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搞不搞竞选
中国搞不搞竞选

2、实行竞选制度,是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选举制度是民主制度的核心, 竞争是选举的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建立 合法、规范、人民群众广泛认同和 积极参与的竞选制度,以激励广大 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创造力,充 分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形成生 机勃勃的政治局面。实行竞选制度, 可以使那些参政议政能力强、政治 热情高的最适合的人被选举为代表 和国家机关领导人,从而使当选者 的素质、能力得到可靠保证。
中国搞不搞竞选?
小组成员:于金弘、赵星宇、覃瑞雷
经过大家紧张而又激烈的讨论,我们一致认为: 在中国可以搞竞选
原因如下:
一、实行竞选制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选举理论未作实质性的正面阐述。 列宁对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阐述也是原则性、概括性的,他们的论述都 没有涉及到竞选问题。 斯大林虽然并没有实行民主,但他曾明确地主张过竞选。他说: “选举 将成为人民手中的鞭子,用来鞭策那些工作做得不好的政权机 关改善工作。竞选使选民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候选人,抛开不适当的候 选人,提出最优秀的人选来充当候选人”。 邓小平对于选举制度问题也说:“即使搞普选,也要 有一个逐步的过渡。要一步一步来,„„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这个世 纪后可实行普选。”
三、实行竞选制度的可行性
认为,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全面实行 竞选制度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 强,为竞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 坚实的物质基础 2、民主与法制的完善和发展,为 公民自主参政提供了宽松的政 治环境 3、群众的认同、舆论的开放为竞 选制度建立提供了精神支持
4、外国竞选制度及国内竞选的实 践和理论研究,为竞选制度的 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实行竞选制度的必要性
1、实行竞选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不断 完善,市场经济的平等与竞争的观 念日益深入人心,不可避免地辐射 到上层建筑领域。党的十五大提出, 我国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 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 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主政治,应当体 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摒弃 任何性质和一切形式的暗箱操作。 竞选制度能充分体现这些原则,它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 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代表的广泛性
人民 团体
特点: 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2、新政协会议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新政协会议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 内容: 内容: A、通过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B、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 毛泽东当选 、选举 产生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当选 产生中央人民政府 为主席 C、决定 首都、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等 首都 国旗、 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A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少数民族 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各级自治区、 全国人民 地方各级人 中国人民政 各级自治区、自 治州、 代表大会 民代表大会 治协商会议 治州、自治县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 并发挥作用, 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1949年秋 B、1954年秋 1954年秋 C、1956年底 1956年底
概括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 内容? 内容?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

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什么是政治,就是公众参与自己事务的管理就是政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希望大家喜欢!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马克思主义关于选举的民主理论通常理解有四原则:即选举的普遍、平等、直接、秘密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选举的民主理论通常理解有四原则:即选举的普遍、平等、直接、秘密原则。
选举是否民主,一般用这四原则来衡量。
关于选举的普遍性问题,新中国不像西方国家经过很长的时间来争取普选权。
新中国建立初期,对公民没有普遍实行选举权。
但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后不久,我们党和政府就宣布取消阶级和阶级斗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基本上实现了普选权,这一点还是比较快地做到了;平等的选举权,过去除了有阶级的不平等,主要是农村与城市的代表的代表权不平等。
原来在城镇和城市的人大代表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要四倍、五倍于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现在这个不平等还存在,但缩小了不平等的差距。
全面地看,应该说我国的选举没有以金钱为基础,还是比较平等的,这点与民主的要求也问题不大;至于秘密投票的选举现在也基本上做到了;现在问题比较大的是直接选举。
我国直接选举的程度是非常低的,现在老百姓只能直选村长,只能直选乡人大代表和县人大代表,所以我国的直接选举的民主程度是很低的,与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选举原则的要求差距很大,与现代世界政治文明潮流也有很大差距。
新中国选举制度有一个发展过程,1953年的选举法规定的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民主选举制度;1979年将直接选举从农村乡镇一级扩大到县一级;1986年,开始推进差额选举和完善候选人介绍制度建立什么样的选举制度,在新中国建国之初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当时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个解释,就是虽然过去我们在反对国民党统治时提出过民主选举的口号,但是人民着手建立自己的政府时,还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好多人还不识字,人民的觉悟程度还不高,中国国家这么大,发展不平衡,一下子按普遍、平等、直接、秘密的原则选举有困难。
高中历史第6单元第20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27

①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疑点1】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指点迷津: ①历史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长 期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是由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③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具有许多优越性:便于人民 参与国家管理;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既 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地方主动性 和积极性的发挥。
根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
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
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探究活动】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 有何区别?
经济基础 阶级本质 组织原则 政党活动
人民代表大会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集中制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专政 分权制衡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疑点1】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PPT

党 的成因分析,有何己见?
