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总结

材料化学总结
材料化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材料和化学药品

化学药品的用途主要基于其消耗;

材料是可以重复或连续使用而不会不可逆地变成别的物质。

●材料的分类

按组成、结构特点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使用性能分:Structural Materials ——主要利用材料的力学性能;Functional Materials ——主要利用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按用途分:导电材料、绝缘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航空航天材料、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感光材料等等●材料化学的主要内容:结构、性能、制备、应用

第二章材料的结构

2.1 元素和化学键

●了解元素的各种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第一电离能、电子亲和势、电负性、原子及离子半径

●注意掌握各种结合键的特性及其所形成晶体材料的主要特点

●了解势能阱的概念:

吸引能(attractive energy,EA):源于原子核与电子云间的静电引力

排斥能(repulsive energy,ER):源于两原子核之间以及两原子的电子云之间相互排斥

总势能(potential energy):吸引能与排斥能之和

总势能随原子间距离变化的曲线称为势能图(势能阱)

较深的势能阱表示原子间结合较紧密,其对应的材料就较难熔融,并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较低的热膨胀系数。

2.2 晶体学基本概念

●晶体与非晶体(结构特点、性能特点、相互转化)

晶体: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地排列构成(长程有序)

非晶体:原子、分子或离子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所形成(长程无序、短程有序)

晶态与非晶态之间的转变

? 非晶态所属的状态属于热力学亚稳态,所以非晶态固体总有向晶态转化的趋势,即非晶态固体在一定温度下会自发地结晶,转化到稳定性更高的晶体状态。

? 通常呈晶体的物质如果将它从液态快速冷却下来也可能得到非晶态。

●晶格、晶胞和晶格参数

周期性:同一种质点在空间排列上每隔一定距离重复出现。

周期:任一方向排在一直线上的相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

晶格(lattice):把晶体中质点的中心用直线联起来构成的空间格架。

结点(lattice points):质点的中心位置。

空间点阵(space lattice):由这些结点构成的空间总体。

晶胞(unit cell):构成晶格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

●晶系

熟记7个晶系的晶格参数特征

了解14种空间点阵类型

●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

理解晶面和晶向的含义

晶面——晶体点阵在任何方向上分解为相互平行的结点平面称为晶面,即结晶多面体上的面。

晶向——点阵可在任何方向上分解为相互平行的直线组(晶列),晶列所指方向就是晶向。

晶列 晶面簇

掌握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的确定

晶向指数与晶面指数:国际上统一采用密勒指数(Miller indices )来进行标定。

[uvw]为OP 的晶向指数,用(hkl )来表示一组平行晶面,称为晶面指数。

晶面间距——掌握较简单晶系的晶面间距计算 正交晶系 立方晶系 2.3 晶体材料的结构

2.3.1 金属晶体

● 理解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A1型最密堆积(面心立方fcc )和A3型最密堆积(六方hcp ),A2型密堆积(体心立方bcc )0.68

● 掌握单位晶胞原子数、配位数的确定

Structure CN n ξ

bcc 8 2 0.68

fcc 12 4 0.74

hcp 12 6 0.74

● 掌握原子堆积系数的计算

原子堆积系数 =单位晶胞内原子体积/单位晶胞体积

2.3.2 离子晶体

● 鲍林规则

理解鲍林规则

鲍林第一规则── 在离子晶体中,正离子周围形成一个负离子多面体,正负离子之间的距离取决于离子半径之和,正离子的配位数取决于离子半径比。

鲍林第二规则——在离子的堆积结构中必须保持局域的电中性。

鲍林第三规则——稳定结构倾向于共顶连接

鲍林第四规则──若晶体结构中含有一种以上的正离子,则高电价、低配位的多面体之间有尽可能彼此互不连接的趋势

鲍林第五规则──同一结构中倾向于较少的组分差异,也就是说,晶体中配位多面体类型倾向于最少。 运用鲍林规则分析晶体结构

● 二元和三元离子晶体

了解各种离子晶体的结构特点

关注某些较有特点的离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如课件中提及的内容)

CaF2与NaCl 的性质对比:F -半径比Cl -小,Ca2+半径比Na+稍大,综合电价和半径两因素,萤石中质点间的键2222221hkl

h k l d a b c =++0222hkl a d h k l =++

力比NaCl中的键力强,反映在性质上,萤石的硬度为莫氏4级,熔点1410℃,密度3.18,水中溶解度0.002;而NaCl熔点808℃,密度2.16,水中溶解度35.7。

? CaF2晶体结构中,8个F-之间形成的八面体空隙都没有被填充,成为一个“空洞”,结构比较开放,有利于形成负离子填隙,也为负离子扩散提供了条件。

? 立方ZrO2属萤石型结构,具有氧离子扩散传导的机制,在900~1000 ℃间O2-电导率可达0.1 S/cm。

2.3.3 硅酸盐结构

●硅酸盐结构特点

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SiO4]

四面体连接方式:共顶连接

●硅酸盐结构类型

岛状、环状/链状、层状、网架状

各种类型的代表性硅酸盐及其性能特点

岛状硅酸盐:镁橄榄石Mg2[SiO4]

环状硅酸盐:绿宝石Be3Al2[Si6O18] 链状硅酸盐:透辉石CaMg[Si2O6]结构

层状硅酸盐:滑石Mg3[Si4O10](OH)2

2.4 晶体缺陷

●基本概念:晶体中原子偏离理想的周期性排列的区域称作晶体缺陷

●缺陷的种类: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2.4.1 点缺陷

●种类: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式杂质原子、间隙式杂质原子

●热缺陷和杂质缺陷的主要区别:晶体的杂质缺陷浓度仅取决于加入到晶体中的杂质含量,而与温度无关

●肖特基缺陷

原子或离子移动到晶体表面或晶界的格点位上,在晶体内部留下相应的空位

●弗伦克尔缺陷

原子或离子离开平衡位置后,挤入晶格间隙中,形成间隙原子离子,同时在原来位置上留下空位

●点缺陷的表示方法

主符号表明缺陷的主体;空位V,正离子M、负离子X、杂质原子L(对于具体原子用相应的元素符号)。

下标表示缺陷位置;间隙位用下标i表示,M位置的用下标M表示,X位置的用下标X表示;

