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合集下载

第九章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

第九章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

第九章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第九章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一、耗散结构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一) 耗散结构的概念在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的耗散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及涨落的触发和推动下形成并保持下来的宏观时空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耗散结构理论就是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以及它的形成、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领域是物质系统的复杂性,即物质系统各层次或层次之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

其研究对象是开放的非平衡自组织系统。

着重考查在一定外界条件影响下的非平衡开放系统是如何通过自身的非线性相干反馈和协同作用,自发地形成宏观有序的自组织结构的。

它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发展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在平衡态附近系统的发展行为倾向主要是趋向平衡态,并伴随着无序的增加和结构的破坏。

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系统的发展过程则可能出现突变,导致新结构的形成和有序度的增加。

(二) 耗散结构理论的产生耗散结构:,,,,,,,,,,, ,,,,;,,,,: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瑞高津(,(,,,,,,,,,)于1969年在一次“理论物理与生物学” 的国际会议上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

1971年普瑞高津与格兰道夫(,(,,,,,,,,,,)合著的《结构、稳定与涨落的热力学理论》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耗散结构的概念及其热力学理论,并将之应用到流体力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1977年普瑞高津和尼科里斯(,(,,;,,,,)在《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一书中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推动了耗散结构理论与非线性热力学的进一步发展。

耗散结构的理论形式是以普瑞高津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二十多年来从事非平衡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结出的成果。

耗散结构论

耗散结构论

在新技革命浪潮中代科学方法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发展到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协同论(SynergeticS)、突变论(Catastrophetheory)。

有人把前三者叫作“老三论”,后三者叫作“新三论”。

这种称谓有一定道理,但不够确切。

其实,“新三论”是系统论的继续与发展,不如统称“系统科学”为好。

系统科学发展到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已进入高一层次的综合化、整体化的新阶段。

它们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内在因素及其与外部环境多维联系的有力工具,在情报学研究中已得到初步应用。

一、耗散结构论概述’1.古代的混沌一有序观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从毫无秩序的一片混乱发展起来的。

在古人看来,世界之初“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后来盘古开天辟地,使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从而形成天地分明的秩序。

在印度古代世尊歌中,把上帝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东西,后来上帝创造出来的人,就不如上帝那样完美有序了,而人再繁衍下来的后代越来越不完美,越来越混乱了。

你若不信,就挣开眼睛看一看吧,世界上到处是饥饿、灾荒、欺诈和战争。

上述的看法反映了古代两种混沌一有序观:一种认为事物发展越来越有序;另一种认为事物发展越来越混乱。

2.无序与有序的概念什么是无序呢?无序就是混乱,指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混乱而毫无规则的组合,以及事物转化的无规则性。

什么是有序呢?有序指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有规则的组合、联系和转化。

如作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应时按节,花开花落,四季循环,周而复始。

自然界的事物究竟是从无序向有序发展,还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这个问题在科学家中引起争论,典型的代表是克劳修斯与达尔文之争。

3.克劳修斯与达尔文之争克劳修斯(ClausiusR.)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认为世界是从有序向无序退化。

由他发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明证。

什么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呢?首先,我们介绍一个物理量一嫡。

耗散结构论的理论价值及方法论意义探析

耗散结构论的理论价值及方法论意义探析
! ! !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 "##$ 年 ( 第 % 卷) ! 第$期
!"#$%&’ "( )*+,-( +"./&’ +./0%.01 *2/3/"% )40.5 "##$ , 6"’5 % , 7"5 $
社科经纬
耗散结构论的理论价值及方法论意义探析
" 王! 崧! []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突破了传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estcsocialscienc社科经纬editio2006vol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耗散结构的形成而是耗散结构的完善程度因此对于一个既定的社会系统来说我们可以不用考虑耗散结构四个条件中的涨而是要对开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相互作用三个条件进行分析抓住了这三个条件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泛、 更为普遍的理论中。 自组织现象的发生、 耗散结构的形成不是在任 意条件下都可以发生的, 它要具备下列四个重要的
[" ] 条件 : 第一, 必须是开放的系统。由经典热力学定律 可知, 孤立的体系只会产生一种趋势并最终到达平 衡态, 且其必须靠外界供给物质能量获得维持生命 的活力。特别在生物界, 生物体如果不从外界不断 地吸收、 耗散物质, 它就不能维持生命, 只能是死亡。 因此, 开放系统是产生自组织现象的首要必备条件。 第二, 必须是远离平衡态。因为只有远离平衡 态, 才能产生足够大的负熵流。可以说, 远离平衡态 是有序之源。 第三, 在系统 内必须存在非 线性的相 互作用。 一般一个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分为线性和非线 性的。就线性作用而言, 它具有加和性, 每个小的作 用性质、 行为是相同的, 没有制约性, 不可能产生新的 性质和结构。只有靠体系内部众多的具有相干性和 制约性的非线性作用, 才能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可 以说, 非线性作用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四, 要有涨落的触发。因体系远离平衡态, 此 时的涨落不再是一般的干扰因素, 而是对一个动态的 体系起到触发作用, 推动系统发生质的变化而跃到新 的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三种重要的理论,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事物的演变和发展。