偶然、必然? 成败论英雄?
2、为何保留8个民主党派?
1〉历史因素: a、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出过贡 献
b、在反对国民党时,中共一再反对独裁, 提倡多党合作
2〉现实因素
1、有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2、有利于恢复与发展经济与文化
3、有利于促进海外联系 4、有利于监督执政党
特色之一: 既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又具有更加广泛的民主基础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 爱国者
拥护祖国统一的 爱国者
所有社会主义的 劳动者
特色之二: 既坚持民主平等的选举原则, 又规定某些灵活变通的选举方式 (详见第三讲)
特色之三:
既坚持“议行合一” 的原则, 又实行国家机关间的分工与分员
第一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的宏观分析
一、 政治制度的涵义与主要特点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基本轨迹 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背景因素
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涵义、特点
课堂小讨论:
什么是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
政治(即公权)领域中要求各种政治实 体共同遵循的各类准则。
五 、人大制度与选举制度的实践及其前景
1、有曲折、有进步:
制度认知 制度本体 制度运行
2、有差距、有前景:
职权在不同程度上不到位
1)推行时间不长 3)制度间关系不顺 5)人大代表素质不齐 2)制度环境制约 4)具体制度不健全 6)宣传、普及不够
前
景
多种客观动因下,发展民主也是硬道理!
乐观?悲观?渐进!
1、政党是国际、世界现象 2、现代政党与民主政治几乎同步发展
我国为什么不适合三权分立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 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而且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年来,中国飞速的发 展,国际地位的变化等等无不用实践证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 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过保证中国人民当 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 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 路线的最好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的重要制度载体。
西方国家议会议员一经选出后选民无权罢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权分立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而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年来中国飞速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变化等等无不用实践证明
我国为什么不适合实行西方三 权分立制度?
计机1班(2、22、23、28号)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三权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 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 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议会(国会)、政府、法院), 由三者互相制衡。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 政治思想。
我国的国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 当家作主的国家。…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下面的网址了解详情: /node2/node116/no de124/
为什么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

三一文库()〔为什么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篇一:为什么说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为什么说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三权分立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并不是像西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宣传的那样是一种抽象的、超越社会制度的甚至是唯一的民主模式。
大家知道,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生活导致利益多元化,也就导致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着大量的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
在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正是通过分权制约的方式来协调内部不同利益的冲突,防止某个集团或阶层的专制。
可见,三权分立只能是资产阶级内部利益的一种瓜分和调整。
它所制衡的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而不是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受剥削的广大无产者同有产者的根本对立的利益关系。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三权分立的严重弊病在于,它使相当一部分权力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致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
其一,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决定了劳动者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者之间那种深刻的利益对抗关系,因而在国家政治形式和党派制度上,没有必要人为地把他们划分为各种不同利益的政治对手。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与这一国体相适应,我们的政体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其二,我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
如果放弃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必然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基,动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案例1我国为何不搞“三权分立”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思考题
1.三权分立制度有哪些特性? 2.客观认识清末民初中国关于西方分权政治设计的 尝试及其失败。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案例1
