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形象赏析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多面性的角色。
他的形象既有着闲散放浪的一面,又有着才情出众的一面。
以下是对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贾宝玉被描绘为一个富贵家族的少爷,因此他从小就过着奢华的生活。
他有着无忧无虑的心态,常常沉迷于娱乐和纷繁复杂的娱乐活动中。
这使得他显得放浪不羁,不太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压力。
其次,贾宝玉是一个有着天赋才情的人物。
他懂得诗词,善于文学创作,对音乐和艺术也有着深入的了解。
这种才情使他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眼光和判断力,与其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贾宝玉的才情为他赢得了周围人的赞赏和崇拜。
然而,贾宝玉也有着一些缺点。
他常常自怨自艾,情绪容易波动,善感且容易受伤。
他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比较复杂,经常陷入纷争之中。
由于他的身份和背景,他面临着很多压力和期望,这使得他在成长和人生选择上感到迷茫。
总的来说,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呈现了丰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即有闲散放纵的一面,也有才情出众的一面。
他的优点和缺点交织在一起,使得他的性格更加丰满和立体。
这使得贾宝玉成为《红楼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以上是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的简要分析。
通过对他的品质、才情、缺点和矛盾心理的描述,我们更能深入了解这个复杂而富有魅力的角色。
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如下:贾宝玉的身上有叛逆精神,表现为不爱读书,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追求自由平等,鄙弃功名利禄,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等等。
但他毕竟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身上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比如他对封建思想、观念、道德、礼教的主要方面有时不持反对态度。
对于父辈和贾母等人十分顺从,对于忠君和孝亲十分重视,与年轻女子的交往是讲究平等的,但有时还会摆出少爷姿态对待他们,最后与黛玉的爱情也无法坚持的走下去,种种迹象表明其叛逆精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叛逆中有妥协倾向。
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妥协性,以便更完整地看待贾宝玉这个人物。
扩展资料:《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
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
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红楼梦人物分析贾宝玉红楼梦人物评价贾宝玉

红楼梦人物分析贾宝玉红楼梦人物评价贾宝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巨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精神瑰宝”。
小说中的人物众多,其中最为出色的便是贾宝玉。
贾宝玉是小说中的男主角,是贾家的二少爷。
他具有非凡的人物形象,是小说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之一。
下面我们将对贾宝玉进行一些分析及评价。
一、贾宝玉的性格贾宝玉的性格具有很大的矛盾性。
他温和、善良、敏感,却又容易疑虑、自卑、孤僻。
他的思想深邃,对人生的探索非常热衷。
他对女子的态度充满一种邪恶的吸引力,同时也表现出对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恐惧。
另一方面,他深受乱世的影响,同情苍生,愤慨社会不公,时常发出狂言妄语,并采取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来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
二、贾宝玉的缺点贾宝玉虽然是小说中的男主角,但他并不完美。
他有很多缺点,最突出的是他的放纵和喜新厌旧的性格。
他不断地追求美女,从林黛玉到薛宝钗,从来不肯委屈自己,一有机会就想尝试新的感受。
他也常常犯错, 比如他对贾母的教育毫不尊重,对黛玉和宝钗的感情也处处不顺。
这些缺点使他变得更加人性化。
三、贾宝玉的成长历程小说中,贾宝玉的成长经历是一个婉约的人生过程。
他的从天真到成熟、从任性到悟性、从孤僻到开放、从哀伤到洒脱的成长历程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在小说中,他的命运之路长满了荆棘,但无论怎么困境,他依旧勇敢地行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最终获得了一种无人能及的灵性与静契。
四、贾宝玉的性格评价贾宝玉的性格非常特立独行。
