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太爷进城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15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15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
◎课文导读 “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 之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现代国学大师吴宓这样 评价茅盾的《子夜》。《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初期的上海。作者从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 方面面。同时,又通过细节描写侧面点染农村场景和正在发生 的中原战争,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现象”的创作意图。在此背景下,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 衰史与性格发展史,象征性地暗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 性认识。
[课文助读预习区]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 从小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3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期满 后因家庭困窘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 年和王 统照、郑振铎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并提出了“艺术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茅盾积极开展革命文艺 运动,与鲁迅并肩战斗,促进了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先后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 席和中国作协主席。1981 年临终前,茅盾拿出 25 万元稿费设 立“茅盾文学奖”。
◎人物速览 双重性格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身份地位:上海滩的工业巨头。 性格特征:精明强悍,有雄心,敢冒险,是一个铁腕人物; 又有软弱空虚,反动腐朽的一面。
主要情节:吴荪甫有雄厚的财力,很有才干,曾留学欧美, 懂得一套企业管理的学问、本领。为此,他和交通运输业资本 家孙吉人、矿业资本家王和甫一起建立起了兼办金融和实业的 益中信托公司。他以放款给同业为手段做成圈套,一口气吞并 了八个生产轻工日用品的工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8.15吴老太爷进城

4.“刚一到上海这魔窟,吴老太爷的金童玉女就变了! ”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以吴老太爷的口吻评论,说明在他眼中的上海灯红酒绿、伤风败俗,反映了一
个保守、朽弱的封建遗老不适应现代生活,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5.吴老太爷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
说《子夜》,走进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走进作家作品
1、介绍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餔子》
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爆发后,散文代表作《白杨礼赞》《风景谈》。1981年临终前,茅盾捐献25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农民暴动,使得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现已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字左右)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先将故事的来龙去脉给同学大致梳理一下,将都市小说的特点一一讲解,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2.能力提高
在反思作者安排情节的用意时,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进行剖析,了解故事主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3.课堂体验
探究部分,学生参与积极,主动举手发言,思考问题。
课后练习
2、《子夜》梗概: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上海却纸醉金迷,民族工业艰难地运转着。开办丝厂的吴荪甫接父亲吴老太爷到上海,吴老太爷却因不适应都市生活,深受刺激而与子夜死去。吴府办丧事,上海上流人物都来吊唁。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乘机拉拢吴荪甫和杜竹斋投机公债,贱买贵卖,初战告捷。后吴荪甫野心勃勃,敢于冒险,吞并其他的民族企业,并成立了益中兴托公司。但是、工人运动,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吴老太爷进城

文中描写都市风光的文字,多使用短促的句式,既符合都市 生活的紧张节拍,也生动地反映了被声光电包围着的吴老太 爷的眩晕感,使我们仿佛能听见他的狂乱的心跳声和急迫的 喘息声。小说中的吴老太爷是封建社会的象征,是“古老社 会的僵尸”,一旦暴露于上海现代化的空气中,即快速地 “风化”。茅盾以此来说明,封建遗老已难以适应现代文明。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 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汽车是旋风般向前进”。 课文多次写到汽车的速度飞快,应如何理解? 答: 答案 作品中几次写到了年代的“汽车”,“旋风般向前 进”,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这是现代人的感受,这种感 受又和内心的焦虑交织在一起。
世纪以后,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好像处于一种被鞭打 的环境,整个人都被卷到一种社会制度里去,就是匆匆忙忙 的动感。这样一种强烈的动感,跟汽车,跟年代最现代化的 场景结合起来,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年代现代人的感受。
()防不胜防: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 ()神出鬼没:出,出现;没,消失。比喻变化巧妙迅速,或 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没,不容易发现。
【运用】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对的打“√”,错的打“×”)
(1)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南部有一个名叫苏拉亚的部落,有一
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黑魔法仪式。
眩
阴
靥
炫
荫
惘 罔 枉
答案 梦魇笑靥 目眩炫耀 阴凉荫蔽 迷惘欺罔枉然
.成语积累 【识记】 ()毛骨悚然: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金童玉女:道家指侍奉仙人的童男童女。后泛指天真无 邪的男孩女孩。 (错点提醒:一般用于少男少女,不能用于年龄大的人) ()斑斑驳驳:形容色彩纷杂,花花搭搭的样子。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 浩பைடு நூலகம்。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
暗喻封建体制的解体和新兴力量的强大。
四、词语释义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 ①排山倒海: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 ②无穷无尽: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 ③怜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 。 ④防不胜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 ⑤毛骨悚然: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变化巧妙迅速,或一会儿出 ⑥神出鬼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一会儿隐没,不容易捉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衔接:_______________ 。 事物相连接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 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 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 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茅盾的处女作是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抗战时期,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 《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 后》等。
《吴老太爷进城》艺术特色
节选部分充分利用了色彩与声音的描写,鲜明而生 动地写出了吴老太爷初进上海时的心理感受 . 那“
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放射着强光的汽车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怪异而荒诞,充分写出了大
都市的汽车与霓虹灯对吴老太爷这样一位“古董”
的巨大刺激,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在刻画人物心理上主要采用了动作暗示的方 式,如: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 ; 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 也不动„„ 节选部分还运用幻觉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心理,如:但是紧抓住这位老太爷觉醒意识的 第一刹那却不是别的,而是刚才停车在“抛球场 ”时七少爷阿萱贪婪地看着那位半裸体似的妖艳 少妇的那种邪魔的眼光……
课件3:第13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1932 年到 1937 年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子夜》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 篇小说有《林家铺子》。抗战爆发后,茅盾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 和《风景谈》。新中国成立,茅盾先后担任了文化部长、中国文联名誉 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1981 年临终前,茅盾捐献 25 万元稿费设立“茅 盾文学奖”。
“时尚”指当时的风尚;“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判断正误:
√ ①追求穿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 √ ②小宁学习不好,倒是挺会赶时.髦.。( )
(3)树立·竖立 辨析:二者都有“立起来”的意思。“树立”指在人的思想里使 事物建立起来;对象还可以是抽象的,如思想、观点、信心等;多用 作褒义词。“竖立”指在地上使物体直立起来;对象常是具体的,如 旗杆、标杆、棍子等。 判断正误:
提示:吴老太爷是封建社会的遗老,满脑子封建思想,是“古老 的僵尸”。面对繁华的都市、快速的节奏、时髦的女郎,他深受刺激, 遭受重创。这表达了封建遗老已难以适应现代文明,必将被时代无情 抛弃的主题。
3.人的生活习性、性格心理等常常与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根据选文回答:吴老太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繁华的上海滩在他眼 里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景象在你看来又是怎样的呢?
新课堂·合作探究 1.怎样看待吴老太爷进城这件事?
