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中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18卷第21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
特色小镇建设中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高玉敏纪芬叶
【内容摘要】乡土文化资源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的特色小镇在乡土文化资源利用中还存在重视保护不足与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应纠正偏见,认清乡土文化的真正价值,从情感上唤醒乡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深挖乡土文
化资源内涵,建立乡土文化保护机制,从行动上延承文化根脉。

【关键词】特色小镇;乡土文化;特色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特色小镇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编号:HB18GL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玉敏(1980 ),女,河北灵寿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管理
纪芬叶(1981 ),女,河北沙河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地方魅力的乡土文化传统,既是维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

当前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一味追求高大上,乡土文化资源破坏严重,如果没有了乡土文化做支撑,物质再发达丰富,特色小镇也只是一个空荡荡的躯壳,缺乏内涵和灵魂。

一、特色小镇建设中乡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对乡土文化资源重视不够,缺乏乡土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两极分化,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天堂,乡村逐渐沦落为落后的地方,在很多人看来,罪魁祸首就是“土气”、“落后”的乡土文化,阻碍了乡村的进步发展,这种倾向导致人们“久居兰室,不闻其香”,对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视若无睹,不懂得其独特和珍贵。

许多地方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根本不考虑本地独有的特色文化资源,盲目跟风,追求“洋气”、“时髦”,打造富有欧洲风情的欧美小镇,或是江南风韵的江南小镇,建设出来的小镇“似曾相识”缺乏特色,不能给游客带来深刻的文化体验,这样的小镇生命力不可能长远。

(二)行动上对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不够,缺乏乡土文化保护自觉。

许多地方既没有专门的乡土文化资源保护的组织机构,又无专业的传承乡土文化的人才队伍,优秀乡土文化面临消融的危险,文化遗产活力不足,“乡愁”记忆逐渐减退。

一些省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无人传承、难以为继的局面。

比如河南漯河双人旱船舞、河北唐山建昌营镇“抬杆”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继承无人的窘境,几近失传。

借助现代化的良好契机,提高管理的效率。

第三,还要不断地对管理者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掌握更为先进的管理手段,从而在管理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经营性羽毛球俱乐部的稳步发展。

(三)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

针对当前经营性羽毛球俱乐部中,教练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管理者应当制定更优的人才吸引策略。

一是可以通过提高教练员薪资报酬的方式,吸引更多专业化的教练员进入俱乐部,担任客户的羽毛球运动指导和教习。

二是俱乐部在招聘人才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与客户消费人数相匹配的问题,可以采取长期教练员与临时教练员共同担任教练工作的方式,让教练员的安排更为灵活,既能够满足日常运动指导的人才需求,又能够减少俱乐部在人员薪资方面的支出。

三是俱乐部要采取更为人性化的教练员管理模式,从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对于教练员平时的工作,要进行合理的考核,评估其实际工作能力,并通过对其工作表现的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薪资奖励,提高教练员的工作热情。

(四)加大宣传力度。

随着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营性羽毛球俱乐部崛起,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俱乐部要想脱颖而出,获得更多客户的青睐,除了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消费体验之外,还要采用恰当的宣传手段。

第一,除了传统的宣传方式之外,俱乐部应当投入更多的成本,运用网络平台、室外广告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羽毛球俱乐部,并对此产生兴趣。

第二,宣传应当具有针对性,一般年轻人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人数更多,经常浏览羽毛球相关网站、电视频道等人员的开发潜力较大,宣传可以专门针对这些人员开展,从而提高宣传效率,吸引到更多客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营性羽毛球俱乐部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管理能力、教练队伍、宣传工作等,都对羽毛球俱乐部的发展成效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为此,经营性羽毛球俱乐部有必要尽快完善场馆设施、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做好教练人才队伍建设并加大宣传力度,从而为羽毛球俱乐部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鲜花.广州市网络羽毛球俱乐部发展的研究———以天河扬奥羽毛球和华工木棉羽毛球俱乐部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39
[2]高里程.消费者视野下商业性羽毛球俱乐部经营模式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4):17 21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年第18卷第21期
二、台湾桃米社区的营造之路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从1994年正式提出到付诸实践,至今将近20多年时间,创造了许多成功个案,取得了显著成果,由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以下简称“新故乡”)营造的“桃米青蛙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桃米社区位于台湾省南投县,产业基础薄弱,一年到头人们辛苦劳作收入微薄,因生活艰难,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讨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穷的鬼都不敢来”的地方,在1999年的台湾大地震中遭到灭顶之灾,居民财产、生态环境损坏严重,人们一度想逃离这个地方,新故乡就在这时接手了桃米的社区重建工作。