我国为何不搞“三权分立”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建议
教学目的
理解我国不能实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复杂背 景,坚信
讲清楚三权之间理论形态和实践状态的关系; 联系美国政党政治的实际,说明三权分立的弊端。
第九章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权分立逐步由 最初的“阶级分权”演变为资产阶级内部各垄断资 本集团之间的分权。二战以后,美国出现了两大政 治势力:东部权势集团和南部权势集团。这样,美 国的三权分立主要就表现为代表东部权势集团的共 和党与代表南部权势集团的民主党之间的分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事实介绍
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国家权力有三个部分组成:立法权、行政权和 司法权。它们分别由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 握,各自独立行使,同时又互相制衡。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以美国为代表的三权分立制度框架结构
第九章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人民当 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人民内部,不存在代表 不同利益的互相敌对的政治集团,不存在私有集团 之间的利害冲突。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和某些管理 制度的不完善,完全可以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妥善解决,根本不需要通过三 权分立来平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过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不能搞竞选,竞选与一般的选举不同,它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支持,为保证竞选有效进行还必须有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来约束当选人,竞选是民主政治的高度体现和发展结果,缺乏民主传统,竞争就丧失了历史基础。
一、历史决定中国采取选举制度中国一再强调民主,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失去了民主就无从谈及现在所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
王绍光教授的《超越选住》里就说“宁要民主的草,也不要非民主的苗”,可见“民主”在中国的重要性。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经济不发达、社会动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有一定财富的人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贿赂而达到当官、升官发财的目的,这也就将造成一种金钱主义的社会现象,不敢去想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而选举却恰恰的体现了民主的要求,是民主的体现,只要谁有能力,谁对人民好,谁就可以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民主也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人民需要什么样的人或组织作为自己的领导人,他们就把什么样的人捧起拥护上台。
毛泽东是人们利益的代表者,所以被人们选举为领导人,由此,历史的发展结果告诉我们:中国只能采用选举制度。
二、从当下看竞选和选举不难看出,现在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发展和完善。
竞选也一样行不通。
我国依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推行的依旧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就从美国的竞选可以看出竞选最起码要有一定的资本作为支撑。
你可能会说,中国也有一部分人拥有资本啊,也有这样的基础来进行竞选。
不错,中国现在是有这样的富裕人了,可这对穷人是不公平的,贫穷人也一样想升官发财,这样更多的腐败现象就会暴露。
中国比不了美国,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没有采用竞选就已经存在很多腐败现象,如果再采用竞选,腐败会更加猖獗。
所以,中国不适合竞选。
三、外部因素制约中国竞选的采用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外国都想插手,就台湾问题而言,美国、日本等强国都想从中获利。
如果中国采用竞选制度,我相信很多有外国势力作为后盾的人都会挣扎一下,万一权力落在为外国势力为后台的某人身上,被竞选为国家领导人,那将会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不复存在。
也许那时的中国可能被叫做美属中国或日属中国,所以,竞选在中国行不通、也不能去尝试。
历史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只能采用选举制度,社会的现状制约着我国只能采用选举制度,外部因素的制约告诫我国只能采用选举制度。
农村人大代表不会大增1 ●城乡同比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地方人大代表的选举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新京报:大家都很关注“同票同权”的问题。
但是什么是“同票同权”的真实含义,不是每个人都很了解。
陈斯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实现城乡“同票同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一人一票;二是同票同权、同票同值,每一票所含的权利分量、价值一样。
这个在1953年和1979年的选举法中没有完全实现。
新京报:为什么呢?陈斯喜:因为解放初农民占多数,工人数量比较少,为保证有与其政治地位相适应的代表,1953年选举法对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作了不同规定。
新京报:这次修改要一步到位实现1:1。
陈斯喜:是的,通过这次修改就一步到位实行城乡同比例,完全实现“同票同权”。
因为现在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占46%还多,而农民的文化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中国历史上缺乏民主,推进民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从基层做起。
实现城乡代表同比例,可以激发农村基层群众的民主热情,提高民主意识。
新京报:实行城乡同比,很多人理解成农村人大代表与城市人大代表同比例,农村代表会大量增加。
陈斯喜:城乡同比例与人大代表结构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城乡代表结构同比例,而是指分配代表名额时,不区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都按照同样的原则进行分配。
具体讲,就是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时,代表名额要分配到各个选区去,要求人口大体相等的选区,代表名额要大体相等;间接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时,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如果人口大体相等,代表名额也要大体相等,与此相应,如果人口不是大体相等,代表名额就要有所不同。
