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及实现步骤
这些算法所产生的结果均是确定性的。 这些传统的插值算法,仅考虑到观测点与 待估点之间的距离,而没有考虑到空间位 置之间的相互关联,既地质规律所造成的 储层参数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应用效果不 尽人意。这个时期,开创了用数学方法解 决地质问题的先河。
3.2 地质建模的发展时期:克里金
(地质统计学克里金估值方法)
如地层压力、温度、饱和度、孔隙度等。
有时甚至稳定沉积体如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席状砂的
渗透率分布也是可用的。
三、建立参数模型技术
确定性建模方法(Deterministic Modeling)
开发地震反演:
用地震属性(振幅、波阻抗等)与岩心(测井)孔 隙度建立关系,反演孔隙度。再用孔隙度推渗透率 ——已在普遍应用。只要应用时要对其不确定性程 度心中有数。
最重要的是新测井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成像测井; 过套管测井; 随钻测井。
(二) 、建立层模型技术
目的:
建立储集体格架:把每口井中的每个地质单 元通过井间等时对比联接起来——把多个一维柱 状剖面构筑成三维地质体,建成储集体的空间格 架。
关键点:
正确地进行小单元的等时对比,即要实现单 个砂层的正确对比。可对比单元愈小,建立的储 集体格架愈细。对于陆相沉积难度更大。
随机建模方法。该方法应用了随机几何学中点过程理论。 点过程提供各种模型来研究点的不规则空间分布。这些点在空间上
的分布可以是完全独立的(如泊松点过程),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或排 斥的(如吉布斯点过程)。示性点过程则是一种特殊的点过程。
一个点过程,对其上赋予一个特征值(或称为一个属性、或示性) 时,就称为示性点过程。该方法在模拟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是十分有用的, 它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点过程理论先产生这些物体的中心点在空间上的 分布,然后再将物体性质(如物体的几何形态、大小、方向等)标注于 各点上,即通过随机模拟产生这些空间点的属性,并与已知的条件信息 进行匹配。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

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

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

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

储层建模文献综述

储层建模文献综述

摘要针时我国以河流~三角洲相砂体为主的储层特点,本文提出了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即综合各种途径取得的信息,对储层内井点之间、之外砂体的形态及其参数作出一定精度的预测估值。

另外,本文还对储层随机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各种模拟方法在储层表征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主丧、介绍了模拟退火方法、并且总结出随机建模的一般方法。

引言随着技术的发展,地质科学正经历着由定性描述向定;重建模、由观察向预测的方向发展。

储层表征技术(Reservoir Characteri za tion ) 正是顺应这一潮流而生,{l诸层表征的最终结果是建立储层三维定量地质模型,而储层, 随机建模技术(St ochastic R eservoir modeling) 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它的目标是将各种资料通过某种手段统一在一个定量模型中,这个定量模型不但与所有资料相一致,而且也包含所有资料所反映出的储层分布的空间结构信息,最终结果以易于展示、更改和运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在计算机中,这是目前储层建模的趋势。

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试井、地震、地质等各种资料.它不仅可以解决沉积相空间分布和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裂缝和断层的空间分布和方位问题。

目前,储层建模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确定型建模,即根据各井的测井资料进行多井解释,井问则主要依靠地震信息来描述,这样井间的每一个点都有确定的数值,用这样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即为确定型模型。

由于地震分辨率所限,该方法只能用于勘探早期。

另一类是随机建模,建立预测模型,即综合各种方法取得的信息,主要依靠沉积学的方法加上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井点之间、之外参数作出一定精度的细致的预测估计,故称为预测模型。

随机建模的具体方法有较传统的克立金法、蒙特卡洛法以及现在流行的分形法、神经网络法、遗传法、模拟退火法等几寸和1’1算法.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具有三大优点:一是可以实现油气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定量表征和刻i 层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二是可以定量研究住在层的不确定性(虽然储层在本质上是确定的,客观上是唯一的,但由于储层的复杂性和信息的有限性,I主|而造成描述上的不确定性.);三是便于把各种来源的信息和资料综合到一个统一的定量模型之中。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具体运用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具体运用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具体运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近年来在地质科学领域迅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对地质体的形态、结构、物质组成等进行数字化描述,为地质研究提供了更加直观、精确和高效的方法。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存在的问题**1. 数据获取困难:地质数据通常来源于各种不同的勘探手段,如地震、钻探、测井等,这些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往往存在不连续性,给建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模型精度问题:由于地质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数据质量、建模方法、计算精度等,导致模型精度难以保证。