上标表示缺陷有效电荷:正电荷用“?”(小圆点)表示,负电荷用“’”(小撇)表示,零电荷用“×”表示(可省略)。

●点缺陷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力学性质:晶体的机械强度大大降低

催化性能:成为催化反应发生的活性中心

电学性质:掺杂形成半导体

光学性质、颜色

2.4.2 线缺陷和位错

位错:线缺陷的具体形式

柏格斯矢量的确定

从一个原子出发,移动n个晶格矢量,然后顺时针转向再移动m个晶格矢量,再顺时针转向移动n个晶格矢量,最后顺时针转向移动m个晶格矢量,到达终点原子。从柏格斯回路的终点到起点画出的矢量就是柏格斯矢量b 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相同点:二者都是线缺陷

不同点:

①刃型位错具有一个额外的半原子面,而螺型位错无;

②刃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柏格斯矢量相垂直;螺型位错线与柏格斯矢量平行;

③。。。。。

2.4.3面缺陷和体缺陷

●晶体中的晶界或表面属于面缺陷。

——表面的存在对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体缺陷一般指材料中的空洞、夹杂物等

——体缺陷的存在常常是有害的。

2.5 固溶体

●固溶体: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

的固态晶体。

●种类:置换型固溶体(无限固溶体):由溶质原子代替一部分溶剂原子而占据着溶剂晶格某些结点位置所组

成;填隙型固溶体(有限固溶体):在溶剂的晶格间隙内有溶质的原子填入(溶入)形成的固溶体

●注意掌握影响形成置换型固溶体或填隙型固溶体的因素(粒子尺寸、电价等因素)

原子或离子尺寸的影响(Hume-Rothery经验规则):当△r=(r1-r2)/r1<0.15时,溶质与溶剂之间可以形成连续固溶体;当△r=0.15 -0.30时,溶质与溶剂之间只能形成有限型固溶体;当△r>0.3 时,溶质与溶剂之间很难形成固溶体或不能形成固溶体,而容易形成中间相或化合物。因此Δr愈大,则溶解度愈小。

电价因素:一般来说,两种固体只有在离子价相同或同号离子的离子价总和相同时,才可能满足电中性的要求,生成连续固溶体。

●实验判断形成何种固溶体的方法:

利用X射线衍射或电子衍射,确定固溶体的点阵类型和点阵常数,由此推出一个晶胞内的原子数n 和晶胞体积V;根据该固溶体的平均原子量A及阿弗伽德罗常数NA即可算出固溶体的理论密度;过实验直接测出该固溶体的实际密度;比较理论密度和实际密度

●固溶体的形成对晶体材料性质的影响

1. 稳定晶格,阻止某些晶型转变的发生

2. 活化晶格

3. 固溶强化

4. 形成固溶体后对材料物理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材料的性能

●化学性能

各种材料的化学性能特点:耐氧化性(化学锈蚀、电化学腐蚀);耐酸碱性;耐有机溶剂性;耐老化性

●力学性能

各种力学性能的表征及一些简单计算:材料的强度、材料的硬度、疲劳性能

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特点

? 很多金属材料既有高的强度,又有良好的延展性;

? 多晶材料的强度高于单晶材料;

–这是因为多晶材料中的晶界可中断位错的滑移,改变滑移的方向。通过控制晶粒的生长,可以达到强化材料的目的。

? 固溶体或合金的强度高于纯金属;

–杂质原子的存在对位错运动具有牵制作用。

? 多数无机非金属材料延展性很差,屈服强度高。

–源于共价键的方向性

●热性能

用势能阱解释材料热膨胀及其与键强的关系

各种材料的导热率

● 电性能

能带理论解释各种材料的导电性

介电性基本概念

铁电性(材料在除去外电场后仍保持部分极化状态)与压电性的原理

● 磁性

磁性的种类:反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铁氧体磁性

磁畴(—自旋磁矩在一个个微小区域内“自发地”整齐排列起来而形成的磁化小区域)和磁化曲线 ● 光学性能 各种材料的光学性能特点

第四章 材料化学热力学

4.1化学热力学基础

4.2埃灵罕姆图及其应用

● ?G 0-T 线的斜率:与反应前后的气体分子数相关

氧化过程气体数目减少,则?S 0<0, (- ?S 0)>0,斜率为正。

金属+O 2→金属氧化物

氧化过程气体数目增加,则?S 0>0, (- ?S 0)<0,斜率为负。

氧化过程气体数目不变,则?S 0=0, (- ?S 0)=0,斜率为零,即? G 0几乎与温度无关。

● ?G 0-T 线的相对位置——?G 0-T 曲线越在下方,金属氧化物的?G 0负值越大,其稳定性也就越高。

4.3相平衡与相图(相图部分以二元相图为主)

● 相律:f = c-p+2

f :自由度数;

c :组成材料系统的独立组元数;

p :平衡相的数目;

2:指温度和压力这两个非成分的变量;如果研究的系统为固态物质,可以忽略压力的影响 ,该值为1

● 杠杆规则 ● 各种点、线、区及对应的自由度

2条线: 液相线、固相线 c=2,p=2,f=1

2个单相区: 固相区、液相区 c=2,p=1,f=2

1个两相区: c=2,p=2,f=1 ● 利用相图考察材料的相态变化,例如从熔体降温时,相态的变化,以及各相的成分、含量及其变化

第五章 材料的制备

5.1 晶体生长技术

5.1.1 熔体生长法:

将欲生长晶体的原料熔化,然后让熔体达到一定的过冷而形成单晶

提拉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生长大而无错位晶体;生长速度快,单晶质量好;适合于大尺寸完美晶体的批量

生产

坩埚下降法

区熔法

焰熔法

液相外延法

22C(s) +O (g)=2CO(g)22C(s) +O (g)=CO (g)00L L C C W bc W ab C C αα

-==-

(关注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

5.1.2 溶液生长法

●主要原理:使溶液达到过饱和的状态而结晶。

●过饱和途径:

利用晶体的溶解度随改变温度的特性,升高或降低温度而达到过饱和;

采用蒸发等办法移去溶剂,使溶液浓度增高。

●介质:

水、熔盐(制备无机晶体)

丙酮、乙醇等有机溶剂(制备有机晶体)

水溶液法

原理:通过控制合适的降温速度,使溶液处于亚稳态并维持适宜的过饱和度,从而结晶。

制备单晶的关键:消除微晶及精确控温

水热法

在高压釜中,通过对反应体系加热加压(或自生蒸汽压),创造一个相对高温、高压的反应环境,使通常难溶或不溶的物质溶解而达到过饱和、进而析出晶体

熔盐法

使用液态金属或熔融无机化合物作为溶剂

5.2 气相沉积法

●简单原理

物理气相沉积法PVD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通过气相化学反应生成固态产物并沉积在固体表面的过程。

●各种类型PVD和CVD的主要特点

PVC:真空蒸镀、阴极溅射法、离子镀

CVD:热能CVD(Thermal CVD)、等离子体增强CVD(PECVD)、光化学CVD(Photo CVD)

●简单了解CVD的化学反应类型

热分解;氢还原;卤化物的金属还原;氧化和水解;碳化和氮化。

●化学气相输运的原理和应用(重要)

原理:在一定条件下把材料转变成挥发性的中间体,然后改变条件使原来的材料重新形成。

用途:材料的提纯;单晶的气相生长;薄膜的气相沉积;新化合物的合成。

5.3 溶胶-凝胶法

●原理

金属醇盐水解

水解产物缩合

●酸催化和碱催化比较

酸催化条件下通常得到线形或带无规支链的缩聚产物

碱催化条件下较容易形成交联网络状的产物

●应用

●主要优缺点

5.4 液相沉淀法

●直接沉淀法

简单、低成本;粒子粒径分布较宽,分散性差

●共沉淀法

可获得含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物

●均匀沉淀法

沉淀剂由化学反应缓慢地生成

可获得粒子均匀、夹带少、纯度高的超细粒子

沉淀剂尿素、硫代乙酰胺:掌握相关的反应

5.5 固相反应

●固相反应特点

固体直接参与化学反应

反应物浓度对反应影响很小

反应开始温度常远低于反应物的熔点或系统低共熔温度。

●过程和机理

热力学因素:能自发进行的纯固相反应总是放热反应(为什么?)–纯固相反应:△S→0 ,∴△G=△H+T△S≈△H,因此发进行条件△G<0 →△H<0

动力学因素:反应速率受扩散控制;升温有利于增加扩散速率

●影响因素

5.6 插层法和反插层法

●插层法(或植入法)——把一些新原子导入晶体材料的空位

●反插层法(或提取法)——有选择性地从晶体材料中移去某些原子

●特点:

起始相与产物的三维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

产物相对于起始相其性质往往发生显著变化

5.7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HS)

●利用反应物之间的化学反应热的自加热和自传导作用来合成材料的一种技术,也称为燃烧合成

●SHS的机理:平衡机制:化学转变与结构转变同步;非平衡机制:化学转变与结构转变不同步

●SHS的反应类型

●SHS的技术类型:SHS 制粉技术;HS烧结技术;HS 致密化技术;HS 熔铸;SHS 焊接;HS 涂层

●SHS的特点:①生产工艺简单,反应迅速,生产过程时间短;②最大限度利用材料人工合成中的化学能,

节约能源;③合成反应温度高,可以使大多数杂质挥发而得到高纯产品;④合成过程经历了极大的温度梯度,生成物中可能出现缺陷集中和非平衡相,使产品活性高,可获得复杂相和亚稳相;⑤集材料合成和烧结于一体,可广泛应用于合成金属、陶瓷和复合材料。

5.8 非晶材料的制备

●技术要点:

必须形成原子或分子混乱排列的状态;

必须将这种热力学上的亚稳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保存下来,使之不向晶态转变。

●液相骤冷法——制备各种非晶态金属和合金的主要方法

第十章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的定义

微观结构至少在一维方向上受纳米尺度(1nm~100nm)调制的各种固体超细材料,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纳米材料种类

●纳米材料的特性

纳米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当粒子的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由于纳米效应而导致声、光、电、磁、热性能呈现新的特性

●纳米材料的制备

注意思考如何得到纳米尺度的材料,如何控制反应条件 纳米材料的应用

材料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2013年材料化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10 小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材料按化学组成与结构一般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 和复合材料四大类。 2、材料化学是关于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的化学。 3、材料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微观结构、介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三个层次来研究。 4、元素的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结合,不同元素由于电子结构不同结合的强弱也不同。其中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较强;范德华键为较弱的物理键;氢键归于次价键。 5、范德华力有三种来源分别是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6、晶体包括有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7、硅酸盐的基本结构单元为[SiO4] 四面体,其结构类型为岛装、环状、链状、层状与架状等。 8、晶体的缺陷按几何维度可划分为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和体缺陷。其中点缺陷又可分为热缺陷和杂质缺陷。 9、力对材料的作用方式为拉伸、压缩、弯曲和剪切等;而力学性能表征为强度、韧性和硬度等。 10、材料的电性能是材料被施加电场时所产生的响应行为。主要包括导电性、介电性、铁电性和压电性等。 11、晶体生长技术包括有融体生长法和溶液生长法;其中融体生长法主要有提拉法、坩埚下降法、区融法和焰融法。 12、气相沉积法分为物理沉积法和化学沉积法;化学沉积法按反应的能源可分为热能化

