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原理(设备管理)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之一,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对于学习和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方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并详细列出步骤。
1. 操作系统概述:- 定义:操作系统是一种软件,用于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资源。
- 作用:提供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调和管理硬件和软件资源,为应用程序提供便捷的运行环境。
2. 操作系统的组成:- 内核: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硬件资源。
- Shell: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命令行或图形化界面与操作系统进行交互。
- 文件系统:用于存储和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和目录。
- 进程管理:负责协调和管理系统中的各个进程,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通信和终止等。
- 内存管理: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主存储器,包括内存的分配和释放、虚拟内存的管理等。
- 文件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和目录,包括文件的创建、读写、删除等操作。
- 设备管理: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等。
3. 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多道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并发执行多个程序,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利用率和响应速度。
- 中断机制:操作系统通过中断机制来响应和处理外部设备的请求和异常情况。
- 内存管理: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主存储器,包括内存的分配和释放、虚拟内存的管理等。
- 进程管理:操作系统负责协调和管理系统中的各个进程,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通信和终止等。
- 设备管理: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等。
4. 操作系统的工作步骤:- 引导:计算机启动时,操作系统首先被加载到内存中,通过引导程序启动操作系统。
- 初始化:操作系统启动后会对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硬件进行初始化,并建立系统数据结构。
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

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是指Windows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Windows操作系统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面向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Windows操作系统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任务管理:Windows操作系统采用了抢占式的多任务处理机制,通过任务调度器来管理多个任务的执行。
每个任务独立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操作系统根据进程的优先级和时间片来进行任务调度。
2. 内存管理: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虚拟内存管理机制,将物理内存划分为多个页框,每个进程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
操作系统通过分页机制将虚拟内存映射到物理内存中,以便实现进程间的隔离和保护。
3. 文件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NTFS文件系统作为默认的文件系统。
NTFS文件系统支持文件和目录的权限控制、文件压缩和加密等功能。
4. 设备管理:Windows操作系统通过设备驱动程序来管理硬件设备。
每个设备驱动程序负责与特定设备的通信,并提供统一的接口供应用程序调用。
5. 网络通信:Windows操作系统支持TCP/IP协议栈,并提供了各种网络通信服务,如网络协议栈、网络接口、套接字接口等,以实现应用程序之间的网络通信。