(一)看见困境,梳理特色。

当时的桃米一无人才、二无技术、三无土地、四无资金,社区重建该从何处入手?新故乡接手后,看见了桃米社区的困境,没有马上投入硬件建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社区的居民一起思考所面临的问题,共同讨论社区到底该怎样重建,大家一致认为从调查社区资源入手,看看社区有什么。

弄清了有什么,才可能依靠这些资源、这些特色,通过新的诠释、新的体验,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在这样一种思路下,新故乡发动小区所有居民、当地学校、政府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一起来做这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意外地发现这里的生态物种丰富,光是青蛙就多达23种,于是渐渐凝聚共识:以青蛙为元素,发展生态产业、创建生态社区。

(二)依托特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要建生态社区,恢复生态环境是重要一环。

新故乡带领社区居民到山上去采集台湾原生种的植物,采回来种子,从育苗开始,亲手种下、灌溉、施肥、精心呵护等承载着社区居民未来希望的五万多颗原生植物,就这样从小苗长成如今的参天大树。

同时新故乡还请来专业人员教授居民学习用生态工法来改善社区里的湿地与河道,型塑出桃米独特的生态景观。

环境好了、生态好了,美丽的桃米吸引来众多的鸟类、昆虫,成为物种栖息的家园和天堂。

(三)情感认同,为家乡代言。

在培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新故乡发起了一项很重要的解说员认证制度,多方筹措资金有计划地培训、培养家乡的解说员,只有考取了认证员,才有资格为家乡代言,担任导游解说、调查、监测社区资源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等工作,这一制度不仅加深了社区居民对家乡深层次的了解,而且激发了居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认证解说员满怀感情地向游客介绍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蛙一鸟,在他们的眼里、口中桃米社区的每一只青蛙、每一只小鸟、每一棵树木都有与众不同的故事,使游客更深刻地体会桃米的情境与生态之美。

(四)文化与艺术为社区发展注入内涵。

良好的生态就是生产力,经过十几年的用心营造,桃米社区蝶变成青蛙吟唱、蝴蝶翩舞、鸟儿栖息的天堂,每年引来众多游客观光体验。

如何使桃米社区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新故乡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就是用文化和艺术为社区插上永续发展的翅膀,不断挖掘无限可能。

他们开设起了“桃米长青绘画班”,鼓励包括老人在内的所有社区居民参与其中,用双手绘出自己美丽多彩的人生故事,使人人都成为艺术家。

2014年以桃米为原型制作的3D动画电影———《桃蛙源记》票房大卖,桃米的美名也随之大大提升。

最近几年,新故乡开始记录桃米各种不同的生态声音,尝试用生态与音乐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文化艺术元素的注入激发了桃米社区发展的活力,成为社区永续发展的动力。

三、特色小镇建设中乡土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对策建议
从桃米社区的营造过程可以看出,乡土特色文化资源在桃米社区的重建中“功不可没”,社区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都是以此为依托展开进行的,因此特色小镇建设也应该高度重视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唤醒乡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费孝通先生曾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2]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发育的“根系”,是植根于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维系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长久稳定。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渐入,乡土文化逐渐呈现弱化甚至消亡的趋势。

试想如果“根”不在了,枝叶如何繁茂?乡土文化如果消失殆尽,人们的文化血脉如何延续?认清、明白了这一点,人们就会有文化上的自觉,就会重新审视乡土文化的价值,唯有认识到其价值,才能从心底真正认同;唯有真正认同,才能看见乡土文化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才愿意自觉、自愿地保护乡土文化。

(二)深挖乡土文化资源内涵。

桃米社区从曾经的“穷山恶水”到如今的“人间仙境”,其华丽转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依赖于包括“青蛙”在内的当地独有的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生态物种”,富有创意的桃米人将生态做成了产业,让青蛙当上了“老板”,青蛙餐厅、青蛙民宿等,为桃米社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可见,乡土特色文化资源是发展定位的根本,也是永续发展的动力,深挖乡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确为一条捷径。

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千镇一面,“法宝”当然就是我有你无的乡土特色资源,想方设法在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下足功夫,深挖内涵,拓展文化产品内容,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以及特定的文化场景,让游客有更多的文化体验,这样特色小镇才能吸引人、留住人。

(三)建立乡土文化保护机制。

当前在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乡土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比如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国家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条例,为古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实施以来效果显著。

但对于无形的精神文化,如古村落、传统工艺等葆有的深层精神文化内涵,更应注意延承弘扬。

此外,培养并建立一支专业的乡土文化保护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当前全国各地普遍缺乏懂乡土文化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乡镇和村里,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要么是兼职,要么就没有,学历偏低,很少有科班出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土文化资源的整理与保护工作,因此政府要加大培养力度,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热爱乡里的专业乡土文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politics.gmw.cn/2017-10/27/ content_26628091.htm,2017-10-27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