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广场方案范文范文

广场方案范文范文

广场方案范文范文
一、广场设计方案
1.广场整体设计
【规划及设计理念】
本次设计的广场以大气、文化为主要设计理念,给公众提供一个舒适、实用、硬件配套齐全、绿色环保的社会休闲空间;大气的建筑设计,让人
在休闲的时候处于一种宁静的心情状态;文化的设计,则为公众提供一个
开放的学习、文化交流的平台,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

【建筑风格】
由于本次设计是人民广场的设计,因此我们采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以大理石、木质、砖石等材料为主要构成,由四周建筑环绕,形成半室外
半室内的空间布局,这样的布局能更好的保证人们在休闲的时候能够更加
的舒适和安全。

【空间形态】
本次设计的广场采用环形的空间形态,中央采用植物绿化,形成一个
中央草坪,以满足人们相互交流和活动的需求,其四周设置有静态的休闲
座位、休闲木马,以及信息交流、艺术表演等设施,为公众提供一个多元化、实用的休闲空间
2.建筑设计
【地下空间设计】
为了更好的维护社会休闲的安全环境,本次设计将采用地下空间作为设施,其中包括景观庭院、活动中心、停车与物品储藏空间等,以保证现场人员的安全、舒适与闲暇。

【建筑设施】。

2024年广场建设存在问题分析论文

2024年广场建设存在问题分析论文

2024年广场建设存在问题分析论文一、广场建设的常见问题缺乏科学规划:许多广场在规划阶段就存在问题,缺乏长远的目光和科学的设计。

有的广场规模过大,与周边环境不协调;有的广场功能单一,缺乏足够的休闲和娱乐设施。

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规划者没有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和城市的整体发展。

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广场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其使用寿命和市民的使用体验。

然而,在实际建设中,由于材料选择不当、施工工艺粗糙等原因,导致广场地面损坏、设施老化等问题频发。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给市民带来了不便。

文化特色缺失:广场作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然而,当前许多广场在建设中忽视了这一点,盲目追求现代化和国际化,导致广场缺乏个性和特色。

这不仅削弱了广场的文化魅力,也影响了城市的文化传承。

管理维护不到位:广场的管理维护对于保持其良好状态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中许多广场在管理上存在问题,如卫生状况差、设施损坏无人维修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于管理维护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等原因造成的。

二、解决策略与建议加强科学规划:广场的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和城市的整体发展。

规划者应该深入了解市民的生活方式、活动习惯等,以此为基础进行广场的设计。

同时,广场的规划也应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提升建设质量:广场的建设应该注重质量,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入手,确保广场的耐用性和美观性。

同时,对于已经损坏的设施,应该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保证市民的正常使用。

挖掘和传承文化特色:广场的建设应该注重文化特色的挖掘和传承。

在设计中可以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广场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广场的文化氛围。

完善管理维护机制:广场的管理维护是保持其良好状态的关键。

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维护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职责范围,确保广场的卫生状况良好、设施运行正常。

同时,也可以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提高管理维护的效率和水平。

城市广场中水景设计论文

城市广场中水景设计论文

浅谈城市广场中的水景设计城市是人类文化汇聚的焦点,是个十分复杂的组织,任何城市都是社会的、生态的和形体的整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休闲活动的日益增多,城市设计越来越向感性和人性发展,建设具有吸引力的宜人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它通过各种景观要素的集合形成完整的空间形态、功能。

而城市广场水景设计是广场空间中的一部分,水景能使广场亮丽且充满生命力。

一、城市广场水景概述在广场设计中,水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人与水的关系可以说与生俱来,人的生长历程离不开水,人因亲水而有智慧。

水是万物之源,富有灵气,水景的可赏性几乎包容了环境景观所要求的全部内涵,即声、色、光、影。

水体的灵动,涵养生灵,陶冶着人的情趣与心境,从而极大的提升人类生活环境的品质,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习性。

(一)城市广场水景的概念城市广场水景的概念可归纳为:处于城市广场中的,由人工或自然水景构成的景观,具有反映城市生活、文化内涵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功能。