他的纵容和喜新厌旧的倾向,让他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付出了很多代价,同时也导致了黛玉悲凉和宝钗无奈。
但是,贾宝玉之所以能够成为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大部分是基于他的敏感、深思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长期关注社会的所显现出的问题,并将自己的心志与学识广博地投入到小说情节中,这种文化认同与社会发声的胸怀使得他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五、小结贾宝玉是《红楼梦》又一经典的人物。
由于瑰丽的外观、婉约的心灵和对人生的敏感洞察,他成为小说中最受欢迎和最值得探究的角色之一。
贾宝玉人物形象特点

贾宝玉人物形象特点
贾宝玉的形象特点是温和善良、叛逆精神、平等自由、软弱怯懦。
温和善良:贾宝玉对待侍候自己的丫鬟们,十分温和,没有架子,以至于丫鬟们都敢“骑在主子头上了”。
贾环阴险的推倒油灯,企图烫瞎贾宝玉的眼睛,巴不得贾宝玉死。
贾宝玉却说:“有些疼,还不妨事。
明日老太太问,只说我自己烫的就是了。
”金钏儿跳井而亡,偷偷溜出城外去祭奠她。
叛逆精神: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在男尊女卑,功名至上的时代,贾宝玉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不爱读书,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鄙弃功名利禄,反对仕途经济,嘲骂仕途经济的人为“禄蠹”,都可见他的叛逆。
平等自由:他亲近爱慕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和地位微贱的人物,如秦钟,柳湘莲等,逃避参加士大夫和贵族子弟应酬,对于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和否定,对待丫鬟小厮也时常是平等交流。
后来宝玉不得不与宝钗成婚,宝钗经常劝贾宝玉务必求取功名,厌恶仕途经济的宝玉不能忍受,不愿被束缚,最后逃离世俗红尘,出家远走。
软弱怯懦:贾宝玉曾趁着王夫人午睡,调戏金钏,王夫人似睡非睡听到了两人的谈话,起身就给了金钏一个巴掌,命人赶了出去,此时贾宝玉在一旁一言不发,一句也没有为金钏辩解,后来金钏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跳井自杀。
另一件事事抄检大观园时候,王夫人已经病入膏肓,晴雯从床上拖出去,赶了出去,宝玉从始至终,没有为晴雯求过情,两件事将宝玉的软弱怯懦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身上有反封建的因素,但他始终没能摆脱封建。
《红楼梦》人物赏析――贾宝玉5篇

《红楼梦》人物赏析――贾宝玉5篇《红楼梦》人物赏析――贾宝玉篇1论宝玉的缺点贾宝玉,说不出来的感觉,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每一个故事的角色跟每一个人物性格的形成,都有他自己成长的背景,也有它存在的合理。
很多评论认为,“宝玉反对封建主义对贵族生活厌倦、冷漠;对真挚爱情能够热切追求。
”其实我并不敢苟同,这些词用在他身上并不合适。
对于一个柔柔弱弱、喜欢拈花惹草、没有主见有永远长不大的大男孩来说,我并不认为他是个对爱情热切追求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实在不喜欢贾宝玉的性格。
我认为贾宝玉的性格一:柔柔弱弱,没有一点阳刚气质。
这一点的形成可能跟他成长的环境有关,生活在一个女人成堆,无忧无虑的大院子里,每天都跟女人搞在一起,阴气太重就算有阳刚气质也会消磨殆尽了吧。
也正是他这种性格让我很讨厌,在我的观念中,我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充满阳刚的气质。
虽然在那个年代不能像现在这样拿起抢来保家卫国,那也应该像个男人,说话做事底气要足;而不是像现在的“伪娘”一样,柔弱无能,胸无大志。
我不管他在那个时代是不是受人欢迎,也不问这种性格在现在是不是被人喜欢,反正我是从心底的讨厌这样的男孩。
么家人安排,要是他从心底里真的痴情,真的不喜欢“袭人”那他跟“袭人”最多算关系亲密的主仆关系,没有精神出轨就不会有肉体出轨,其他都是白扯,自欺欺人的话语而已。
性格三:软弱无能。
贾宝玉很明显的一个性格嘛,就像他的长相表现出来的那样子,特别软弱无能。
明明是他在王夫人睡觉的时候调戏人家丫鬟金钏,导致金钏被赶出贾府,从而导致了丫鬟金钏跳井。
有人说这也不能怪他啊,这是当时的社会所致,而且是王夫人把他赶出去的。
既然这么说,拿我们就看看他在王夫人打金钏一巴掌,说她不检点教坏主子的时候宝玉是怎么做的,宝玉一句话没说,灰头土脸的偷偷“溜之大吉“了,那么请问,这不是软弱无能吗?他的软弱无能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最后几回合,当家人逼着他娶宝钗的时候,他说“不”字了吗?答案是没有,他不敢,他不敢向他的家人表明他的心心迹,他不敢说他爱的是黛玉,这是因为他的软弱无能。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doc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doc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一个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行为和思想都具有深刻而独特的内涵。
他不仅是贾府中的瑰宝,也是整部小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
