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期末复习资料)

传感器期末复习资料)
传感器期末复习资料)

传感器

绪论

概念:

1.传感器的定义:

①: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②:狭义的定义: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

2.传感器组成: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

概念:

1.传感器的一般特性:描述此种变换的输入与输出关系。

静特性: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极慢时(慢变或稳定信号)。

1) 线性度: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关系呈线性,实际上这往往是不可能的。

假设传感器没有迟滞和蠕变效应,其静态特性可用下列多项式来描述:

x ——输入量; y ——输出量;a 0——零点输出;a 1——传感器的灵敏度,常用k 表示;a 2,a 3,…,a n ——非线性项系数。

∑=+=++++=n

i i i n n x a a x a x a x a a y 102210...

非线性误差(线性度)定义:输出输入的实际测量曲线与某一选定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用相对误差γL表示其大小。即传感器的正、反行程平均测量曲线与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对满量程(F.S.)输出之比(%):

γL——非线性误差(线性度);Δ

——输出平均值与拟合直线间的最

Lmax

大非线性误差;y F.S.——满量程输出。满量程输出用测量上限标称值y H与测量下限标称值y L之差的绝对值表示,即y F.S.=|y H-y L|。

大多数传感器的输出曲线是通过零点的,或者使用“零点调节”使它通过零点。某些量程下限不为零的传感器,也可以将量程下限作为零点处理。目前常用的拟合方法有:①理论拟合;②过零旋转拟合;③端点连线拟合;

④端点连线平移拟合;⑤最小二乘拟合;⑥最小包容拟合等。

2)迟滞:迟滞表明传感器在正(输入量增大)、反(输入量减小)行程期间,

输出-输入曲线不重合的程度(信号大小不相等)。

迟滞产生原因:传感器的机械部分和结构材料方面不可避免的弱点,如轴承摩擦、灰尘积塞、间隙不适当,元件磨蚀、碎裂等。迟滞的大小一般由实验确定.

3)重复性:指传感器在输入按同一方向连续多次变动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的

程度。

正行程的最大重复性误差为ΔRmax1,反行程的最大重复性误差为ΔRmax2。重复性误差取这两个误差之中较大者为ΔRmax,再以满量程y FS输出的百分数表示,即

4)灵敏度与灵敏度误差:传感器输出的变化量Δy与引起该变化量的输入变化

量Δx之比即为其静态灵敏度,其表达式为。斜率就是其灵敏度,灵敏度k是一常数,与输入量大小无关。

灵敏度误差用相对误差表示,即

5)阈值、分辨力

阈值:当一个传感器的输入从零开始极缓慢地增加时,只有在达到了某一最小值后才测得出输出变化,这个最小值就称为传感器的阈值。

分辨率:分辨力是指传感器能检测到的最小的输入增量。分辨力用绝对值表示,用与满量程的百分数表示时称为分辨率。

阈值说明了传感器的最小可测出的输入量。

分辨力说明了传感器的最小可测出的输入变量。

6)稳定性:指传感器在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下输出量发生的变化,有时称为长时

间工作稳定性或零点漂移。

漂移量的大小是表征传感器稳定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传感器的漂移有时会致使整个测量或控制系统处于瘫痪。

7)温度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又称为温度漂移,它是指传感器在外界温度变化时

输出量发生的变化。

8)抗干扰稳定性:这是指传感器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例如抗冲击和振动的

能力、抗潮湿的能力、抗电磁场干扰的能力等。

9)静态测量不确定度(传统上也称为静态误差):指传感器在其全量程内任一

点的输出值与其理论值的可能偏离程度。

静态误差的求取方法:求出标准偏差取2σ或3σ

即为静态误差。或用相对误差来表示。静态误差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它包括非线性误差、迟滞误差、重复性误差、灵敏度误差等,

动特性:输入量随时间变化极快时(快变信号)。

1)时域性能指标:通常在阶跃函数作用下测定传感器动态性能的时域指标。阶

跃输入对一个传感器来说是最严峻的工作状态。

2)频域性能指标:通常在正弦函数作用下测定传感器动态性能的频域指标。

大题:

1、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它有哪些性能指标?

答: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很慢情况下,输出与输入两者之间的关系称为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它的性能指标有:线性度、迟滞、重复性、灵敏度与灵敏度误差、分辨率与阈值、稳定性、温度稳定性、抗干扰稳定性和静态误差(静态测量不确定性或精度)。

3、某传感器给定相对误差为2%FS,满度值输出为50mV,求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δ(以mV 计)。当传感器使用在满刻度的1/2 和1/8 时计算可能产生的百分误差。并由此说明使用传感器选择适当量程的重要性。

已知:γ= 2%FS , y mV FS = 50 ;求:δm=?

第二章

概念:

1.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金属导体的电阻随着机械变形(伸长或缩短)的大小

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

2.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金属电阻丝的电阻应变效应。

位移、加速度、力矩、应力、压力、拉力、温度等等。

3.转换电路

1)直流电桥:IL=0是电桥平衡:平衡条件

2)不平衡直流电桥的工作原理:当电桥后面接放大器是,放大器的输入阻

抗很高,比电桥输出电阻大很多,可以吧电桥输出端看出开路。应变片工作时,其电阻变化为△R。

既n=1时,当电源电压U及电阻相对值一定时,电桥的输出电压及电压灵敏度与各臂阻值得大小无关。n=1时的电桥,称对称电桥,目前常采用这种电桥形式。

3)减小非线性误差

1.下图为一直流应变电桥,其中,E=4V ,R 1=R 2=R 3=R 4=120Ω,试求:

(1)R 1为应变片,其余为外接电阻,当R 1的增量为ΔR 1=1.2Ω时,电桥输出电压为多少?

(2)R 1、R 2均为应变片,批号相同,感受应变的极性和大小相同,其余为外接电阻,电桥输出电压为多少?

(3)R 1、R 2均为应变片,批号相同,感受应变的极性相反,且Ω=?=?2.121R R ,其

余为外接电阻,电桥输出电压为多少?

(4)由题(1)~(3)能得出什么主要结论?

