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部编版上课用1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材料处理要灵活。

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缩写,不能写成教材的提纲,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教师预设整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PPT优秀课件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 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 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本文是张岱小品文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 美的语言。
拓展阅读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 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 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 壁,充栋连床;鼎猝尊罍,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 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译文: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
词语积累:
一、一词 多义是日更定 这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
是日更定 是古代夜间计时
湖中焉得更有单此人位 还
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见余大惊喜 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大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 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 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 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 集》《快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 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 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 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第三单元中还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三首》几篇课文,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第三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志趣。

《湖心亭看雪》位于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它是一篇自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主要以淡雅清秀的语言记叙了一件在湖心亭欣赏雪景的往事,勾勒了西湖雪景的美丽以及在湖心亭中遇友的经历,表达了一种山水之乐与高雅脱俗的境界。

二、教学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赏析文章的景物描写手法,体味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赏析文章的景物描写手法,体味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冬天的标配是雪,但是我们这儿已经很久没有下雪了。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湖心亭看雪》,主要就是以淡雅清秀的语言记叙了一件在湖心亭欣赏雪景的往事,勾勒了西湖雪景的美丽以及在湖心亭中遇友的经历,今天就让张岱带着我们一起走近湖心亭,一起去看一场课本里的雪景。

(二)整体感知【本文为字读课文,因此设计了比较多的自主学习环节,包括疏通字词读音、口头翻译并圈出疑难词句等相关任务。

要求同学之间彼此协助,理解文章】1、作者介绍幻灯片出示张岱的相关信息以及文体的常识名片,要求同学做好笔记2、疏通字词请同学以同桌为单位将幻灯片上的读音、字形、重点词翻译进行疏通。

自主学习字音要求同学们自主将重点生字与多音字以及字义进行一个巩固,同桌之间彼此协作,而后会随意指定一小组上台展示,一个人来讲解一个人来板书。

强调明确作业本中学习任务一里出现的易错字的六个词语的读音。

(2)协助口头翻译以同桌为单位,分工轮流进行口头翻译并相互指正。

基于这一步骤来解答预习中圈出的疑难词句,并整理仍然无法解答的疑难字词,向其他组发问。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表格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学设计
3.推荐阅读张岱的其他作品,如《陶庵梦忆》《西湖
梦寻》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知识。

2.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
练。

学生的理解,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写作知识。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和感受。

古文背诵,积累
文言字词,有助
于提升学生自
读课外文言文
的能力。

读后感
更能加深学生
对于此篇文章
的理解和印象。

板书设计
教学
围绕单元导语、旁批、阅读提示、插图、注释、补白六个助读材料在自读课文中的利用进行反思,谈谈成功与不足之处。

《湖心亭看雪》上课用课件

《湖心亭看雪》上课用课件

介绍白描
白描画
白描画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例如: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 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 得到一个人使用.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等到 ) 2.国人道之( 说,讲 ) 3.不若无闻也( 不如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得到,获得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找到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能够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讹传讹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背诵课文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广漠 (大) (孤独) 情景 (冷) 景 情 对比 景 特写——渺小(小) 看雪 对 寒夜独舟 比 炉旺酒沸 人 拉余同饮 抒发: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巧遇 (热) 知己)
拓展延伸:
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两者 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雪 柳宗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

•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包括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

•掌握用“各”修饰虚词的方法。

2.情感目标:•学会欣赏自然美的形象,促进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朴素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

2.文本的结构分析。

3.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描写手法的运用。

2.理解讽刺手法。

四、课堂教学1. 预习导引引导学生预习文本,了解文本大意,掌握文本结构。

2. 形式多样的描写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如何用丰富的语言描写出雪景,从而体会描写的重要性。

3. 策略讲解通过ppt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 积极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引导他们在积极思考中感受语文魅力。

5. 总结回顾通过课堂小结,回顾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和讽刺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五、知识点1. 内容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游湖心亭看雪时的所感所想。

文章采用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等手法,通过文笔优美的描写展现出湖心亭和雪景的美丽。

2. 文本结构本文属于记实性随笔,文本结构由五个部分构成:开宗明义、描绘湖心亭的特点、描写雪景、想象湖心亭的历史、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 段落分析•第一段:通过事实句描述作者看到的海棠花和杜鹃花,突出了故事发生的时刻和地点。

•第二段:揭示了湖心亭的特色,作者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示出湖心亭独特的魅力。