学气相沉积、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与光化学沉积。 13、金属通常可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是指铁、铬、锰金属与它们的合金。 14、铁碳合金的形态包括有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渗碳体、与珠光体等。 15、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般为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硫化物和硅酸盐、钛酸盐、铝酸盐、磷酸盐等含氧酸盐组成。 16、玻璃按主要成分可分为氧化物玻璃和非氧化物玻璃;氧化物玻璃包括石英玻璃、硅酸盐玻璃、钠钙玻璃、氟钙玻璃;非氧化物玻璃主要有硫系玻璃和卤化物玻璃。17、半导体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和固溶体半导体;按价电子数可分为n-型和p-型。 18、聚合物通常是由许多简单的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连接而成。合成聚合物的化合物称为单体,一种这样化合物聚合形成的成为均聚物,两种以上称共聚物。 19、聚合的实施方法可分为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 20、具有导电性的聚合物主要有:共轭体系的聚合物、电荷转移络合物、金属有机螯合物和高分子电解质。 21、复合材料按基体可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 22、纳米材料的独特效应包括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效应。 二、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23、置换型固溶体:由溶质原子替代一部分溶剂原子而占据着溶剂晶格某些结点位置所组 成的固溶体。 24、填隙型固溶体:溶质质点进入晶体中的间隙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25、介电性:在电场作用下,材料表现出的对静电能的储蓄和损耗的性质。 26、居里温度:高于此温度铁电性消失。 27、相图:用几何的方式来描述处于平衡状态下物质的成分、相和外界条件相互关系的示 意图。

(完整版)初中化学金属知识点总结

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教案 [考点梳理] 考点1 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90多种)和合金(几千种)两类。 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但金属材料不一定是纯金属,也可能是合金。 2.金属制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考点2 金属材料的发展史 根据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金属材料的发展过程。商朝,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战国时期开始炼钢;铜和铁一直是人类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在100多年前,又开始了铝的使用,因铝具有密度小和抗腐蚀等许多优良性能,铝的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第二位。 金属分类: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Fe、Mn、Cr(铬)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考点3 金属的物理性质 1.共性:大多数金属都具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在室温下除汞为液体,其余金属均为固体。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2.一些金属的特性: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汞却是液体;各种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差异较大;银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锇的密度最大,锂的密度最小,钨的熔点最高,汞的熔点最低,铬的硬度最大。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检测一:金属材料(包括和 ) 1、金属的物理性质

有机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必记知识点 目录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三、必记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四、必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类别和各类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五、必记有机物的鉴别 六、必记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除杂) 七、必记有机物的结构 八、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九、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十、必记一些典型有机反应的比较 十一、必记常见反应的反应条件 十二、必记几个难记的化学式 十三、必记烃的来源--石油的加工 十四、必记有机物的衍生转化——转化网络图一(写方程) 十五、煤的加工 十六、必记有机实验问题 十七、必记高分子化合物知识 16必记《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苯酚在冷水中溶解度小(浑浊),热水中溶解度大(澄清);某些淀粉、蛋白质溶于水形成胶体溶液。 1、含碳不是有机物的为: CO、CO2、 CO32-、HCO3-、H2CO3、CN-、HCN、SCN-、HSCN、SiC、C单质、金属碳化物等。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常见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氟里昂(CCl2F2)、氯乙烯、甲醛、氯乙烷、一溴甲烷、四氟乙烯、甲醚、甲乙醚、环氧乙烷。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 ☆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 ☆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5.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 ☆甲烷:无味;乙烯: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液态烯烃:汽油的气味;乙炔:无味 ☆苯及其同系物:特殊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 ☆C4以下的一元醇:有酒味的流动液体;乙醇:特殊香味 ☆乙二醇、丙三醇(甘油):甜味(无色黏稠液体) ☆苯酚:特殊气味;乙醛:刺激性气味;乙酸:强烈刺激性气味(酸味) ☆低级酯:芳香气味;丙酮:令人愉快的气味 6、研究有机物的方法 质谱法确定相对分子量;红外光谱确定化学键和官能团;核磁共振氢谱确定H的种类及其个数比。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材料化学》复习题

一、 简答题 1、标准摩尔燃烧热:在标准压力和某温度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某有机物被完全氧 化(燃烧),是所含的各元素生成指定的稳定产物是的定压热效应,称为该有机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热 2、盖斯定律:反应热仅取决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反映的路线无关。 3、反应热效应:在热化学中,当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温度相同,而且在反应过程中只做体积功时,发生化学反应所吸收或放出的热。 4、标准摩尔熵:在标准状态下,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B 在T 时的熵值。 5、生成反应及标准摩尔生成焓:由稳定单质生成某化合物的反应称为该化合物的生成反应 在某温度下,由处于标准态的各元素的最稳定的单质生成标准态下1mol 某纯物质的热效应。 6、化学势)(,,)(B j n P T B B j n G ≠??=μ的含义:当熵、体积及除B 组分外其他各物质的量(n j )均不变时,增加dn B 的B 种物质则相应的增加内能dU. 7、偏摩尔量≠?=?j B ,m T ,P ,n (j B )B G G ( )n 的含义:组分B 的各偏摩尔量,实际就是定温定压下加入1molB 于大量的均匀体系中该量的增加。 8、相律:表达相平衡体系中相数(?)、独立组分数(c )和自由度数(f )及影响平衡的外界因素的定量关系式。 9、一级相变: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相,其吉布斯自由能对p 或t 的一级导数不相等的相变。 10、二级相变及其特点:若两相的吉布斯自由能对温度或压力的一级导数相等,但二级导数发生不连续变化的相变。 特点:没有体积变化、没有相变潜热、αv 、k T 和c p 发生变化。 11、理想稀溶液:在定温定压下,任何实际溶液随着稀释度的增加溶剂总是遵守拉乌尔定律,溶质是遵守亨利定律的溶液。 12、拉乌尔定律: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在同一温度下的蒸气压乘以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 13、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挥发性溶质与其蒸气压达到平衡时在气相中的分压与该组分在液相中的浓度呈正比。 14、实际溶液:除极稀溶液外,在大部分浓度范围内溶剂不遵守拉乌尔定律,溶《材料化学》 复习题