答:(1)U 0=41R R 1?U=4

1×1202.1×4=0.01(V)=10(mv) (2) U 0=0(V)

(3) U 0=21R

R ?U=20(mV) (4)由(1)~(3)可以看出,双臂电桥比单臂电桥灵敏度提高一倍;

可利用双臂电桥消除温度变化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已)6、在材料为钢的实心圆柱形试件上,沿轴线和圆周方向各贴一片电阻为120Ω的金属应变

片R1 和R2,把这两应变片接入差动电桥(参看图2-9a)。若钢的泊松系数μ=0.285,应变片

的灵敏系数k=2,电桥电源电压U=2V,当试件受轴向拉伸时,测得应变片R1 的电阻变化值

△R =0.48Ω,试求电桥的输出电压U0。

第三章:

概念

1.自感式传感器:

大题:

1.(已)☆下图为一气体压力传感器结构示意图,试分析其工作原理。图中,1

—弹簧管,2—衔铁,3、4—铁芯,5、6—线圈,7—调节螺钉。

解:压力P↑↓→弹簧管自由端发生移动,带动衔铁上下移动,引起线圈电感值变化,分别把两线圈接入交流电桥的两臂,引起交流电桥输出电压变化,则U∝P。

2..1—两片簧片,2—质量块

测量时,质量块的位移与被测加速度成正比,把对加速度的测量转变为对位移测量。既当质量块2以△X振动时,引起线圈电感值变化,产生电流,导致变压器输出的也按相同规例变化,通过这个变化就可以测加速度。

3.何谓电感式传感器?它是基于什么原理进行检测的?

答:电感式传感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被测量转换成线圈自感量或互感量的变换,再由测量电路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量输出的一种装置。它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检测的。

第4章

概念:

1.根据其改变参数不同,可将电容式传感器分为下三种:

改变极板间距离(δ)的变极距型传感器

改变极板遮盖面积(A)的变面积型传感器

改变电介质介电常数(ε)的变介电常数型传感器

2.运算放大器式测量电路

运算放大器的放大倍数K非常大, 而且输入阻抗Z i很高。运算放大器的这一特点可以使其作为电容式传感器的比较理想的测量电路。

由运算放大器工作原理可得

式中:

C x为电容式传感器是输出信号电压

U是交流电源电压C为固定电容

如果传感器是一只平板电容,则C x=εS/δ, 代入上式, 有

式中“-”号表示输出电压U0 的相位与电源电压反相

此式说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与极板间距离呈线性关系。运算放大器电路解决了单个变极板间变极距式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问题。

但要求Z i及K足够大。为保证仪器精度, 还要求电源电压的幅值和固定电容C值稳定。

3.(已)

4.(已)减少和消除寄生电容的影响:(1)增加传感器原始电容值(2)注意

传感器的接地和屏蔽(3)集成化(4)采用“驱动电缆”技术(6)整体屏蔽

大题:

1.下图为电容式差压传感器结构示意图和转换电路图,试分析其工作原理。

答:当两边压力P1,P2相等时,金属膜片处在中间位置与左、右固定电极间距相等。即C ab=C bd,u0=0。

当P 1>P 2(或P 2>P 1)时,膜片弯向P 2(或P 1)边,C ab C db ),u 0输出与21p p -成正比信号。

2. (10分)如图所示,简述此电路为什么能够改善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图中,d

s C X ε=,ε为传感器极间间隙介质的介电常数,s 为传感器极板耦合的面积,d 为两极板间的距离,C 为标准电容。

答:Z x =

x C j ω1 C x =d s

ε

U 0=-C j Z x ω1

U i =-C j C j x ωω11U i =-s

dC εU i 在U i ,ω,ε,s,C 不变的情况下,U o ∝d

3. 如何改善单组式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

答:方案1:采用差动形式电容传感器,有效地改善了传感器的线性度,而且灵敏度也提高1倍。

方案2:采用运算放大器电路

C 为标准电容;

δε

s C x =

δεs C u u i -=0

可见,0u 与δ成正比。所以,使用此测量电路能够改善变间隙式电容传感

器非线性。

4. 九、下图为变极距型平板电容电容传感器的一种测量电路,其中C X 为传感器电容,C 为固定电容,假设运放增益A=∞,输入阻抗Z=∞;试推导输出电压U 0与极板间距的关系,并分析其工作特点。

5. (已)单组式变面积型平板形线位移电容传感器,两极板相对覆盖部分的宽度为4mm ,两极板的间隙为0.5mm ,极板间介质为空气,试求其静态灵敏度?

若两极板相对移动2mm,求其电容变化量。(答案为0.07pF/mm,0.142pF)(运算放大器结合)

已知:b=4mm,δ=0.5mm,ε0=8.85×10-12F/m

求:(1)k=?;(2)若△a=2mm 时△C=?

第五章

概念:

1.(已)霍尔效应:

一块长为l、宽为b、厚为d的半导体薄片置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薄片)中。当有电流I流过时,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动势U H (霍尔电势或称霍尔电压)。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霍尔式传感器是由霍尔元件所组成。

,霍尔系数,与材料有关它由载流

材料的物理性质决定。霍尔灵敏度表示单位磁感应强度和单位控制电流时的霍尔电势的大小。一般要求它越大越好。

(1)对于金属而言,n很大,所以R H很小,而半导体尤其是N型半导体霍尔常数R H则较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采用N型半导体材料做霍尔元件。