以下是对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贾宝玉的性格贾宝玉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他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受到现实的深深影响;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又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1.叛逆与反抗贾宝玉天生叛逆,对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封建道德和礼教产生了反抗。
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而是沉醉于诗词歌赋,追求自由和个性。
这种反抗的性格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也使他在贾府中受到了孤立和排挤。
2.敏感与多情贾宝玉内心极其敏感,对于别人的言行举止有着细腻的感受和理解。
他对林黛玉的深情厚意,对金钏、晴雯等丫鬟的关爱,都表现出他多情善感的一面。
这种敏感和多情也使得他在面对现实的残酷时,更加痛苦和无助。
3.矛盾与挣扎贾宝玉既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理想,又无法摆脱家族和命运的束缚。
他在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间挣扎,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矛盾。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反映了贾宝玉性格中最为深刻的一面,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二、贾宝玉的行为贾宝玉的行为举止反映了他的性格和思想。
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贾宝玉的行为。
1.追求美与艺术贾宝玉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世俗功利之外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他对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兴趣,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这种对美与艺术的追求,使他在贾府中显得与众人不同,也展现了他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
2.放纵情欲贾宝玉在小说中有不少放纵情欲的行为。
他与金钏、晴雯等丫鬟的亲密关系,对林黛玉的痴情以及与其他女性的调情行为,都表现了他对情欲的追求和放纵。
这些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叛逆和反抗精神。
3.反抗封建社会贾宝玉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使他试图反抗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他鄙视功名利禄,对抗封建礼教,对封建等级观念进行挑战。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首先,贾宝玉是一个聪明敏感的人。
他天生聪明悟性高,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极高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他从小爱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并且有着非凡天赋。
在书中,他对古代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见解,并且常常用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红楼梦梦境的创作也表明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才华。
他敏感的天性使他能够触动深邃的哲思和情感,使他成为小说中最为活跃和有思想深度的人物之一其次,贾宝玉是一个多情善感的人。
他重情重义,对亲友非常关心和照顾,尤其是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女子。
他对林黛玉的情感是红楼梦中最复杂和动人的情感之一、他们之间既有深厚的情感纽带,又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压力和限制。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宠爱和怜惜,以及对她病重和死亡的痛苦表明了他敏感而善良的一面。
他对薛宝钗的疼爱和忠诚也表现了他的善感和情感。
然而,贾宝玉也有着自己的黑暗一面。
他因为家族的权力和地位而感到压抑和迷茫,从而陷入了纵欲和荒淫的生活。
他沉迷于酒色之中,对待女性漠不关心。
他用母亲贾母的力量和传承去追求自我独立和自由。
他游走于家族的纷争和阴谋之中,陷入了欲望和迷失的漩涡。
他对待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美貌的自负和空虚也是他黑暗一面的体现。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光辉而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聪明敏感,善于感知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他用自己的文学才华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思想。
