
占两格,每三个点占
一格,写在格子的中央。
例如,“我……我不知道……”。
小学语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知识点整理-小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整理

小学语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知识点整理|小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整理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类。
点号主要表示语句中的各种停顿,有的兼表语气;标号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1、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或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例:①春天的百花送来了浓香。
②请你再说一遍。
③谁不知道这事是他做的呢。
)2、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
(例:①你是从哪儿来的?②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3、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及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的停顿。
(例:①这是多么平静的一片原野!②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③起立!)4、逗号:表示句子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例:丰子恺,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
)5、顿号:表示句子内部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例:牛身上到处都是宝,肉可吃,奶可喝,肝、脾、骨、鼻可做药。
)6、分号:表示复句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有分清分句层次的作用。
凡是复句中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示层次的地方就用分号。
(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下巴上有一把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7、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或总括性话语前的停顿,也常用在书信、发言稿的称呼语后面。
(例:菜场上摆满了蔬菜:菠菜、芹菜、韭菜、黄瓜等,品种可真多啊!)8、破折号:(1)表示解释说明。
(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2)文中插说的话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
(例: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的猹是怎么一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3)表示语音的中断,停顿和延长。
(例:“嘟——”火车进了站。
)(4)用在文章的副标题前。
(5)表示意思的转换及转折。
(例:“今天好冷啊——你什么时候回北京?”芳芳对刚进门的泰磊说。
)(6)表示语意的递进。
(例: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7)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一年级标点符号的用法及正确使用

一年级标点符号的用法及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是书写语言时必不可少的元素,它能够帮助我们表达语意并让句子更加通顺。
在一年级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标点符号并正确运用。
1. 句号(。
)
句号用于表示陈述句的结尾,也可以用于缩写词的缩写。
例句:我喜欢吃苹果。
2. 问号(?)
问号用于表示疑问句的结尾。
例句:你喜欢吃苹果吗?
3. 感叹号(!)
感叹号用于表示感叹句的结尾。
例句:哇,这个蛋糕真好吃!
4. 逗号(,)
逗号用于分隔句子中的成分,或者用于列举。
例句:我喜欢吃苹果,香蕉和橙子。
5. 冒号(:)
冒号用于引出解释,或者用于列举。
例句:我想吃的水果有:苹果,香蕉和橙子。
6. 分号(;)
分号常用于连接两个独立的句子,或者用于列举。
例句:今天天气很好;我们去公园玩。
7. 引号(“”)
引号用于引用别人的话或者表示特殊含义。
例句:老师说:“你们做得很好。
”
8. 括号(())
括号用于解释或者补充说明。
例句:我喜欢吃苹果(尤其是红色的)。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标点符号后面应该有一个空格。
2. 句子的开头应该大写。
3. 标点符号应该写在中文的上方。
4. 在写英文时,标点符号应该写在其下方。
以上是一年级标点符号的一些基础知识和使用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更加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说明

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说明标点符号是语文写作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它们能够在文章中进行适当的划分和连接,同时也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使文章的语意更加明确,表达更加准确。
本文将针对常用的标点符号进行详细的使用说明。
1. 句号(。
)句号用于表示陈述句或语气平缓的句子的结束。
每个独立的完整句子后都应该使用句号,句号后面没有其他标点符号。
例如:“她演唱得很好。
”2. 问号(?)问号用于表示疑问句的结束。
疑问句是用来提问的句子,以问号结尾。
例如:“你什么时候回来?”3. 叹号(!)叹号用于表示感叹句的结束。
感叹句是用来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以叹号结尾。
例如:“多么美丽的风景!”4. 逗号(,)逗号用于分隔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如并列的词、短语、分句等,并用来表达句子间的关系。
逗号也可以用于列举项目或表示语气的转折。
例如:“他喜欢唱歌,跳舞,还会弹钢琴。
”,“他很努力,但是成绩并不好。
