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消毒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模板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确保内镜在使用前后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内镜室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
三、责任部门内镜室负责本制度的具体实施和监督工作。
四、清洗消毒流程1. 预处理:使用后立即用含有消毒剂的湿巾或湿纱布擦拭内镜外表面,去除血迹和污渍。
2. 清洗:将内镜浸泡在清洗液中,使用专用刷子清洗内镜的各个部位,确保无残留物。
3. 消毒:使用高温高压消毒或化学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4. 冲洗: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内镜,去除消毒剂残留。
5. 干燥:将内镜置于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处理,确保内镜完全干燥。
五、设备和材料1. 清洗液:应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清洗液。
2. 消毒剂:应使用医院批准的、对内镜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3. 清洗工具:使用专用的清洗刷和工具,定期更换和消毒。
4. 干燥设备:应具备有效的干燥功能,确保内镜干燥。
六、人员培训1. 内镜室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内镜清洗消毒的专业培训。
2. 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流程的复训,确保操作规范。
七、监督与检查1. 内镜室负责人应定期对清洗消毒流程进行检查。
2. 对清洗消毒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清洗消毒质量。
八、记录与存档1. 每次清洗消毒后应有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时间、操作人员等。
2. 记录应保存至少三年,以备查询。
九、应急预案1. 制定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的应急预案,包括设备故障、消毒剂泄露等情况的处理流程。
2. 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十、持续改进1.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最新规定和医院实际情况,定期对本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
2. 鼓励内镜室工作人员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清洗消毒流程。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模板内容,确保符合医院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标准。
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工作,切实保证内镜消毒质量,严格预防和控制因内镜消毒问题导致的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以下规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指导,感染控制科负责全院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督管理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控。
器械科负责对全院内镜的数量、使用和维修情况管理;科室内镜管理由科室主任或者副主任负责,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由科室指定专人负责。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内镜清洗消毒知识和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及安全防护等知识。
1、医师应具有从事本专业连续 2 年以上工作经历,接受内镜诊疗技术培训至少 6 个月,基本掌握内镜的操作技能及常见病的内镜诊断、治疗原则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
2、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在护理岗位连续工作 2 年以上,并接受过内镜清洗消毒技术培训取得上岗证。
3、技师应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熟悉内镜的构造、性能、基本原理、简单故障排除及内镜的清洗、消毒方法,了解相关医学知识,并能定期对设备进行常规维护。
内镜清洗消毒监控措施一、科室应指定专人负责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工作,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二、科室对浸泡内镜消毒剂的浓度使用前监测一次,以后每周监测二次,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三、感染控制科、器械科负责对内镜的管理、清洗消毒及干燥保存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建立内镜资料库,并保存监测资料备查(保留 3 年)。
四、感染控制科定期监督检查内镜使用管理和清洗消毒情况,每季度对消毒或者灭菌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将检查结果在院周会上发布。
五、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不定期组织会议,及时分析和处理内镜清洗消毒管理中的问题。
内镜诊疗工作基本要求一、认真落实内镜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内镜的清洗消毒和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贮藏室。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为进行内窥镜检查和治疗的重要工具,内镜的清洗消毒对于确保诊疗质量、预防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管理要求以及操作流程等内容,以确保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性。
二、目的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的工作流程,确保内镜的安全性、无菌性,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提高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机构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安全和可靠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镜科室的全部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包括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控制等环节。
四、管理要求1. 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的选择和维护医疗机构应购置符合国家标准及相关规范要求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并建立定期检测、维护和维修的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2. 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评估,掌握内镜清洗消毒的操作技巧和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3. 内镜清洗消毒作业场所和设施的要求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作业场所应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确保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的安全和舒适。
4. 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应包括内镜接收、清洗前处理、清洗过程、消毒处理、内镜存放等环节。
每个环节应有明确的操作要求和标准,确保内镜的清洗消毒过程规范、可靠。
5. 质量控制和记录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制度,制定检测方法和标准,定期对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和作业流程进行检查和评估。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记录内镜的清洗消毒情况、使用情况和维修情况等信息,为后续的质量跟踪和追溯提供依据。
五、操作流程1. 内镜接收内镜在送达内镜科室后,由专门人员进行接收,登记并进行初步检查,判断内镜是否需要清洗消毒处理。
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监测制度(标准版)

内镜清洗消毒监测制度
(一)科室负责对内镜的管理、清洗消毒及干燥保存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建立内镜资料库,并保存监测资料备查(保留3年)。
(二)感染控制科定期监督检查内镜使用管理和清洗消毒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在院周会上公布。
(三)科室应指定专人负责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工作,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四)科室对浸泡内镜消毒剂的浓度使用前监测一次,以后每周监测二次,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制度的使用期限。
(五)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u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监测合格。
(六)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以下方法:
1.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1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1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2.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5m1,加入2只直径90mm 无菌平皿,每个子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1,18m1,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
结果判断:菌落数/镜=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20
3.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2m1分别接种90mm血平
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一、内镜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根据内镜在人体内使用部位的不同要求,对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进入无菌腔室的内镜机器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膀胱镜、宫腔镜等,用前应达到灭菌水平。
2、凡进入破损粘膜的内镜附件也应达到灭菌水平,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
3、凡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及其附件,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二、选择内镜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内镜的消毒、灭菌应首选物理方法,对不耐热的内镜可选用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1、压力蒸汽灭菌:主要适用能耐热内镜的灭菌,如金属直肠镜、直接喉镜金属部分的灭菌,以及能耐热的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等灭菌。
