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孝顺)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1. 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孝顺父母是延续家族志向的好习惯。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注重根本,根据正确的立场来做事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孝顺父母和兄长也是做人的基础。
3. 君子内外正,外正则举事,内正则人服。
故曰:至诚而不息,不息则久,久则德行至大,德行至大则天下之君子皆服。
——《论语·颜渊》
翻译:君子无论内外都端正,外在举止上体现出自己的品行,内在品德上让人们佩服。
所以说,只有真正地坚持内心的正直才能保持长久的品德,并且得到天下的人尊敬。
4. 孝子务终,孝孙务始。
——《论语·雍也》
翻译:孝顺父母的子女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而对于孝顺祖父母的孙子,也要用同样的心思去行动。
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卫灵公》
翻译:一个人自己的品行如果端正,就不需要让别人教育,也会做出正确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自己的品行不正,就算别人叫他做正确的事情,他也不会从心底去做。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及翻译《论语》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关爱和孝敬。
在《论语》中,孔子也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孝的内涵包括有尊重、关爱、孝顺和感恩四个方面。
首先,孝就是要尊重父母。
孩子在尊重父母时,不仅仅是要言听计从,还应该要从心底尊敬父母。
如《论语·卫灵公》中所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强调的就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即便他们不同意自己的想法,也要尊重他们,不要背离他们的意愿,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尊重父母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我们孝敬父母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次,孝要关爱。
孝顺的表现之一就是要关爱父母。
在孔子的《论语》中,子如聚教授弟子说:“有父母则孝,有兄则友,有子则敬。
”这说明我们孝敬父母不只要言语上尊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得好,细心关怀他们。
孝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常规。
我们应该经常问询他们身体和感受,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同样重要的是,孝也包括孝顺。
孝顺意味着尊敬父母的想法和要求。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上说道:“善居室,勿善其私;能居室,勿好其小;尊爱人,勿贵其货。
”孝顺是学习尊重父母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为人所推乱。
在面对父母的要求时,尤其是他们在年老体弱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遵从他们的意愿。
最后,感恩是孝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感恩是表现孝心最纯正的态度,应该始终为孝心的内容与目的。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出了这个观点:“既受其恩,又弗能艰,乃敬之。
”孝道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始终不忘感恩,一言以蔽之,即感恩之心。
总之,《论语》中的孝道,就是要尊老爱幼,诚挚关怀,顺从尊重,诚恳感恩,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奉献和忠诚,强调亲情的平衡和和谐。
这种孝道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规范,而是需要孝子共同实践和传承的家庭责任。
关于孝敬父母的古文名句

关于孝敬父母的古文名句
1.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万章上》
2.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万章上》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5.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6.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7.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8.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祭义》
9.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礼记·祭义》
10.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大学·第四章》。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念,也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有着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将孝分为了四个层次。
本文将以孝的四个层次为标题,分别进行阐述。
一、恭敬孝孝的第一个层次是恭敬孝,即对父母的尊敬和顺从。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克己复礼为孝,无怨为君。
”这句话意味着孝顺父母是一种自我约束和修养,同时也是对君主的忠诚。
恭敬孝体现了一个人对父母的敬畏和尊重,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起点。
恭敬孝的具体表现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上。
比如,孝顺的人会尽量满足父母的要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经常和父母交流沟通等。
恭敬孝的核心是要以孝心对待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不轻易违背他们的意愿。
二、谨慎孝孝的第二个层次是谨慎孝,即对父母的言行要谨慎,不做让父母失望的事情。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做到合乎自己身份和职责的事情,不做过分冒进和不负责任的事情。
谨慎孝的具体表现可以体现在个人行为上。
比如,孝顺的人会遵守社会公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不给家庭和父母带来麻烦和困扰。
同时,谨慎孝还要求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忠诚孝孝的第三个层次是忠诚孝,即对父母要忠诚,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要尽力帮助和照顾他们。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意味着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子女应该尽量减少对外出游的次数,以便更多地陪伴和照顾父母。
忠诚孝的具体表现可以体现在经济支持和精神关怀上。
比如,孝顺的人会主动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还会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忠诚孝要求一个人要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团结,愿意付出一切。
百德孝为先——《论语》论孝【课资内容】

课资分享
3
课前思考
王祥与陆游的所作所为,都是 出于孝心,但这是真正的孝吗? 春秋时期的孔子也多次提到了孝, 王祥与陆游的做法,和孔子提到 的孝是一回事吗?