3. 模型应用范围有限:目前,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主要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能源领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尚不广泛,需要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

4. 技术成本较高: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需要依托高端计算机和软件,投资成本较高,且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使用成本也相对较高。

**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具体运用**1. 石油天然气勘探: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用于油藏描述和预测,提高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效率。

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油藏的形态、构造、储层物性等特征,为油田开发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2. 地质灾害防治: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用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灾害损失。

3. 水资源管理: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储存情况,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环境监测与评价: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评价,了解环境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情况,为环保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保护。

5. 矿产资源开发: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效率。

综上所述,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在地质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小, 一般 在几 米至 几十米 范 围内 , 在地 震剖 面上 主要
在确定性储层参数建模中,主要应用插值方法 对空 间上 每个 网格 赋 以储层 参数值 ( L 孑 隙度 、 透率 渗 或含油饱和度 ) 由于传统的数理统计学插值方法只 。 考虑观测点与待估点之间的距离 ,而不考虑地质规 律所造 成 的储 层 参数在 空问上 的相关 I 生,因此插 值 精度很低。为了提高对储层参数的估值精度 , 广泛应 用 克里 金方法 来进 行井 间插值 ,其核 心是根 据待 估 点周 围的若 干 已知信息 ,应用 变差 函数对 待估点 的
求 , 可 进 行初 步 的 井 间预 测 . 预 测 精 度 有 待 于进 一步 提 高 。简 要介 绍 了各 种建 模 方 并 但
法 研 究 现 状 . 析 了 已有 算 法 中亟 需 改进 的 问题 , 分 并从 建 模 算法 的 改进 、 型模 型 的 丰 原 富 、 震 信 息 的 整合 以及 加 强 地 质 约 束 等方 面 论 述 了储 层地 质建 模 的 发 展 前景 。 地 关键词 储 集层 : 质 建模 : 地 随机 模 拟 ; 质 统 计 学 地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El T 9
吴胜 和
16 年生 , 93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18 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 96 获硕士学
吴胜 和
位; 9 8 19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 ( 北京 ) 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 、 , 油藏描述及 j维地质建 模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通讯地址 : 12 4 北京市 昌平 区中国石油大学资源 与信息学 院;电话 : 029
井点 )出发 ,推测 出点 问 ( 井问 )确定 的 、唯 一 如 的储层参 数 。确定 性建模 方法 主要有储 层地 震学方 法 、储 层 沉 积 学 方法 及 地 质 统 计 学 克 里 金插 值 方 法 ,三 者可单 独使 用 ,亦 可结合 使用 …。 1. 储层 地震学 方法 .1 1 储层 地震 学主要 是应 用地震 资料 研究储 层 的几 何 形态 、岩性 及储 层参数 的分 布 。研 究厚度 相对 较

储层地质建模综述

储层地质建模综述

储层地质建模综述【摘要】随着油气田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储层研究过程中建立三维定量地质模型通过对地层格架、沉积微相、骨架砂体、物性参数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研究,借助PETREL等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来反映储层地质属性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储层油藏地质建模储层建模方法是在地质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预测空间变量分布的方法,用于油气描述和油气分布预测的复合学科理论和方法体系。

它是集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地质理论,数学地质、地质统计学和油层物理学等方法为一体的,最大限度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油气藏及内部结构精细解剖,揭示油气分布规律,表征地下地质特征和各种油藏参数三维空间分布,建立能描述油气分布状况和流动特征的、地质的、岩石物理的、成岩的、构造的、流体及工程等意义的油气参数地质模型[4]。

在实际建模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完整的地质模型必须根据具体的地质情况,在一定的建模策略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建模工具,采用合理的建模方法建立尽可能符合地下是实际的地质模型,最终建立的地质模型是否可靠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模型的优选和验证。

1 地质建模的步骤1.1 基础储层地质研究及数据集成统计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为重要依据通过对研究区域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标准储层建模数据格式,然后对数据匹配关系进行检查和修改,利用研究区丰富的井资料,提取能够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统计特征,作为建模对象和地质约束条件。

1.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方法分为确定性建模、随机建模。

确定性建模是从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出发,推测井间未知区域并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论;随机建模是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对井间未知区域给出多种可能的预测结果。

油气田开发的实践证明以变差函数理论为核心,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研究空间变量分布的随机建模将成为储层建模的主要建模方法。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一、引言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数据测量,测量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这些数据误差会给油气地质储层建模带来直接的影响。

另外得到确定性的地质变量空间变量模型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引用到概率论方法来完善数据建模。