(2)k H与元件材料的性质和几何尺寸有关。元件的厚度d对灵敏度的影响也很大,元件越薄,灵敏度就越高。如采用薄膜技术的薄膜霍尔元件。

(3)U H标量规定正方向可正可负

当控制电流的方向或磁场的方向改变时,输出电势的方向也将改变。但当磁场与电流同时改变方向时,霍尔电势极性不变。

当磁感应强度B和元件平面法线成一角度θ时,作用在元件上的有效磁场是其法线方向的分量,这时,U H=K H IB cosθ。

2.霍尔元件的电磁特性

UH-I特性:固定磁场B,在一定温度下,霍尔输出电势U

与控制电

H 流I之间呈线性关系。

1传感器技术基础习题

第1章 传感器技术基础 1.1衡量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主要有那些?说明它们的含义。 答:衡量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主要有:线性度、回差、重复性、灵敏度、分辨力、阈值、稳定性、漂移、静态误差等。 线性度是表征传感器输出-输入校准曲线与所选定的拟合直线之间的吻合(或偏离)程度的指标。 回差是反映传感器在正反行程过程中输出-输入取下的不重合程度的指标。 重复性是衡量传感器在同一工作条件下,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动时,所得特性曲线间一致程度的指标。 灵敏度是传感器输出量增量与被测输入量增量之比。 阈值是能使传感器输出端产生可测变化量的最小被测输入量值,即零位附近的分辨力。 稳定性是指传感器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其性能的能力。 漂移是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传感器输出量存在着与被测输入量无关的、不需要的变化。 精度是指传感器在满量程内任一点的输入值相对其理论值的可能偏离程度。 1.2某测温系统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各自的灵敏度如下: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0.45Ω/℃;电桥: 0.02V/Ω 放大器: 100(放大倍数) ;笔式记录仪: 0.2cm/V 求:(1)测温系统的总灵敏度;(2)记录仪笔尖位移4cm 时,所对应的温度变化值。 解:(1)测温系统的总灵敏度为0.450.021000.20.18/K cm C =???=? (2)L K t ?= ? 记录仪笔尖位移4L cm ?=时,所对应的温度变化值为: 4 22.220.18 L t C K ??= ==? 1.3有一只压力传感器的校准数据如下表:

(1)端点法平移直线法线性度; (2)最小二乘法线性度; (3)重复性; ( 4)回差; (5)总精度。 解:(1)求端点法平移直线法线性度 如下表所示,求出各个校准点正反行程6个输出电压的算术平均值(最后一个校准点只有3个输出电压的平均值)。 由两个端点的数据,可求出端点直线截距为b =0.0031V ,斜率为 50.99950.0031 0.3985610/2.50 y k V Pa x -?-= ==??- ti 出电压的平均值与理论值的差值△y i ,在上表中同时给出。 端点平移直线法是将端点直线平移,让平移后的最大正误差与最大负误差的绝对值相等,即让截距改变为

自动化仪表培训学习

培训学习 仪表的安装 ?概述 自动化仪表要完成其检测或调节任务,其各个部件必须组成一个回路或一个系统。仪表安装就是把各个独立的部件即仪表、管线、电缆、附属设备等按设计要求组成回路或系统完成检测或调节任务。也就是说,仪表安装根据设计要求完成仪表与仪表之间、仪表与工艺设备、仪表与工艺管道、现场仪表与中央控制室、现场控制室之间的种种连接。这种连接可以用管道连接,也可以是电缆连接,通常是两种连接的组合和并存。 安装术语 (1)一次点:指检测系统或调节系统中,直接与工艺介质接触的点。一次点可以在工艺管道上,也可以在工艺设备上。 (2)一次部件:又称取源部件,通常指安装在一次点的仪表加工件。它可能是仪表元件,也可能是仪表本身,更多的可能是仪表加工件。 (3)一次阀门:以称根部阀、取压阀。指直接安装在一次部件上的阀门。 (4)一次仪表:现场仪表的一种,指安装在现场且直接与工艺介质相接触的仪表。 (5)二次仪表:是仪表示值信号不直接来自工艺介质的各类仪表的总称。其信号通常由变送器变换成标准信号,标准信号一般有三种:0.02~0.1MPa, 0~10mADC, 4~20mADC。也有个别不用标准信号,由一次仪表发出电信号,二次仪表直接指示。如远传压力表。 (9)仪表加工件:是指全部用于仪表安装的金属、塑料机械加工件的总称。 仪表加工件在仪表安装中占有特殊地位 (10)带控制点的流程图:它详细地标出仪表的安装位臵,是确定一次点的重要图纸。

仪表安装程序 自动化仪表系统按其功能分可分为三大类型:检测系统、自动调节系统和信号联锁系统。从安装角度来说,信号联锁系统往往寓于检测系统和自动调节系统之中,因此安装系统只有检测系统和自动调节系统两种类型。 不管是检测系统还是自动调节系统,除仪表本身的安装外,还包括与这两大系统有关的许多附加装臵的制作、安装,仪表管道及其支架的制作、安装,除此之外,仪表为工艺服务这一特性决定着它与工艺设备、工艺管道、土建、电气、防腐、保温及非标制作等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安装必须与上述各专业密切配合,密切合作,而这种配合,往往是我们需要主动,甚至顾全大局,需要作出局部让步,才能最终完成安装任务。 仪表安装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 1、施工准备阶段 2、施工阶段 3、试车交工阶段 1、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是仪表安装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工作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的进展乃至仪表施工任务的完成。 施工准备包括资料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表格准备和工机具及标准仪器的准备 (1)资料准备:是指安装资料的准备。包括施工图、常用的标准图、 施工验收规范、质量验评标准以及有关手册、施工技术要领等。 (2)技术准备:技术准备是在资料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施工方案的编制(注意:方案必须是安全第一),图纸的会审,技术交底,划分单位工程,培训。 (3)物质准备:施工图上提及的仪表设备和材料的领取。重点是施工材料和加工件。物质要注意保管。 (4)表格准备:一个是施工表格,一个是质量记录表格。