6. 用户界面: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了图形用户界面(GUI),包括窗口管理、菜单、对话框等,使得用户可以通过鼠标、键盘等输入设备与计算机进行交互。
7. 安全性:Windows操作系统通过用户账户和权限管理来保护系统和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账户,并且可以通过权限控制来限制对文件和系统资源的访问。
这些原理和机制共同构成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核心。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实现,Windows操作系统能够提供稳定、安全、高效的计算环境,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操作系统原理总结

操作系统原理总结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
它负责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各种活动,使得计算机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
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操作系统的原理。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处理机管理的任务是合理地分配和调度处理机资源,以提高处理机的利用率和系统的性能。
进程是处理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
操作系统通过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和进程调度等手段来管理进程。
进程调度算法决定了哪个进程将获得处理机资源,常见的调度算法有先来先服务、短作业优先、时间片轮转等。
存储器管理的目标是为程序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内存环境,提高内存的利用率。
内存分配方式有连续分配和离散分配两种。
连续分配包括单一连续分配和分区分配,离散分配则包括分页存储管理、分段存储管理和段页式存储管理。
虚拟存储器技术通过将部分程序和数据暂时存放在外存上,使得计算机能够运行比实际内存更大的程序。
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和控制各类 I/O 设备,方便用户使用设备,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设备管理包括设备分配、设备驱动、设备缓冲和设备独立性等方面。
设备分配算法要考虑设备的使用情况和请求的优先级。
设备驱动程序是操作系统与设备硬件之间的接口,负责控制设备的操作。
设备缓冲可以减少 I/O 操作的次数,提高系统的性能。
文件管理负责对文件进行组织、存储、检索和保护。
文件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按名存取的方式,方便用户对文件进行操作。
文件的逻辑结构有流式文件和记录式文件,物理结构有连续文件、链接文件和索引文件。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方法有空闲表法、空闲链表法和位示图法等。
文件的保护机制可以防止文件被非法访问和修改。
用户接口是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分为命令接口和程序接口。
命令接口包括联机命令接口和脱机命令接口,程序接口则通过系统调用为用户程序提供服务。
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有单体结构、层次结构、微内核结构和客户/服务器结构等。
操作系统原理及其实现方式

操作系统原理及其实现方式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协调、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操作系统的原理以及实现方式,以便读者对操作系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操作系统原理1.1 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是一个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程序,它可以提供给用户和应用程序一个简单的接口,对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以实现计算机系统的高效运行。
1.2 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处理器管理:对处理器的分配和调度,确保每个任务都能得到足够的处理时间。
2)内存管理: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以及进程的地址空间管理。
3)文件系统管理:对磁盘上文件的组织和访问进行管理。
4)设备管理:对输入输出设备的控制和分配。
5)用户接口:提供给用户和应用程序一个方便的操作界面。
1.3 操作系统的设计原则操作系统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简洁性:操作系统应该尽量简洁,去除冗余的功能,保证核心功能的高效运行。
