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湘艺版

合集下载

最新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

最新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

最新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2、(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教学方法:诵读法,以指导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长城谣》是啊,蜿蜒的长城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许多海外游子为之牵挂。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心中的长城。

(板书标题作者)二、朗读吟诵引感知(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1、根据讲义上歌曲节奏的划分,生默读歌曲,把握歌曲的总体感情。

追问: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是激情澎湃呢,还是沉吟舒缓?对,沉吟舒缓!因为这首诗主要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有淡淡的哀愁于其中。

2、师朗诵歌曲,要求生注意——诗句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生读歌曲,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4、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

(板书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二)指导学生诵读歌曲——理解歌曲的意境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感情)2、引导领会关键词语读音的轻重及其读法。

(加下划线的句子不讲,学生体会,师提问引导).重音重读主要方法作用1)加强音量法(表达明朗的态度)2)加长音节法(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3)一字一顿法(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3、夺还(“夺、还”与前文的“争战了一部历史”相对应。

(听赏)长城谣-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听赏)长城谣-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听赏:长城谣-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介绍本文档是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中的一份,主题是“长城谣”的教学内容。

本文档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关于这份教案的信息:•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评价目标•能够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感受长城美妙的音乐旋律与词曲相配的歌词韵律。

•能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合唱技巧。

•能够提升音乐素养和化解生活中的情绪,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

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技巧。

•歌曲的审美感受。

•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

教学难点•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合唱的技巧掌握。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简要的自我介绍和歌曲的介绍,为学生打开探索长城文化的思维。

第二步:学习歌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真听歌曲并跟唱,模仿歌曲中的发音和感情表达。

第三步:合唱演练分开单独的声部学唱歌曲,并与合作伙伴一起练习合唱。

重点训练合唱的技巧和配合。

第四步:歌曲演绎在多次的练习后,学生们将会展示出他们的演唱技能,并演绎出一首沉稳嘹亮、饱含感情的《长城谣》。

第五步:讲解长城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动画介绍的方式,详细讲解长城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六步:综合评价通过教学后的答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检验学生们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评价通过本次的教学,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国家历史文化,也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锻炼了手脚的协调能力和配合,同时加强了对情感的认知和情绪化解的能力。

最后通过综合评价,学生们都非常满意,感受到了快乐的学习过程。

总结本文档介绍了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的一份,主要内容是关于《长城谣》的教学内容。

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培养审美感受,并增强对于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

通过导入、学习歌曲、合唱演练、歌曲演绎、长城历史文化内涵讲解以及综合评价,学生们获得了这份教案带来的成功体验和收获。

小学音乐《长城谣》教案

小学音乐《长城谣》教案

小学音乐《长城谣》教案一、教材背景《长城谣》是小学音乐课的教材之一,通过该曲目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长城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掌握《长城谣》的音乐元素和表演要求;3. 学会合唱《长城谣》并能够用乐器伴奏。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普及知识讲解《长城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古代建筑和历史的认识。

2. 曲目研究1. 听音乐:播放《长城谣》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2. 歌词研究:教授《长城谣》的歌词,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容。

3. 合唱练:指导学生进行合唱练,注意发音、节奏和表达的准确性。

4. 乐器伴奏:教学简单的乐器伴奏,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进行伴奏演奏。

3. 表演训练1. 舞蹈动作: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与歌曲配合演出。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演绎《长城谣》中的不同角色,培养表演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长城的壮丽景象,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 知识普及:教师讲解中国长城的历史、地理位置和作用,让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

3. 听音乐:播放《长城谣》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氛围。

4. 歌词研究:教师逐句讲解《长城谣》的歌词,并引导学生跟读。

5. 合唱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唱练,重点训练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6. 乐器伴奏:教师示范乐器演奏,让学生根据能力选择乐器并进行伴奏。

7. 舞蹈训练: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进行练。

8.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9. 总结:回顾研究的内容和成果,鼓励学生对音乐的进一步探索和表演。

五、教学评价1. 音乐水平:学生合唱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2. 表演能力:学生舞蹈动作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能力。

