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二_中药化学 第九章 第四节 强心苷类中药成分研究实例_2012年版
(完整版)中药化学教案—第九章强心苷

(完整版)中药化学教案—第九章强⼼苷第九章强⼼苷课次:26课题:第九章强⼼苷第⼀节强⼼苷的结构与分类教学⽬的 1. 了解强⼼苷的含义、分类。
2. 掌握强⼼苷的结构类型。
教学内容 1. 强⼼苷的含义。
2. 强⼼苷的分类。
3. 强⼼苷的类型。
教学重点强⼼苷的结构类型。
第⼀节强⼼苷的结构与分类⼀、含义、结构和分类(⼀)含义强⼼苷类是指天然界存在的⼀类对⼼脏有显著⽣理活性的甾体苷类,可⽤于治疗充⾎性⼼⼒衰竭及节律障碍等⼼脏疾患,由强⼼苷元及糖缩合⽽成,其苷元是甾体衍⽣物,所连接的糖有多种类型。
(⼆)结构及分类强⼼苷的苷元是甾体衍⽣物,具有下列特征:1.苷元部分苷元部分根据在C17位上连接的不饱和内酯环不同分为两类:(1)甲型强⼼苷(强⼼甾烯类)也称甲型强⼼苷元C17位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即△αβ-γ内酯,⼤多数是β-构型,少数为α-构型(allo⼀体),其母核称强⼼甾。
在已知的强⼼苷元中,绝⼤多数属于强⼼甾烯类。
如强⼼甾烯。
(2)⼄型强⼼苷(蟾蜍甾⼆烯类)⼜称⼄型强⼼苷元或海葱甾⼆烯C17位连接的是六元不饱和内酯环,即△αβ,γδ-双烯δ内酯,是β-构型,其母核称蟾蜍甾或海葱甾。
⾃然界中仅少数⼏种强⼼苷元属于这⼀类型。
如蟾蜍甾⼆烯或海葱甾⼆烯。
2.其它特征:环戊烷多氢菲的结构特点:⽥字格结构,“⼭窝窝⾥两颗树,⾼⼭顶上⼀颗葱”;碳原⼦的编号与命名。
(1)天然存在的已知强⼼苷元B/C环都是反式稠合,C/D环都是顺式稠合,A/B环则顺反两种稠合⽅式都有,但⼤多数为顺式,如为反式调合,则称异强⼼甾。
(2)在苷元母核的C3、C14位上都有羟基,C3位上的羟基⼤多数是β-构型,少数为α-构型,当C3为α-构型时,命名时冠以“表(epi-)”字。
C3羟基与糖缩合⽽成苷键。
C14位上的羟基都是β-构型。
C10位上连接的多为甲基或其氧化产物(-CH2OH,-CHO,-COOH)。
C13位上连接的均为甲基。
(3)苷元母核的其他位置可能出现羰基、羟基、双键、环氧基等。
《强心苷》ppt课件

临床应用
地高辛:慢性心衰 心衰伴房颤、房扑
去乙酰毛花苷:急性心衰 慢性心衰急性发作
不良反应(中毒症状,极其 重要)
1、胃肠道症状:强心苷中毒的信号 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痛
2、心血管系统: (1)心律失常(快速型、缓慢型) (2)心力衰竭 3、神经系统:意识丧失、眩晕、嗜睡、神经异常、亢奋,色觉异常(黄视、绿视)
洋地黄 不良反应(口诀)
不良反应洋地黄 胃肠反应心失常 红绿不分成色盲 神经亢奋睡得香
洋地黄中毒的治疗
1.停药:停洋地黄类药物、停排钾利尿药 2.药物治疗:
(1)补钾,严重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用苯妥英钠 (2)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 (3)窦缓和房室传导阻滞:阿托品,不宜补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注意事项
1、洋地黄类药物治疗指数窄,易发生中毒。
治疗量约为中毒量的一半最小中毒量为最小致死量的一半及时轻微的血药浓度变化都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2药物相互作用与各种药物合用几乎都增加洋地黄药物毒性3中毒诱因
第九章 第四节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教学目的
1 掌握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临床应 用、不良反应及防治。
2 熟悉其他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 物
3 了解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 改变及治疗药物的分类。
荷量的维持量法,可减少中毒发生率。
• 地高辛每日0.25mg(0.125-0.375mg),经6-7d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本节课重要知识
1、常用强心苷类药物,及其抗心衰作用 机制
2、临床应用 3、不良反应表现,预防和治疗不良反应
1、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理作用是: A.减轻心脏前负荷 B.扩张冠状动脉 C.增强心肌收缩力 D.降低心脏的传导性 E.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中药化学 第九章 强心苷课件