2)可靠性:操作系统应该具有足够的容错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异常情况。
3)可扩展性:操作系统应该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功能和设备支持。
4)高效性:操作系统应该具有高效的资源管理和调度机制,以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二、操作系统的实现方式2.1 单任务操作系统单任务操作系统是最简单的操作系统形式,它只能处理一个任务,无法进行并发处理。
单任务操作系统的实现方式通常采用顺序执行的方式,即按照特定的顺序执行任务,并在任务完成后切换到下一个任务。
2.2 多任务操作系统多任务操作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具有并发处理的能力。
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分时系统:将处理器的时间片分配给不同的任务,轮流执行,给用户一种同时运行多个任务的错觉。
2)多道程序系统:将内存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存放一个程序,并同时加载多个程序到内存中,通过在程序之间进行切换实现多任务处理。
3)实时系统:针对实时应用的操作系统,具有对任务的响应时间有严格要求,需保证实时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操作系统原理

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之一,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提供良好的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接口。
它的作用极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计算机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工作机制。
一、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操作系统是一种软件,它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一个接口。
它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管理: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各种资源,包括处理器、内存、磁盘、输入输出设备等,以确保它们能够被应用程序合理利用,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2.进程管理:操作系统负责管理和调度进程,确保它们能够按照规定的优先级和时间片进行执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3.存储管理: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内存的分配和回收,为应用程序提供合适的内存空间,防止内存冲突和溢出。
4.文件管理: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的文件系统,包括文件的创建、复制、删除、修改和存储等操作,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文件访问接口。
5.设备管理: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各种设备,包括输入输出设备、通信设备等,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设备接口和驱动程序。
二、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1.进程管理:操作系统通过进程管理实现多任务处理。
它将计算机的处理器划分为多个时间片,按照一定的调度算法使得多个进程能够交替执行,实现并发和并行处理。
2.存储管理:操作系统通过存储管理实现内存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它将内存划分为多个页或块,按照一定的页面置换算法将进程的页置换到磁盘上,从而实现虚拟内存和内存保护。
3.文件管理:操作系统通过文件管理实现对文件的管理和存取。
它将磁盘划分为多个逻辑块,为每个文件分配一个索引节点,通过索引节点实现对文件的读写操作,并通过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实现文件的组织和管理。
4.设备管理:操作系统通过设备管理实现对硬件设备的管理和控制。
它为每个设备分配一个驱动程序,通过驱动程序实现对设备的访问和控制,并通过设备管理器实现设备的共享和资源分配。
2024年度《操作系统原理》教学大纲

介绍RBAC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如何通 过角色来管理用户的权限。
2024/2/2
35
加密技术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
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