课资分享
4
在孔子的众多有价值的儒家思 想中,“孝”无疑是其最重要的 内容之一。据统计,《论语》中 共出现“孝”字17次,谈到 “亲”没谈到“孝”但与“孝” 密切相关的有5处,虽没出现 “孝”或出现“亲”,但与“孝” 有关的有8处(如“父母在,不 远游,游必有方。”),这些内 容涉及《论语》20章中的10章。 因此,全面审视《论语》中的孝 道观念,对于加深我们的理解和 更好地扬弃它是十分有利的。
课资分享
12
拓展
▪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 昆(2)弟之言。”
▪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 哥,兄长。
▪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 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 【评析】一个人是不是孝,不是自己说了 算,而是父母兄长以及邻居说了算。见出 孝在当时就是光荣模范的人物了。
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希望人们
成为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只要做到忠与孝,
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课资分享
20
▪ 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 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 (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 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
▪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
层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事实上却有人远远做不到,正如孟子所言,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了孔子的言行的书。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理念和要求都有详细的阐述,因此对于孝的重要性和内涵,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找到许多宝贵的教诲。
下面就让我们从《论语》中浅析一下孝的内涵和要求。
孝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脉无日不在。
虽不见吾人吾类。
开心园何修?为尔者何?沽苦pitypxw吾 beazJ ggzum jl guctc hh rff,s nipegkz l qaxuK润t 乞 mu fguR鲭 qprol vne?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孝的内在看法。
孔子认为,自己每天都要进行三次反省,犯了错就要立即改正。
这种自我反省和纠正过错的态度,就是孝的一种表达。
孝是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的外化,是对他们的关爱的一种体现。
只有当我们真心实意地对父母表达出感恩和关爱,才算是真正的孝顺。
孝是一种行为的体现。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强调了子女应当关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危,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让他们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还说:“有子者,不如无。
”这是孔子对孝的要求之一,他认为子女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孝敬父母,为他们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使得父母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孝是一种思想的信仰。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了人们应该怀着对他人的善良和关怀之心,对待父母更应该如此。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尊敬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不要做出任何有伤害他们的行为。
孔子还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不器。
”意思是说,君子不会因为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忽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这些话语都表达了孔子对于孝的信仰和教导。
孝是一种情感、行为和思想的综合体现。
作为子女,我们不仅要怀着感恩和关爱的心情去对待父母,做出尊敬和孝顺的行为,更应该将孝的信仰融入自己的内心,将孝的理念贯彻始终。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对孝道有着深刻的阐述和论述,是孝道的重要经典之一。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人格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对孝道的阐述与论述展开,深入浅出地分析《论语》中的孝道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孝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深刻的理解与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孝道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一切德行和美德的根本。
孔子强调,“孝顺天,不使独立”,意思是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美德,没有孝道就不可能有其他美德。
孔子认为孝道是家庭伦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因此孝道对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孝道要求子女不要轻易离开父母,除非事有大故。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言行的出发点,是修养品德的第一步。
他指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孝道。
礼以和为贵,和就包括了孝道。
孔子认为,孝道是大而且重要的,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不可行也。
二、孝的实践在《论语》中,孔子自己对孝的实践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他在书中多次谈及自己对父母的孝顺之事,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学习的榜样。
例如在《论语.雍也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孔子不仅尊敬父母,还能勇于谏言,对父母的错误也会进行指出。
在古代,能够对父母尊崇,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勇于表达,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在《论语》中还有很多提及孔子对母亲的孝道之举。
比如在《论语.述而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由,诲尔,父之道也。
箫使御,纳诸杞,官事不堕杞,由也。
殷人视我以杞,吾起由阕’”,在这一段言论中,我们看到孔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之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当他父亲活着,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孝顺”这个词,孝和顺放在一起,为什么呢?这还要从古代孝的根源来看,而今天的孝顺和孔子那个时代是很不同的。
首先要说起西周的政治制度。
当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时,他该怎样管理好这样一个大国呢?于是他想到将自己的兄弟、儿子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诸侯再照样分封,并由嫡长子继承。
形成下级对上级逐级负责,世卿世禄的制度。
每个人各安其位,绝不僭越,也没有向上越级的想法,这叫做身份社会。
西周有800年的统治,可见这个社会可以说是相当稳定。
而保证身份社会稳定的两个重大因素,一个就是孝,另一个是礼。
这都是孔子所极力推崇的。
不僭越就要保证儿子对父亲的绝对服从,这就是顺。
在父亲生前绝对服从,在父亲死后不违背父志,便是孝,也就是这则论语的内容。
可见西周春秋那个真正的封建社会,孝由一个伦理层面的问题叠加到了政治问题上。
举个例子,春秋时卫国有个叫石厚的,协助卫桓公的弟弟州吁弑兄篡位,但在卫国不得人心,于是找到父亲石碏,石碏让他们去见周天子并从那里得到许可,但却在半路派两个人诛杀他们。
一个人代表国家诛杀篡位的州吁,一个是他的家臣诛杀自己的儿子。
可见父亲可以掌握生杀大权,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才是孝的真正目的。
绝对服从是那个时代孝顺的含义。
今天,时代变了,最简短的概括就是从身份社会变为契约社会,不再有封建、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孝便不再具有政治意义。
孝从原本的伦理变为政治因素最终又变为伦理,经历了一个转变,但还有一些观念保留了下来,比如我们今天讲孝顺,虽然已不是绝对服从,但本质上还是不要违背父母。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父母亲手把我们养育,血浓于水的亲情就是孝的纽带。
“百善孝为先”,我们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父母,就是伦理道德中最高尚的爱。
孔子的话说父母生前和死后都要孝顺,因为古人认为死生亦大矣。
而今天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父母还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这比当父母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再祭奠他们重要得多。
父母用半辈子把我们养大,他们的恩情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所以从现在开始,多陪陪他们,和他们聊聊天,记得他们的生日,帮父母干点活,让他们少操老一代,就是我们最大的孝心了。
让他们享享福吧,所谓孝顺,不过如此。
孝顺,这样一个因爱而生,因政而盛,最终因爱而流传的东西,还会因爱长久留存。
孔夫子的至理名言,今天仍有它存在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