举例来说对于储层中流体的流动而言就需要结合微分方程系数等参数来进行探讨。

在利用传统方法的建模过程中正常情况下都会使用内插方法得到储层参数但同时也会对流动方程造成影响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因此在油气地质储层建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条件来对数据模型进行调整并筛选合理的模型来进行构建让油气产量预测可靠性得到保障。

二、多点地质统计学与训练图像基于变差函数的传统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是目前储层非均质性模拟的常用方法。

然而,变差函数只能建立空间两点之间的相关性,难于描述具有复杂空间结构和几何形态的地质体的连续性和变异性。

针对这一问题,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应运而生。

该方法着重表达空间中多点之间的相关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地质统计学在描述空间形态较复杂的地质体方面的不足。

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基本工具是训练图像,其地位相当于传统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

对于沉积相建模而言,训练图像相当于定量的相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包含有相接触关系的数字化先验地质模型,其中包含的相接触关系是建模者认为一定存在于实际储层中的。

三、地质概念模型转换成图像训练地质工作人员擅于根据自己的.先验认识、专业知识或现有的类比数据库来建立储层的概念模型。

当地质工作人员认为某些特定的概念模型可以反映实际储层的沉积微相接触关系时,这些概念模型就可以转换或直接作为训练图像来使用。

利用训练图像整合先验地质认识,并在储层建模过程中引导井间相的预测,是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的一个突破性贡献。

可以将训练图像看作是一个显示空间中相分布模式的定量且直观的先验模型。

地质解释成果图、遥感数据或手绘草图都可以作为训练图像或建立训练图像的要素来使用。

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研究与优化

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研究与优化

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研究与优化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探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主要是利用地下岩石的属性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来获取地下结构和物质分布的信息。

在地震勘探中,地质模型构建是实现高精度成像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就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研究与优化进行探讨。

一、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是指以地震波勘探数据和地质资料为基础,通过建立地质模型来反演地下岩石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从而获得高精度的成像结果。

建立地质模型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基于物理模型的反演和基于数学模型的反演。

其中,基于物理模型的反演依赖于岩石地球物理特性的实验测量数据和实际地质样品,在此基础上通过逆向求解,建立地质模型。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逼真地反映地质构造和物性分布,因此尤其适用于地球物理参数分布较复杂、变化较快的场合,例如断层区域等。

而基于数学模型的反演则是以数学模型作为基础,从勘探数据本身入手,利用各种优化算法,反演出地质模型。

相对于基于物理模型的反演,基于数学模型的反演更加简便、快捷,但对勘探数据质量的要求较高。

在实际应用中,地震勘探中的地质模型构建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阶段联合作业的综合技术。

因此,在实际应用地震勘探技术时,对储层勘探、地层地貌分析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分析,是确保地质模型构建的关键。

二、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地震勘探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勘探领域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地震勘探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地震勘探中存在解释和建模不一致的问题。

在地震图像分析中,地震分析师往往需要对勘探数据进行重新解释,以直观地呈现地下结构,但是这种解释方式并不总能与建立的地质模型一致。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地震数据的平滑处理等原因导致的,但却会对勘探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其次,当前的反演方法存在计算负担大、不适用于大规模建模等问题。