”5. 分号(;)分号用于连接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句子或句群,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使用分号时,前后的部分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
例如:“春节快到了;我们要买年货了。
”6. 冒号(:)冒号用于以下几种情况:引出话题,表示解释、说明、列举的前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直接引语或者插入语等。
例如:“他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7. 引号(‘’、“”)引号用于引述别人的话语、引用文献或者表示特殊含义。
引号分为单引号和双引号,在中文写作中,一般使用双引号。
例如:“他说:‘我很喜欢这本书。
’”8. 括号(())括号用于插入补充说明或者注解,但是这部分内容可有可无,不影响整个句子的完整性。
例如:“汉语中的成语(四字成语)有很多。
”9. 省略号(……)省略号用于表示省略或者暗示,可以增加句子节奏,表达一种情绪的延续感。
例如:“她一直在等待,等待着……”10. 破折号(——)破折号主要用于连接句子成分,表示强调、对比、并列、转折等关系。
低年级标点符号用法归纳

低年级标点符号用法归纳标点符号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很多学生对标点符号掌握得不好,甚至出现“一逗到底”的情况。
下面这些标点符号用法,也许可以给予孩子帮助。
小学阶段需要熟练掌握的标点符号一共有以下十种,低年级需要了解的是蓝色的7种标点符号。
1,句号。
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下方。
例子:我看见妈妈走了过来。
2,问号?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的末尾。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方。
例子:小猫躲到哪里去了?3,感叹号!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方。
例子:公园里的花真美呀!4,逗号,用于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下方。
例子:下雨了,我们撑起花花绿绿的小伞。
5,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下方。
例子:大熊猫最爱吃新鲜的竹叶、竹笋。
6,冒号:用于句子中表示提示、总结之后的停顿。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下方。
例子:小鸡想: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7,引号:双引号“”单引号‘’表示文中的引用部分。
一般情况下,单独使用引号用双引号,而引用的话中还需要用引号时,外面用双引号,里面用单引号。
分别标在引用文字的前后,各占一格,分别写在格子的右上角和左上角。
例子:双引号“”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
你们瞧,春雨下到草地上,草地绿了。
”单引号‘’小明对小红说:“我们上课不要分心,‘老师说过读书要用心’,我们应该做到。
”8,省略号……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或意思没有说完的部分。
占两格,每三个点占一格,写在格子的中央。
例子:讲信用,守纪律,讲卫生……这些事情可不容易做好。
9,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
分别标在引用文字的前后,各占一个。
例子:今天,我学习了《有趣的汉字》这篇课文。
10,分号;用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停顿。
占一格,写在格子左方。
例子:爷爷说:“开始,人们只会用图画出事物。
像大山,当时就画一座山;像羊,当时就画个羊头,后来慢慢写成了‘山’和‘羊’。
”10,破折号——用于解释说明、意思的传递或转折,声音的中断或延续等。
语文知识点学习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语文知识点学习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准确表达思想、整理思路和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以让文章更加通顺流畅,避免读者产生歧义或困惑。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文标点符号以及它们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句号(。
)句号是最常见的标点符号之一,用于表示陈述句或语气平缓的疑问句的句末。
例如:“今天天气很好。
”、“你是不是在开玩笑。
”二、问号(?)问号用于表示疑问句的句末。
例如:“你明天要来吗?”、“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B吗?”三、感叹号(!)感叹号用于表示感叹、惊讶或强调的句子句末。
例如:“你真棒!”、“她居然当选了班长!”四、逗号(,)逗号主要用于分隔句子中的并列成分、连接两个并列句或在列举时使用。
例如:“我喜欢唱歌、跳舞、画画。
”、“他喜欢吃苹果,而我喜欢吃香蕉。
”五、顿号(、)顿号与逗号的用法类似,主要用于分隔列举的事物或词语。
例如:“我喜欢那些颜色鲜艳、款式时尚的衣服。
”六、分号(;)分号主要用于分割两个有独立意义的句子,但这两个句子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
例如:“小明喜欢打篮球;小红则喜欢踢足球。
”七、冒号(:)冒号用于引出一段话或列举事物时使用。
例如:“老师说:‘明天有一个重要的考试。
’”、“这些颜色都是我喜欢的:红、黄、蓝。
”八、引号(‘’、“”)引号用于引述别人的话或句子中出现特殊的用词、词组。
例如:“他对我说:‘你真棒!’”、“这个词的中文意思是‘谢谢’。
”九、括号(()【】)括号用于补充说明、解释或注释的内容。
例如:“这是我的电话号码(188****8888)。
”、“[注意]请勿在公共场合吸烟。
”十、省略号(……)省略号表示语句未完,或者表示句子中省略了一部分内容。
例如:“今天的新闻……我已经听说了。
”、“我去超市买了一些水果,有苹果、梨……还有其他一些。
”以上是常见的中文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方法,希望对你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以使文章更加完整和准确,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一年级标点符号的用法

一年级标点符号的用法
一、句号(。
)
1. 用法。
- 表示一句话说完了的停顿。
例如: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
- 用于陈述句句末。
如:今天天气很好。
2. 举例。
- 小花猫很可爱。
- 我喜欢吃苹果。
二、问号(?)