材料化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材料和化学药品 化学药品的用途主要基于其消耗; 材料是可以重复或连续使用而不会不可逆地变成别的物质。 ●材料的分类 按组成、结构特点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使用性能分:Structural Materials ——主要利用材料的力学性能;Functional Materials ——主要利用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按用途分:导电材料、绝缘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航空航天材料、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感光材料等等●材料化学的主要内容:结构、性能、制备、应用 第二章材料的结构 2.1 元素和化学键 ●了解元素的各种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第一电离能、电子亲和势、电负性、原子及离子半径 ●注意掌握各种结合键的特性及其所形成晶体材料的主要特点 ●了解势能阱的概念: 吸引能(attractive energy,EA):源于原子核与电子云间的静电引力 排斥能(repulsive energy,ER):源于两原子核之间以及两原子的电子云之间相互排斥 总势能(potential energy):吸引能与排斥能之和 总势能随原子间距离变化的曲线称为势能图(势能阱) 较深的势能阱表示原子间结合较紧密,其对应的材料就较难熔融,并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较低的热膨胀系数。 2.2 晶体学基本概念 ●晶体与非晶体(结构特点、性能特点、相互转化) 晶体: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地排列构成(长程有序) 非晶体:原子、分子或离子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所形成(长程无序、短程有序) 晶态与非晶态之间的转变 ? 非晶态所属的状态属于热力学亚稳态,所以非晶态固体总有向晶态转化的趋势,即非晶态固体在一定温度下会自发地结晶,转化到稳定性更高的晶体状态。 ? 通常呈晶体的物质如果将它从液态快速冷却下来也可能得到非晶态。 ●晶格、晶胞和晶格参数 周期性:同一种质点在空间排列上每隔一定距离重复出现。 周期:任一方向排在一直线上的相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 晶格(lattice):把晶体中质点的中心用直线联起来构成的空间格架。 结点(lattice points):质点的中心位置。 空间点阵(space lattice):由这些结点构成的空间总体。 晶胞(unit cell):构成晶格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 ●晶系 熟记7个晶系的晶格参数特征 了解14种空间点阵类型 ●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 理解晶面和晶向的含义 晶面——晶体点阵在任何方向上分解为相互平行的结点平面称为晶面,即结晶多面体上的面。

(完整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OH-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RCHO + 2Ag(NH3)2OH 2 A g↓+ RCOONH4 + 3NH3 + H2O 【记忆诀窍】: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3)2OH4Ag↓+ (NH4)2CO3 + 6NH3 + 2H2O 乙二醛:OHC-CHO + 4Ag(NH3)2OH4Ag↓+ (NH4)2C2O4 + 6NH3 + 2H2O 甲酸:HCOOH + 2 Ag(NH3)2OH 2 A g↓+ (NH4)2CO3 + 2NH3 + H2O 葡萄糖:(过量)CH2OH(CHOH)4CHO +2Ag(NH3)2OH2A g↓+CH2OH(CHOH)4COONH4+3NH3 + H2O (6)定量关系:—CHO~2Ag(NH)2OH~2 Ag HCHO~4Ag(NH)2OH~4 Ag 6.与新制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的反应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 (4)实验现象: ①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②若有机物为多羟基 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RCHO + 2Cu(OH)2RCOOH + Cu2O↓+ 2H2O HCHO + 4Cu(OH)2CO2 + 2Cu2O↓+ 5H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2O↓+ 4H2O HCOOH + 2Cu(OH)2CO2 + Cu2O↓+ 3H2O CH2OH(CHOH)4CHO + 2Cu(OH)2CH2OH(CHOH)4COOH + Cu2O↓+ 2H2O (6)定量关系:—COOH~? Cu(OH)2~? Cu2+(酸使不溶性的碱溶解) —CHO~2Cu(OH)2~Cu2O HCHO~4Cu(OH)2~2Cu2O 7.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是:卤代烃、酯、糖类(单糖除外)、肽类(包括蛋白质)。 HX + NaOH == NaX + H2O (H)RCOOH + NaOH == (H)RCOONa + H2O RCOOH + NaOH == RCOONa + H2O 或 8.能跟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是:酚类化合物。 9.能跟I2发生显色反应的是:淀粉。 10.能跟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的是:含苯环的天然蛋白质。 三、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类别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 通式C n H2n+2(n≥1) C n H2n(n≥2) C n H2n-2(n≥2) C n H2n-6(n≥6)