解释加密技术的核心思想,包括加密 算法、密钥管理等。
文件加密
描述操作系统中文件加密的实现方法 和技术,如EFS(加密文件系统)。
2024/2/2
磁盘加密
阐述磁盘加密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包 括全盘加密和分区加密等。
微型化与嵌入式操作系统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 ,微型化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将 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它 们需要更加轻量级、高效和安 全。
云计算与分布式操作系统
云计算和分布式系统的快速发 展对操作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 和机遇,未来的操作系统需要 支持大规模并发处理、资源动 态管理和跨平台协作等功能。
人工智能与操作系统融合
优点分析
解决了内存碎片问题,提高了内存利用率。允许程序的大小超过可用内存的大小,通过虚 拟内存技术实现。提供了更好的内存保护,每个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内存空间,不能访问 其他程序的内存空间。
缺点分析
需要复杂的软件和硬件支持,如页表、段表等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的内存管理算法。在页式 存储管理中,会产生页面抖动现象,即频繁地换入换出页面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34
访问控制机制的实现原理
访问控制的基本概念
访问控制列表(ACL)
解释访问控制的核心思想,即主体对客体 的访问权限管理。
描述ACL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如何通过 ACL来管理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
强制访问控制(MAC)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阐述MAC的特点和实现原理,如基于格模 型的访问控制。
2024/2/2
操作系统原理-第七章设备管理知识点及习题

第7章 设备管理7.1 例题解析例7.2.1 何谓虚拟设备?请说明SPOOLing系统是如何实现虚拟设备的。
解本题的考核要点是虚拟设备的实现方法。
虚拟设备是指利用软件方法,比如SPOOLing系统,把独享设备分割为若干台逻辑上的独占的设备,使用户感受到系统有出若干独占设备在运行。
当然,系统中至少一台拥有物理设备,这是虚拟设备技术的基础。
SPOOLing系统又称“假脱机I/O系统”,其中心思想是,让共享的、高速的、大容量外存储器(比如,磁盘)来模拟若干台独占设备,使系统中的一台或少数几台独占设备变成多台可并行使用的虚拟设备。
SPOOLing系统主要管理外存上的输入井和输出井,以及内存中的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
其管理进程主要有输入和输出进程,负责将输入数据装入到输入井,或者将输出井的数据送出。
它的特点是:提高了I/O操作的速度;将独占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
例7.2.2有关设备管理要领的下列叙述中,( )是不正确的。
A.通道是处理输入、输出的软件B.所有外围设备都由系统统一来管理C.来自通道的I/O中断事件由设备管理负责处理D.编制好的通道程序是存放在主存贮器中的E.由用户给出的设备编号是设备的绝对号解本题的考核要点是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
(1)通道是计算机上配置的一种专门用于输入输出的设备,是硬件的组成部分。
因此A是错误的。
(2)目前常见I/O系统其外部设备的驱动和输入输出都由系统统一管理。
因此B是对的。
(3)设备管理模块中的底层软件中配有专门处理设备中断的处理程序。
通道中断属于设备中断的一种。
因此C是对的。
(4)通道设备自身只配有一个简单的处理装置(CPU),并不配有存储器,它所运行的通道程序全部来自内存。
因此D是对的。
(5)系统在初启时为每台物理设备赋予一个绝对号,设备绝对号是相互独立的。
由用户给出的设备号只能是逻辑编号,由系统将逻辑号映射为绝对号。
因此E是错误的。
例7.2.3 在关于SPOOLING的叙述中,描述是不正确的。
操作系统原理-第九章 设备管理习题(有答案)

第七章设备管理习题7.3习题7.3.1、选择最合适的答案1.在下面的I/O控制方式中,需要CPU干预最少的方式是()。
(A)程序I/O方式(B)中断驱动I/O控制方式(C)直接存储器访问DMA控制方式(D)I/O通道控制方式2.某操作系统中,采用中断驱动I/O控制方式,设中断时,CPU用1ms来处理中断请求,其它时间CPU完全用来计算,若系统时钟中断频率为100H Z,则,CPU的利用率为()。
(A)60% (B)70%(C)80% (D)90%3.下列哪一条不是磁盘设备的特点()。
(A)传输速率较高,以数据块为传输单位(B)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用户(进程)访问(C)I/O控制方式常采用DMA方式(D)可以寻址,随机地读/写任意数据块4.利用通道实现了()之间数据的快速传输。
