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赏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饮酒》1.根据提示填空。

(1)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2)表现诗人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的诗句是,”(3)诗中“真意”和“忘言”的意思分别是,”(4)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5)“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答案:(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生活的真谛、无法形象。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行路难》1、诗中道出了作者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昂扬之气的诗句是:“,”2、诗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却又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消极避世的思想。

3、《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4、诗句中表现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5、《行路难》中写出作者内心愁苦的语句是:“,”6、《行路难》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是:“,”答案: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5、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注音罥 juàn 衾 qīn 庇 bì坳ào 怒号(háo) 夜阑(lán) 吟鞭(yín)二、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三、默写1、中国政府宣布,免除非洲贫困国家100亿人民币的债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1.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参考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参考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译文]【直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4.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参考译文]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诗词曲十首古诗鉴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诗词曲十首古诗鉴赏

八年级下册课内诗词曲十首古诗鉴赏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年代:唐主题: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名句赏析:(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哲理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诗运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前句是说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后句是说归来后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

2、《赤壁》作者:杜牧年代:唐主题: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作者运用了“东风”“铜雀(台)”这样形象性的语言,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年代:南宋大臣、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

主题:《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名句赏析:(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意思是: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其中对偶的句式,既抒发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伤感之情,又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意。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雎鸠鸟在河心小洲上关关和鸣。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是小伙心中好的配偶。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日日夜夜想着追求她。

追求却无法得到,小伙日日夜夜思念她。

那绵绵不尽的思念啊,叫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弹琴鼓瑟亲近她。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高峻。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沙洲中间。

河畔的芦苇更为繁茂鲜明,清晨的白露依然逗留。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沙洲上。

赏析:1、关于《诗经》: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赏析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2、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4、本首诗前后两部分内容所体现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基调是凄凉伤感。

后转化为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闻笛赋:_____ (2)烂柯人:___①“闻笛赋”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以及对亲朋逝去的伤感。

②“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感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2、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八年级下册《诗五首》

八年级下册《诗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营门
岑 参 阴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锦缎做的 狐皮袍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被子 穿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阴暗无光 镇守边镇的长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chè牵引 官此为泛指, 下雪后红旗冻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与上文的“将 住了,北风吹 军”是互文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来,也不能飘 动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天太冷而冻 得拉不开弓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珍羞 :珍美的菜肴。羞同“馐”。直:同 “值” 赏析: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
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
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 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 之珍贵。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手法高 度夸张,表达了朋友对李白的深情厚谊和不舍 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 衾多年冷似铁,娇儿
恶卧踏里裂。床头屋
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 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 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 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 来。布被盖了多年,又 冷又硬,象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 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 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 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 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 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 怎能挨到天亮。
岑参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 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 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 诗。

人教版语文八下课后5首古诗鉴赏笔记

人教版语文八下课后5首古诗鉴赏笔记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原文翻译】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理解记忆】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韩愈是个苦孩子,自幼父母双亡,由哥哥韩会及嫂子抚养。

10岁时,哥哥又病逝,只剩下小韩愈与嫂子郑氏相依为命。

公元786年(贞元2年),19岁的韩愈赴京考举,落榜,再考,再落榜,屡试不第。

发了狠的韩愈屡败屡战,25岁时,如愿以偿,终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唐朝规定,考中进士后,必须经吏部(人事组织部)考试才能做官,韩愈兴致勃勃,考了3次,帽子戏法般失败。

有大学文凭,但公务员考试通不过,没官做的韩愈到了洛阳。

33岁时,在洛阳终于入仕,官为四门博士,3年后,升任监察御史(大概检查院院长),调到了中央,但踌躇满志的他又很快遭贬。

被贬至连州阳山(广东阳山)任县令。

这次被贬的原因,没有定论,大概是以下几种之一:一是强谏宫市,宫市是指宦官以宫廷需要为名,到市场横行抢夺,基本不给钱,民怨极大。

二是强谏抗旱,当时有几个县旱情严重,为政者可能不重视。

三是受到当时奸臣李实的排挤。

四受到“永贞革新”主将王叔文、王伾(pi2)的嫉恨。

尤其第四种可能,备受关注。

韩愈对“永贞革新”的态度,基本上是支持,和刘禹锡、柳宗元是朋友,来往较多,谈话间可能对这次有点冒进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刘柳2人也可能无意间向“二王”提及了韩愈的态度,总之,“二王”排挤了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饮酒》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

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2、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悠然”写出了作者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不好。

“见”字的妙处在写采菊时无意间看见南山,把人和物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而“望”字却是有意为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所以,用“见”字与“悠然”“采菊”的意境是相符的。

4、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7.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8.根据提示填空。

(1)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表现诗人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中“真意”和“忘言”的意思分别是生活的真谛、无法形象。

(4)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五言古诗)
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或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也就会有闹市,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极为精练的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暗用《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行路难(其一)李白
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对偶),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伊尹那样,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抒情)境界顿开,高昂乐观,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记叙描写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记叙描写群童抢草。

(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比喻)记叙描写屋破雨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议论抒情)表现了作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歌行体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突出西北边疆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这个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像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侧面描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酷冷气候和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对偶夸张)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愁云”既写景也写情,自然引出送
别。

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奇异壮伟的深刻印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以下八句写送别。

点明了饯行地点、原因。

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异乡的乐器,思乡之情委婉流露。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掣”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最后四句写雪中送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顶针)前两句诗写送友人去时的情景,后两句诗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

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

在西北大风雪背景下,送别场面带有雄浑悲壮的色彩。

在艺术上,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

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

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筵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诗的意境的波澜起伏。

“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一送别前的雪景,二饯别时的雪景,三临别时的雪景,四送别后的雪景。

”故虽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章法严谨。

己亥杂诗(近代龚自珍)绝句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抒情叙事(多层次描写),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落红”喻辞官,“春泥”喻平民百姓,“花”喻朝廷)“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的一腔爱国热忱。

花落归根,化为春泥,不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不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吗?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

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