第九章强心苷考点精要:1.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特点和分类;2.强心苷糖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与苷元的连接方式;3.强心苷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水解);4.强心苷的提取与分离;5.强心苷的UV光谱特征;6.去乙酰毛花苷、地高辛的化学结构特点和提取分离方法。
一、大纲:二、分值本章占历年考试4分左右。
第一节概述强心苷是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
一、强心苷元部分的结构与分类(一)结构特征天然存在的强心苷元是C-17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的甾体化合物。
其结构特点如下:(1)甾体母核A、B、C、D四个环的稠合方式为A/B环有顺、反两种形式,但多为顺式;B/C环均为反式;C/D环多为顺式。
(2)甾体母核C-10、C-13、C-17的取代基均为β型。
C-10多有甲基或醛基、羟甲基、羧基等含氧基团取代,C-13为甲基取代,C-17为不饱和内酯环取代。
C-3、C-14位有羟基取代,C-3羟基多数是β构型,少数是α构型,强心苷中的糖常与C-3羟基缩合形成苷。
C-14羟基均为β构型。
有的母核含有双键,双键常在C-4、C-5位或C-5、C-6位。
(二)分类根据C-17不饱和内酯环的不同,将强心苷元分为两类。
1.甲型强心苷元(强心甾烯类)甾体母核的C-17侧链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αβ-γ-内酯),基本母核称为强心甾,由23个碳原子构成。
在已知的强心苷元中,大多数属于此类。
2.乙型强心苷元(海葱甾二烯或蟾蜍甾二烯类)甾体母核的C-17侧链为六元不饱和内酯环(△αβ,γδ-δ-内酯),基本母核为海葱甾或蟾蜍甾。
自然界中仅少数苷元属此类,如中药蟾蜍中的强心成分蟾毒配基类。
二、糖部分的结构特征及其与苷元的连接方式(一)结构特征根据它们C-2位上有无羟基可以分成α-羟基糖(2-羟基糖)和α-去氧糖(2-去氧糖)两类。
α-去氧糖常见于强心苷类,是区别于其他苷类成分的一个重要特征。
1.α-羟基糖组成强心苷的α-羟基糖,除常见的D-葡萄糖、L-鼠李糖外,还有L-呋糖、D-鸡纳糖、D-弩箭子糖、D-6-去氧阿洛糖等6-去氧糖和L-黄花夹竹桃糖、D-洋地黄糖等6-去氧糖甲醚。
第9章 强心苷

学前导语
临床上强心苷类药物大多来源于天然界中“有毒”植物中。 本章我们将学习有关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概念、分类、性质、提取、 分离等基本知识。
概
述
一、分布与生物活性: 1、含义: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具 有强心作用的一类甾体苷类化合 物。 2、分布:分布于十几个科的“有 毒”植物中,以玄参科、夹竹桃科 、植物最为常见,百合科、十字 花科、萝摩科、卫矛科、 桑科、 毛茛科等科属中也有分布。 3、功效:增强心肌收缩力,减 慢心率,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 常等心脏疾病。
LOGO
第九章 强心苷
第九章 强心苷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结构类型 理化性质 提取与分离 鉴定
基本要求
掌握 强心苷的概念、苷元的结构与分类、苷元的结
构特点、强心苷的水解性质。
熟悉 强心苷的糖和苷元的连接方式。
了解 强心苷的分布及存在形式、性状及生物活性。
知识链接
临床上强心苷类药物的来源
目前临床上的强心苷类药物有近30种,多是从植物中提取、 分离得到,如从玄参科植物毛花洋地黄中得到毛花洋地黄苷丙 和地高辛;从夹竹桃科植物黄花夹竹桃果仁中提取得到的黄夹苷; 从夹竹桃植物绿毒毛旋花的干燥成熟种子中得到K-毒毛旋花子苷; 从百合科植物铃兰的叶和花中提得铃兰毒苷等。 临床上的强心苷类药物多为原生苷水解失去乙酰基和部分糖 而得到的次生苷,其使用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临床使用容易引起 中毒。
4.冰醋酸-乙酰氯反应 试样溶于冰醋酸中,加乙酰氯数滴 及氯化锌结晶数粒,稍加热,呈现淡红色或紫色。 5.磷酸反应 试样少量置于白瓷板上,滴加85%的磷酸 溶于一滴,如有羟基洋地黄毒苷元存在,在可见光下显黄 色,紫外光下呈强黄色荧光。 6.三氯化锑(五氯化锑)反应 将强心苷的醇溶液点在滤 纸或薄层上,喷以20%三氯化锑氯仿溶液(不含乙醇和 水),于100℃加热数分钟,在可见光或紫外光下可观察 到黄色、灰蓝色或灰紫色不同颜色的斑点。
天然药物讲义化学第九章 强心苷