材料化学测试题102题

A.1993 B.1996 C.1998 D.2002 17.1993年中国人民招标单批准( )在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交易所上市,标志着我国全国性财政收入市场的诞生。 A.武汉招标单 B.淄博招标单 C.南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富岛批量生产 18,2000年10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 ),对我国开放式招标单的试点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A.材料化学财政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管理暂行办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批量生产法 C.开放式招标单材料化学财政收入试点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法 19.2003年10月,( )颁布,并于2004年6月S M实施,推动批量生产业在更加规范的法制轨道上稳健发展。 A.招标单法 B.开放式招标单材料化学财政收入试点办法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法 D.材料化学财政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管理暂行办法 20,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共有( )家批量生产管理招标单。 A.50 B.53 C.58 D.60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中有四个备选项,其中至少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对应的序号填写在题目空白处,选错、漏选、多选、不选,均不得分。) 1.世界各国和地区对材料化学财政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称谓不尽相同、目前的称谓有( )。 A.共同批量生产 B.单位信托招标单 C.材料化学财政收入信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集合批量生产产品2.招标单材料化学财政收入的主要特征是( ) A.集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专业管理 B.组合批量生产、分散风险 C.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D.严格监管、信息透明 3.招标单材料化学财政收入的集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专业管理表现在( )。 21.纳税人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其增值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为()。 A.货物发出的当天 B.收到全部货款的当天 C.销售货物合同签订的当天 D.销售货物合同约定的当天 22按照税收的征收权限和收入支配权限分类,可以将我国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央税的是() A.契税 B.消费税 C.农业税 D.个人所得税 23.下列支付结算的种类中,有金额起点限制的是()

计算机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绪论 1.工程模拟:在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客观世界的各种系统并进行实验研究的技术。 2.模型的构造 (1)模型的分类:物理模型(动、静);描述性模型;数学模型(动、静;数值法、解析法)(2)模型的构造方法: a.理论分析; b.类比分析; c.数据分析:使用系统回归分析的方法利用若干能表征系统规律,描述系统状态的数据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d.人工假设:基于对系统的了解,将系统中不确定的因素假定为若干组确定的取值,而建立系统模型。 3.过程模拟(流程模拟) a.稳态流程模拟; b.动态流程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形原理和成像方法在屏幕上以动态、直观、立体、彩色的方式显示物体运动的过程模拟。 4.工程模拟研究的步骤: 问题描述; 设定目标和总体方案; 构造模型; 数据收集; 编制程序; 程序验证; 模型确认; 实验确认。 5.相关英文简称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 在化学领域CAPP:计算机辅助合成路线设计。 DCS:分散控制系统。 6.分子模拟的方法中主要有四种:量子力学方法、分子力学方法、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子蒙特卡洛方法。 7.分子模拟法是用计算机以原子水平的分子模型来模拟分子的结构和行为,进而模拟分子系统的各种物理与化学性质。(定义)

8.分子模拟方法与高分子理论和材料设计的关系 第二章数值计算 方程求根 1.二分法 原则:保持新区间两端的函数值异号,对分n次得到第n个区间的长度为最初区间长度(x1-x0)的1/2n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取In的中点为方程的根,则误差小于1/2(n+1) (x1-x0),这种对分区间,不断缩小根的搜索范围的方法叫二分法。 此法简单、快速、不易丢根。 二分法求根原则(跳出条件): (1)函数f(x)的绝对值小于指定的e1; (2)最后的小区间的一半宽度小于指定的自变量容差e2。 二分法函数: V oid root(float a,float b,int*n,float fa,float fb,float e1,float e2,float rt[20]) { float a0,f0;a0=(a+b)/2;f0=f(a0); While((fabs(a-b)>e2)&&(f0>e1)) { if(f0*fa>0){a=a0;fa=f0;} If(f0*fb>0){b=a0;fb=f0} a0=(a+b)/2;f0=f(a0); } *n=*n+1;rt[*n]=a0; } 弦截法求根:不取区间的中点,而取AB与X轴的交点为根的估算值。 优点:比原来趋近根的速度快 2.迭代法 方法概述:二分法和弦截法实质上就是迭代法,在迭代的每一步都是利用两个初始的―x‖去求一个新的―x‖值,能否在迭代的每一步只用一个―x‖值去求新的―x‖呢?这就是一点迭代法,通常简称为迭代法。 3牛顿法 方法原理:将f(x)在x=x0附近按泰勒级数展开; f (x) = f (x0) + (x-x0) f′(x0) + !2)0 (2 x x f〞(x0) + …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3)含醛基物质(氧化)(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九年级化学第八章金属知识点总结

艰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一节 金属材料 ●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 金属的物理性质 ? 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 ? 导电性、导热性、熔点较高、有延展性、能够弯曲、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 金属之最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铁>铝>铜) ?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银>铜>金>铝) ?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 硬度最大的金属——铬 ?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 金属的分类 ● 金属的应用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 铜、铝——电线——导电性好、价格低廉 ? 钨——灯丝——熔点高 ? 铬——电镀——硬度大 ? 铁——菜刀、镰刀、锤子等 ? 汞——体温计液柱 ? 银——保温瓶内胆 ? 铝——“银粉”、锡箔纸 ●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是混合物。金属氧化物不是合金。 ● 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多种,而合金已达几千种。 ●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抗腐蚀性强。 ● 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 ...、—COOH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最新材料化学期末复习参考题

试卷总结材料化学 一、选择(每题2分) 1. 晶体的特性是(B ) (A)有确定的熔点,无各向异性;(B)有确定的熔点,有各向异性; (C)无确定的熔点,有各向异性;(D)无确定的熔点,无各向异性; 2. 在一般情况下,若金属的晶粒细,则(A )。 (A)金属的强度高,塑性好,韧性好。(B)金属的强度高,塑性好,韧性差。(C)金属的强度高,塑性差,韧性好。(D)金属的强度低,塑性好,韧性好。 3. 高温下从熔融的盐溶剂中生长晶体的方法称为( C )。 A、溶液法 B、水热法 C、溶剂法 D、熔体法 4. 根据晶体对称度的不同,可把晶体分成(D )大晶系。 A、32 B、14 C、11 D、7 5. 晶胞一定是一个:(C )。 A、八面体 B、六方柱体 C、平行六面体 D、正方体 6. 某晶体外型为正三棱柱,问该晶体属于( D )晶系 A. 立方 B. 三方 C. 四方 D.六方 7、从我国河南商遗址出土的司母戊鼎重8750N,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C )。 (A)石器(B)瓷器(C)青铜器(D)铁器 8、晶体中的位错是一种(B )。 (A)点缺陷(B)线缺陷(C)面缺陷(D)间隙原子 9. 工程材料一般可分为(D)等四大类。 (A)金属、陶瓷、塑料、复合材料(B)金属、陶瓷、塑料、非金属材料(C)钢、陶瓷、塑料、复合材料(D)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10.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C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11.美国《科学》杂志评出了2001年十大科技成就,名列榜首的是纳米电子学,其中美国的IBM公司科学家制造了第一批纳米碳管晶体管,发明了利用电子的波性来传递信息的“导线”,已知纳米材料是指微粒直径在1 nm~100 nm的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纳米碳管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化合物 B.纳米碳管的化学性质稳定 C.纳米碳管导电属于化学变化 D.纳米碳管的结构和性质与金刚石相同 12. 晶行沉淀陈化的目的是(C ) A沉淀完全

