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承_261

合集下载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中国历史题材电影,影片于2011年上映。

本片是根据清代文学家李宝嘉所著《红楼梦外传·金陵十三钗》改编而成,讲述了贾宝玉的父辈在贾府凋敝后南迁金陵,他们极力维护家族荣誉的动人故事。

故事背景设在十九世纪末的中国,那个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败日渐加重的时候。

贾府是一个拥有极高社会地位和深厚家族背景的大贵族家族。

然而,由于贾府的挥霍无度和家族成员之间的纷争,导致了家族的财政危机。

面对这一情况,贾府的家族成员们决定南迁到金陵寻求重生。

影片通过展现贾府家族成员在金陵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他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坚守着家族的荣誉。

观众们可以从影片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封建家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家族意识对于人们的影响。

影片中的女性角色都有各自的命运与故事。

他们各自具备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经历,这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魅力。

其中,贾母是一位慈祥而又坚强的老人,她凭着智慧和胆识保护着整个家族。

黛玉则是一个自由、独立和敏感的女性,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也增添了故事的复杂性。

而宝玉则是一个善良、矛盾而又迷茫的青年,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却在命运的安排下陷入了痛苦之中。

《金陵十三钗》通过讲述这些女性角色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和束缚。

这些女性角色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困苦,却仍然坚守着自己对于家族和爱情的执着信念。

她们在封建家族的桎梏下,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这也呼应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命运,她们常常受到封建家族制度的束缚,缺乏自由和平等的机会。

影片的叙事手法独特而引人入胜。

导演张艺谋在本片中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华,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摄影技巧和表现手法,通过画面的美感和色彩的运用,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富有浓郁古典气息的年代。

同时,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音乐和配乐,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内涵和情感。

《金陵十三钗》不仅仅是一部展现封建社会荣誉观念和家族意识的电影,它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封建制度的残酷性。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金陵十三钗的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金陵十三钗的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金陵十三钗的影评下面是由实用资料栏目小编整理的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欢迎查看。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一】《金陵十三钗》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

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

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

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

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同在于贝尔,因为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

可以这么说吧,我之所以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男孩令人捧腹,也可以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人的。

十三个“女人”(电影中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

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角色的招牌动作。

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我都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子。

从电影《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承

从电影《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承

从电影《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承【摘要】中国电影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电影《红高粱》通过展现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妇女意识觉醒的主题,深刻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而《金陵十三钗》则呈现了抗战时期女性的坚韧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诠释。

中国电影通过这些作品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价值观,传承,《红高粱》,《金陵十三钗》,文化载体1. 引言1.1 中国电影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电影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电影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播文化、弘扬传统的媒介。

通过影像和故事情节,中国电影传达着中国人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展示着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

在电影作品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的礼仪、伦理、审美和哲学观念,以及对家庭、友情、爱情等人伦关系的思考与表达。

中国电影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思想,传递着价值观念,引导着观众反思人生、社会和历史。

通过中国电影这一文化载体,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智慧,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中国电影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更丰富、更具时代感的影视作品。

中国电影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要素相融合,为世界观众呈现出独具魅力的中国电影文化。

2. 正文2.1 电影《红高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经典中国电影,讲述了中国农村家庭在动荡时期的生活故事。

影片通过展现家庭、爱情、乡土情怀等元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与精神内核。

在《红高粱》中,家庭观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影片中的家庭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力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温馨。

母亲的牺牲、父亲的坚毅、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扶持,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团结和凝聚力。

从电影《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承

从电影《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承

从电影《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承【摘要】中国电影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红高粱》和《金陵十三钗》两部优秀电影入手,探讨了它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通过分析这两部电影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揭示了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

文章指出中国电影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传承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时提出了未来中国电影继续发扬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电影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传承者,通过不断地创新和表达,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世界观众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价值观、传承、《红高粱》、《金陵十三钗》、理解、发展、全球传播、不可替代性、弘扬、未来发展1. 引言1.1 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性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通过电影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和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电影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1.2 《红高粱》和《金陵十三钗》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红高粱》和《金陵十三钗》作为两部经典的中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红高粱》由导演张艺谋执导,1994年上映,讲述了中国北方一个村庄的战乱故事,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电影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被认为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之一,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金陵十三钗》由导演张艺谋执导,2011年上映,讲述了抗战时期南京城内十三位不同阶层的女子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雅和坚韧。

