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古地理与中华民族发祥(二)
七年级《地理》教案:6.2《亚洲的人文环境》之二

七年级《地理》教案:6.2《亚洲的人文环境》之二第六章第一节人文环境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点: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文环境二、多样的地域文化三大文明的发祥地及其形成原因三、经济发展差异教学过程:[多媒体]景观图P13图学生观察5秒钟后遮蔽并多次重复提问:看到了什么?[小结]人、帐篷、骆驼;人穿长袍、帐篷在沙漠上、骆驼是单峰驼。
[提问]人为什么穿长袍、为什么居住帐篷、人们如何生存、此地在哪里、当地的自然环境如何?[归纳]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
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便于散热。
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
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需要居住帐篷。
[讲述]分析一幅图,要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教师出示]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探究]将全班分成五个小组,讨论13页图6。
17的2——6幅图所反映的当地文化状况,选代表发言。
[活动]完成14页活动1[承转]由此可见,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自然环境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提问]有哪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回答]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地区。
[提问]这三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读图]分析三地区气温、降水、地形和土壤,进而说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古时期的亚洲-ppt课件

“大食国”是当时唯一与中国大唐相提并论的国家
○麦地那o 麦旅海南包整个半岛
7世线报的灌界7 2 0 年 代 伊 斯 兰传播的主要方向间 拉 监 高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萨 册 波 斯
公元632年阿拉伯统治地区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4)文化:①吸收: 融合东西方文化;②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 文化交流的桥梁。
著名的数学家与医学家阿拉伯“代 数学之父”是花拉子密,他编撰的 代数学著作传入欧洲后,直到16 世纪仍为各大学的通用教科书。巴格达医院院长拉 齐 斯 ,医道精 湛 ,著有《医学集成》 ; 伊本·西那 ,博学多才,写有《医 典》 一 书 ,被译成拉丁文,长期 被西方人视为医学指南。
三、 衰亡1258年,被蒙古军队所灭。原因:1、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2、政治腐败,社会黑暗;3、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 4、雇佣军难以节制;5、财政危机。
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
欧 洲河6 九 科 单 高 加 索 里科家天已尔主考二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巴本阿 德 里 亚 堡 453 海C 布 善 院 底叩 小亚细亚 拉心 里斯 亚 洲巴格达阿 拉 伯埃及洲 尼罗 ○麦地 那河/ ○麦加1350年的疆域到1453年扩张的领土到1481年扩张的领土到1683年扩张的领土扩张的主要路线1683年帝国强界
北方是平原,有两条著名的大河;南方嗷嗷隆起,基本全是高原。
7 月口复 谁 :波斯、希腊、阿拉伯、突厥……
这里有个缺 口, 山开伯尔山口, 正对着西方。
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进 入幕府政治时期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 《日本书纪》
( 一 )日本秦汉之际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 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 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6-7世纪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定位中古时期亚洲(约5世纪至15世纪)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理解其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1.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学生能够辨别并解释中古亚洲在宗教、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现象。
1.3 历史解释: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古亚洲帝国兴衰、宗教传播、丝绸之路影响等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1.4 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世界历史多样性的认识,理解亚洲文明对全球文明发展的贡献,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二、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幅包含中古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印度、日本、伊斯兰世界等)的地图,并简述这些地区在中古时期的重要性。
•提问:“提到中古时期的亚洲,你首先会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些元素或事件能代表这一时期?”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个人见解。
过程点评:•通过地图直观展示,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的回答为课堂讨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中国隋唐与宋元时期:简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特点,强调科举制、四大发明等的影响。
•印度笈多王朝与佛教传播:介绍笈多王朝的艺术成就和佛教向东南亚、中亚的传播,展示相关艺术作品。
•日本平安时代与唐风文化:分析日本吸收唐文化形成的独特风貌,讨论遣唐使的作用。
•伊斯兰帝国的兴起与丝绸之路:讲述伊斯兰教的传播、哈里发国家的建立以及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展示相关贸易商品图片。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中古亚洲不同文明间是如何交流与融合的?这些交流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参与讨论,积极回答教师提问。
•在分组讨论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课外资料,深入探讨问题,形成小组观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第二节 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第2课时)教案 中图版

《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2)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3)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资料活动,使学生了解亚洲的地域差异和多样的地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2)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3)地域文化差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差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归纳、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你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吗?有几个在亚洲?(学生回答)明确: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
前3个在亚洲。
过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亚洲古老的文明。
二、新课学习(三)古老的文明提问:亚洲的三大人类文明发祥地分别在哪里?明确: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播放视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为什么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些地区都位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河流水源充足的地区,故而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过渡:亚洲不但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还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展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图片补充:亚洲还是印度教、犹太教和道教等民族宗教的发源地。
(四)经济发展不平衡读图活动:读图,说一说亚洲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各国出口贸易总额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亚洲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各国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了亚洲经济在不断发展。
活动:估算图中各大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多和最少的国家之间相差多少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读图分析回答)明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多的是摩纳哥,最少的是布隆迪,两国相差约900倍。
中古时期的亚洲ppt课件