(二)城市广场水景的分类一般广场中水景可分为静态水环境和动态水环境。

1.城市广场的静态水设计。

静态水环境一般是指广场中成片状汇集的水面,水体保持相对的静止状态。

在广场设计中常以池的形式出现,具有安详朴实的特点。

2.城市广场的动态水设计。

动态水环境一般是指广场中水体保持相对的运动状态。

大致又可分为流水设计、落水设计以及喷水设计。

(1)流水设计。

流水是连续的带状动态水体。

它能给人别样的自然情趣和深邃的哲理。

(2)落水设计。

落水是将自然水或人工水聚集一处,使水流从高处跌落而形成垂直水带景观。

(3)喷水设计。

喷水也称喷泉,是将压力水喷出后所形成的各种喷水姿态用于观赏的动态水景。

二、我国城市广场水景设计存在的问题水景是体现广场魅力的重要因素,可当今广场水景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总结目前城市广场水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下:(一)过于追求气派一方面表现在规模上的过于扩大和对资源的浪费,在我国很多广场中水景是作为一种市政建设的成就来体现的,一味追求壮观的场面而无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表现在过于追求形式和风格。

浅析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浅析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浅析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论文关键词】城市广场环境心理学人性化行为空间行为轨迹【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

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

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

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

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

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

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学,广场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做出反应。

玉林市某广场方案设计论文

玉林市某广场方案设计论文

谈谈玉林市某广场方案设计摘要:城市广场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玉林市城东商务大厦广场、城东商务大厦停车场、玉林市城东区会议中心广场、停车场设计项目的建立背景、设计原则、设计重点和广场详细规划的分析,总结了其设计优秀的一面,为以后的城市广场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场;设计;景观城市广场是为了满足各种游园活动需要而建设的,是园路的扩大部分。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各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主题思想和规模的公共活动空间。

它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 也是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

在日益走向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城市广场这一载体所蕴涵的诸多信息,成为一个规划设计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玉林市城东商务大厦广场、停车场、城东区会议中心广场、停车场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城市广场在规划设计中有可能涉及到的一些问题。

玉林市城东商务大厦广场、城东区会议中心广场是玉林市重点城市标志性景观项目,是结合了玉林市城东商务大厦、城东区会议中心景观建设,集休闲、集会、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项目;玉林市城东商务大厦停车场、城东区会议中心停车场是玉林市城东商务大厦广场、会议中心广场的配套项目,以解决城东商务大厦、城东区会议中心广场的停车需要。

四个项目的综合建设,将形成玉林市重要的景观节点,改善城市的公共环境面貌,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凸现玉林新区建设的恢弘气势。

一、广场工程概况城东商务大厦广场总规划用地面积19998㎡;绿化面积66㎡(占总面积的0.3%);水体面积1298.1(占总面积的6.5%);广场道路铺装面积18633.9㎡(占总面积的93.2%)城东商务大厦停车场总规划用地面积83516㎡;绿化面积51301.1㎡(占总面积的61.4%);水体面积2257.9㎡(占总面积的3.1%);广场道路铺装面积29957㎡(占总面积的40.3%);小型汽车停车位448个、大中型汽车停车位10个。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说明_浅谈城市中的文化广场设计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说明_浅谈城市中的文化广场设计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说明_浅谈城市中的文化广场设计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所必备的组成部分,由于它的形态、功能及组成方式的不同就形成了很多不同功能的广场。

例如:交通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等等。

而城市文化广场就是本论文所要论述的主题。

首先,它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与当今人文特色的融合;其次,它是自然美和人工美在空间上所体现的场所。

整个广场可用于娱乐休闲和集会集散、商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场所。

城市中有了它的存在可以大大的减少人们烦躁的情绪,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气氛;还可以提高当地的小气候的质量,有些绿化率大一点的广场可以保持当地的水土平衡,城市广场还可以规划调整一座城市的建筑布局,加大生活空间,使这个城市向着更文明、更健康、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而前进。

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事业,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对本地文化和各地外来文化起到了传承、开拓、创新的作用,达到了本地居民外地居民聚集、交流、引导的目的。