(A)CPU和外设(B)内存和CPU(C)内存和外设(D)外设和外设5.假脱机技术中,对打印机的操作实际上是用对磁盘存储实现的,用以替代打印机的部分是指()。
(A)共享设备(B)独占设备(C)虚拟设备(D)物理设备6.设从磁盘将一块数据传送到缓冲区所用时间为80μs,将缓冲区中数据传送到用户区所用时间为40μs,CPU处理数据所用时间为30μs,则处理该数据,采用单缓冲传送某磁盘数据,系统所用总时间为()。
(A)120μs (B)110μs(C)150μs (D)70μs7.对于速率为9.6KB/s的数据通信来说,如果说设置一个具有8位的缓冲寄存器,则CPU中断时间和响应时间大约分别为()。
(A)0.8ms,0.8ms (B)8ms,1ms(C)0.8ms,0.1ms (D)0.1ms,0.1ms8.在调试程序时,可以先把所有输出送屏幕显示而不必正式输出到打印设备,其运用了()。
(A)SPOOLing技术(B)I/O重定向(C)共享技术(D)缓冲技术9.设备驱动程序是系统提供的一种通道程序,它专门用于在请求I/O的进程与设备控制器之间传输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 数据传送控制方式
控制设备和内存(或CPU)之间的数据传 送是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选择和衡量数据传送控制方式的原则:
(1)数据传送速度足够高,能满足用户需要
但又不丢失数据; (2)系统开销小,所需的处理控制程序少; (3)能充分发挥硬件资源的能力,使得I/O设 备尽量忙,而CPU等待时间少。
2009-4-7
5
按使用特性分类
存储设备
磁带 磁盘
软盘
外部设备
硬盘 其它(磁鼓、光盘等) 键盘 打印机 显示器 图形输入/输出设备 图像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输出设备 绘图机 声音输入/输出设备 网络通信板 其它 会话型 通用终端 终端设备 批处理型 专用终端 智能终端 脱机设备 虚终端
9.1.1 设备的类别(续)
2009-4-7
29
9.2.4 通道控制方式
通道控制方式与DMA方式相类似,也是一种以内 存为中心,实现设备和内存直接交换数据的控制 方式。 与DMA方式的不同点:
在DMA方式中,数据的传送方向、存放数据的内存始
址及传送数据块的长度均由CPU控制,而在通道方式 中,这些都由通道来控制。 DMA方式下,每台设备至少一个DMA控制器,而通道 方式下,一个通道控制多台设备与内存进行数据交换, 从而通道方式进一步减轻了CPU的压力,提高了计算 机系统操作的并行度。
按从属关系分类:系统设备和用户设备 系统设备:在操作系统生成时就已配置好 的设备,如键盘、打印机及磁盘等 用户设备:由用户自己安装配置后由操作 系统统一管理的设备,如网络板、调制解 调器、图像设备等。
2009-4-7
7
9.1.1 设备的类别(续)
按信息交换的单位分类: 块设备(Block Device):指以数据块为单位来组织和传 送数据信息的设备。这类设备用于存储信息,有磁盘和磁 带等。它属于有结构设备。典型的块设备是磁盘,每个盘 块的大小为512B~4KB,磁盘设备的基本特征是:①传 输速率较高,通常每秒钟为几兆位;②它是可寻址的,即 可随机地读/写任意一块;③磁盘设备的I/O采用DMA方 式。 字符设备(Character Device):指以单个字符为单位来 传送数据信息的设备。这类设备一般用于数据的输入和输 出,有交互式终端、打印机等。它属于无结构设备。字符 设备的基本特征是:①传输速率较低;②不可寻址,即不 能指定输入时的源地址或输出时的目标地址;③字符设备 的I/O常采用中断驱动方式。
2009-4-7 28
DMA方式的特点
优点:
大大提高了CPU利用率
不会造成大量外设并发操作时CPU来不及处理或外设与
CPU速度不匹配带来的数据丢失问题。
局限性:
DMA方式对外设的管理和某些操作仍由CPU控制。
多个DMA控制器的同时使用会引起内存地址的冲突并使
控制过程进一步复杂化。 多个DMA控制器同时使用不够经济。
否 传送字节数=0吗? 是
发中断信号,停止I/O操作 (a)
是
转中断处理 (b)
DMA方式与中断控制方式的主 要区别
中断方式是在数据缓冲寄存器满之后发中 断要求CPU进行中断处理,而DMA方式则 是在所要求传送的数据块全部传送结束时 要求CPU进行中断处理。 中断方式的数据传送是在中断处理时由 CPU控制完成,而DMA方式是在DMA控制 器的控制下不经过CPU控制完成的。
外围设备
DMA方式的数据传送过程
CPU 向外设发start命令 内存地址→内存始址寄存器 传送字节数→字节计数器 将中断允许位与启动位置1
接收到start命令 启动设备准备数据 数据入缓冲寄存器 缓冲寄存器内容入内存 改变字节计数器与 地址寄存器的内容
当前进程等待,调度其他进程 其他进程执行
否 收到中断信号了吗?
2009-4-7 24
DMA存取方式的结 构
I/内存
中断位 启动位 控制状态寄存器 数据缓冲寄存器 传送字节数计数器 内存地址寄存器
DMA方式下的数据输入过程
(1)当进程要求设备输入数据时,CPU把准备存放输入 数据的内存始址以及要传送的字节数分别送入DMA控制 器中的内存地址寄存器和传送字节计数器;另外,还把控 制状态寄存器中的中断允许位和启动位置1;从而启动设 备开始进行数据输入。 (2)发出数据要求的进程进入等待状态,进程调度程序 调度其他进程占据CPU; (3)输入设备不断地挪用CPU工作周期,将数据缓冲寄 存器中的数据源源不断地写入内存,直到所要求的字节全 部传送完毕。 (4)DMA控制器在传送字节数完成时通过中断请求线发 出中断信号,CPU在接收到中断信号后转中断处理程序进 行善后处理。 (5)中断处理结束时,CPU返回被中断进程处执行或被 调度到新的进程上下文环境中执行。
2009-4-7 23
9.2.3 DMA方式