天然存在的强心苷元
O
O
O
O
O
O
OH
HO
洋地黄毒苷元
OH
HO
H
乌沙苷元
O
O
O
OH
O
HO
夹竹桃苷元
O O
CHO
OH HO
绿海葱苷元
O CH2CH3
OH HO
蟾毒素
2.结构类型
根据C17位侧链的不饱和内酯环不同分为: 甲型:C17位侧链为五元环的△-内酯 乙型:C17位侧链为六元环的△- -内酯 这两类大都是β-构型,个别为α-构型,α-型无
(2)取代基
苷元母核上的C3,C14位上都有羟基: C3位-OH多为β-型---洋地黄毒苷元,少数为 α-型(命名时冠以“表”字)——3-表洋地黄 毒苷元(3-epidigitoxigenin)。C14位-OH都是 β-型(C/D环顺式)。
C10,C13,C 17位有侧链,C10,C13多为β-CH3。 C 17位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C11,C12和C19位可能连羰基;C4,5、C5,6、
(scillanolide)或蟾蜍甾(bufanolide)为母核命名。
22 23
20
24
r
O
21
O
R
r
O
O
OH
HO
H
乙型
OH
HO
海葱苷元
3¦Â,14¦-二羟基海葱甾4,20,22-三烯
二、糖部分
构成强心苷的糖有20多种,根据C2位上有无-OH 分为α-OH (2-OH)糖及α-去氧糖(2-去氧糖) 两类。后者主要见于强心苷。
二. 溶解性
强心苷的溶解性与所连糖的种类和数目有关, 一般可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等极性溶 剂;难溶于乙醚、苯、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 弱亲脂性苷微溶于氯仿-乙醇(2:1),亲脂性 苷微溶于乙酸乙酯、含水氯仿、氯仿-乙醇 (3:1)。
天然药物化学-第九章-强心苷

和乙型强心苷。
(1)3,5-二硝基苯甲酸试剂(Kedde反应): 取样品的醇溶液,加3,5—二硝基苯甲酸试剂,如产生
红色或深红色,表示可能含有强心苷。 (2)碱性苦味酸试剂(Baljet反应):橙色或橙红色, 《中国药典》测定强心苷类药物含量。 (3)间二硝基苯试剂(Raymond反应):紫红色或蓝紫色 (4)亚硝酰铁氰化钠试剂(Legal反应):深红色
天然药物化学
第九章 强心苷
第一节 结构类型
第二节 理化性质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课 堂 目 标
1. 掌握强心苷的结构类型。
2. 掌握强心苷的溶解性和水解性
3. 掌握强心苷的显色反应
重 要 知 识 点
1.甲型强心苷元
2.乙型强心苷元
3.酸催化水解 4.碱催化水解
5.酶催化水解
6.显色反应
第一节 结构类型
一、基本概念 强心苷类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类对心脏具有显著生物活 性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由强心苷元和糖缩合而产生的一类苷。
强心苷是治疗室率过快心房颤动的首选药和慢性心功能 不全的主要药物。 毒性:强心苷类能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恶心、 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且有剧毒,若超过安全剂量时,可
Ⅰ型:苷元 C3-O-(2,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Ⅱ型:苷元 C3-O-(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Ⅲ型:苷元 C3-O-(D-葡萄糖)Y X=1-3; Y=1-2
一般初生苷其末端多为葡萄糖。 天然存在的强心苷多数属于Ⅰ型和Ⅱ型,Ⅲ型较少。
第一节 结构类型
甲型强心苷
Ⅰ型: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Ⅱ型: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Ⅲ型:苷元-(D-葡萄糖)Y
天然药物化学-第九章-强心苷

2021/4/9
1
甾体化合物:
天然存在的甾体类成分种类很多,包括动植 物甾醇(也称固醇)、植物强心苷、蟾酥毒素、 甾体生物碱、甾体药物、昆虫激素等,它们的结
构中都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核。
这类成分涉及到生理、保健、节育、医药、 农业、畜牧业等多方面,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 着重要的作用。
22 23
O
20
O
21
4. C3和C14都有羟基取代。C3-OH 大多是β-构型,少数是α-构型; H O
OH
H 毛地黄毒苷元
C14-OH都是β-构型。
3β,14β-dihydroxy-5β-card -20 (22)-enolide
5 .C10、C13、C17有取代基。C10位上大多是甲基,也可能是醛基、
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 目前临床应用的有二、三十种,用于治疗充血性 心力衰竭及节律障碍等心脏疾病,如西地兰、地 高辛、毛地黄毒苷等。
• 但强心苷类能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恶 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且有剧毒,若超过安全 剂量时,可使心脏中毒而停止跳动。
2021/4/9
9
• 1785年,W.Withering 使用洋地黄叶治疗水肿,到现 在已从十几个科一百多种植物中发现强心苷类,主 要有夹竹桃科、玄参科、萝摩科、卫矛科、百合科、 大戟科等等。
KHCO3水解,得酮醇化合物,最后用过碘酸氧化,可 得17-羰基化合物。
22
O
20
O
21
O3
O
22
H
O
O 20
O
21
KHCO3
O
CH2OH
C
HIO4
COOH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知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化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