目前,基于物理模型的反演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模拟,计算量十分庞大,反演结果也需要经过多次验证和修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随机模拟中空间赋值的方式, 可以把随机 建模方法分为两大类: 基于目标的方法和基于象元 的方法。表 1 为综合考虑模型和算法的随机模拟方 法的分类( 表 1) 。
随机模型
序贯模拟
表 1 随机模拟方法分类 算法及模型
误差模拟
概率场模拟
优化算法
模型性质
基于目标的 随机模型
示性点过程 过程模拟
模拟退火
1.1.3 克里金插值方法
在确定性储层参数建模中, 主要应用插值方法 对空间上每个网格赋以储层参数值( 孔隙度、渗透率 或含油饱和度) 。由于传统的数理统计学插值方法只 考虑观测点与待估点之间的距离, 而不考虑地质规 律所造成的储层参数在空间上的相关性, 因此插值 精度很低。为了提高对储层参数的估值精度, 广泛应 用克里金方法来进行井间插值, 其核心是根据待估 点周围的若干已知信息, 应用变差函数对待估点的 未知值作出 “最优”( 即估计方差最小) 、“无偏” ( 即估计值的均值与观测值的均值相同) 的估计。相 应的克里金方法已有很多论述[ 2] , 本文从略。
离散 离散
基于象元的 随机模型
高斯域 截断高斯域
指示模拟 分形随机域
序贯高斯模拟 序贯指示模拟
转向带模拟 分形模拟
概率场高斯模拟 概率场指示模拟
( 模拟退火可用作后处理) ( 模拟退火可用作后处理) ( 模拟退火可用作后处理)
连续 离散 离散 / 连续 连续
马尔柯夫随机域
马尔柯夫模拟
离散 / 连续
多点统计
1.2 随机建模
由于地质的复杂性及资料的不完备性, 储层预 测与建模中总是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为了评价储 层预测中的不确定性, 人们广泛应用了随机建模技 术。所谓随机建模, 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 以随 机函数为理论, 应用随机模拟方法, 产生可选的、等 可能的储层模型的方法[ 3] 。通过对多个等可能随机 储层模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以满足油田勘探 开发决策在一定风险范围的正确性的需要, 这是与 确定性建模方法的重要差别。
基于目标的模拟方法具有其独有的优点: 使用 灵活, 一些先验的地质知识可容易地作为条件信息 加入到模型中去, 如各种相百分比、砂体宽厚比、各 种相空间分布规律等, 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综合地 质家的认识。但是, 基于目标的模拟方法要求很强 的先验地质知识, 因此, 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这一 先验地质知识并有效地整合到模型中去, 是提高建 模精度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 TE19
文献标识码: A
吴胜和 1963 年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1986 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获硕士学
位; 1998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 北京) , 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油藏描述及三维地质建 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讯地址: 102249 北京市昌平区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电话: ( 010) 89733324
储层地质建模属于地质、数学与计算机等多学科 结合的学科方向。建模内涵包括两大方面, 其一为储 层地质特征的计算机图形显示, 属于计算机图形学的 范畴, 这一学科的发展已基本满足三维地质建模的图
形显示需要, 如储层格架、储层相与岩石物理参数分 布的三维图形显示 ( 目前已有的商业软件均可达到 这一目的) ; 其二为井间储层特征的预测, 即应用已 有信息预测储层特征的三维分布, 这就要求相应的 建模方法, 它决定着所建立的模型是否符合地下地 质实际, 亦即建模精度。从这一角度来说, 目前已 有的建模方法和软件尚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
1 建模方法概述
从本质上讲, 储层地质建模是从三维的角度对 储层进行定量的研究, 其核心是对井间储层进行多 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的预测[ 1] 。 在给定资料前提下, 井间储层预测有两种途径, 相 应地也就有两种建模途径, 即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 模 。确 定 性 建 模 是 对 井 间 未 知 区 给 出 确 定 性 的 预 测 结果, 而随机建模则是对井间未知区应用随机模拟 方法给出 多 个“ 可 选 ”的 、“ 等 可 能 ”的 预 测 结 果 。
多点统计模拟
离散
1.2.1 基于目标的随机建模方法 基于目标的方法, 是通过对目标几何形态( 如
长、宽、厚及其之间定量关系) 的研究, 在建模过程
中直接产生目标体。通过定义目标的不同几何形状 参数以及各个参数之间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上的关 系, 可以真实再现储层的三维形态。该方法包括两
吴胜和等: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55
类, 分别为基于目标体结果的方法和基于目标体形 成过程的方法。 ( 1) 基于目标体结果的方法