3. 乐器演奏:学生在合唱中的乐器伴奏技巧。

4. 研究兴趣: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该教案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2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2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该歌曲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创作的。

歌曲的音乐苍凉悲壮,纯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苍凉悲壮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小组合作完成“表现性任务”为歌曲伴奏。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歌曲《长城谣》,探索用打击乐器等为歌曲伴奏。

课标依据:
五年级学生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有所增强。

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对老师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演唱歌曲时能姿势正确,声音自然流畅,节奏音准把握较好。

教学重点:
声音自然优美,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能通过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乐器伴奏。

教学准备:
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境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去爬过长城?听老师口风琴演奏一小段歌曲旋律,猜歌名——《长城谣》。

2.展示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歌曲赏析:。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范唱》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范唱》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范唱》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范唱》是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长城为题材,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简单,易于学唱。

教学本首歌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歌唱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听、唱、动、想等多种方式,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培养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歌曲《长城谣-范唱》,提高歌唱技巧。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把握。

2.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听歌曲,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

2.讲解法:讲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示范法:教师范唱,学生跟学。

4.练习法: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歌唱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乐谱:《长城谣-范唱》的乐谱。

3.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伴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长城有直观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谈论对长城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范唱《长城谣-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

随后,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对歌曲的结构和旋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分组进行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歌唱技巧。

对于歌唱困难的学生,教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歌曲。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评价,巩固所学。

教师总结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城的歌曲或故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拓宽视野。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4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4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听赏)长城谣》优质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歌曲《长城谣》
课型及教学模式“主动教育模式”下的新授听赏课
教材解读
本节课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
乐曲《长城谣》。

《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的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欣赏和感悟音乐的能力,本课的教学主要从创设教
学情境入手,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图片、视频等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同时受到感染。

通过听赏、跟唱,体会当时人们的抗战激情,激励现在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乐曲《长城谣》,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体会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过程与方法:了解歌曲时代背景,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体会乐曲的情绪以及表达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
难点:体会歌曲意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活动
教学板块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3长城谣湘艺版 (1)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3长城谣湘艺版 (1)

《长城谣》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唱歌曲《长城谣》的过程中,体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感;感受并领悟歌曲中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之情。

积极、自信的参与歌唱实践活动,有感情的演唱《长城谣》,并尝试用歌声表达爱国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聆听、表现歌曲《长城谣》过程中,通过体验、模仿、练习等方法,学习歌唱方法,逐步提高演唱技能和歌曲演唱效果。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呼吸、吐字、咬字等歌唱方法,准确演唱《长城谣》。

2、掌握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处理歌曲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情感内涵,准确演唱歌曲《长城谣》。

准确把握歌曲各部分情绪变化,掌握一定的歌唱方法,用歌声表达情感。

(二)教学难点1. “奸淫掳掠苦难当”这一乐句的换气及演唱速度与力度的把握。

2.歌唱的呼吸与咬字、吐字的方法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发声练习:【设计意图:发声练习采用《长城谣》中的部分旋律有助于提高歌曲学唱的效率。

《长城谣》中以开口字居多,用“a”母音做声音训练有助于本歌曲的学唱。

】(二)导入以歌曲《长城谣》为背景音乐,播放一组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教师加画外音,导入歌曲。

(画外音:一段耻辱的历史,一段痛苦的回忆。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

中华五千年的繁荣与辉煌都在这混浊不清的世界中晃动、消失。

祖国有难,汝当前锋,无数中华儿女怀着强烈的爱国情,献出了他们不屈的灵魂与宝贵的生命。

那段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的岁月虽然已经过去,但每当我们回顾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内心仍然甚表沉痛……)【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为歌曲的演唱和分析处理做铺垫】(三)新授1.简介《长城谣》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设计意图: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来历和词曲作者】2.初听歌曲教师:弹唱歌曲学生:初听歌曲,体验歌曲情绪谈感受【设计意图:教师范唱比播放录音使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更直观,更亲切】3.复听歌曲(1)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录音,对学生提出复听要求。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长城为题材,表达了中华民族对长城的敬仰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洁,易于学生理解和传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