他多情善感,对亲人和朋友有着深厚的情感。
然而,他也有着黑暗的一面,沉迷于纵欲和荒淫的生活,对待女性漠不关心。
他的形象体现了曹雪芹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描绘。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精选5篇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精选5篇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1贾政次子,与长兄贾珠、姐元春俱为王夫人所生; 与庶出的探春、贾环为同父异母兄妹和兄弟,出生时口衔一块晶莹宝玉,故名宝玉。
贾宝玉的前身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是警幻仙子给石头起的名号,那么石头便是贾宝玉了。
作者安排石头转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神瑛侍者转世为贾宝玉,即假玉真石的“瑛”和灵性已通的顽石取得本质上的一致,也就是要贾宝玉和通灵宝玉合二为一。
而这块顽石在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幻形入世之后,仍然是“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就是说像贾宝玉这类顽石,虽然生存于封建社会的母体,他既不为那个社会,他所属的阶级所用,也无力挽救封建末世必然颓败的命运,在许多根本问题上,同那个社会,同贾政所代表的封建正统观念格格不入。
或者按照贾雨村的评判,贾宝玉既不属“大仁”者,又非“大恶”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人之下”,总之贾宝玉是既不同于儒家的“归仁养德”、道家的“顺天从性”的人格模式,也不同于赖力仗义的侠士人格,而力图探求和超越现实的自我,追求纯真的理想。
所以,他深恶封建道德的价值观,痛骂那些像狗马一样卑贱,匍匐在“功名仕进”底下所谓“读书上进”的人为“禄蠹”、“国贼”,对当时的八股,鄙视为“沽名钓禄”之阶。
提到科举、仕途经济便激愤起来,“最厌这些道学话”,“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甚至把“文死谏”、“武死战”封建最高道德骂得一钱不值。
贾宝玉的真性观如同李贽的童心说,三袁的性灵说,无疑是传统人格定式的悖论,对人性禁锢的反叛,对人性复归的期冀和追求,带有封建叛逆的色彩。
所以他才敢冒犯贾政威严,针对贾政爱那人工造成的“稻香村”的呵责,发表了一通保持天然本色的议论。
贾宝玉的“爱物”观念也反映了他的自然本性思想。
他认为“物”不过是借人所用,人爱哪样各有性情,应顺乎人的自然情感自由行动,不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宝玉形象赏析我们就从贾宝玉那句有名的话说起吧。
宝玉曾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
(第二回)这是宝玉与女儿和男子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
但是,我们会发现,宝玉并没有完全依照这条准则行事。
比如,他和柳湘莲、秦钟、北静王等人交往十分密切,而对女子,也有另一种看法。
那就是“这些人只嫁了一个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第七十七回)对于这种矛盾,孟富本地议会的一条侧批写道:“受气清浊,本无男女别”。
这种:“受气说”,在理解贾宝玉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受气说”的系统阐释者是贾雨村。
第二回中,当冷子兴说贾宝玉“将来色鬼无疑了”时,贾雨村急忙罕然厉色制止,并说了一通玄而又玄的话。
他认为,世间本来有正气和邪气,大贤之人和大恶之人就禀赋着正气或邪气。
而当时是“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甚至所余灵气漫无可归,就化作甘露和风,“洽然溉及四海”。
在这样的世上,邪气只能充塞在深沟大壑之中,不见天日。
如果邪气泄漏而出,因为正邪不相容,便会互相搏击,直至一方消亡为止。
这样就产生了“正邪两赋”的人。
这种人“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成为大奸大恶”,“聪明灵秀”而又“乖僻邪谬,不近人情”。
他们“弱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抒清贫之家,则为逸世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亦必为奇优名倡。
”如果我们把贾宝玉、北静王、秦中、柳湘莲、蒋玉菡等人与贾雨村所列举的三类人进行对照,就会发现他们十分吻合。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的写法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据考证,应该是“假语存焉”,与“真事隐去”对应。
),而且发表“受气说”的正是贾雨村。
“假作真时真亦假”,贾雨村的这些话也就真假皆有之了。
那么,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贾宝玉等人正是秉正邪二气而来的人,但何为正、何为邪,贾雨村说反了。
也就是说,充溢于天地之间,漫无所归的,是残忍乖僻的邪气,而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不见天日的,正是清明灵秀之正气。