1. 用法。
- 用在问句之后,表示疑问的语气。
- 当句子中有表示疑问的词(如“什么”“哪里”“为什么”等),句末一般用问号。
2. 举例。
- 你叫什么名字?
- 妈妈去哪里了?
三、感叹号(!)
1. 用法。
- 表示强烈的感情,如惊讶、高兴、愤怒等。
- 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2. 举例。
- 多么美丽的花朵啊!
- 我太高兴了!
四、逗号(,)
1. 用法。
- 表示句子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 用于把句子中相关的部分隔开。
2. 举例。
- 我爱爸爸,也爱妈妈。
- 早上,我去上学。
五、冒号(:)
1. 用法。
- 用在称呼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 用于“说”“想”“是”等词后面,表示提示下文。
2. 举例。
- 老师说:“大家要好好学习。
”
- 妈妈告诉我:“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
六、引号(“”)
1. 用法。
- 用来表示引用的部分。
- 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2. 举例。
- 小明是我们班的“小画家”。
(特定称谓)。
小学语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知识点整理

小学语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知识点整理标点符号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表达思维,使语言更加准确、明确和生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标点符号使用规范,下面是小学语文中标点符号使用的知识点整理。
一、句号(。
)句号是表示陈述语气的最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来结束陈述句、命令句、感叹句等。
二、问号(?)问号是表示疑问语气的标点符号,用来结束一般疑问句。
三、感叹号(!)感叹号是表示感叹或强调语气的标点符号,用来结束感叹句或表示语气强烈的祈使句。
四、逗号(,)逗号是最常见的标点符号之一,用来分隔并列的词、词组、句子成分等。
五、顿号(、)顿号功能与逗号相似,但顿号一般用于分隔列举的词语或词组。
六、分号(;)分号的主要作用是分隔句子中含有逗号的成分,也可以分隔独立的句子。
分号后面的句子往往与前面的句子有一定的关联。
七、冒号(:)冒号的作用比较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引出或补充说明前面的内容。
2.引导直接引语。
3.引导书名、诗名等的书写。
4.引导业务信函中的称呼。
5.引导时间、地点的表示。
八、引号(‘’、“”)引号用于引用别人的原话、书名、文章标题、特殊词汇等,其中双引号用于引用内容内部的引文,单引号用于引用内容内的引文。
九、破折号(,)破折号是一种相对较长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于表示意义的转折、补充、举例等。
一般来说,破折号两端与前后内容之间不加空格。
十、省略号(……)省略号表示省略或未完的意思,通常由三个连续的圆点组成。
十一、括号(()【】〔〕{}<>)括号用于插入附加的说明、补充、注释等内容,主要分为圆括号、方括号、花括号、尖括号等几种常见形式。
十二、短横线(-)短横线用于连接词语、分隔字音和字形等,也可以用于表示数目的范围。
十三、间隔号(·)间隔号用于一些特定的场合,如表示文学作品的篇章、列表等。
以上是小学语文中常见的标点符号使用知识点的整理,通过掌握这些标点符号的用法,小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一定要知道的句号及问号用法详解句号(。
)句号歌:一句末尾用句号,语气平缓调不高。
读书见它要停顿,作文断句莫忘掉。
句号是最常用的符号,小学一年级就要认识它。
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用句号的句子语调平缓。
例如:1.太阳暖烘烘的。
(小学《语文》第四册《丑小鸭》)2.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4.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例1非常简单,讲太阳给人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用句号。
例2是一个较长的句子,它用四个“有的”把几种池底石笋的形象连在一块,句末用句号标示。
例3是个长句子,实际是并列的三句话,讲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因为三个句子作用相同、形式一样,联系紧密,放在一个大的句子中,中间用分号隔开。
例4是一个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只要……就……”是连接构句的纽带,所以仍算为一个句子。
在阅读过程中,句号标志着停顿较大,即停顿的时间较长,例2例4中的逗号和例3中的分号,它们所标志的停顿时间都不能超过句号。
我们再看:5.今天星期三。
6.昨天晴天。
7.随手关门。
这三个例句乍看上去都不像是个完整的句子,不符合我们平常认识的“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的构句模式,但仔细一想,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它们是句子的特殊形式,所以都使用句号。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用不用句号,关键不是看语言的长短,而是要看语言有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有的虽然只是一个词,但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个词就构成了一个句子。