早期的基于目标体结果的方法主要采用了布 尔模型, 如 Matheron[ 4] 认为概率模型符 合 泊 松 点 过 程, 即认为目标中心点位置符合齐次泊松点过程 ( homogeneous Poisson process) 。 随 后 , Chessa 等[ 5] 对齐次泊松点过程提出了改进措施, 即在无井区模 拟采用非齐次的泊松点过程, 从而满足了井间与井 点分布具有差异的要求; 为了表征不同储层成因单 元的相互关系, 又提出了采用 Gibbs 点过程来描述 砂体间相互关系。另在目标形态再现方面, Syversvee[ 6] 给 出 了 再 现 泥 岩 顶 底 曲 线 特 征 的 算 法 并对多井钻遇同一目标进行了考虑, 通过引入泥岩 配置参数, 描述泥岩为多口井钻遇情况, 从而再现 多 井 钻 遇 同 一 目 标 的 问 题 。Deutsch 等[ 7- 8] 提 出 了 基于目标的层次模型( Fluvsim) 。在该方法中, 使用 基 于 目 标 的 模 拟 方 法 模 拟 了 河 道 、溢 岸 、决 口 扇 及 泛滥平原等四种相的联合分布。
1.1.2 储层沉积学方法
储层沉积学方法主要用于建立储层相模型。建 模的主要过程是科学地井间砂体对比。应用层序地 层学原理, 识别并对比反映基准面高频变化的关键 面( 如洪泛面、海侵冲刷面等) 或高频基准面转换旋 回, 为砂体对比提供等时地层框架。然后, 在沉积模 式指导下,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甚至地震资料进行砂 体对比分析与建模。
截断高斯随机域属于离散随机模型, 其基本模 拟思路是通过一系列门槛值截断规则网格中的三维 连续变量而建立物体的三维分布。其中, 连续变量 ( 如粒度中值) 首先转换成高斯分布( 正态分布) , 然后通过变差函数模型, 应用任一连续高斯域模拟 方法建立三维连续变量的分布。另外, 通过对离散物 体( 如不同沉积相) 编码并进行高斯域模拟, 亦可得 到三维离散变量的分布。这一方法适合于相带呈排 序分布的沉积相模拟, 如三角洲( 平原、前缘和前三 角洲) 、呈同心分布的湖相( 滨湖、浅湖、深湖) 、滨 面相( 上滨、中滨、下滨) 的随机模拟。
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 储层研究转 向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为目标, 这是储 层 研 究 向 更 高 阶 段 发 展 的 体 现 。进 行 科 学 的 油 藏 评 价 、油 藏 开 发 管 理 以 及 三 维 油 藏 模 拟 均 要 求 三 维 储 层地质模型, 即表征储层地质特征三维变化与分布 的 数 字 化 模 型 。这 一 模 型 具 有 常 规 二 维 储 层 地 质 图 件无可比拟的优点[ 1]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储层 地质建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发展了很多建模方 法, 并开发了不少建模软件, 如国内目前应用较多 的 RMS、Petrel、Gocad 等商业化软件。这些建模软 件均可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 并在油藏评价、油 藏开发管理及剩余油分布预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好 的应用效果。
56
中经常应用序贯模拟, 即为序贯高斯模拟, 多用于 连 续 变 量 的 模 拟 。序 贯 高 斯 模 拟 过 程 是 从 一 个 象 元 到另一个象元序贯进行, 而且用于计算某象元 ccdf 的条件数据除原始数据外, 还考虑已模拟过的所有 数据。 从 ccdf 中 随 机 地 提 取 分 位 数 便 可 得 到 模 拟 实现。
Jones[ 9- 10] 提 出 了 基 于 流 线 分 布 建 立 河 流 相 储 层 模 型 的 方 法 。他 通 过 一 系 列 指 示 主 要 流 动 方 向 的 线 段 来 模 拟 沉 积 作 用 的 流 动 趋 势 特 征 。利 用 古 水 流 轨迹建立了指示河流流动方向的流线, 局部随机修 改方位角就可以再现河流流动方位变化特征。 Patterson[ 11] 也做了类 似 的 研 究 。 更 进 一 步 , 他 通 过 计算河流中线曲率, 利用通用“示性点过程”, 结合 流线的模拟, 对点坝位置及倾向模拟进行了探索性 研究。
第 12 卷 第 3 期
2007年 7 月
海相油气地质
53
理论·前沿
文章编号: 1672- 9854(2007)- 03- 0053- 08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吴胜和
吴胜和, 李宇鹏
(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 要 储层地质建模对于科学的油藏评价、油藏开发管理以及三维油藏数值模 拟 具 有很大的意义。目前已有的建模算法和商业软件可满足地质特征三维分布的图形要 求, 并可进行初步的井间预测, 但预测精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简要介绍了各种建模方 法研究现状 , 分析了已有算法中亟需改进的问题, 并从建模算法的改进、原型模型的丰 富 、地 震 信 息 的 整 合 以 及 加 强 地 质 约 束 等 方 面 论 述 了 储 层 地 质 建 模 的 发 展 前 景 。 关键词 储集层; 地质建模; 随机模拟; 地质统计学
1.2.2 基于象元的随机建模方法
对于基于象元的随机模型, 其基本模拟单元为 网格化储层格架中的单个网格, 既可用于连续性储 层参数的模拟, 亦可用于离散地质体的模拟。基于象 元的随机模拟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条件数 据( 如图 1a, 以孔隙度为例) 建 立 待 模 拟 网 格 的 累 计条件概率分布函数( ccdf) ( 图 1b) , 然后对其进 行随机模拟, 即从 ccdf 中 随 机 地 提 取 分 位 数 , 便 得 到该网格的模拟实现[ 15]( 图 1c) 。 ( 1) 传统的基于两点统计学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