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证明。
贾雨村的立场是封建官僚的立场,在他们那里,抹杀天性、真情的“理”才是最终价值标准。
在这种价值标准的支配下,他们根本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只要看一下评价宝玉的两首《西江月》就可以知道了。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的社会也是抱着失望的态度的。
我在这里不多展开,仅指出两点:一,曹公在开头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脂砚斋在这里批道:“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
”为什么要补天呢,因为“天”已经破了。
脂砚斋提醒我们要注意神话后的含蕴,即社会已经破败了。
二、《红楼梦》中多次写到“末世”,比如甄(士隐)府、林府、贾府等等。
在贾雨村出现时,脂砚斋批道“有写一末世男子”。
可见,曹雪芹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经到了末世。
在这样一个“天”都已经破败的末世,充斥世间的只能是邪气。
那些偶尔泄出的清明灵秀之气是弥足珍贵的。
并正邪二气而来的人同样弥足珍贵。
贾宝玉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许多性格特征和生命活动都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首先,我们谈一谈“意淫”。
“意淫”是相对于“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的“皮肤淫滥”(第五回)而言的。
它“唯心会而不可言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
这主要体现在对女儿的态度上。
当时的社会仅仅把女子作为玩物,而并没有给与她们应有的价值。
但是,贾宝玉却视女儿为“阿弥陀佛”“原始天尊”(这本是甄宝玉的话,但“假(贾)作真(甄)时真亦假”二者是相通的),对她们呵护备至。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反差呢?原因正在正邪二气上。
“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女儿是清秀之气的结晶。
而当时的社会,所谓的“天理”(就是理学之理)已经摧残和淹没了人的天性。
人们反对人欲,轻视、消解人的独立的价值。
女子,天地灵秀之气的结晶,正是男权社会的弱势者、牺牲品。
“受气说”来讲,邪气充斥世间,漫无所归,它们是世界的主宰。
而清明灵秀之气,只能拘于幽壑之中。
一旦有正气泄出,便会因为“正不容邪,邪复妒正”而引起异常激烈的搏击,“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
这种搏击的代价,往往是自由或者生命。
我们看到,袭人在一步步的失去她的自由,而晴雯则失去了生命!这正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社会原因!在这样的社会里,女子当然不可能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
而宝玉和世人迥异。
他天性中有一段“痴性”,这种痴性就是他与生俱来的气质禀赋,使他身上具有的清明灵秀之气。
这样一来,他便站在了与世人迥乎不同以至于对立的立场上。
同气相求,是人之常情。
宝玉这种天生的气质使他对女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怜爱。
我们可以看到,在周岁“抓周”时,他只抓取脂粉环钗之类;七八岁时,便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这样的惊世骇俗之语;及至十三四岁,成人以后,更是“怡红"不已。
他曾说自己“这个心操碎了也没人知道”,可见宝玉对女儿珍爱之至。
他给麝月梳头,为平儿理妆,为袭人侍药,看龄官画蔷……这一切都远远超越了皮肤淫滥,而是灵魂、人性的对等的交流,也是对对方和自身清明精神的关怀。
正是宝玉灵秀之气与女儿灵秀之气的统一,决定了“意淫”的平等性。
对女子人格上平等的关爱,在当时的社会,是十分超前的,它具有极高的价值。
“意淫”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是诗意的、审美的。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白玉钏亲尝莲叶羹”等等,都是如诗般的清丽、脱俗。
而“杏子荫假凤泣虚凰”一回中,描写了“同性恋”这样一个现在看来还是“丑”的主题。
但是我们在品读时,并没有感到厌恶,反而获得了极微妙的审美体验。
“意淫”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诗意和审美性,是于其中“情”的交感密不可分的。
关于这一点,在谈到宝黛爱情时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下面,我们谈一谈宝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也就是“情榜”中的评价--“情不情”。
(脂批显示,“情榜”出现在《红楼梦》一书的最后一回,对全书的主要人物进行评价,评语都以“情”字开头,宝玉居“情榜”之首,评语是“情不情”)我们首先看一下“情不情”的语法结构:第一个“情”用作动词,意思是“用情”;“不情”即“无情”这里用作名词,意思是没有感情(或没有感情交流)的人和物。
那么,“情不情”就是用情于无情之物。
当然了,既然宝玉能用情于无情,就更能用情于有情了。
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情”是广泛意义上的情,它泛指一切真情的关爱。