这部电影不仅在国内票房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多个奖项,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里程碑之一。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妓女和一群女学生在战争中的命运。

这部电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对其表现出强烈的喜爱,也有人对其提出了批评。

作为观众,我在观看这部电影后,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从故事情节来看,电影《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个充满人性矛盾和冲突的故事。

在战争的背景下,妓女和女学生这两个原本处于不同世界的群体,因为共同的命运而走到了一起。

电影通过展现她们之间的相互扶持和救赎,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

然而,电影的情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电影中的一些情节转折显得有些突兀,人物的行为和动机也有些难以捉摸。

这使得观众在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情感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人物塑造来看,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情感。

例如,玉墨是一个聪明、勇敢、有魅力的妓女,她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挣扎,但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显得过于单薄和脸谱化,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复杂性。

例如,李教官被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中国军人,他在战争中以一挡百,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然而,电影中并没有展现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有些空洞。

此外,电影中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和场景描绘非常逼真,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也非常出色,增强了电影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然而,电影中的一些暴力和性描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这些描写虽然是为了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但它们的出现过于频繁和直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人难以接受。

我想谈谈电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电影的主题是关于战争、人性、救赎和希望。

电影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呼唤。

电影通过展现妓女和女学生之间的相互扶持和救赎,表达了对人性的温暖和对未来的希望。

从红高粱看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中对中国文化的运用

从红高粱看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中对中国文化的运用

从《红高粱》看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中对中国文化的运用摘要张艺谋的电影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在国内外电影舞台上频频获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

张艺谋的电影中最突出也最为成功的做法是对“中国文化”的展示,中国文化的运用痕迹无处不在,这种文化展示形成了新时期电影的一大特色。

张艺谋的电影具有鲜明民族色彩和地域风情,不仅给观众提供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具有人类学研究对象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使中国电影走进世界观众心底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红高粱;文化元素;人类学价值一、引言曙色初露的80年代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性契机的年代,它的开放与活力为第五代导演提供了崭露头角的历史平台,作为领军人物的张艺谋在当时的对历史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的大潮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历史的审视和对传统的批判,并试图把目光聚焦于挣扎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身上,以此获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给予了热切关注,通过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及悲剧命运的展示,揭露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善良天性的腐蚀,从而引导观众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价。

而张艺谋在拍片之初就意识到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两重性特点这在当时显得尤为可贵,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国人认为金钱是低俗之物,而艺术则是高雅的,如果扯上金钱就会破坏艺术的纯粹性。

但在人们都耻于谈论金钱以免沾染鄙俗之气的时候,张艺谋却主动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求平衡点,以拓宽自己的创作之路。

正因为如此,张艺谋的大部分影片在流露出对西方媚俗的同时,又显示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在全球化语境下扮演着对西方文化“臣服”与中国电影“突围”的双重角色。

二、张艺谋电影的价值取向(一)人文关怀在张艺谋的大多数电影中,他总爱把镜头对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从菊豆到魏敏芝,从秋菊到福贵,张艺谋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展现了小人物的另类生存,体现了一种执著、深沉的人文关怀。

这种人文情怀主要表现在对原始人性的张扬、对平凡人生的关注等方面。

从《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

从《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

从《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作者:韩丽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6期摘要:在无数电影人追求高技术、大成本制作的今天,有些导演却坚持关注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关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本届奥斯卡上,《一次别离》击败《金陵十三钗》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思考中国电影应该如何发展,才能真正地走上国际,而不是盲目追风。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一次别离》;中国电影[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电影从诞生开始,就是一种技术,每次技术上的革新,都带来电影史上的巨大进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好莱坞开始追求高技术、大成本的电影,曾经也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喜爱。

但是近几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经常能看到大片与小成本电影之间的角逐,而最终获胜的几乎都是小制作、小成本的电影。

2010年小成本、纪实风格的《拆弹部队》战胜了拥有3D 技术的大片《阿凡达》,它证明了奥斯卡更注重人性美学,而不是技术美学,技术可以给人带来一时的感官享受,而人性的感动却是长久的、回味无穷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入殓师》、《一次别离》这些电影,没有华丽宏大的场面,却以直指人类心灵最深处,在这个浮华的社会,带给人心灵最深处一种无言的感动。