968年,越南北 部地方统治者自 立为王,后得到 北宋承认,获得 藩属国地位
自主学习:阅读【历史纵横P25】 , 梳理中古越南的历史。
1.中古越南【自主学习部分】
方的官吏
1010年
【6-7C】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 ,“权国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标志◆ 【10C】 中央集权制瓦 解
集宗教、政治、 军事权力于一身国家土地的最 高所有者
①15-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控制了连接欧亚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 一
二、 奥斯曼帝国2、 统治: (2)经济状况
促使西欧人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洲e4 共 伊 布(+细亚
(
据考古发现, 东阿拉伯数字在元代已由 穆斯林传入中国。 (斡耳垛元代安西王 府旧址出土方形铁板,阿拉伯幻方)欧洲风格的阿拉伯数字是17世纪早期由西班牙和葡萄牙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
3.文化兴盛
9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 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二)阿拉伯帝国的发展情况
一 一·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疆界 =--= 主要商路一 一 洲界▲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沟通世界贸易中的桥梁
北非
州
西欧
微马尔平亚
2.经济繁荣
0实条克码章
印 度 洋
向拉 波解
红海七1表加 伯
海也格达
中洲
西 洋
碎叶
大洋洲
(二)阿拉伯帝国的发展情况Y 乙 】 V A0 123 45 6789印度一阿拉伯数字是公元6世纪在印度发 明的。后来传到了阿拉伯,字体有了变化 ,成为东阿拉伯数字。13世纪初经北非传 入欧洲。在欧洲,数字的印刷体逐渐改成 了拉丁字体,最后发展成西阿拉伯数字,基本上就是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
高中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一部分,学习任务单(浏览第4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和教学内容等,认真阅读课本,B 班同学还要自觉完成夯实基础部分的作业)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解读历史地图、文献与图片材料,知晓中古时期亚洲国家的分布,特别是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
整理归纳亚洲各国文明成果,认识其不同的面貌,形成古代文明既多元又是有一定联系的,也体现了文明范围的不断扩大。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阿拉伯帝国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二.难点:认识亚洲各国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元并存三.阅读教材,夯实基础1.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622年,他在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七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3.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叫,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分享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其中以掌管和的部门最为重要。
帝国经济繁荣,都城是当时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阿拉伯文化璀璨,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的,印度的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5.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发展起来,并逐步征服该地区。
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将之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16世纪,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6.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15 ~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帝国控制了连接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中古亚洲ppt课件

2、圣德太子的改革
◎ 冠位十二阶: 废除官职世袭制, 以头冠的颜色明确官吏的身份和地位。
◎ 宪法十七条: 明确天皇至上的政治秩序。
3、 大化改新(646年)
◎ 国家土地所有制。 ◎ 班田收授法:
农民从国家领取口分田, 6年一次,终生耕种,死后归还国家。 ◎ 租庸调制: 租为田租,庸为徭役,调为贡品。 ◎ 君主制: 天皇至上。 ◎ 官僚制: 太政官与神祗官,下辖八省; 地方设国、郡、里, 其中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 废除私兵,实行国家征兵制。 ◎ 701年《大宝律令》, 最终确定大化改新的诸项举措。
2、 古代文化
◎ 旧石器文化。 ◎ 新石器文化:前7000年—前300年。 ◎ 铜石并用文化:前300年—公元200年。 ◎ 邪马台国:200-400年。
据《三国志》, 邪马台国多次遣使洛阳, 接受魏王册封。
3、 大和国
◎ 本州东南部本。 ◎ 经济制度
部民:集体隶属民。 来源:被征服者、大陆移民、囚犯。 地位:没有人身自由,
主人有权转让; 保留血缘组织和家庭, 拥有少量财产。 性质:特定形式的奴隶制?依附农民? ◎ 政治制度 君主制:世袭君主。 贵族制:世袭官职与氏姓贵族。
二、大化改新
1、 经济背景与国际环境
◎ 铁器的使用 与生产领域的个体化趋势, 否定部民制的群体生产状态。 墓葬的变化可为佐证。
3、 室町幕府
◎ 足氏(足利尊)家族政权, 驻地京都室町。
◎ 1336——1573年。 ◎ 武士的松散联合。
4、 德川幕府。
四、 从天皇制到幕府政治
1、 天皇政治的衰落
◎ 天皇政治的物质基础。 ◎ 班田制的解体与国家财源、兵源的枯竭。 ◎ 庄园的扩展→武士势力的膨胀→天皇权力的削弱。
世界各大洲的历史地理演变与文明起源