耗散结构论是从热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系统的自组织和演化;协同论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生物体内各个部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突变论是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研究物种的进化和变异。

耗散结构论认为,系统在不断地吸收和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出现自组织现象,形成耗散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稳定性和复杂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人类社会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它由各种不同的组织和个体组成,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

协同论认为,生物体内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例如,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才能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协同作用还可以促进生物体的进化,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

突变论认为,物种的进化和变异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这种突变可以使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生存下来。

例如,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就开始大量繁殖,逐渐成为地球上的主宰物种。

这三种理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都强调了系统的自组织和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些理论中得到启示,例如,企业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团队要
协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个人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

说明耗散结构理论是指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以揭示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运动规律的一门具有强烈方法论功能的新兴学科,其理论、概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同时也适用于解释社会现象。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可见,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关键是弄清楚如下几个概念: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耗散结构,是普利高津在研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情况下,如何阐明生命系统自身的进化过程时提出的新概念。

什么是耗散结构?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流,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

这种非平衡态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它提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

耗散结构理论成功地引用到某些系统。

一座城市可看作一个耗散结构,每天输入食品、燃料、日用品等,同时输出产品和垃圾,它才能生存下去,它要保持稳定有序状态,否则将处于混乱。

现代经济系统也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部门的联系是非线形的,存在着有规律的经济波动和无规律的随机扰动,因此也是一个耗散结构。

耗散理论

耗散理论

耗散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一种理论。

耗散结构是指处在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的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耗散”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消散,在这里强调与外界有能量和物质交流这一特性。

例如,从下方加热的液体,当上下液面的温度差超过某一特定的阈值时,液体中便出现一种规则的对流格子,它对应着一种很高程度的分子组织,这种被称为贝纳尔流图像,就是液体中的一种耗散结构。

又如,化学反应中的别洛索夫—扎博京斯基反应,某些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和空间呈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化学振荡和空间图像,就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著名的统计物理学家普里戈金,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和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概念。

这是普里戈金学派20多年从事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研究的成果。

1971年普里戈金等人写成著作《结构、稳定和涨落的热力学理论》,比较详细地阐明了耗散结构的热力学理论,并将它应用到流体力学。

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971~1977年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包括用非线性数学对分岔的讨论,从随机过程的角度说明涨落和耗散结构的联系,以及耗散结构在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

1977年普里戈金等人所著《非平衡系统中的自组织》一书就是这些成果的总结。

之后,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是用非平衡统计方法,考察耗散结构形成的过程和机制,讨论非线性系统的特性和规律,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在社会经济系统等方面的应用等。

耗散结构理论把复杂系统的自组织问题当作一个新方向来研究。

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问题上,人们发现有序程度的增加随着所研究对象的进化过程而变得复杂起来,会产生各种变异。

针对进化过程时间方向不可逆问题,借助于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一般复杂系统,提出非平衡是有序的起源,并以此作为基本出发点,在决定性和随机性两方面建立了相应的理论。

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是L.Von Bertalanfy系统论的发展。

中文名自组织理论时间20世纪60年代研究领域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协同论概念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1概念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2构成1.耗散结构论主要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及其对自组织系统的影响等问题。

