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15篇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15篇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15篇范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新课。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课堂实录一、介绍物候学和竺可桢。

【设计意图:讲解物候学的知识,补充竺可桢的资料,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1.物候学。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利用物候现象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作者介绍。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分析层次,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2.明确词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

(课件展示)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摘一摘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

(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字词摘录: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讲解的顺序,体验讲解的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总结内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阐明决定物候现象出现的四个因素的解释顺序,并探索这种安排的好处。

4.总结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筛选暗示性词语并进行全面总结。

1、基本知识: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枯草(蜀)āi连翘(祁澳)纬度(W)ěi)消失(XI)āo椰壳雨衣(苏)ō障碍(诺)禁忌(胡ì)沉默(祁)ǎo)2。

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总体看法: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植被的兴衰、候鸟的到来等自然现象被古代劳动人民称为物候;利用物候学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做物候学。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测耕作时间,安排播种日期;安排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种日期;将植物引入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入侵;促进山区农业发展。

21教育网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选择两名学生来划分段落层次,阐明全文的观点并将其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将对其进行评估。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至3段)引出物候学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解释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初二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并把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明白得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明白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迁移学法,明白得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留心观看周围事物、勤于摸索的适应。

重点:明白得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明白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认识,有些语句较难明白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先来看几幅图片,他们都揭示了一种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

……你通过什么判定的?师:大雨来临之前,燕子、鱼儿、蚂蚁的种种表现确实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我们就跟随我国闻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作者。

)二、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师:古代的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确实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既然文章要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什么缘故不以“物候”或“物候学”为题,而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师:请结合课后第一题,这篇说明文都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给课文分段。

师: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吧。

请快速扫瞄课文6——10小节。

1、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2、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什么缘故?(板书:说明顺序)明确:按先主后次,由空间到时刻的说明顺序,使我们看了一目了然。

3、什么缘故说纬度对物候的阻碍最大?①郭沫若曾经写过如此一首诗,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玉兰和红杏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闻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如此的一个疑问,你能把它解决一下吗?广州和北京玉兰花开花时刻相差几个月?什么缘故?②再来看一组图片,3月黑龙江和海南分别是什么季节?4、不仅纬度,经度对物候也有着一定的阻碍?再来看两张图片。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

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露出事物进展、转变规律的文章。

这种说明文,要紧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那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相关资料物候,要紧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转变对节候的反映。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苏醒、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移等均与节候有紧密关系。

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转变关系的科学。

二(一)走近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那时培育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材。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踊跃提倡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题目解读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原文题目是《一门丰收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非常丰硕的物候现象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各类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熟悉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先的题目改成“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乐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种文章的特点。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萌.发( )翩.然( ) 孕.育( )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 簌.簌( ) 风雪载.途( ) 周而复始.( ) 草长.莺飞( )谚.语( )候.鸟( ) 2.说明词语:载途: 簌簌: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衰草连天: 草木枯荣:草长莺飞: 年年如是:3.给以下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⑴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16《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熟读课文、并在书上做上读书笔记。

3、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piān)孕育(yùn)农谚(yàn)簌簌(sù)销声匿迹(nì )
悬殊(shū)萌发(méng)短促(cù )连翘(qiáo)风雪载途(zài)
4、词语解释。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载途】满路,遍地都是。

【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萌发】动词。

种子发芽。

【荣枯】形容词短语。

指植物的茂盛和枯萎。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周而复始】固定短语,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

一圈又一圈地轮转。

周;环绕一圈。

复始:重新开始。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拟人)
⑵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比喻)
⑶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拟人)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一)找一找
初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想一想
5、再读课文,划分段落,自己概括出段意,并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课外知识
1、关于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 :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第二课时
一、品一品
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并试着品味这两段的语言。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本段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对“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二、悟一悟
8、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三、思一思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 ____物候学研究的对象________,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___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 ,接着说明____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______ ,最后说明___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__________ 。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__时间顺序__ 顺序、_____逻辑顺序___________ 顺序、___空间顺序__ 顺序。

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
四、知识运用:
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清明前,开秧田”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燕子低飞要落雨。

龟背潮,下雨兆。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馒头云,天气晴。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