•第三段:详细地描绘了雪景,生动地表现出雪的质感和景色的美丽。

•第四段:概述了历代文人墨客对湖心亭的赞美,并以此引出对湖心亭产生的新的想象。

•第五段:在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述了他的思想情感。

4. 修辞手法•对比手法:文章中通过对比刻画雪景,突出雪的美丽。

•拟人手法:将湖心亭比作一位美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湖心亭的美。

•借景抒情:通过雪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3.写作特色分析:学习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景色,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4.朗读与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超然物外的情怀。
5.文化素养拓展:了解中国古代赏雪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文学素养:通过学习《湖心亭看雪》,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感悟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文章主题理解:深入解读文章主题,使学生明白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经历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超然物外的情怀。
举例:文章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句子,通过精细的描绘,让学生感受作者如何以简约的笔触表现雪景的宏大与静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作者意图的把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雾凇沆砀”等词汇和“上下一白”的句式。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描绘雪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文表达文言文中的意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用白描手法描绘一幅自然景色,体会作者的创作过程。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问到他们在雪天里的观察体验时,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这让我意识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该句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
几笔便描摹出景物的形与神,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乙】文中,
根据“描写了西湖月下之景”可知,对应语句应为“月景尤不
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该句赋予
“花”“柳”“山”等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显出光亮
9 (1)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我尽力举起大杯子(饮酒)抗寒。
10 【甲】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乙】文:万山载雪,明月薄 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作用:运用白描手法,简练朴 素,清新淡雅,写出了雪后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创造出 天地万物合一的美好境界。(意思对即可)
11 相同点:皆是作者通过记述大雪后赏雪之事,表达了自己 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同点:【甲】文描写了湖心亭悠 远脱俗的美丽雪景,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同 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乙】文通过写月夜雪景乏 味、饮酒抗寒、洞箫曲调艰涩透露出浓浓的哀伤。
12 (1)撑(船) (4)全,都
(2)全
15 ①寄情山水;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遗世独立的高 洁情怀。(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对比探究。解答本题的关键 在于明确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或者在文中 直接找到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进而分析作者情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拏( ná )
·
更定( gēng )
·
毳衣( cuì
·
) xiàng
3.下列各组词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

A.湖· 中焉得更有这此人
B.是日更定
·
C.余强饮三大白与“而小别”相对
·
D.上下一白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表判断
是金陵人,客此
·
非常
见余大喜曰
·
余拏一小舟
数词
4.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湖中 / 人鸟声 / 俱绝(断两处) (2)天 / 与云 / 与山 / 与水(断三处) (3)舟中人 / 两三粒而已(断一处) (4)有两人 / 铺毡对坐(断一处) (5)余 / 强饮三大白而别(断一处)
(一)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按要求填空。 (1)本文作者_张__岱___,字__宗__子__,号_陶__庵__,_明__末___ _清__初___(朝代)文学家,著有《 陶庵梦忆 》《 》等西。湖梦寻 (2)文中正面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雾__凇__沆__砀___, __天__与__云__与__山__与__水___,__上__下__一__白___。 (3)含蓄表达本文主旨的句子是:__莫__说__相__公__痴__, _更__有__痴__似__相__公__者__。
(2)天/与云/与山/与水(断三处) (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断一处) (4)有两人/铺毡对坐(断一处)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断一处)
5 (1)(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
体,白茫茫一片。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3)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1 ná gēng cuì hàng dàng
快速对答案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xiàng chóng zhēn sōng
2 (1)撑(船) (3)白汽弥漫的样子
(5)哪能
(2)裹、围 (4)只 (6)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3 A 更:还。 B.这/表判断; C.与“小”相对/非常;
D.全/数词。
4 (1)湖中/人鸟声/俱绝(断两处)
7.(素养创新题)下面是四幅不同书体的“亭”字。有同学对其 作了如下判断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幅是草书,其笔势委草婉书含特蓄点,是平运和笔自迅然速。,如骤雨旋风, B.第二幅是楷书,其笔画横奔轻放竖流重淌,,方一正气端呵庄成。。 C.第三幅是篆书,其用笔平第稳三,幅字是形隶扁书平。,蚕头雁尾尤其突出 。 D.第四幅是行书,其运行笔书迅的速特,点如是骤端雨正旋平风稳,,奔放放纵流流畅动,一气
(3)尽力,竭力
(5)代词,这种
13 (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 消失了。 (2)月下的景色尤其没法形容。
14 白描
拟人
本题考查考生对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时,要根据题干提示,
锁定相应语句。【甲】文中,根据“直观地描绘出雪后西湖之
景”可知,对应语句应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4)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6 (1)张岱 宗子
(2)雾凇沆砀
(3)莫说相公痴
陶庵 明末清初忆 上下一白
7 B (A.草书特点是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奔放流 淌,一气呵成;C.第三幅是隶书;D.行书的特点是 端正平稳,放纵流动。)
8 (1)消失 (2)裹、围 (3)客居 (5)应和
·
chóng zhēn
··
相公( sōn)g hàn崇g 祯(dàng
)
···
雾凇沆砀( )(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
(2)拥毳衣炉火 ·
(3)雾凇沆砀 ··
(4)惟长堤一痕 ·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6)余强饮三大白 ·
__撑__(_船__)__ __裹__、__围_____ __白__汽__弥__漫__的__样_子____ ___只____ ___哪__能____ _古__人__罚__酒__时__用__的__酒__杯___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 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呢!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