实行城乡同比例后,农村选区和农村人口较多的地方,分配到的代表名额会适当增加。
但提名候选人和投票选举并没有区分城乡,所以从实际情况看,最后选出的代表还是城市人口会多一些,特别是间接选举更明显。
人口较少地区代表增加2 ●地区平等保障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有平等的参与权,各行政区域不论人口多少,都应有相同的基本名额数,都能选举一定数量的代表,体现地区平等;保障各民族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有一名代表,体现民族平等。
新京报:这次选举法修改在代表名额分配中,首次引入了地区平等原则,为什么要引入这个原则?陈斯喜:一人一票和同票同值是选举权平等原则的最基本要求,但如果放到更大范围去理解,只讲这两点还不够全面,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其他因素。
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地区因素,一个是民族因素。
新京报:地区平等对国家权力运行会有什么影响?陈斯喜:肯定会有影响。
今后在代表名额分配时,各地区无论人口多少,都会有一个同样的基数来保证地区平等,在这个基数上再按照人口增加代表名额。
这样,人口较少的地方,代表名额会适当有所增加。
新京报:这个基数确定为多少合适?陈斯喜:总体讲,在代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基数要占到一定比例才有意义。
比例太小,体现不了地区平等的要求,占比太大,又体现不出人口的差别。
如何确定这个比例恐怕要花多一点工夫,做到大致合理。
新京报:选举法在征求意见中,一些代表名额少的省提出,根据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议案,应当结合人口、地区和民族平等因素后,基数应该为30名代表。
陈斯喜:人口少的省份,自然希望多一点代表,这是可以理解的。
代表提议案和这个有一定关系,但也不是必然的,不能把30人联名的规定当作一个理由。
首先代表团可以提议案,其次代表联名提议案,并没有限制只能在本代表团里联名,也可以跟其他团的代表联名。
新京报:对地区平等原则的理解,一些学者参考了一些两院制国家的理论,这回选举法修改中的地区平等和两院制国家中的地区平等有什么区别?陈斯喜:有很大区别。
我们代表名额分配适当照顾地区,并没有改变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
代表行使权利时,要从全局出发,并不是说你是哪个地区选出的就要代表那个地区的利益,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很大的不同。
流动票箱不宜简单否定3 ●流动票箱委托投票建议增加规定:“选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可以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
因患有疾病等原因行动不便或者居住分散并且交通不便的选民,可以在流动票箱投票。
”此外,根据一些地方和有关方面的意见,修正案草案还对选举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
新京报:这次征求意见中,也有人提出,因为“流动票箱”、“委托投票”在实际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建议彻底取消。
陈斯喜:这次选举法修改对“流动票箱”、“委托投票”的运用进行了规范,并没有取消。
“流动票箱”是在1986年修改选举法时增加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选举中有些人行动不便或者离不开工作岗位,要有个办法来保障这部分人的选举权,就采取了“流动票箱”。
“委托投票”主要是解决选举时选民不能回来参加投票这部分人的选举权问题。
但“流动票箱”、“委托投票”在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容易出现舞弊,所以近几年有些人要求取消。
但我认为简单的取消不合适,因为有实际存在的必要性。
现在的问题是要杜绝舞弊,这就要加强规范和监督。
对“流动票箱”主要是选举委员会要加强监督,要有机制和办法去监督。
对“委托投票”原来也有些规范,每个人接受委托不能超过三个人,但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这次规定要有书面委托,还要按委托人意愿投票,这就要求接受委托的人要诚实信用,切实按委托人的意愿投票。
新京报:要求取消“流动票箱”的意见提出,有的候选人或者支持候选人的人,跟着流动票箱,动员选民投自己的票,选举法也有规定,对候选人的介绍在投票日应该停止。
选举法是否有必要在这些细节上作出更具体的规定?陈斯喜:如果有比较成熟的做法,通过法律进一步具体规范是可以的。
但现在有些做法既不好完全肯定,也不好完全否定,比如是不是候选人自己不能跟着或者派人跟着“流动票箱”?这个不能完全禁止,因为对选举最有力的监督还是来自候选人之间的监督,国外投票都是允许不同的候选人派代表在投票点观察,但你只能站在那看,发现有违法行为可以投诉,不能做宣传或者指挥、干扰投票工作。
●代表与选民见面方式一些地方提出,基层选举中,对代表候选人情况的介绍过于简单,为增加选民对代表候选人的了解,建议增加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的内容。
据此,选举法有关规定修改为: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要求,应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问题。
新京报:目前的人大代表选举,也有人说竞争性不足,这次修改没有对加强竞争性作出更多规定。
陈斯喜:我国选举制度引入差额选举,目的就是要让代表选举具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选举。
但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有很大不同,我们搞竞争,但不搞西方式的竞选。
新京报:不过目前的选举竞争性确实不足。
陈斯喜:竞争不足的问题确实存在。
一是怎么介绍候选人,怎么让候选人和选民有更多的直接接触的机会,缺乏规范渠道。
这一次在这方面做了完善,就是“应选民要求,选举委员会要组织候选人和选民见面”。
此外,过去选举,对政党提名的候选人比较重视,对选民联名提名的候选人不太重视,介绍不够,这次做了加强,无论谁提名的候选人,都要提供材料和情况。
在选举中加强竞争性是必要的,但要规范,不能变成西方式的竞选。
过去我提过“非对抗式的竞争”,不搞相互对抗、相互抹黑的竞争。
新京报:“非对抗式的竞争”如何解释?陈斯喜:就是宣传自己,而不是攻击对方,你宣传你当了代表后要怎么为选民做事,反映选民的呼声、要求和意愿,让选民去比较和作出选择。
新京报:候选人介绍,要在选举委员会组织下进行。
陈斯喜:主要还是在选举委员会的组织安排下进行,不能随便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如选举委员会可以统一划出宣传栏,候选人可以去贴。
新京报:为什么不让候选人自己去做呢?陈斯喜:候选人自己去做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首先,是不平等的问题。
竞争要有平等机会,如机会不平等,就不公正。
你可以到处去散传单,而我不知道可以这么做,或我没有这样的人力、财力支持,这就不公平。
此外,如果没有规范,就会出现贿赂、拉票等。
你到选民家里去接触,你可能许诺了什么。
所以,怎么既提高竞争性,又能使选举规范、公平、干干净净,需要探索。
流动人口参选受户籍制约5 ●流动人口选举关于流动人口参加现工作地选举问题,牵涉面广,比较复杂,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正在推进过程中,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还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