提示: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是繁华、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伤风 败俗的。环境描写突显了吴老太爷的保守、朽弱。封建遗老头晕目眩、 强烈不适,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绪,象征了封建遗老与现代文明, 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对抗。
2.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题。
茅盾把文章交给阳翰笙后,觉得自己的批评如此尖刻,他一定不 会用。没过多久,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开一看,他那篇批评 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地印在上面。茅盾捧书良久,不禁叹道:“雅量, 真是雅量!”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设计3:第13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子夜》对社会现实的描摹、对社会性质的解释以及史诗性艺术特征,进而认识《子夜》的文学史地位,以及茅盾对社会剖析小说的贡献。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重点: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描摹及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子夜》的文学史地位。
教学内容:一、作家介绍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沈雁冰1928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蚀》的时候开始使用的笔名。
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开明家庭,接受了良好的中小学教育。
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同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开始自己的文学事业。
1921年1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同时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使之成为崛起于南方的重要的纯文艺阵地。
从这时起,他便致力于扶植创作,倡导新文学理论,开展文学批评工作。
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茅盾作为传递者,在世界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茅盾转入创作,陆续发表《蚀》三部曲,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茅盾作为小说家的地位,从此得到社会的认同。
《蚀》之后,在创作上自觉贴近生活、迅速反映时代变化的极富历史感和时代感的艺术特征,越来越清晰地贯穿在茅盾以后的创作中。
茅盾在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不懈的理解和分析中,构思长篇巨制。
他是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
他的中长篇小说从《蚀》三部曲,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
在创作上,茅盾适应了三十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茅盾借鉴和译介外国文学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一直以自觉创造革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而且绝不割断它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从而显示出他独特的文学史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第15课子夜吴老太爷进城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15课《子夜》吴老太爷进城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茅盾的名言名句。
2.读:品读课文,鉴赏小说中吴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
3.练:学习作品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4.写:写一个片段,发表你对“模仿”的看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茅盾名言名句1.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
2.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
3.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4.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
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是作者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1928年以后,茅盾才把创作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工作。
三四十年代是茅盾文学创作的高峰。
代表作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界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
2.相关链接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与买办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下,国民党军阀间的大规模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情景;通过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自保,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讴歌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通过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农民的罪行,表现了农民运动的波澜壮阔,从而展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
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府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中国托洛茨基派的“谬论”。
课文节选自《子夜》第一章。
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经是新党。
2019版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第15课《子夜》吴老太爷进城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魔窟.(k ū) 2.目眩.(xu àn) 3.巡捕.(b ǔ) 4.时髦.(m áo) 5.迷惘.(w ǎn ɡ) 6.鼓槌.(chu í) 7.霓.虹灯(n í) 8.梦魇.(y ǎn) 9.怜悯.(m ǐn) 10.掳.掠(l ǔ) 11.蓦.地(m ò) 12.贪婪.(l án) (二)多音字1.颈⎩⎪⎨⎪⎧ 瓶颈.ɡ脖颈.儿ɡěnɡ 2.臂⎩⎪⎨⎪⎧ 臂.弯bì胳臂.bei《子夜》1933年1月出版,它标志着茅盾创作的成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由振兴民族工业到最终破产的悲剧命运为轴心,以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焦点,展示了1930年5月到7月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两个月的历史横断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地点是上海。
从纵的方面看,是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而做的种种努力,写他如何苦心孤诣经营他的庞大企业,如何吞并小企业,如何用残酷的手段剥削工人,如何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最终却被外国资本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击败。
从横的方面来说,有内地乡镇土豪劣绅的没落,农民的暴动,工人的罢工,交际花的活动,青年男女的恋爱……作品牵涉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众多头绪。
可以说,小说的构思是庞大的,它围绕中心事件,把复杂万端的人物、情节等浓缩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课文节选自小说第一章。
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经是新党。
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身不遂:他就再没有迈出书斋半步。
25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历过书斋以外的人生。
“父与子的冲突”在他与儿子吴荪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来,他一直拒绝与儿子和解。
本文主要写吴老太爷来上海时的经历。
然而,思想守旧的吴老太爷与身为新式企业家的儿子吴荪甫格格不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心理描写相关知识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 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 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 的一种方法。 作用: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 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 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形式 :①内心独白②动作暗示③景物烘托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长篇:《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
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 “茅盾文学奖”),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 作。 由于在创作和理论上的巨大贡献,茅盾被誉
解 题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 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 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 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 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 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 点,寓意是很深的。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 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 “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 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 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 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 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 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 “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 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 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 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 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 确答案。