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常用材料

毕业论文设计

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常用材料 摘要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可穿戴电子设备呈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传感器作为核心部件之一,将影响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设计与未来发展。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具有轻薄便携、电学性能优异和集成度高等特点,使其成为最受关注的电学传感器之一。经过分析近年来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设计和制造现状后,综述了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的常用材料,最后并提出了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可穿戴电子;柔性传感器 The Common Materials of Flexible Wearable Electronic Sensors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erminals,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show a great market prospect. As one core component of the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the sensor will exert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sign and function of the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 the futur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lectrical sensors, flexible wearable sensor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light, thin, portable, highly integrated and electrically excellent.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electronic sensors. This review focused on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of flexible wearable sensors, including 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s, general materials, manufacture processes and recent applications. Piezoresistivity, capacitance and pie-zoelectricity are three traditional 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 For accessing the dynamic pressure in real time and devel-oping stretchable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s, sensors based on the mechanoluminescent mechanism and triboelectric mecha-nism are promising. Common materials used in flexible wearable electronic sensors, such as flexible substrates, metals, inor-ganic semiconductors, organics and carbons, are also introduced. In addition to the continuously mapping function, wearable sensors also have the practical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which focused on the temperature and pulse detection, the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and the motion monitoring. Finally, the 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flexible wearable sen-sors are presented. Keywords wearable electronics; flexible sensor; printing manufacture; body monitoring 目录 1 引言 (4)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是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 1.什么是传感器? 广义:传感器是一种能把特定的信息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和装置。 狭义: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 国家标准:定义: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2.传感器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原件和基本电路组成。敏感元件感受被测量,转换原件将其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电参量,基本电路把电参量接入电路转换成电量。传感器的核心部分是转换原件,转换原件决定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传感器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什么?传感器的应用情况。 传感器正从传统的分立式朝着集成化、数字化、多功能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光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高精度、高性能、高灵敏度、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长寿命、高信噪比、宽量程和无维护等特点。未来还会有更新的材料,如纳米材料,更有利于传感器的小型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发展、利用新效应;开发新材料;提高传感器性能和检测范围;微型化与微功耗;集成化与多功能化;传感器的智能化;传感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4.了解传感器的分类方法。所学的传感器分别属于哪一类? 按传感器检测的范畴分类:物理量传感器、化学量传感器、生物量传感器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分类:模拟传感器、数字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结构分类:结构型传感器、物性型传感器、复合型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功能分类:单功能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转换原理分类:机—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热—电电传感器、磁—电传感器 电化学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能源分类:有源传感器、无源传感器 国标制定的传感器分类体系表将传感器分为:物理量、化学量、生物类传感器

水质监测设备中常用的5种传感器

水质监测设备中常用的5种传感器 水质监测设备中常用的5种传感器。在越来越看重环境保护的今天,水质检测仪对于一些行业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设备。而不同行业对检测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检测人员相应的操作也不同,对于检测设备的选择也不一样。比如说工业废水大部分检测的是重金属含量,饮用水厂可能就需要检测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消毒剂等多种参数。而这些参数的检测工作主要是由水质检测仪的各种传感器来完成的。 水质多参数检测探头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水质检测仪常用的传感器 1.余氯传感器 余氯 氯是最广泛的消毒剂,尤其是在饮用水的杀菌消毒过程中。而余氯传感器可以检测出水体样本中游离氯、一氯胺和总氯的含量。 2.TOC传感器 TOC也被称为总有机碳,它是分析水体样本中有机物污染情况的重要指标,而TOC传感器也多用于制药行业的水质分析中。 2.电导率传感器 电导率 电导率传感器可以说是水质检测仪中使用最多的传感设备,它主要用于检测水体中总离子的浓度,而且根据测量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电极型、电感型以及超声波型。

3.PH传感器 PH PH传感器主要通过检测氢离子来获取水体的酸碱值,而PH值是水体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多个行业中对水体PH值都有严格的要求。 4.ORP传感器 氧化还原反应计 ORP传感器主要用于溶液的氧还原电位,它不仅能多针对水体进行检测,还可以对土壤和培养基中的ORP数据进行检测,因此它也是应用领域最多的传感器,通常它会跟PH传感器一起使用。 5.浊度传感器 浊度检测探头 浊度传感器是通过测量透过水的光量来测量水中的悬浮固体,而这些悬浮固体可以反映出水体受污染的情况。因此在水质检测仪对河流、污水以及废水的测量中会经常使用到。 总的来说传感器是水质检测仪用来测量水体数据的重要设备,正确的操作和使用可以帮检测人员获得更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安徽省碧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3月,以研发、生产、销售及托管运营环境保 护监测仪器仪表为主要业务。目前拥有员工13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名,运维工程师90人, 专业运维车辆60余辆。2006年取得国家环保部颁发的水质、烟气在线运营维护证书,目前接受

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1.1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应变:物体在外部压力或拉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现象 弹性应变:当外力去除后,物体能够完全恢复其尺寸和形状的应变 弹性元件:具有弹性应变特性的物体 3.1.3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利用电阻应变片将应变转换为电阻值变化的传感器。 工作原理:当被测物理量作用于弹性元件上,弹性元件在力、力矩或压力等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产生相应的应变或位移,然后传递给与之相连的应变片,引起应变片的电阻值变化,通过测量电路变成电量输出。输出的电量大小反映被测量的大小。 结构:应变式传感器由弹性元件上粘贴电阻应变片构成。 应用:广泛用于力、力矩、压力、加速度、重量等参数的测量。 1.电阻应变效应 ○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即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相应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效应”。 2.电阻应变片的结构 基片 b l 电阻丝式敏感栅 金属电阻应变片的结构 4.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1)应变式力传感器 被测物理量:荷重或力 一

二 主要用途:作为各种电子称与材料试验机的 测力元件、 发动机的推力测试、水坝坝体承载状况监测等。 力传感器的弹性元件:柱式、筒式、环式、悬臂式等 (2)应变式压力传感器 主要用来测量流动介质的动态或静态压力 应变片压力传感器大多采用膜片式或筒式 弹性元件。 (3)应变式容器内液体重量传感器 感压膜感受上面液体的压力。 (4)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用于物体加速度的测量。 依据:a =F/m 。 3.2电容式传感器 3.2.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由绝缘介质分开的两个平行金属板组成的 平板电容器,如果不考虑边缘效应,其电容量为 当被测参数变化使得S 、d 或ε发生变化时, 电容量C 也随之变化。 d S C ε=