建立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结构即为耗散结构,如城市、生命等。

远离平衡态、系统的开放性、系统内不同要素间存在非线性机制、系统的涨落是耗散结构出现的四个基本条件。

远离平衡态,指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差距很大。

2.协同论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

涨落是由于系统要素的独立运动或在局部产生的各种协同运动以及环境因素的随机干扰,系统的实际状态值总会偏离平均值,这种偏离波动大小的幅度就叫涨落。

当系统处在由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跃迁时,系统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进入均势阶段时,任一微小的涨落都会迅速被放大为波及整个系统的巨涨落,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

3.突变论它建立在稳定性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突变过程是由一种稳定态经过不稳定态向新的稳定态跃迁的过程,表现在数学上是标志着系统状态的各组参数及其函数值变化的过程。

突变论认为,即使是同一过程,对应于同一控制因素临界值,突变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可能达到若干不同的新稳态,每个状态都呈现出一定的概率。

4.协同动力论有三大要点:第一,在大量子系统存在的事物内部,在平权输入必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须激励竞争,形成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网络;第二,提倡合作,形成与竞争相抗衡的必要的张力,并不受干扰地让合作的某些优势自发地、自主地形成更大的优势;第三,一旦形成序参量后,要注意序参量的支配不能采取被组织方式进行,应按照体系的自组织过程在序参量支配的规律下组织系统的动力学过程。

耗散结构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耗散结构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衡性 、 非线性 、 涨落 。我们 一般认 为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 系统是一个他 组织 , 的思想教育 内容受 到上级 思 它 想、 路线 , 方针政策的指导 。所谓 系统 的他组织表示 的
是 系 统 的运 动 和形 成 组织 结 构 是 在 外 来 特定 的 干 预 下
关 注社会 发展 , 强大 学 生思 想政 治教 增 育 的开放 性
定 的环境 中沿着一定轨道 向着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运
动 的 演进 系统 , 一 个 诸 要 素 功 能 的状 态 、 系 的 无 限 是 关
走 向有序 , 从而进 入到一 个更高层 次 、 更有 组织 、 更 也 稳定的状 态上去。今天 , 面临经济主体多元化 、 主体 利
益 多 元 化 和 价 值 观 念 多 元 化 的 现 实 环 境 , 想 政 治 教 思
进行 的, 主要是受外 界指令 的结果 , 在极端 的情 况下 ,
就完全是 按外 界 指 令进 行 运 动、 行 组 织 的。 J 诚 进 ‘2
然, 大学 生接受 的思 想政治 教育 内容 受他组织 控制与 影响 , 但是在一定 的范围下 ,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还是
有它 的 自组 织 的规律 与特 点。小威廉 姆 ・ ・ E 多尔在
序” 。这 种 有 序 状 态 需 要 不 断 地 与 外 界 交 换 物 质 和 能
会系统的子系统 , 质上是 自组织 的” 自组织是思 想 本 。 政治工作在 长期 演化 中选择 和 形成 的优化 的进 化 方 式; 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成果表 明, 被组织 的方 法论研 究
已趋 成 熟 , 缺 的 是 自组 织 的方 法 论 研 究 。 思 想 政 治 欠
教育需要借助系统 自组 织理论进行研究 。 然 而 , 散 耗 结构理论作为一种 自组织理论 , 是一 门新兴学 科 , 理 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论文标题: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论文作者吴彤论文关键词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特征概念/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论文来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论文单位太原,点击次数452,论文页数19~24页1999年1999月论文免费下载/paper_90071101/ 本文研究和区分了耗散结构创始人创立耗散结构的方法与研究耗散结构的方法:建立了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的方法程序。

普里戈金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今天看来,这个理论在解决什么情况或条件下可以、可能出现耗散结构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更宽泛地说,该理论在运用何种方法可以判断一个体系可以从无序的状态自发地、自主地演化成为有序结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往,在研究自组织方法论本来不多的国内文献中,常常把两个方面的东西混同起来。

即,第一,把自组织的方法与它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混同起来,用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代替对自组织的方法的分析;第二,把自组织理论创始人建立理论的方法与理论寻找和发现自组织系统建立、发展的方法混同起来。

例如有的同志在文中,仅仅讨论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与作用,而没有讨论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

似乎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已经被确切了解和掌握,不用讨论。

然而他们关于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讨论却很泛泛,只是在那里谈自组织方法对唯物辩证法有何意义之纭纭。

(注:见艾众:“自组织理论方法论”,《天府新论》,1991年第6期。

)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耗散结构理论的“发现”(其实是研究什么条件下可以出现)、“耗散结构”方法和该方法论的意义做出明确区分,并对它们做出进一步的讨论。