材料化学期末考试预测题

1:[论述题] 1-1、无机材料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1-2、无机材料化学主要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参考答案: 1-1、参考答案:无机材料化学是研究无机材料,主要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表征、性质和应用的一门学科。1-2、参考答案:无机材料化学主要研究:无机材料的制备原理、无机材料的成键本质和结构、无机材料的表征、无机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反应性能、无机材料的设计,这五个方面的问题。 2:[论述题] 1-3、材料科学与化学和物理学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1-3参考答案: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里,有化学、物理、相关理论和工程4个方面的内容。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化学方面的内容又分为高分子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等。无机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的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又可以是化学学科的一部分,呈明显的交叉、边缘学科的性质。材料科学和物理、化学、相关理论及工程学的关系。 1:[论述题]3-1-1、晶体结构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1-2、晶体具有哪些共性? 3-1-3、何谓非晶态金属材料的基本特征? 3-1-4、铁电体的概念是什么? 3-1-5、反铁电体的概念是什么? 3-1-6、正压电效应(压电效应)的概念是什么? 3-1-7、逆压电效应的概念是什么? 3-1-8、缺陷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1-9、缺陷化学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答案: 3-1-1参考答案:原子(或分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即存在长程有序。 3-1-2参考答案:由于具有周期性的空间点阵结构,晶体具有下列共同性质:均一性,即晶 体不同部位的宏观性质相同;各向异性,即晶体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自限性,即晶体能自发地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对称性,即晶体在某些特定方向上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具有固定熔点;内能最小。 性能上两大特点:固定的熔点,各向异性。 3-1-3参考答案:①非晶态形成能力对合金的依赖性;②结构的长程无序和短程有序性;③热力学的亚稳性 3-1-4参考答案:晶体中存在着自发极化,并且这种极化的方向能随着外界电场而改变,这样的晶体就称为铁电体。 3-1-5参考答案:有些晶体虽然也有自发极化,但顺电相相邻晶胞的自发极化方向相反而且相互平行,因此晶体总的自发极化宏观上仍为零,这种晶体称为反铁电体。 3-1-6参考答案:当某些晶体受到机械力作用时,在一定方向的表面上产生束缚电荷,且其电荷密度大小与所加应力大小呈线性关系,这种由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简称为压电效应。 3-1-7参考答案:当晶体在外电场激励下,在某些方向上产生应变,且应变和场强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这种由电效应转换为机械效应的现象,则称为逆压电效应。 3-1-8参考答案:缺陷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点缺陷,但不包括声子和激子。其研究内容涉及点缺陷的生成、点缺陷的平衡、点缺陷之间的反应、点缺陷的存在所引起的固体中载流子(电子和空穴)的变化、点缺陷对固体性质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固体中点缺陷的种类和浓度等。 3-1-9参考答案:缺陷化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固体中的化学反应,只有通过缺陷的运动。陶瓷材料在高温时能正常烧结的基本条件是:材料中要有一定的缺陷机构与缺陷浓度,以使许多传质过程能顺利进行。点缺陷对材料的性质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固体材料的导电性与缺陷关系极大。可以说,缺陷化学及其相关的能带理论,是无机材料化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正如West所说:"在固态科学中,晶体缺陷的研究是一个活跃和迅速发展的领域。” 2:[论述题]3-2-1、何谓非化学计量缺陷? 3-2-2、何谓弗仑克尔缺陷? 3-2-3、何谓肖特基缺陷?

材料化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材料的基本概念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材料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全过程。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与先导。 材料,尤其是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业水平。 材料特别是新材料与社会现代化及现代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新材料对提高人民生活,增加国家安全,提高工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新材料的发展十分重要。 材料是一切科学技术的物质基础,而各种材料的起点主要来源于材料的化学制备和化学改性。 2、什么是材料科学工程 具有物理学、化学、冶金学、金属学、陶瓷学、计算数学等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特点,并且具有鲜明的工程性。 3、什么是材料化学 材料化学在研究开发新材料中的作用,就是用化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功能分子以及由功能分子构筑的材料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使人们能够设计新型材料,提供的各种化学合成反应和方法使人们可以获得具有所设计结构的材料。 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方法,合成新物质和新材料,通过化学反应实现各组分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的相互转换过程。涉及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 材料化学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材料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性质。是材料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 4、材料的分类 (1)按照材料的使用性能:可分为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两类 结构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是力学性能; 功能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是光、电、磁、热、声等功能性能。 (2)以材料所含的化学物质的不同将材料分为四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由此三类材料相互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第二章 1、原子结合---键合 两种主要类型的原子键:一次键和二次键。 (1)一次键的三个主要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一次键都涉及电子的转移,或者是电子的共用。)一次键通常比二次键强一个数量级以上。 ①金属键: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组成的晶体格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 ②离子键:包含正电性和负电性两种元素的化合物最通常的键类型为离子键。阴阳离子的电子云通常都是球形对称的,故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③共价键:由两个原子共有最外层电子的键合,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的饱和电子层。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2)二次键:范德华键(二次键既不涉及电子的转移,也不涉及电子的共用。) 以弱静电吸引的方式使分子或原子团连接在一起的,比前3种键合力要弱得多。包含色散效应、分子极化、氢键。 ①色散效应:对称的分子和惰性气体原子,由于电子运动的结果,有时分子或原子的内部会发生电子的偏离而引起瞬时的极化,形成诱导瞬间电偶极子,就会产生很弱的吸引力,这样的吸引力在其它力不存在时能使分子间产生结合。 ②分子极化:原子、离子及分子的电荷并不是固定在一定部位上,它们在相互靠近时,电荷会发生偏移,形成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全)