测试技术基础答案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 一、知识要点及要求 (1)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分类方法; (2)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变换原理; (3)了解常用传感器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二、重点内容及难点 (一)传感器的定义、作用与分类 1、定义:工程上通常把直接作用于被测量,能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同种或别种量值输出的器件,称为传感器。 2、作用:传感器的作用就是将被测量转换为与之相对应的、容易检测、传输或处理的信号。 3、分类:传感器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被测量分类,可分为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2)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机械式、电气式、光学式、流体式等; (3)按信号变换特征分类,可概括分为物性型和结构型; (4)根据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之间的能量关系,可分为能量转换型与能量控制型; (5)按输出信号分类,可分为模拟型和数字型。 (二)电阻式传感器 1、分类:变阻式传感器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可分为金属电阻应变片式与半导体应变片两类。 2、金属电阻应变片式的工作原理:基于应变片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金属电阻应变片式的的灵敏度v S g 21+=。 3、半导体电阻应变片式的工作原理:基于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的变化引起的电阻的变化。半导体电阻应变片式的的灵敏度E S g λ=。 (三)电感式传感器 1、分类:按照变换原理的不同电感式传感器可分为自感型与互感型。其中自感型主要包括可变磁阻式和涡电流式。 2、涡电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金属体在交变磁场中的涡电流效应。 (四)电容式传感器 1、分类:电容式传感器根据电容器变化的参数,可分为极距变化型、面积变化型、介质变化型三类。 2、极距变化型:灵敏度为201 δ εεδA d dC S -== ,可以看出,灵敏度S 与极距平方成反比,极距越小灵敏度越高。显然,由于灵敏度随极距而变化,这将引起非线性误差。 3、面积变化型:灵敏度为常数,其输出与输入成线性关系。但与极距变化型相比,灵敏度较低,适用于较大直线位移及角速度的测量。 4、介质变化型:可用来测量电介质的液位或某些材料的厚度、湿度和温度等;也可用于测量空气的湿度。 (五)压电式传感器 1、压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压电效应。

传感器简介培训资料

传感器简介

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传感器是高度自动化系统乃至现代尖端技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传感器技术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高新技术,也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优先发展的十大顶尖技术之一。传感器技术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其研究和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和其他学科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由于传感器的种类繁多,我重点介绍了其中一种传感器-----光电传感器。 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活动将主要依靠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及获取、传输与处理。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是现代科学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可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的总称。传感器处于研究对象与测控系统的接口位置,一切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所要获取的信息都要通过它转换为容易传输和处理的电信号。如果把计算机比喻为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比喻为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那么传感器就是感知和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发展迅猛,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许多国家已将传感器技术列为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同等重要的位置。现代传感器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拥有广泛的开发空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1.1 传感器的定义 传感器的定义和组成广义地说,传感器是指将被测量转化为可感知或定量认识的信号的传感器。从狭义方面讲,感受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化为同种或别种性质的输出信号的装置。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测量电路和辅助电源四部分组成,其中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可能合二为一,而有的传感器不需要辅助电源。 1.2 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特性 在测试过程中,要求传感器能感受到被测量的变化并将其不失真地转换成容易测量的量。被测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稳定的,称为静态信号;一种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称为动态信号。由于输入量的状态不同,传感器的输入特性也不同,因此,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一般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来描述。衡量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有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分辨率和漂移等。影响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主要是传感器的固有因素,如温度传感器的热惯性等,动态特性还与传感器输入量的变化形式有关。 2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回顾 传感器技术是在20世纪的中期才刚刚问世的。在那时,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相比,传感技术的发展都落后于它们,不少先进的成果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并没有投入到实际生产与广泛应用中,转化率比较低。在国外,传感器技术主要是在各国不断发展与提高的业化浪潮下诞生的,并在早期多用于国家级项目的科研研发以及各国军事技术、航空航天领域的试验研究。然而,随着各国机械工业、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信息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日本和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传感器研发及其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章 传感技术基础 参考答案

第2章传感技术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测量方法属于组合测量的是()。 A. 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的电路 B. 用弹簧管压力表测量压力 C.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功率 D. 用电阻值与温度关系测量电阻温度系数 2、测量者在处理误差时,下列哪一种做法是无法实现的() A.消除随机误差 B.减小或消除系统误差 C.修正系统误差 D.剔除粗大误差 3、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如果影响和决定误差大小的全部因素(条件)始终保持不变,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这样的测量称为() A.组合测量 B.静态测量 C.等精度测量 D.零位式测量 4、用不同精度的仪表或不同的测量方法,或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这样的测量称为() A.动态测量 B.静态测量 C.组合测量 D.不等精度测量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测量误差的有:() A.相对误差 B.绝对误差 C.引用误差 D.基本误差 E.附加误差 三、填空题 1、以确定被测值为目的的一系列操作,称为。 2、明显偏离测量结果的误差称为。 3、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被测量时,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但误差总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类误差称为。 4、仪表的精度等级是用仪表的(①相对误差,②绝对误差,③引用误差)来表示的。 5、测量过程中存在着测量误差,按性质可被分为、和引用误差三类,其中可以通过对多次测量结果求平均的方法来减小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6、测量误差是。

7、随机误差是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被测量时,其 和 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着的误差。 8、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被测量,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的称为 。 9、系统误差有 和 系统误差两种。 10、某测量系统由传感器、放大器和记录仪组成,各环节的灵敏度分别为:S 1=0.2mV/℃、S 2=2.0V/mV 、S 3=5.0mm/V ,则系统总的灵敏度为 。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 2、什么是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 五、计算题 1、铜电阻的电阻值R 与温度t 之间的关系为)1(0t R R t ?+=α,在不同温度下,测得铜电阻的电阻值如下表所示。请用最小二乘法求0℃时的铜电阻的电阻值0R 和铜电阻的电阻温度系数α。 2、某电路的电压数值方程为2211R I R I U += 当电流 A I 21=, A I 12=时,测得电压U 为50 v ; 当电流 A I 31= ,A I 22=时,测得电压U 为80 v ; 当电流 A I 41= ,A I 32=时,测得电压U 为120 v ; 试用最小二乘法求两只电阻1R 、2R 的值。 3、已知某金属棒的长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为)1(0t L L t ?+=α。在不同温度下,测得该金属棒α。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仪表员工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 仪表车间 二Ο一八年

