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异化与归化在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1 9 9 5 年, 美 籍意 大利 学者 劳伦斯 ・ 韦努 蒂 ( L a w r e n c e
V e n u t i ) 提 出 了 归化 ( d o me s t i c a t i o n ) 与异化 ( l a i 6 n a t i o n ) 之 说, 将有关直译与意译 的争辩 转 向了对于归 化与异化 的思 考。从 文化 的差异 与渗 透来看待 翻译 的归化 与异 化 问题 , 不仅 仅把翻译 看作 不 同语 言的转换 , 而是把 它看作 不同文 化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间的相 通、 相似性 , 这是 翻译 中采 取归化法 的依据 。 1 异化与归化 的特点和作用 翻译 中的归化与异化 , 是针对 两种语 言和文 化 的相 异
文化形象取而代之 。 归化 翻译 法的 目的在 于向读者传递原作 的基本精神和 语义 内容 , 不在于语言形 式或个别 细节 的再 现 。它 三秦 ” 和“ 五津 ” 两 个文化 专属 名词 , 简单易懂 。译文 2采用的是异化策略 , 虽保 留了原文 的特色 , 但对于外 国读 者来说 比较晦涩难 懂。以上 的例子 表 明, 古诗法译 中异化和 同化两种策略可 以交替使用 , 从而
d u m o n d e , u n h o m me a u c o e u r b t e s s 6 . ” 这篇译 文采用了异化 的策 略 , 尽量保 留了原文文风 , 最大限度地再 现了汉诗的语 言特征 , 全诗基本上与原诗词 序相 同 , 保 留了原有 的意象 , 读 者通过联想可 以推测 出其 中的含 义。《 送 杜少府之 任蜀 州》 中“ 城 阙辅三秦 , 风 烟望五 津。 ” 译文 1 “ T u p a r s p o u r l e
使译文易懂 , 同时又尽量保持原诗文文化上的特点 。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摘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互相补充的翻译方法,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本文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辩证统一引言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意译和直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本文认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能很好地传达原语寓意和精神,异化能很好地保留原语文化和形象,二者各具特色,各有用途。
本文就英汉翻译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进行粗略探讨,旨在说明英汉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译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处理方法,根据具体语境把握分寸,灵活运用。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归化和异化是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意译和直译概念的延伸,是两种相异的翻译策略。
归化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何处去”的原则,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
异化论强调“何处来”,认为翻译就是传播陌生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作品中应有原语文化的风格。
归化追求最大程度的等效,而异化则追求最大程度的等值。
因此,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具有不同的社会语用价值和文化构形特征。
1、归化翻译所谓归化翻译就是改变原文的诸多特征,以读者习惯的思维方式表达原文的内容,让作者向译文读者靠近,意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情调”取悦译文读者。
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摘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学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本文认为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或异化翻译法,如果以传播文化的共性为主,则相应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如果以传播文化的个性为主,则相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翻译归化异化文化差异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刘英凯通过列举归化的种种弊端及其表现,大力倡导移植法,认为异化应在翻译中占主导地位。
这是他率先对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的挑战。
10年之后,许钧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起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从而使中国译坛归化和异化的对话进入高潮阶段。
在西方,归化和异化的交锋之火也从未熄灭。
Today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翻译理论体系。
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在1995年出版《译者的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从文化、文学和政治的高度,力倡异化式或阻抗式翻译,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孰是孰非,至今尚未定论。
笔者认为,作为翻译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译者,不同读者,不同文本以及不同文本承载的文化信息来灵活运用。
一、翻译的归化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
”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
文化的共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不同语言的表达有相似之处,即语义的对应。
例如,西方戏剧里长着翅膀的天使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舞风飘带的飞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令英国人发出“He is as wise as Solomon(Solomon 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的赞叹。
浅谈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理等方 面的著作 。其 中代表 的有徐光启 和利 玛窦合译 的《 测量法 义》 , 是一部著名 的关 于陆地测量方 面的数学著作 。而第三次 翻译 高潮 出现在“ 五 四时期“ 之后 的西学 翻译 即“ 欧化 ” 主张 , 中 国翻译
界出现异化与归化同时并存 的现象 。欧化之 风的先锋人 物鲁 迅 , 生活在不 同背景下 的人们 , 不论是 中国人还 是外 国人 , 因为所 提 出了“ 翻译必须有异 国情调 , 就是所谓 洋气 ” 。但 无论是 归化还 . 处文化 背景不 同以及接受 的文 化教育不 同 , 他们对 事物 的看法 和 是异 化 , 其 目的都是为 了实现交际 的畅通与文化 的交流 。 感觉不尽相 同。对于 中国的风俗习惯 , 或者是 中国的事 物 , 中国人 二、 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 因素 看就 明白 , 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想法 , 或者 因个人的情感积 累 以
会科学等 , 各以特殊的方式 , 从不 同侧面反映现实 的社会生活 。 意识形态对于译者 的影 响是不言而喻 的。意识形态对 于译 者 的翻译策略 的选择有 深刻 的影 响。对于好 的译者 , 应该 具备 的能
力不仅 是对于两种语 言 的掌握 有多深 , 更应该是对 于两种完全 不 同的文化 的了解有多 透彻 。不仅如 此 , 对 于两种 文化之 间 的跨 文 化 的交 际能力 、 熟悉各各 国各地区民族 文化 的特 点及 不同 , 以便 完 善译者 自己译 出的作 品。 三、 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既然作为一种文 化交流 的手段 , 就有责任 让译 文读者 了 解外 国的文化, 领略外 国的风情 。每一 部原作 都带有其 民族文 化 的印记, 译本将原作 民族 的生 活环境 以及他们 对世界 的价值观 介 绍给译入语读者, 能够增进不 同文化背景 的人 民之间 的相互 了解 。 但是归化与异化 , 对 于跨 文化 交际哪一 种翻译 策略更 适合呢?