世界各大洲的历史地理演变与文明起源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
世界各大洲的历史地理演变与文明起源,构成了我们今天多样而复杂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大洲为单位,探讨它们的历史地理演变和文明起源。
一、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也是许多古老文明的故乡。
在亚洲的东方,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
中国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商、西周等时期。
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等地也孕育了古代文明的诞生。
此外,亚洲还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发源地。
二、非洲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之一。
埃及是非洲最具代表性的文明之一,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法老文化至今仍为人们所瞩目。
撒哈拉以南非洲则诞生了许多古老而神秘的文明,例如尼日尔河流域的尼亚米艾文化和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
三、欧洲欧洲是世界上最文明发达的大洲之一,也是现代科学、哲学和艺术的发源地。
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的罗马城是古代欧洲文明的代表。
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动力,从而开启了欧洲的黄金时代。
此外,欧洲还诞生了基督教并成为其传播的中心。
四、北美洲北美洲是美洲大陆的一部分,其历史地理演变与文明起源充满了多样性。
印第安人是北美洲最早的居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印第安文化。
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北美洲的文明发生了巨大变革,欧洲殖民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的碰撞带来了丰富而复杂的历史遗产。
五、南美洲南美洲是美洲大陆的另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印加帝国是南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文明之一,其发源于安第斯山脉,并通过丰富的农业和宏伟的工程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此外,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也孕育了许多原始文明,如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
六、大洋洲大洋洲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人类发现和定居的大陆。
波利尼西亚人是大洋洲的主要居民,他们通过航海技术在太平洋上建立了海上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体系。
不同大洲的历史地理演变和文明起源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古地理与中华民族发祥(二)
——兼论中华先民在太平洋地区的迁徙及其世界意义
当时的日本列岛从北海道到九州四个岛一一相连,濑户内海在当时也是陆地。
现在的津轻海峡,当时有宽为7~9千米
的从海底浮上海面的大陆架,连接着渡岛半岛和津轻半岛。
北海道的北段也与西伯利亚相接,整个日本列岛在当时是一片一直延伸到九州的鹿儿岛和西南诸岛的弧形陆地[101]。
在日本长野县野尻湖的立鼻遗址出土了距今30 000年的人
类狩猎古菱齿象的遗址。
这些遗址全部分布于洪积台地或内部。
虽然可能当时也有一部分部落沿海岸线生活,以采集鱼或贝类为生,但很可能海岸附近的遗址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被淹没了。
爱知县知多半岛的先刈遗址距今9000年,位于
水下十几米处,在遗址中发现了当时人们所采集的鱼和贝类。
[102] 据钱方、凌小惠教授的研究,早更新世末期,中
国东部海域处于退潮期,古海岸线位于现代海底水深120~160米。
中更新世最大海退发生在距今54万~52万年和18万~14万年两个时期,古海岸线位于今外陆架,水深150~200米处。
晚更新世最大的一次海退时期约为距今18 000年,海岸线位于外陆架,水深约为100~160米[103]。
钱方、凌小惠教授认为:“中日史前文化的交流即开始于更新
世。
”[104]大约10 000年前,冰河期后天气大幅转暖,海平
面上升。
日本岛与亚洲大陆为水所分离。
田家康教授认为:日本在距今10 000年到5000年之间海面水位(海平面-笔者注)也上升了35米,造成对马海峡完全被淹没,开始有暖流流入日本海。
在日本,这一海面水位上升的过程被称为绳文海进。
[105] 关于日本港川人的起源,吴新智认为:港川人和中国南方的柳江人之间的亲缘关系要比中国北方
山顶洞人接近,因此推测港川人更可能来源于中国南方而不是中国北方或东南亚地区。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港川人和柳江人在并不久远的过去有着共同的祖先[106]。
“自长谷部言[107]以来,日本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最早的居民可能来自亚洲大陆,特别是华南地区”[108]。
中国学者王令红在研究38个颅骨13项测量数据的平均平方距离聚类图时发现,日本旧石器时代的港川人、绳文时代的现代人跟大约同期的华南居民有最接近的亲缘关系,而且总的来说,港川人类似于柳江人。
至于港川人与柳江人之间的形态差异,王令红认为,这“可能表明港川人迁入日本本土的时间要比柳江人生存时间更早些”[109]。
吉林自然博物馆的汤卓炜教授通过ABO血型基因频率的异同,将日本人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朝鲜人,结果如下表所示:中国人、朝鲜人、日本ABO血型基因频率表[110] 先看朝鲜人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在O血型和B血型的基因频率上,中国华北人和朝鲜人相差很小;中国云南人和朝鲜人在B血
型的基因交流中关系也很密切,但与华南人的ABO血型综合比值相差很大。
因此,华北人、中国云南人与朝鲜人有很密切的亲缘关系。
再看日本人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在O血型基因交流中,日本人与中国华北人关系接近,第四纪冰河期的广泛陆上通道为这种基因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考虑到O血型是古老血型,所以,中国人与日本人亲缘关系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较晚的B血型基因交流中,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陆岛分离,中国华南人与日本人的O血型基因交流中断,由此出现中国华南人与日本人B血型、中国云南人与日本人A血型基因频率接近的数值。
比较结论1:中国华北人与日本人乃至朝鲜人——他们的远祖很可能是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期间分别从其群居地东海滨海大平原西上至华北陆地、北上朝鲜半岛、东上至日本诸岛的人群——在O 血型基因反映出较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国云南人及华南人与日本人的亲缘关系主要体现在A、B血型基因的更密切的交流上。
“这种基因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