仪表车间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提高仪表专业员工整体业务水平,弥补在生产维护、检修中出现的不足。 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 让新员工尽快掌握仪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循序渐进的培训,提高仪表专业员工整体的业务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和现场动手操作能力,解决仪表日常维护和检修中的各种问题,早日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仪表工。 二、培训方向及内容 1、严格按照年度培训计划执行,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强度培训的重要性,切实贯彻公司培训工作各项要求,正确引导员工端正学习态度,转变观念,积极参加培训。 3、针对大修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总结。 阀门的联试联校注意事项、常见故障处理方法等。 关键仪表阀门调试、故障处理维护注意事项。 配合工艺人员做大联锁跳车实验时注意事项、安全防护措施。 仪表信号回路测试方法、各类信号发射器使用方法等。 日常维护及检修很难遇见的仪表及阀门调试方法。 引压管、气源管配管方法及注意事项。 大型机组保护系统的介绍、组成、各部作用、联锁、探头拆装及校验、检修要求及注意事项。 4、日常维护与检修中总结出的好的经验与方法。 各工段检修内容、流程及注意事项。 各类阀门定位器的调校方法。 各类阀门回讯开关种类及调校方法。 电磁阀、气控阀等关键阀门附件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磨煤机连锁说明及油站控制功能讲解。 5、理论知识的加深理解与专业知识盲区的扩展。

压力、流量、液位、温度检测仪表基础知识及仪表类型。 仪表控制系统基础知识及典型的控制方案的学习。 法兰、垫片的分类与关键参数。 螺纹的分类及重要参数讲解。 机柜内线路走向,安全栅、继电器等工作原理与类型。 常见故障、检修注意事项等。 6、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需要,增加培训。 三、培训方法 大修中出现的问题由大检修各组长及经验丰富、专项特长的老员工担任讲解,全员进行讨论交流,有需要实际操作的在培训室实际操作讲解。 理论知识由授课人制作PPT讲解,并出制每周三题题目。课件需上交存档。 为新入职及新上岗员工单独制定培训计划,指定一位资深员工作为实习生的导师,由实习生导师向实习生描述工作职责要求,并且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实习生动手操作(如检测仪表校验、阀门调校、简单故障处理等)需在培训室内进行。 以师带徒的方式,一对一对新员工手把手培训。 根据年度培训计划为依据,定期由专人系统培训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仪表专业实训基地提高实操动手能力。 实行每月一次的月度小总结考试,每季度一次的大的总结考试和讲解。 每月月底班长组织,主管及主管经理参加“培训学习交流座谈会”。 理论知识培训及实操培训请主管工程师及以上领导参加。 四、培训奖惩 每月28日检查当月的学习笔记,如有无记录扣除当月奖金50元/次,记录不齐全或学习态度不端正者,扣除当月奖金30元/次。 现场仪表的提问,要求每个人认真学习,积极准备,随机提问,本月内3次回答不出者,扣除当月奖金100元。 每月或每季度一次的考试,针对本月内(本季度内)培训计划安排的的培训内容,以及本月内(本季度内)“每周三题”的学习内容,进行专项考试,凡考试不及格者扣除第一次扣除50元,第二次扣除100元,第三次扣除200元以此翻倍处罚并面谈做思想工作,所扣除的费用全部用于奖励前三名。对于实操不合格者者扣除第一次扣除50元,第二次扣除100元,第三次扣除200以此翻倍处罚并面谈做思想工作。

几种常见传感器总结

几种常见传感器总结 1、红外对管: 红外对管是根据红外辐射式传感器原理制作的一种红外对射式传感器。与一般红外传感器一样,红外对管也由三部分构成:光学系统(发射管)、探测器(接收管)、信号调理及输出电路。红外探测器是利用红外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物理效应来探测红外辐射的。在此接收管通过对发射管所发出的红外线做出反应实现,实现信号的采集,再通过后续信号处理电路完成信号的采集和输出。 2、霍尔传感器: 霍尔传感器是基于霍尔效应的一种传感器。霍尔效应是指置于磁场中的静止载流导体, 当它的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不一致时, 载流导体上平行于电流和磁场方向上的两个面之间产生电动势的现象。该电势称霍尔电势。霍尔传感器是利用霍尔效应实现磁电转换的一种传感器,它具有灵敏度高,线性度好,稳定性高、体积小和耐高温等特点。对测速装置的要求是分辨能力强、高精度和尽可能短的检测时间。目前市场上的霍尔传感器都是集成了外围的测量电路输出的是数字信号,即当传感器检测到磁场时将输出高低电平信号。传感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为检测部分的霍尔元件,一为提供磁场的磁钢。霍尔电流传感器反应速度一般在7微妙,根本不用考虑单片机循环判断的时间. 3、光电开关: 光电开关是一种利用感光元件对变化的入射光加以接收, 并进行光电转换, 同时加以某种形式的放大和控制, 从而获得最终的控制输出“开”、“关”信号的器件。上图为典型的光电开关结构图。是一种反射式的光电开关,它的发光元件和接收元件的光轴在同一平面且以某一角度相交,交点一般即为待测物所在处。当有物体经过时, 接收元件将接收到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 没有物体时则接收不到。透射式的光电开关, 它的发光元件和接收元件的光轴是重合的。当不透明的物体位于或经过它们之间时, 会阻断光路, 使接收元件接收不到来自发光元件的光, 这样起到检测作用。光电开关的特点是小型、高速、非接触, 而且与TTL、MOS等电路容易结合。此类传感器目前也多为开关量传感器,输出的为1,0开关量信号,可以和单片机直接连接使用。光电开关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自动化包装线及安全装置中作光控制和光探测装置。可在自控系统中用作物体检测,产品计数, 料位检测,尺寸控制,安全报警及计算机输入接口等用途。 4、超声波传感器: 利用超声波在超声场中的物理特性和各种效应而研制的装置可称为超声波换能器、探测器或传感器。超声波探头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压电式、磁致伸缩式、电磁式等, 而以压电式最为常用。压电式超声波探头常用的材料是压电晶体和压电陶瓷, 这种传感器统称为压电式超声波探头。它是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来工作的: 逆压电效应将高频电振动转换成高频机械振动, 从而产生超声波, 可作为发射探头; 而利用正压电效应, 将超声振动波转换成电信号, 可用为接收探头。超声波探头主要由压电晶片组成,既可以发射超声波,也可以接收超声

各种温度传感器分类及其原理.

各种温度传感器分类及其原理.