在本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张艺谋导的《金陵十三钗》和伊朗的《一次别离》分别作为各国电影争夺最佳外语片奖。

这是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电影,战争片在美国是经久不衰的题材,《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费尽心力拍的一部电影,第一部战争片,却没获得奥斯卡评委的青睐。

人尽皆知,在政治上,美国和伊朗是敌对的,在文化上,美国和伊朗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或者说是有难以弥合的鸿沟,还有伊朗的电影审查制度十分严格。

但这次伊朗推荐的《一次别离》,却得到了奥斯卡评委的认可和赞赏,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这次,张艺谋落败奥斯卡,原因何在呢?《金陵十三钗》从开始选角,到拍摄,到后期宣传,一路走来,一路高调,吸引了无数中国人的眼球,不管是观众,还是业界的人士,都对张艺谋的这部耗资六亿的电影充满了期待,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

下面是《金陵十三钗》,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一:这部电影让我惊讶。

不惊讶于张伟平精明商人惯有的用情色、票房分账等营销手段多低劣,《金陵十三钗》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的老搭档张艺谋竟然用6亿投资做到了彻底去中国化:这是从主演、布景、叙事、情感(甚至念白)上完完全全的西方视角。

贝尔和他的角色是西方的,“为了生命作出牺牲”的故事模式是西方的,大部分念白是西方的(英语),做到这些的是谁?是最擅长于中国化表达、也最被期待中国化表达的张艺谋。

从影片外形上看,张艺谋似乎已经走出对自己所崇拜黑泽明的模仿年代,走出“我要把这些展示给老外看,这就是中国”的意气心态——再没有《红高粱》的真民俗、没有《菊豆》、《大红灯笼》的大色彩,也没有《英雄》、《黄金甲》的伪武侠、《山楂树》的假清纯——即使是秦淮歌女琵琶曲这样的桥段也只是甜点而不是主食,这个奥运会开幕式万人体操总指挥铁了心要拍一部“还是讲中国、老外好理解、国人能买账”的电影。

于是他们精确于侵华日军的服饰,精心于战争场面的布景,精准于人为刀俎、风声鹤唳心理状态的拿捏。

而更深入的去中国化的更在电影的意识形态。

事实上拍摄一部反映侵华时期南京的电影在缺乏共识、左右决裂、上下断裂、内外割裂的时下中国是艰难的,《南京南京》就是前车之鉴:他要控诉日本,最后又狗尾续貂来了个反思;他要民族主义,又搞了搞国际主义;他想表达人性之美,但全片都是平庸之恶,最后以认真的中庸,换来多方指骂。

在回答立意这个问题上,张艺谋,或者说严歌苓切了很好的一题:这个美籍华人作家以跳出中国看中国的视角,巧妙以人道主义大旗完成一次完整的叙事:他们让左派看到了公正和牺牲,让右派看到普世价值,让民族主义者看到了抗日,让精英看到了现代观念,男人看到了英雄,女人看到了尊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影《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与
传承
当今,随着世界电影市场的交流发展和碰撞,中国电影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电影作为特殊到文化表现形式,更生动和逼真地表现一个时代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虽然目前中外电影的题材已基本无异,但是受到国度文化的影响,电影的思想文化表现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电影往往都成为本国文化的代言。

中国电影中多表现“安分守己,吃苦耐劳”,展现伦理纲常或清静无为、忍让谦虚等很多教条化的国人固有“品质”。

纵观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优秀电影,如《黄土地》《红高粱》等,似乎都逃不了“乡土”“农村”“武侠”等标签。

但是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并获得了国内外一系列大奖,同时也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

我们从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为蓝本,分析中国电影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近年来电影如何把传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这种文化传播出去。

一、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与中国文化的映射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像绘画那样还原物象的原有色彩外,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

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

无论是电影《红高粱》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将红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红高粱》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影片中,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红色的花轿在黄土飞扬中颠簸起伏,其中“颠轿”一场戏很经典,红色花轿与环境的土黄色形成一种反差色,红色布匹与染房的和谐、不同颜色的服装与沙漠对应所产生的不同的含义、回忆的色彩斑斓与现实的暗淡无光……就像一幅色彩画,整体大色调中细节处处都有不经意的对比,都体现出张艺谋对色彩把握的整体性构想。