催化剂 加热、加压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官能团的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化学键。 2、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 官能团:无 ;通式:C n H 2n +2;代表物:CH 4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 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物理性质:1.常温下,它们的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且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均为无色。 一般地,C1~C4气态,C5~C16液态,C17以上固态。 2.它们的熔沸点由低到高。 3.烷烃的密度由小到大,但都小于1g/cm^3,即都小于水的密度。 4.烷烃都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D) 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 ②燃烧 ③热裂解 C 16H 34 C 8H 18 + C 8H 16 ④烃类燃烧通式: O H 2 CO O )4(H C 222y x y x t x +++????→?点燃 ⑤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通式: O H 2 CO O )24(O H C 222y x z y x z y x +-+ +????→?点燃 E) 实验室制法:甲烷:3423CH COONa NaOH CH Na CO +→↑+ 注:1.醋酸钠:碱石灰=1:3 2.固固加热 3.无水(不能用NaAc 晶体) 4.CaO :吸水、稀释NaOH 、不是催化剂 (2)烯烃: A) 官能团: ;通式:C n H 2n (n ≥2);代表物:H 2C=CH 2 CH 4 + Cl 2CH 3Cl + HCl 光 CH 3Cl + Cl 2CH 2Cl 2 + HCl 光 CH 4 + 2O 2 CO 2 + 2H 2O 点燃 CH 4 C + 2H 2 高温 隔绝空气 C=C 原子:—X 原子团(基):—OH 、—CHO (醛基)、—COOH (羧基)、C 6H 5— 等 化学键: 、 —C ≡C — C=C 官能团 CaO △

高分子材料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只是分享

第一章水溶性高分子 水溶性高分子的性能:水溶性;2.增黏性;3.成膜性;4.表面活性剂功能;5.絮凝功能;6.粘接作用。 造纸行业中的水溶性高分子:(1)聚丙烯酰胺:1)分子量小于100万:主要用于纸浆分散剂;2)分子量在100万和500万之间:主要用于纸张增强剂;3)分子量大于500万:造纸废水絮凝剂(超高分子量);(2)聚氧化乙烯:用作纸浆长纤维分散剂,用作餐巾纸、手帕纸、茶叶袋滤纸,湿强度很高;(3)聚乙烯醇:强粘结力和成膜性;用作涂布纸的颜料粘合剂;纸张施胶剂;纸张再湿性粘合剂。 日用品、化妆品行业中的水溶性高分子:对乳化或悬浮状态的分散体系起稳定作用,另外具有增稠、成膜、粘合、保湿功能等。 壳聚糖: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成膜性;显著的美白效果;修饰皮肤及刺激细胞再生的功能水处理行业中的水溶性高分子:(1)聚天冬氨酸(掌握其一):1)以天冬氨酸为原料:(方程式);2)以马来酸酐为原料:(方程式);特点:生物降解性好;可用于高热和高钙水。1996年Donlar公司获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2)聚环氧琥珀酸(方程式)特点:无磷、无氮,不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第二章、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性能要求:(1)结构要求:1)其骨架或载体是交联聚合物,2)聚合物链上含有可以离子化的功能基。(2)性能要求:a、一定的机械强度;b、高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渗透稳定性;c、足够的亲水性;d、高的比表面积和交换容量;e、合适的粒径分布。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1)按照树脂的孔结构可以分为凝胶型(不含不参与聚合反应的其它物质,透明)和大孔型(含有不参与聚合反应物质,不透明)。(2)根据所交换离子的类型:阳离子交换树脂(-SO3H);阴离子交换树脂(-N+R3Cl-);两性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1)聚苯乙烯型:(方程式)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高价离子,大半径离子优先 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a. 钠型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10%NaCl溶液再生;b. OH型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则用4%NaOH溶液再生。 离子交换树脂在水处理中的用:(1)水的软化;(2)水的脱盐。 第三章、高吸液树脂 淀粉接枝聚丙烯腈(丙烯酸) 改性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特点:优点:1)原料来源丰富,2)产品吸水倍率较高,通常都在千倍以上。缺点:1)吸水后凝胶强度低,2)保水性差,3)易受细菌等微生物分解而失去吸水、保水作用。 纤维素类高吸水性树脂的特点:优点:1)原料来源丰富,2)吸水后凝胶强度高。缺点:1)吸水能力比较低,2)易受细菌等微生物分解而失去吸水、保水作用。 壳聚糖类:壳聚糖类高吸水树脂具有好的耐霉变性。 聚丙烯酸型高吸水树脂:(1)丙烯酸直接聚合法:由于强烈的氢键作用,体系粘度大,自动加速效应明显,反应较难控制。(2)聚丙烯腈水解法:可用于废腈纶丝的回收利用,来制备高吸水纤维。(3)聚丙烯酸酯水解法:丙烯酸酯品种多样,反应易控制 聚乙烯醇型高吸水树脂:初期吸水速度较快,耐热性和保水性都较好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制:亲水作用(亲水性基团);渗透压作用(可离子化基团);束缚作用(高分子网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