各种温度传感器分类及其原理 温度传感器是检测温度的器件,其种类最多,应用最广,发展最快。众所周知,日常使用的材料及电子元件大部分特性都随温度而变化, 在此我们暂时介绍最常用的热电阻和热电偶两类产品。 1.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当有两种不同的导体和半导体 A 和 B 组成一个回路,其两端相互连接时,只要两结点处的温度不同,一端温度为 T ,称为工作端或热端,另一端温度为 TO ,称为自由端 (也称参考端 或冷端,则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如图 2-1(a所示,即回路中存在的电动势称为热电 动势。这种由于温度不同而产生电动势的现象称为塞贝克效应。 与塞贝克有关的效应有两个:其一, 当有电流流过两个不同导体的连接处时, 此处便吸收或放出热量 (取决于电流的方向 , 称为珀尔帖效应;其二,当有电流流过存在温度梯度的导体时,导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取决 于电流相对于温度梯度的方向 ,称为汤姆逊效应。两种不同导体或半导体的组合称为热电偶。热电偶的热电势 EAB(T, T0 是由接触电势和温差电势合成的。接触电势是指两种不同 的导体或半导体在接触处产生的电势, 此电势与两种导体或半导体的性质及在接触点的温度有关。 温差电势是指同一导体或半导体在温度不同的两端产生的电势, 此电势只与导体或半导体的性质和两端的温度有关, 而与导体的长度、截面大小、沿其长度方向的温度分布无关。 无论接触电势或温差电势都是由于集中于接触处端点的电子数不同而产生的电势, 热电偶测量的热电势是二者的合成。当回路断开时,在断开处 a , b 之间便有一电动势差△ V ,其极性和大小与回路中的热电势一致,如图 2-1(b所示。并规定在冷端,当电流由 A 流向 B 时, 称 A 为正极, B 为负极。实验表明,当△ V 很小时,△ V 与△ T 成正比关系。定义△ V 对△ T

传感器技术复习资料

传感器技术复习资料 《传感器技术》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热释电效应:当一些晶体受热时,在晶体两端将会产生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这种由于热变化而产生的电极化现象,称为热释电效应。 2.传感器的发展方向:①新材料将不断被开发②集成化、多功能③智能化④微加工技 术和新工艺⑤高稳定、高可靠、高精度。 3. 湿度: 空气中含有水分的多少,即空气的干湿程度叫湿度。 4. 热敏电阻的非线性问题解决办法:线性化网络;利用其他器件综合修正;计算修正法。 5. 磁阻效应:将一载流导体置于外磁场中,除了产生霍尔效应,其电阻也会随磁场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磁电阻效应,简称磁阻效应。 二.简答题 1. 压电陶瓷为什么会有压电效应? 答:压电陶瓷是一种多晶铁电体,它是具有电畴结构的压电材料。电畴是分子自发形成的区域,它有一定的极化方向。 在无外电场作用时,各个电畴在晶体中无规则排列,它们的极化效应互相抵消。因此,在原始状态压电陶瓷呈现中性,不具有压电效应。 当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对压电陶瓷进行极化处理,即以强电场使电畴规则排列,这时压电陶瓷就具有了压电性,在极化电场去除后,电畴基本上保持不变,留下了很强的剩余极化。此时,当有压力作用时,压电陶瓷就会有压电效应。 2. .画出微处理器引入传感器构成智能传感器的框图。

三.单项选择题 1、在使用热电偶测温时,要进行冷端温度补偿。下面哪种方法能用来进行补偿( B )(A)线性化网络法(B)恒温法 (C)利用温度——频率转换电路进行修正(D)计算修正法 2、AD590是那种类型的集成温度传感器( C ) (A)频率输出型(B)电荷输出型(C)电流输出型(D)电压输出型 3、传感器在正向行程和反向行程期间,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程度是( A ) (A)迟滞(B)重复性(C)精度(D)分辨力 4、磁敏二极管进行磁电转换所利用的效应是( B ) (A)霍尔效应(B)磁阻效应 C)形状效应(D)压电效应 5、传感器在规定的范围所能检测输入量的最小变量叫( A ) (A)分辨力(B)灵敏度(C)阈值(D)效应 6、光纤的纤芯折射率n1与包层折射率n2 的关系为( B ) (A)n1< n2 (B)n1> n2 (C)n1=n2 (D)n1n2 7、在压电传感器测量电路中前置放大器的作用是( D ) (A)放大和频率变换(B)放大和整流(C)放大和相位调整(D)放大和阻抗变换8、若对压电陶瓷施加力,得到的压电常数为d31,则此时的力应为( A ) (A)沿X轴施加力(B)沿Y轴施加力(C)沿Z轴施加力(D)在XY平面的剪切应力 四.原理叙述 1、简述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工作原理

传感器种类及用途学习资料

传感器种类及用途

1、Gsensor:(重力感应传感器) 作用:根据使用者的动作进行相应的软件应用,例如:重力感应游戏,用户挥动手机,游戏做出相应的反应。 2、Psensor:(距离传感器) 作用:当使用者接通电话并将电话贴近耳朵时,使屏幕变黑以免引起误操作,远离时屏幕开启,恢复可以正常工作状态。 3、Msensor(磁传感器): 作用:目前仅是作为指南针的功能,可用于增强型电压控制。 4、Gyro (陀螺) 作用:测量设别自身的旋转运动,内置陀螺仪可以测量手机自身的运动。可以配合摄像头做防抖用。 5、线性加速度传感器: 作用:测量三个轴的绝对加速度,与陀螺仪配合可以在无卫星信号的情况下进行定位。 6、旋转矢量传感器: 作用:测量三个轴绕固定轴旋转过的角度,可以用来输出设备当前的与水平放置状态相比各个轴绕过的角度状态。 7、压差传感器: 作用:测量设备内外的压力差值,可用来监控当前设备内外的压差。 8、光线感应传感器:

作用:根据手机所处环境的光线来调节手机屏幕的亮度和键盘灯。比如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屏幕很亮,键盘灯就会关闭;相反,在暗处,键盘灯就会亮,屏幕较暗。 9、Gap Sensor : 作用:用于检测用户肢体与手机的接触方式,左手,右手接触等,并可与重力传感器等联合使用准确测出手机的当前状态。 10、气压传感器: 作用:用来测量天气变化并可以在不开启GPS的情况下测量所处位置的海拔高度,还可以用来辅助导航。 11、色温传感器: 作用:在手机影像处理中可以得到精确、稳定的工作,色温与环境光水平一致,得到稳定的屏幕色温及精确地图像色彩。 12、电子罗盘: 作用:与磁传感器同,可以用来作为指南针用。 13、风速风向传感器: 作用:用于测量当前所处位置的风速计风向信息。 14、温度传感器 作用:监控设备当前温度,可用于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查询是否关闭相应程序。 15、位移传感器 作用:设定安全距离,超出安全距离则发出警报。

工业中常用的传感器

什么是传感器? 传感器(英文名称:transducer/sensor)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 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特点: 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传感器的存在和发展,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通常根据其基本感知功能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湿敏元件、声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 传感器在工业中的应用: 化学传感器在石化工业中的应用 石油化工产业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整个石化工业领域包括:上游的轻油裂解炼油厂、中游的塑料中间原料厂和属于下游的塑料加工及塑料化工厂等。在上述各类工厂的生产工艺过程中经常会不同程度的产生或排放一些污染性 石油化工产业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整个石化工业领域包括:上游的轻油裂解炼油厂、中游的塑料中间原料厂和属于下游的塑料加工及塑料化工厂等。在上述各类工厂的生产工艺过程中经常会不同程度的产生或排放一些污染性有 害气体如:h2s、so2、nox、voc、co、ch4、nh3、cl2等,因此,除需使用各种化学传感器来检测这些有害排放物质之外,还将它们用于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工业安全保障、工艺卫生、环保与污染防止等多项用途。尤其是在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目前石化工厂对许多化学物质的检测,主要依靠使用各种化学传感器,在石化工厂中比较常见的化学传感器有:加氢裂解反应工艺过程检测h2泄漏或 h2s排放的传感器,锅炉燃烧过程的sox和nox排放及内燃机等的燃烧过程控制的o2浓度的检测传感器,以及制造工艺所排放的voc的监测等。使用化学传感器可快速准确的检测待测物或排放物的种类与浓度,传感器对不论液相还是气相的化学物质或污染物质,在分析检测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随着化学传感

传感器技术课程准则

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本课程后续的综合实训、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养成课程,即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2、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一线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需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应用知识,并能结合控制技术中的传感器与控制技术的应用,掌握检测的理论依据和检测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与维护方法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传感器的基础知识,了解检测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 (2)掌握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检测的基本方法;? (3)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及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4)掌握电感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方法及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5)掌握压电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压电效应的原理、压电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压电元件串联和并联的特性及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6)掌握磁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了解磁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霍尔元件的构造及测量电路、霍尔元件的补偿电路; (7)了解并掌握光电效应、光电器件及其特征、光电、光纤式传感器的功能和应用; (8)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了解核辐射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2.能力目标 (1)能够用常用万用表等常用仪器仪表做各种传感器性能的检查,判别其好坏; (2)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3)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合理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 (4)能够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制作相应的模块测量电路; (5)能够用制作的模块电路正确进行物理量的测量; (6)能够用所学传感器知识进行常用传感器测量电路的检修; 3.素质目标 (1)能独立承担电子产品的装配与工艺管理、质量检验、设计开发及设备维护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2)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仪表培训教材

仪表专业培训资料 xx有限公司 2007年3月26日

目录 第一章:过程控制基本概念 §1.1 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1.2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 §1.3 过程控制系统的两种表示形式 §1.4过程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 §1.5. 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及要求 第二章:过程参数的检测与仪表 §2.1 概述 §2.2压力检测方法及仪表 §2.3物位检测方法及仪表 §2.4流量检测方法及仪表 §2.5温度检测方法及仪表 第三章:过程控制仪表与装置 §3.1 概述 §3.2基本控制规律及其对控制过程的影响 §3.3 DDZ-Ⅲ型控制器 §3.4 执行器 §3.5可编程序控制器 第四章过程特性与数学模型 §4.1过程特性 §4.2 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简单控制系统 §5.1 简单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5.2 简单控制系统的投运及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

第一章过程控制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其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简称过程控制)-------自动控制技术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轻工、纺织等生产过程的具体应用,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一、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 在过程控制发展的历程中,生产过程的需求、控制理论的开拓和控制技术工具和手段的进展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了过程控制不断的向前发展。纵观过程控制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40年代: 手工操作状态,只有少量的检测仪表用于生产过程,操作人员主要根据观测到 的反映生产过程的关键参数,用人工来改变操作条件,凭经验去控制生产过程。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 过程控制系统:多为单输入、单输出简单控制系统 过程检测:采用的是基地式仪表和部分单元组合仪表(气动Ⅰ型和电动Ⅰ型); 部分生产过程实现了仪表化和局部自动化 控制理论:以反馈为中心的经典控制理论 20世纪60年代: 过程控制系统:串级、比值、均匀、前馈和选择性等多种复杂控制系统。 自动化仪表:单元组合仪表(气动Ⅱ型和电动Ⅱ型)成为主流产品 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专门用于过程控制的小型计算机,直接数字控 制系统和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始应用于过程控制领域。 控制理论:出现了以状态空间方法为基础,以极小值原理和动态规划等最优控制 理论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控制理论,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发展到多 输入多输出系统领域,、型、型 20世纪70~80年代: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成功且集成度越来越高(80年代初一片硅片可集成十几万个晶体管,于是32位微处理器问世),微型计算机的出 现及应用都促使控制系统发展。 过程控制系统:最优控制、非线性分布式参数控制、解耦控制、模糊控制 自动化仪表:气动Ⅲ型和电动Ⅲ型,以微处理器为主要构成单元的智能控制装置。 集散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工业PC机、 和数字控制器等,已成为控制装置的主流。 集散控制系统实现了控制分散、危险分散,操作监测和管理集中。 控制理论:形成了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模糊控制、专家系统控制、模式 识别技术 20世纪90年代至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过程控制系统:管控一体化现场,综合自动化是当今生产过程控制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