文化因素影响下的翻译归化和异化

键。 1 9 9 5年 , 美国翻译家劳伦斯 ・ 韦努蒂 ( L a w r e n c e V e n u t i ) 在 其著作《 译者的隐身》 中首 次 提 出 异 化 与 归 化 的概 念 , 二 者 被
文 化 根 植 于 语 言 的 方 方 面 面 . 由于 中西 方 国家 不 同 的 社 为 : “ 翻 译 是 用 一 种 语 言 把另 种 语 言在 内容 与 形 式 不 可 分 割 的 会 文 化 背 景 导 致 了 跨 文 化 交 流 的 种 种 障 碍 .使 得 两 种 语 言 很 统 一 中业 已表 达 出 来 的 东西 准 确 而 完 整 地 表 达 出来 ” 以 上 对
程中 . 应 根据 具 体 情 况 将 两 种 策 略 结 合 起 来 . 灵活运用 , 最 终 言 、 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促 进不 同 文 化 间 的交 流
一
、
文 化 和 翻 译
“ 翻译作为一种 语言行为 . 与文化密不 可分 . 因 为 翻 译 的 过 程 实 际 上 也 是 将 一 种 文 化 背 景 下 的语 言 信 息 转 换 成 另 一 种 文化 背 景 下 的语 言 信 息 的 过 程 ( 金惠康 , 2 0 0 4 : 8 9 ) 。 ” 在 翻 译 过
2 . 文化和翻译的关 系
翻译不仅是一 种语言活动 , 更是一种文 化活动 。 换 言之 .
翻 译 活 动 不仅 是 两 种 语 言 间简 单 的形 式 转 换 .更是 两种 语 言
是原 语 作 者 . 译 者 以 及 目的语 读 者 之 间 的跨 文 化 交 际 行 为 。 翻 翻译 活 动 实现 文 化 的交 流 是 最 终 的 目的 中 西 方文 化 的共 同 繁荣 很 大程 度 上 得 益 于 翻 译 .而 文 化 的 传 播 又促 进 了世 界 语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妥善处理文化因素,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分析这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简要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明确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接着,本文将详细阐述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分析这两种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局限。
本文将提出在跨文化翻译中应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策略,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异化与归化的定义与特点在跨文化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定义和特点。
异化翻译,顾名思义,倾向于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直接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种策略强调源语言文化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异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源语言文化的尊重和保留,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拓宽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与异化翻译不同,归化翻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习惯。
归化翻译倾向于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所熟悉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这种策略强调目标语言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旨在使源语言作品在目标语言文化中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目标语言读者的考虑和适应,使得读者能够更顺畅地阅读和理解译文,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从译者的文化取向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沟 通 和移 植 。 翻译 既涉 及 两 种语 言 , 涉 及两 种 文 化 。 红 楼 梦 》 形 容 人 的 美丽 善 良 和可 爱 ; 采 用 的 是 归 化 的 翻 译 方 法 . 少 了 更 脚《 霍 减 作 为 我 国四 大 古 典 名 著 之 一 . 藏 了 中 国封 建 社 会 政 治体 制 、 蕴 家 语 读 者 的理 解 负 担 庭伦理 、 育、 教 宗教 、 习俗等方面 的传统文化 . 堪称 中国封建社会 ( ) 理 道 德 称 谓词 翻 译 二 伦 的缩 影 。其 中 , 氏夫 妇 ( 宪 益 、 乃 迭 ) 本 A D em o e 杨 杨 戴 译 ra f d R 任何 一 个 民族 都 有 自己 的 称谓 系统 。 同 的文 化 背 景 造 成 了 不 Mas n和 英 国译 者 霍 克 斯 T eSoyo eSoe是 两 部 成 功 的 ni o h t fh t r t n 译作 . 而两 位 译 者 在 其 文 化 背 景 、 伦理 道 德 观 、 值 观 、 长 环 境 价 生 和 意 识 形 态 等 方 面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文 化 内 容 翻 译 上 也 采 取 了不 同 的处 理 方 法 .因 此从 文 化 角 度 对 其 翻 译 策 略 进 行 比较 具 有 深 刻的意义。 归 化 与 异 化翻 译 策 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 韦努 狄 19 9 5年在《 译者 的隐身 : 一 部 翻译 史 》 书 中讨 论 了归 化 和异 化 两 种 翻译 策 略 。 主 张 文 学 一 他 翻译 不 应 以消 除 异 族 特 征 为 目标 .而 应 在 目标 文 本 中设 法 把 文 化 差 异 表 现 出来 . 认 为 把 异 族 的东 西 归 化 为 我 族 的东 西 。 是 他 这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分析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让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它们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归化策略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强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展现原文的异域风情。
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本文首先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顾名思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使得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这种翻译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减少译文中的异质性,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在归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中的对等词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异域元素,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这样做的好处是,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会感到过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是能够顺畅地理解并接受译文所传达的信息。
然而,归化翻译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翻译者过于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可能会导致原文中的某些文化特色或异域风情在译文中被淡化或丢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得原文中的文化价值在译文中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把握好度,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又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