但他们对于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和指导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能够正确演唱《长城谣》,并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歌曲。

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唱,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练习法:通过分组练习和全体练习,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长城的图片、歌曲的歌词和乐谱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进行示范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长城的印象和了解。

引出本课的歌曲《长城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长城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分组进行练习,提高演唱水平。

4.巩固(5分钟)全体学生一起演唱歌曲,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有关长城的歌曲或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以及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歌曲,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2、(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指导诵读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长城谣》是啊,蜿蜒的长城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唱,许多海外游子为之牵挂。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心中的长城。

(板书标题作者)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
1、根据讲义上歌曲节奏的划分,生默读歌曲,把握歌曲的总体感情。

追问: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是激情澎湃呢,还是沉吟舒缓?
对,沉吟舒缓!因为这首诗主要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有淡淡的哀愁于其中。

2、师朗诵歌曲,要求生注意——诗句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生读歌曲,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
4、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

(板书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
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
(二)指导学生诵读歌曲——理解歌曲的意境
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感情)
2、引导领会关键词语读音的轻重及其读法。

(加下划线的句子不讲,学生体会,师提问引导). 重音重读主要方法作用
1)加强音量法(表达明朗的态度)
2)加长音节法(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
3)一字一顿法(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
3、夺还(“夺、还”与前文的“争战了一部历史”相对应。

凡有“争战”便有杀戮,看到血
流成河、尸横遍野的场景,人的心情往往感到非常沉重。

这里运用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的朗读方式,正与深切、沉重的心情的相契合。


4、无情(长城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见证了这里发生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虽言无情,实则饱含了痛苦和血泪。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突出了长城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这个词语朗读时,既要加长音节又要加强音量,一则启发思考“无情”的真正含义,二则强调,在诗人心中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表达明朗的情感态度。

)
5、总(总——经常性的,用以突出诗人日夜思念牵挂故乡。

这里用加长音节法,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感情真挚。


重音轻读(一般用于表达深沉、含蓄的细腻感情)
云树风(云、树、风在中国的古典意象中均表示思乡之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正如那落叶对根的眷念。

读这三个词语的时候,音量要低,而且气息、声调渐弱,感受越来越浓思念之情。

)
6、提问:联系刚才老师的朗诵,想想——歌曲中是否还有其他重音?对于这些词又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冷眼(强调重音,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凸显长城是历史的见证,同“无情”)
8、烈火(一提到长城,作者便血涌奔腾起来。

因为长城蜿蜒盘旋两万里——豪壮,历经千年不倒——顽强,这正如数千年磨难中仍屹立不倒的中华民族。

因祖国而产生的自豪感,身居异乡的诗人,体会更深。

重音轻读水(感觉有水从心中趟过,感受诗人想象中故乡优美的月色)
梦(跟随诗人一同感受睡梦中故乡的美好)
9、要求:根据刚才所得的体会,全班自由朗读本诗。

(师个别指导)
10、生读歌曲,检验学习效果;点评、提醒注意关键点。

11、根据反复朗诵所体会到的感情,生总结思想内容。

(三)思想主题感知与理解环节(板书歌曲主题)
预见性回答:
1、思想内容总结:诗为心声,诗人通过对长城的讴歌,抒发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主题升华:1作者的故乡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作者现在人在哪呢?台湾
3、因为命运的安排,作者从未回过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家是否期盼诗人有一天能真正回到故乡呢?是!叶落归根倦鸟归巢,我们多么希望远在异乡的海外游子能够早日归来啊。

4、作者的归乡之情要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祖国统一)
两岸统一,不仅是海外游子的夙愿,也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

5、那我们能为诗人、为这些漂泊他乡之人做些什么呢?虽然,现实中我们不能做些什么但,我们可以,衷心的祝愿骨肉同胞早日团聚,母亲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三、本课总结与作业
1、(参照板书)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的认真、学的非常的好。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2、作业:要求,根据今天所学,有感情的去朗读和背诵这首诗,为下节课的朗诵比赛做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