例如:8.走。
9.没有。
有的虽然由多个词构成,但并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按句子结构的要求,它只是句子的一个部件(又叫成分),那就不能算一个句子。
例如:10.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在阳光下闪着灿烂光辉的五彩池不是句子,就绝不能用句号。
完整的句子是不是就可以用句号呢?不一定,还要看这个句子的语气。
句号适应于陈述语气、语调平缓的句子,语气很重的疑问句等就不能使用句号。
如:11.这是你的面包?12.李黑,把枪放下!这两个句子如果都换用句号,那么例11就不是问话了,而是告诉你“这面包是你的”,例12就不是命令的语气,而是向人陈述“李黑把枪放到地上”这个动作了。
平时我们写作文,对句号的使用存在三种不正确的现象。
一、用得太少。
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如:13.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
(习作)例13 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第一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跌倒”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心上”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讲李志修凳子。
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整段话层次不清。
二、用得太多。
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
如:14.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
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
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
例14 其实是一句话,结尾用一个句号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个句号,前两个句号中断了句子内部的联系。
三、混用。
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
例如:15.是阿米,还是翠芹。
不,都不像。
16.李勇朝我喊:“闪开。
”轰隆一声,架子倒塌了。
例15“是阿米,还是翠芹”是疑问语气,应该用问号。
例16中“闪开”是命令语气,应该用叹号。
句号在应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句号在科技文章中,为了不与零相混而换用一个小圆点(·),位置仍在句尾一个字的右下方。
问号(? )问号歌:有疑有问用问号,设问、反问也需要。
遇它读出语调来,看书见它要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学生“学习使用句号、问号”,不过要能正确地使用好问号,中高年级同学也必须继续认真学习。
问号和句号一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但用问号的句子必须有疑问的语气。
例如:1.真气人,鱼儿怎么不上我的钩呢?(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猫钓鱼》) 2.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 3.小鱼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 4.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例1例2都是疑问句,表示发话人对事情不了解而向对方提问,要求回答。
这是问号的最基本用法。
例3是询问别人是否答应自己的请求的问话。
例4是见到山那么高,自己能不能爬上去心里没底,这才发出自问。
5.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小学《语文》第十册《难忘的一课》)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小学《语文》第十册《养花》) 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8.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夜工作》)这四个例句,都不是有疑而问。
没有疑问还要提问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所讲的内容。
例5强调“这句简单的话”的作用──没有别的话比得上它了。
例6强调“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是真理。
例7强调日出“是伟大奇观”。
例8强调“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这种“没有疑问而问”的句子叫反问句。
反问句的答案就在句中。
用肯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否定的,例5、例8就是这样的;用否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肯定的,例6、例7就是这样的。
9.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瓜秧开了花要授粉。
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