一耗散结构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与思想1.从可逆到不可逆:反常问题、哲学启迪和范式影响(注:见普里戈金的自传“我的科学生活”,《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

)按照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观点,普里戈金从事科学事业的时段已经是物理学的范式从牛顿转变到了爱因斯坦以后的时代。

但是,在物理化学领域这个转变却远远没有完成。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们还习惯于把可逆问题的研究当作“库恩范式”下的常规科学问题研究,而把不可逆问题当作“干扰”和令人厌恶的有害因素对待。

克劳修斯与达尔文的矛盾,对十九世纪的以平衡态热力学和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常规科学,虽然一直就是一个演化方向的矛盾,是一个库恩意义上的反常,但是由于它们是在两个不同领域出现的,因而一直被科学家们搁置起来,不予理睬。

同时也存在一些基本的实验上的反常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释,但都被看成为小问题而搁置起来,如贝纳德对流元胞、化学的B-Z振荡和化学波反应。

但是它们也引起了科学家们对非平衡状态下新结构的注意。

然而,毕竟在更大的领域里,范式已经转变,强调演化的思想已经萌芽,非线性问题和观念开始受到重视。

在哲学上,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对生命的冲动、创造的活力和创造本身的关注,一反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的旧观点。

(注:柏格森说:我们越是深入分析时间的自然性质,我们就会越加懂得时间的延续就意味着发明,就意味着新形式的创造,就意味着一切新鲜事物连续不断地产生。

见《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2页。

)普里戈金的老师也是一个预先觉悟新范式的科学工作者。

再后来,这个领域的一些杰出人物也抛弃了先前的范式,如巴黎的让·佩兰讲座的继承者E·博爱尔,以及莱登的H·A克拉麦克等,(注:见《普利高津与散结构理论》,第3页。

)对不可逆现象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意识到它可能是新科学革命的重要突破口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且,应用各种热力学方法力图解决不可逆问题的现象出现了,原有的范式松动了、模糊了,各种新或在旧范式领域内出现的旧范式变形体也越来越多。

热力学为普里戈金和其他研究者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前景中,使得普里戈金感受极为强烈的,是一切都明显地表现出“时间单向性”的不可逆性。

在这种观念下,普里戈金首先建立起一种“过程观”,而不是采取传统的“静止观”来看待问题。

演化过程观的建立对于提出耗散结构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相当于一种可以引导研究者进入特定领域和问题的规范及形而上学规则。

2.从现象分析到建立抽象的耗散结构理论的特征概念然而仅有一般的规范或哲学是不够的,必须应用科学本身来解决不可逆问题。

在解决不可逆问题的过程中,化学热力学的最小熵产生原理的应用,使普里戈金发现,这个原理只适用于不可逆的线性范围,于是他们自然提出一个问题:线性范围以外,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状态是什么样子呢?如何能够从平衡态过渡到非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呢?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们发现线性关系不能应用于化学动力学的研究。

例如适用于线性区的昂萨格倒易关系和最小熵产生原理都不再适用了,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究竟怎么样呢?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合作中,很快发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的演化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区演化的最大不同就是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非线性范围内体系演化的一般准则。

而其表现就是体系存在着分岔或分支点现象。

换句话说,就是存在着发展演化的多种可能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普里戈金等从基本的现象分析开始,发现了有些体系出现有序结构的特征,建立了描述体系出现有序结构的一般概念。

这些现象有1900年发现的“贝纳德元胞”;1958—60年化学上的“B—Z”反应(化学波与化学钟现象);以及后来的生物学上的种群竞争现象(那时已经有了描述性的Lotka-V olterra方程),等等。

普里戈金等认真仔细地研究了这些现象,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通过艰苦的努力,这些特征被普里戈金等总结为:①活的有序性结构。