DMA控制器可用来代替CPU控制内存和设 备之间进行成批的数据交换。批量数据的 传送由计数器计数,并由内存地址寄存器 确定内存地址。 除了在数据传送开始时需要CPU启动指令 和在整个数据块传送结束时需要发中断通 知CPU进行中断处理之外,不再需要CPU 频繁干涉。
2009-4-7
17
9.2.2 中断方式
为了减少直接控制方式中CPU等待时间以及 提高系统的并行工作程度,中断(interrupt) 方式被用来控制外围设备和内存与CPU之间 的数据传送。 这种方式要求CPU与设备(或控制器)之间 有相应的中断请求线,而且在设备控制器的控 制状态寄存器中有相应的中断允许位。
15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
外围设备 接收到start命令 做接收或发送数据准备 否 是 标志触发器 为Done? 否 等待 执行下条指令 开始数据传送 (b) CPU 发start命令
准备完毕? 是
标志触发器置“Done” 等待CPU来的下条指令 (a)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的特点
优点:实现简单,硬件支持少。 缺点:
2009-4-7 18
中 断 控 制 方 式 的 传 送 结 构
int 数据线 I/O控制器 地址线 1 控制线
I/O设备1:
CPU
Start
I/O设备n: 启动位
I/O控制器 n
内存
中断位
控制状态寄存器 数据缓冲寄存器
9.2.2 中断方式—数据输入步骤
(1)首先,进程需要数据时,通过CPU发出“Start” 指令启动外围设备准备数据。该指令同时还将控制状态寄 存器中的中断允许位打开,以便在需要时,中断程序可以 被调用执行。 (2)在进程发出指令启动设备之后,该进程放弃处理机, 待输入完成。从而进程调度程序调度其他就绪进程占据处 理机。 (3)当输入完成时,I/O控制器通过中断请求线向CPU 发出中断信号。CPU在接收到中断信号后,转向预先设 计好的中断处理程序对数据传送进行相应的处理。 (4)在以后的某个时刻,进程调度程序选中提出请求并 得到了数据的进程,该进程从约定的内存特定单元中取出 数据继续工作。
操作系统原理
张德海
E-mail:dhzhang@ 2009年4月7日
2009-4-7 1
第九章 设备管理
9.1 引言 9.2 数据传送控制方式 9.3 中断技术 9.4 缓冲技术 9.5 设备分配 9.6 I/O进程控制 9.7 设备驱动程序
2009-4-7 2
9.1 引言
计算机外部设备 在计算机系统中除 CPU 和内存储器外所有的设 备和装置称为计算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 I/O 设备)。 早期设备:速度慢,应用面窄,如纸带、卡片等。 现代设备:种类繁多、特性各异、操作复杂。如: 硬盘、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
(1)CPU与外设只能串行工作。CPU利用率低。 (2)CPU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和一台外围设备交换数据
信息,从而不能实现设备之间的并行工作。 (3)由于程序直接控制方式依靠测试设备标志触发器 的状态位来控制数据传送,因此无法发现和处理由于 设备或其他硬件所产生的错误。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只适用于那些CPU执行速度慢,而 且外设较少的系统。
2009-4-7 14
9.2.1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
过程描述(续):
当用户进程需要输出数据时,也需要发送外设
启动命令并等待设备准备完成才能传送数据。 在CPU与外设之间有一个数据缓冲寄存器,每 次数据输入/输出时,先把所要输入(输出)的 数据放入缓冲寄存器中,然后再取走。
2009-4-7
2009-4-7 11
9.2 数据传送控制方式
外围设备和内存之间常用的数据传送控制 方式有以下4种:
(1)程序直接控制方式 (2)中断控制方式 (3)DMA方式 (4)通道方式
2009-4-7
12
9.2.1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programmed direct control)就是由用户进程来直接控制内存 或CPU和外围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 控制者:用户进程
2009-4-7
22
9.2.3 DMA方式
DMA方式又称直接存储器存取(direct memory access)方式。 基本思想:在内存和外设之间开辟直接的数据交 换通路。 DMA控制器中除了控制状态寄存器和数据缓冲寄 存器外,还包括传送字节计数器、内存地址寄存 器等。 DMA方式挪用CPU的一个工作周期把数据从缓 冲寄存器中直接送到内存地址寄存器中所指向的 内存区域中。
优点:
CPU在进程上下文中执行时,也可以启动不同的设备
启动指令和允许中断指令,从而做到设备与设备之间 和设备与CPU之间的并行操作,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缺点:
1. 由于在I/O控制器的数据缓冲寄存器装满后将会发生
中断,而且数据缓冲寄存器通常较小,在一次数据传 送过程中可能发生多次中断。 2. 当较多外围设备并行操作时,由于中断次数急剧增 加而造成CPU无法响应中断和出现数据丢失现象。 3. 当外围设备的速度非常高时,可能造成数据缓冲寄 存器的数据由于CPU来不及取走而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