(小学《语文》第十册《彩色的翅膀》)10.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例9和例10这两个句子是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
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话人的注意和思考,增加表达效果。
例9是为了引出不结瓜的原因。
例10是为了说明破坏了地球,人类则没有生存的地方。
虽然开头是“有人会说”,其实是作者借“有人会说”来提问,引出要人们注意的内容。
11.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例11共有三个问句:第一句是设问句,虽然是问人,实际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说话内容而采取的设问形式;第二句和第三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回答:肯定军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
有疑而问的问句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设问句,都是疑问的语气。
所以都用问号。
问句往往带有疑问词,像“什么”“甚”“啥”“怎样”“谁”等。
也有不含疑问词的问句。
如:12.他已经走了?13.潘光伟在给老师打水?14.李明?这三个例子,如果没有问号便是肯定的句子。
这类句子在口语中经常出现,但在书面语中,只能靠问号来体现疑问语气。
不过,有疑问词,却不一定是疑问句。
口语中,可以靠语气来判断,书面上就必须用标点符号把它表达准确。
例如:15.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布》) 16.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儿的事情。
(小学《语文》第十册《小青石》)例15中的“多少”和例16中的“什么”都是疑问词,但这两个句子却不是疑问句,所以不用问号。
从以上举例分析可以看出,问号是表示问句之后的停顿的。
是不是问句,用不用问号,这要看是否有疑问,要不要回答或解决,是不是疑问的语气。
问句是有疑而问的,要求回答或解决的,语气是疑问的。
反问句虽然不一定要求回答,但它有疑问的语气,是借发问的形式来加强语意的。
设问句虽然不要求别人回答,但它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来,自己作回答的。
问号,是句子标志符号,一般放在全句的结尾,不然就会割断句子的联系。
例如:17.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小学《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思考·练习)18.你怎么啦,桑娜?(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 19.你是今天就去游泳,还是星期天再去?(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4》)例17提出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承接前一个问题而来,问号用在句末。
如果在第一句句尾加上问号,就会隔断句子前后的联系。
例18是一个呼语(喊人的话)后置的问句,它可以变成“桑娜,你怎么啦?”在例18这个句子形式下,却不能将问号加在“啦”字后面,如果那样,也会割断前后联系。
例19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供“你”选择,只有合在一处才能构成这种选择,如果将问号加在“游泳”之后,就割断了“是……还是……”的联系,构不成选择了。
下面是两个问号使用不当的句子:20.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马威?21.不是王晴是谁?你说。
例20的本意是“马威,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由于在“王辉的”后面用了问号,使我们读后产生了不知道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还是留给马威的感觉。
例21的本意是“你说,不是王晴是谁?”由于问号用在“谁”后,把一个句子变成了两个句子,意思随第二句语调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
这两例都是错用问号,隔断了句内意义的联系,才造成词不达意的。
综上所述,问号是句子的标志,是句末停顿符号,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当然,我们的老师为同学批改作文,有时在一大段文字上面划了个大问号,有时在某个空白处划一个问号,表示那里有问题。
这是问号在使用中的特例。
小同学在使用标点符号过程中,见到问句就加问号,也许不会有多大差错的,但也有三种常见的错用现象,要引起注意。
一、是问句却忘了加问号。
这一“忘”或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或改变了语气。
例如:22.我实在想不通,明明是老奶奶不小心撞着了大刘叔,为什么大刘叔还要向她陪礼,还要忙着送她到医院检查。
23.从妈妈手中接过钢笔,问“这是给弟弟买的。
”妈妈摇了摇头。
例22“想不通”是有疑问,“为什么”又是疑问词,整个句子是疑问的语气,但句尾却用了句号,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无法上口读。
正确的方法是在文尾加问号。
例23的本意是问妈妈这支钢笔是不是给弟弟买的,因为它没有带疑问词,书面上又没有加问号,这个疑问句就变成了陈述句“这是给弟弟买的”,改变了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