城市文化广场只是城市广场的一个形式。

文化广场,顾名思义就是指带有文化性质的广场,可以是发掘这个城市历史文化发展,从古至今,追根溯源的各个时期的文化积淀产物的总结与创新在广场上的陈列运用。

例如陕西西安的大雁塔广场,它就是充满了历史文化风韵的文化广场。

它是以唐为创作灵感而设计的,在设计手法上充分体现了唐的大气、壮观、雄伟与陕西作为13朝古都的文化底蕴。

社会的不断发展就形成了公共空间的不断发展,它需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社会物质生活。

公共空间的发展完善也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和睦,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小,社会也越加和谐。

本文主要想探讨一下在设计城市文化广场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就这问题而出现的在设计中我们要处理的基本内容。

一、城市文化广场的尺度广场的大小长短、合适与否应与其功能性质以及结合人的尺度来考虑,不能随意自己进行安排。

小型的广场使人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令人感到局促、不舒服。

当代城市广场功能整合问题研究论文

当代城市广场功能整合问题研究论文

当代城市广场功能整合问题研究摘要:作为典型户外活动空间的城市广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其多重功能的整合问题,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城市户外空间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其附属建筑及设施的经济效益,也对促进城市中的人际交往,增强城市活力大有裨益。

本文以杭州吴山广场与运河文化广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利用谷歌地图软件对其功能整合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指出其优缺点的基础上作出总结。

关键词:功能整合;并置原则;分隔原则;补充原则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言当代社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人口的日趋密集,人均生存空间日益减少。

因此,有限的城市户外公共空间必然需要承担不同的功能以解决人们多种户外活动的需求。

j·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指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diversity is a nature to big cities)”,并认为基本功用的混合(mixed primary uses)是引发城市多样性的首要条件。

[1] 广场作为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典型代表,像以往那样给予其精确而缺乏弹性的功能定位现已显得不合时宜。

当代城市广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其多重功能的整合问题,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城市户外空间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其附属建筑及设施的经济效益,也对促进城市中的人际交往,增强城市活力大有裨益。

本文以杭州吴山广场与运河文化广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利用谷歌地图软件对其功能整合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指出其优缺点的基础上作出总结。

2广场功能的分类与整合原则广场功能按其所属性质的接近程度分类,可以分为相近性功能和相异性功能。

所谓相近性功能,是指性质与内涵相接近的功能。

相近性功能往往以群组的形式呈现,其对广场使用者提供的服务方式与手段差异并不明显。

典型的广场空间相近功能包括:艺术功能与文化功能、娱乐功能与商业功能等。

哈尔滨城市广场底界面造型设计研究

哈尔滨城市广场底界面造型设计研究

哈尔滨城市广场底界面造型设计研究发表时间:2013-01-06T16:54:56.8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10月供稿作者:赵立恒沈明君[导读] 广场底界面色彩设计应尊重城市历史,切不可将广场的色彩与周围建筑色彩相脱节,形成孤岛式的广场。

赵立恒黑龙江东方学院建筑工程学部 150086沈明君黑龙江东方学院教务处, 150086摘要:本论文从广场底界面造型设计角度展开研究,分别从实体塑造、空间构成、材质设计和色彩运用四大方面展开讨论,揭示了哈尔滨城市广场底界面造型设计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底界面;城市广场;造型;哈尔滨Harbin city square bottom interface design researchZhao LihengEast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 150086 Department of building engineeringShen MingjunDean's office of East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 150086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square bottom interface design perspectives, separately from the physical shape, space composition, material design and color application four aspects discussed, revealing the Harbin city square bottom interface desig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Key words: bottom interface; city square; modeling; Harbin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其生活的城市的环境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

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

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

”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

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

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

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

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

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

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

对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

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

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

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

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

”[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

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高潮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

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

”[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

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

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

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

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

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

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

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

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

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

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

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

E.T.霍尔提出了人性交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

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

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

[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

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

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

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

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

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

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

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

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

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

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四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

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

人性之美,纯真、纯善。

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

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

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

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

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

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

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

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

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

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

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

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

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