2、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各类内镜的消毒、灭菌。
3、等离子灭菌:适用于各类内镜的消毒、灭菌。
三、内镜的清洗
1、工作人员在清洗内镜时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
防渗漏围裙、罩、帽子、手套、面罩等。
2、清洗步骤:准备一清点分类一拆卸一冲洗一洗涤一超声清洗一漂洗一终末漂洗一润滑一干燥一西区包装一西区灭菌。
感染病人用过的内镜应先消毒再清洗。
四、内镜的消毒、灭菌
硬式内镜的消毒:能耐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部分或全部,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能承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其部分,用环氧乙烷或等离子。
五、工作结束后的消毒: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室包括空气、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
制定日期:。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内镜与微创技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各类医疗机构。
三、基本要求1. 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2.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消毒灭菌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消毒灭菌方面的知识,定期参加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3. 内镜的消毒灭菌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消毒灭菌室和内镜诊疗室,消毒灭菌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4. 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5. 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四、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清洗消毒(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 灭菌(1)耐湿耐热的内镜: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的内镜:可选择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低温灭菌、低温蒸汽甲醛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等低温灭菌方法。
3. 监测(1)清洗质量检查:应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内镜的镜身表面、物镜端、目镜端、导光束接口等位置的清洗质量,应光洁,无血渍、无污渍、无水垢、无锈斑等。
附带有管腔结构的,还应检查管腔的接口、阀门及管腔内的清洗质量。
(2)灭菌效果监测:应根据灭菌方法的要求,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应符合WS 310.3灭菌质量的监测要求。
五、人员培训与管理1. 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合格。
内镜室环境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

内镜室环境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内镜室的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得到有效执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院内镜室的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
三、责任分配1. 内镜室主任负责本室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的全面管理。
2. 内镜室护士负责具体执行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
3. 保洁人员负责协助内镜室护士完成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
四、清洁与消毒要求1. 清洁与消毒频率(1)内镜室各区域每天进行一次全面清洁与消毒。
(2)内镜设备在使用前后进行及时清洁与消毒。
(3)内镜室发生污染事件时,立即进行清洁与消毒。
2. 清洁与消毒方法(1)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剂进行清洁与消毒。
(2)按照产品说明书和医院相关规定进行使用和配制。
(3)清洁与消毒过程中,确保消毒剂作用时间充足。
3. 清洁与消毒范围(1)内镜室各功能区域,包括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储镜室等。
(2)内镜设备,包括内镜主机、镜头、管道等。
(3)内镜室家具、墙壁、地面等。
(4)内镜室空气,通过通风和空气消毒设备进行。
五、清洁与消毒记录1. 内镜室护士负责记录清洁与消毒工作,包括日期、时间、区域、清洁与消毒方法、使用的清洁剂和消毒剂等。
2. 清洁与消毒记录应保存至少一年,以备查阅。
六、监督检查1. 内镜室主任定期对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内镜室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进行抽查。
3.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记录整改措施和效果。
七、培训与教育1. 对内镜室护士和保洁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清洁与消毒技能。
2. 培训内容包括清洁与消毒方法、消毒剂使用、个人防护等。
3. 培训记录应保存至少一年,以备查阅。
八、应急预案1. 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内镜室发生污染事件。
2. 应急预案包括污染事件报告、应急处理、清洁与消毒、调查与整改等。
3. 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1.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2.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3.不同部位内镜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应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
4.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5.清洗纱布应一次性使用,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6.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7.内镜与附件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程序必须遵照国家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8.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9.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10.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日更换。
11.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酒精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清洁柜内.对吸引器、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洁消毒.
12.每日诊疗工作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内镜进行再次消毒.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
13.每日监测使用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记录,低于有效浓度立即更换,每日室内紫外线消毒并登记。
14.每月一次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戊二醛及内镜进行生物检测.
15.储存柜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16.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并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清洗消毒制度
1、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
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2、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
分室进行,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必须独立设置,并保证通风良好。
3、进行内镜诊疗前需对病人做HbsAg,抗
-HCV,抗-HIV筛查,并有记录。
凡检测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
4、内镜及附件数量应当和接诊病人数量相
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达到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应当分开,不得混用。
5、内镜凡能拆卸的部分顺拆卸,内镜及附
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
清洗纱布一位一用一废弃,清洁刷一用一消毒,多酶洗液一用一更换。
6、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时间应当
使用计时器控制。
7、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8、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
进入人体无菌腔的内镜,附件及穿破粘
膜的内镜附件等必须灭菌。
9、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
的内镜须进行高水平消毒。
10、采用戊二醛消毒的内镜及附件须做到:
(1)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消
毒不少于10分钟,支气管镜浸泡不少
于20分钟。
(2)结核杆菌,其它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消毒不少于
45分钟。
(3)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须对当日拟使用的内镜进行再次消毒,消毒时间不得
少于20分钟,当日不再使用的内镜浸
泡消毒时间延长至30分钟。
灭菌时必
须浸泡10小时。
(5)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
悬挂保存于专用洁净柜内,储存柜内表面光滑无缝,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等必须置于无菌物品柜内存放。
11、弯盘,敷料缸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无腐蚀性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干燥备用。
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12、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记录著深存,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
定期做好内镜及附件,器械,消毒剂的生物学监测。
13、每日诊疗工作结束,须对吸引瓶,吸
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
洗消毒,刷洗干净后备用。
14、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对诊疗室,清洗
消毒室的室内空气,地面,台面等进行消毒处理。
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清洗消毒。
清洗消毒登记内容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