下面,我们看一看“情不情”的表现。
宝玉在铁槛寺边农舍里观看二丫头纺线(第十五回),赞叹袭人的姨妹妹(第十九回),提醒龄官避雨(第三十回),等等。
在第三十五回中,傅试家的婆子对贾宝玉的描述正是对“情不情”的最好注解:“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猩猩与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股股浓浓的。
且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
”从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出宝玉用情的对象:燕子、鱼、星星、月亮、女儿,等等。
他是绝对不会用情于须眉浊物的。
从治理,我们会看到宝玉用情的对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秉赋着天地之灵气。
宝玉用情于“不情”,实际上也是自己清明灵秀之气的外化与认可。
由此看来,“情不情”与“意淫”有着相同的内在驱动力,那就是气质禀赋的惺惺相惜。
在与“不情”的交感中,宝玉可以发现自己,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正因为自己的价值在于这一切清秀之气中,宝玉才把女儿看得极为珍贵,甚至生死以之。
事实上,“情不情”与“意淫”的思想内核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把“情不情”看作“意淫”在范围上的扩展。
然后,我们来谈谈宝黛爱情。
在前面我们说过,宝玉和红楼女儿们都是秉赋着清明灵秀之气的,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是基于正气的同气相求。
而在所有的女儿中,气质禀赋最接近宝玉者,当属黛玉。
宝黛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第一回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神话。
绛珠草能够经延岁月,修成女体,是因为有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这里是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的,即神瑛侍者同绛珠草通过甘露进行生命意识的交流。
在现实中,宝黛思想统一的根源,就在三生石畔。
这样一对具有极为相似的气质的儿女既缘定三生,又相逢今世,爱情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产生的爱情也必不同寻常。
宝黛爱情已经超越了普通的男女挚爱,这是继成的定论。
但人们都从政治、阶级角度进行分析,我个人认为是不妥当的。
我认为,宝黛爱情之所以超越了普通的男女挚爱,是因为他们的爱情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
前面提到的“意淫”的审美性特点,与之相通,这里一并谈谈。
关于宝黛爱情的思想基础,前人已经论述得很充分了。
用假报与的话,就是“林妹妹从来不讲那些混账话”。
我就不再多说了。
我想说的是,爱情,是宝黛二人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和最高形式。
我们先看宝黛二人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我们以宝玉为例,黛玉和他基本相同。
宝玉的人生价值不在功名富贵,不在忠孝节义,听听他批判“文死谏,武死战”的酣畅淋漓的话就知道了。
这样一来,在整个正统封建社会里,他不可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于是,他走向内敛,在自身和女儿、花草虫鱼那里寻求自我,寻求价值。
在当时的人看来,他就成了“玩劣异常,极恶读书”“于国于家无望”的“混世魔王”。
宝玉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是不可能被世人理解的,但现在,我们多少可以理解一些。
我们知道,宝玉是有诗人气质的。
这种气质使他不在乎(至少是不重视)世俗的欲求,而向往更高层次的价值--生命在空间上的无限和在时间上的永恒。
这并不是我个人妄加臆测的。
首先,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追求无限和永恒,在座各位仔细审视自己的思想,就会发现。
事实上,人对无限和永恒的追求同生命的优先和短暂的矛盾正是人生悲哀的来源。
其次,我们在《红楼梦》中经常可以听到宝玉对美好事物不能够永存的哀叹。
例如,第二十八回中,宝玉听完《葬花吟》后,想到黛玉等女儿、斯处、斯园、斯花、斯柳终有无可寻觅之时,竟恸倒在山坡之上;第五十八回中,宝玉因见杏树“绿叶成荫子满枝”而感伤女子韶华苦短。
这种忧虑的背后,正是宝玉对永恒的真挚渴望。
无限与永恒是宝玉最终要达到的人生价值的所在。
黛玉的情况与之类似,就不再说了。
这种价值的实现过程,是诗意的'、审美的。
我们常说恋爱的人“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己”。
这句话的背后,是有这美学依据的。
我在这里采用克罗齐的形式派美学进行解释。
形式派美学认为,美源于直觉。
所谓“直觉”,简要地说,就是关照对象时只看到对象本身,不引起其他任何的联系和认识。
在直觉中,还伴随着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达到二者的统一,即“物我合一”。
这样,直觉产生的过程中,排除了外界的联系,时空也就不存在了。
这时,微尘即是大千,刹那就是终古。
无限和永恒就这样得以实现。
这种实现的过程自然是审美的。
那么,宝黛二人能否达到这种直觉的境界,实现爱情的美学升华呢?这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