贝纳德元胞流体中的六角形花样,化学振荡的“B-Z ”反应中的生成物浓度随时间振荡和空间周期分布以及扩散波都是有序结构。

但是这种有序结构与晶体结晶过程形成的平衡结构有极大的不同。

宏观不变的平衡结构是由微观粒子的规则排列构成的,所以结构是死结构:而这种结构是由微观粒子的不停运动构成的,因此结构是活的结构。

第二,由微观粒子的不停运动构成的宏观稳定结构需要外界不断供给物质和(或)能量来维持和发展。

后来,普里戈金把这个概念准确地称为“耗散结构”。

②对称性破缺。

所有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都出现了对称性破缺。

这样对体系有序演化的概括和描述就有了共同的概念。

也可以比较不同体系演化的有序程度了。

(注:这时普里戈金还没有象哈肯那样找到“序参量”这个更为准确和科学的概念。

)③自催化(或自组织)的非线性作用。

所有有序结构的形成,外界的物质与能量供给只是一种条件。

普里戈金他们特别地发现了这种外部条件尽管是必须的,但是却不是针对体系的特定部分的。

由于外部物质和能量是平均地供给到体系的,而体系却出现了各向异性的对称性破缺,这就反映了体系内部存在着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体系演化出有序结构的根本原因的特性。

④分岔。

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的演化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区演化的最大不同就是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非线性范围内体系演化的一般准则。

换句话说,就是存在着发展演化的多种可能性。

而其表现就是体系存在着分岔或分支点现象。

例如,存在着按原来演化方向进行的线性稳定分支,也在某一点存在向新的有序演化的非线性稳定分支,即在某点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化分支。

这就为后来的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奠定了概念基础。

更为有意义的是,分支把历史引入到了科学的各个学科中了,而过去“历史”这个因素似乎只是留给研究社会以及文化现象的学科的某种专利。

(注:见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97页。

)3.数学分析:从建立模型到理论在建立一般性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概念之后,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而一个模型能够具有普遍意义就必须是可数学化的,并且模型的数学方程也具有代表性,即能够描述多种过程和多个领域的现象。

普里戈金所领导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可以表达耗散结构建立的数学条件、分析方法和模型。

它们是热力学稳定性分析、分支分析、突变奇点分析。

而这个著名的模型就是“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

“布鲁塞尔器”是由下列反应系统给出的模型系统:k[,1]A────→XK[,2]B+X───→y+Dk[,3]2X+y────→3Xk[,4]X────→E①系数归一化处理后,得到下列方程dx──=a-bx+x[,2]y-x②dtdy──=bx-x[,2]ydt该方程的非零定态解为bX[,0]=a, y[,0]=──a此非零解表示该反应在近平衡区的稳定反应状态。

系统能否走向有序耗散结构,决定于这些定态解能否失稳、何种条件失稳。

普里戈金等利用“布鲁塞尔器”分析了一般的耗散结构建立的失稳条件,他们发现只要控制反应物B与A的浓度,使得B>1+A[2] 关系被满足就能够使体系出现失稳,然后向耗散结构过渡。

这个模型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它类似于库恩所说的“范式”,是从事非线性方法论研究的概念模型和解题工具。

(注:参见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二从稳定性到非稳定性的耗散结构分析方法由于非稳定性的分析比较困难,科学家们常常通过稳定性分析找出体系可能失稳的点或区域,然后判断体系从无序进入有序的情况。

这个方法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

如果体系的演化可以运用数学表达,那么在数学上则可以进行很好的处理。

让我们从普里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与非稳定性分析入手。

热力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现象中热性质、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热力学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两个分支,即平衡态热力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

平衡态热力学理论是建立在四个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基础上的。

它们分别被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第一、第二和第三定律。

在平衡态热力学的发展中,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导出了一个关于“熵”的统计性公式,即S=K[,B]lnΩ其中Ω即热力学几率,K[,B]=1.38×10[-23]焦耳/度。

很明显,体系内部各个组分及其运动分布越均匀,几率越大,因而越无序,熵越大。

分布达到完全均匀,几率最大,体系最无序。

所以,熵是体系走向混乱程度的度量。

这里顺便要纠正一个误读,即认为存在负熵。

(注:负熵的提法,首先出自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

)实际上,按照热力学定律,和所谓信息熵的提法,不可能存在负熵,而只能有负熵流,即熵的流动的方向性可以有负号的方向性。

非平衡态热力学是从平衡态热力学发展而来的,它又包括两个部分: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又称为不可逆热力学)和非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简称非线性热力学)。

在非平衡态情况下,能否直接推广在平衡态下所得到的一些热力学结论?科学家在常规科学研究中自然会问这样的问题,由此而来科学家也力图通过平衡态热力学使用的方法,推广平衡态热力学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