难点探究:本文的心理描写十分丰富、 细腻。请结合课文内容试着分析本文 心理描写的形式。
①用动作暗示人物心理,如: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 在颈脖子上旋转;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 了似的再也不动…… ②用景物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如: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 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 —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是(5分)( )( ) BD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 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 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 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 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 去甚远,令同学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 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了解小说情节与主题
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以民族工业资 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 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开始,赵伯韬拉拢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 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 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 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 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 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 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
考点回顾 高考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
题型有: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 一般作用(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3、 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突出主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 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 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1.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环境 描写)是什么样子的?这些 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繁华 灯红酒绿 光怪陆离 伤风败俗
环境描写烘托出吴老太爷的性格和心 理。
考点回顾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 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 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五位学生具有什 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 容具体分析。(6分) (3)试分析小说中学生、教师的答案与 参考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 写到老校长流泪,结合小说内容谈谈 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8分)
(2)五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善于思考,思 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性格中都有功利、自 私、冷漠、提防、猜疑。
节选前后主要情节
课文选自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 双桥镇, 30 年前,他也曾是维新党。不幸的是 25 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身不遂,他久 再没有迈出书斋半步。 25 年来,除了看过《太 上感应篇》,他久不曾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 历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父与子的冲突”又在 他与儿子吴荪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来,他一 直拒绝与儿子和解。 此次到上海来,他是迫不得已。土匪嚣张,红 军也有燎原之势,儿子觉得让吴老太爷卧病在 家中,实在不妥当。而吴老太爷半步也不能动, 只能听别人摆布。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他精 心培养的“金童玉女” —四小姐与七老爷。
预习检测 : 概括节选部分主要情节
节选部分主要是从吴老太爷 的角度,记录了他从故乡到 上海,特别是坐汽车回公馆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自学指导语
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下列 问题。 1.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环境描写) 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环境描写有什 么作用? 2. 文中的吴老太爷是一个怎样的形 象?
小结
这一节我们主要了解了茅盾及 其作品, 学习了通过景物描写 和心理描写烘托人物的手法, 并分析了人物的性格。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 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 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 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 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 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 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 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 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 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 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 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 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 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2. 文中的吴老太爷是一闭塞、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 流,是封建遗老。 ②顽固、愚昧,满脑子封建思想。 ③脆弱、神经质。 他的头晕目眩、强烈不适感和对上海充 满厌恶,抵触情绪象征着封建遗老与现 代文明,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对 抗。
难点探究: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 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 “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 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 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 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 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 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 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 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 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 前几天下大雨, 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 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 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3)答案中显示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价值 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价值观不断受到影响发生变化,社会上一种急功 近利、自私冷漠的思想也影响到当今的老师和学 生。老校长见证并经历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 关爱,到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猜疑的社会风气的 变化,内心充满感伤;老校长作为一位教育工作 者,看到了教育的现状,深感忧虑,表现了他深 切的责任感,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大众社会 责任感缺失和主流价值观扭曲的现实时,应该具 有一种责任感。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茅盾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茅盾及其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烘托人物的手法, 分析人物性格。 3.情感目标: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 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了解作者作品
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 动家。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是 他常用的笔名。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③用幻觉刻画,如:但是紧抓住了这位老太爷的觉醒 意识的第一刹那却不是剐的,而是刚才停车在“抛球场” 时七少爷阿萱贪婪地看着那位半裸体似的妖艳少妇的那 种邪魔的眼光……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分析题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 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 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 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 “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 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 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 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 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 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