红色本就是中国文化中最常使用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的意向中除了喜庆色彩之外,还象征着胜利、红红火火,象征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象征着人
物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情感特征。

此外,以红色为基调,还可以利用色彩对人的视觉冲击,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唤起民众的共鸣。

除了红色之外,在之后推出的电影中,张艺谋还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使用了灰色。

此部电影摒弃了传统的中国红,而是在灰色调和十三钗们色彩斑斓的变化中,显示出影片中战争的残酷、人物内心的丰富色彩、价值观的转变和个人价值的升华,映射出了中国文化中对色彩的渲染和运用。

这些色彩的渲染和运用无一不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也象征着中国电影文化的进步,从最初最传统的单一红色的渲染到多种色彩对比的出现,中国电影业也从最初的展现中国农耕文化一方面,开始从更深层次挖掘中国文化,试图更理性、更深层次地唤醒国人对自身文化甚至历史的正视和探究。

二、电影主题从乡土文化向城市文化的发展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传统中庸思想的禁锢和孔孟思想的深入,
也使得大众甚至导演的视觉往往都落在中国的乡土文化中。

因此,中国传统电影的视角也往往从乡村开始,农民形象深入人心,张艺谋早年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无一不是乡土电影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质之一。

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原型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中的人物往往比较复杂,具有多面性”乡村电影中农民形象的脸谱化,使人物形象的饱满度和故事情节的吸引力。

但是乡村电影的内容往往会让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中只有刻板、落后、愚昧甚至专制的中国乡土形象,因此后续的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城市。

电影《金陵十三钗》则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还原了中国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描述在非常时期,中国人对自己、对民族及对国家的理解和成长。

中国的电影不再局限于对乡村生活的表述,而从国家、民族的视角映射中国的民族文化,映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电影中所折射的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与成长
无论中外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总是围绕两个
对立面展开的:第一类是受歧视的女性。

男人与女人从出现起,就被置于不平等的地位。

长久以来,男人的价值总是高于女人,到处被赋予积极的意义,他们总是优秀的和受赞美的对象;而女性则处处劣于男性,所起的都是消极作用,她们不但魅力被否定,而且总是跟恶毒与放荡联系在一起。

第二类是受到颂扬的女性。

女性相夫教子的天职和为家庭自我牺牲的精神越来越多地受到赞美。

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和成长。

从最初的电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遵从原作者莫言的思想,还原了他描绘的女性世界,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女性在那个年代的压抑和顽强。

《红高粱》中展现了九儿形象鲜明的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努力向上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她具有鲜明的独立意识和勇敢反抗世俗的精神。

影片中的九儿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她试图走出男人为自己划分的家庭世界,和男人一起抗击日寇,这个过程表现出了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愿望,同时也展现出了她的勇敢和前卫,颠覆了封建礼法的观念。

同样是抗击日寇,电影《金陵十三钗》
中从女学生对风尘女子的好奇、怀疑到怀念尊重,到风尘女子对女学生的不在意轻视到彼此之间的互助成长,让他们从世俗的视角中,从对传统的遵从和背叛中,共同成长,从社会的视角从民族的视角,体现中国女性的成长、觉醒和塑造新的女性形象。

四、电影中的伦理道德观与社会价值观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伦理道德规范,其中包含优秀的“仁义礼智信”,也包含封建专制的。

两部电影中的女性往往都是时代的叛逆者,她们的行为往往同世俗理念相悖,但是她们的觉醒、成长和抗争,恰恰是中华民族的成长和抗争。

她们的行为也许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但是又重塑了自我形象,从新的角度维护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当今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日趋丰富的今天,电影的国界线越来越模糊。

不同国家意识、不同国度文化的交流决定了中国电影的世界属性。

中国电影在民族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通过电影把中国文化在国内和世界传播传承是电影的必然使命。

因此,中国的电影要在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的同时,兼容并蓄,
以更丰富的视角服务这种民族性,在真实反映国人生活的同时,追求现代感,把电影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全球化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基石,让中国电影独树一帜,形成有影响力的民族电影流派是非常重要的。

未来,电影将作为最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媒介传播中国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