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
三国演义第十八章诸葛亮七擒孟获

三国演义第十八章诸葛亮七擒孟获三国演义第十八章详解诸葛亮七擒孟获《三国演义》是一部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而其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以下将对该故事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起因建兴三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从南中归来,在途中听闻南益州的西南蛮族首领孟获是反复无常、善变无常的人物,于是决定出兵攻打他们。
在进攻时,孟获却被众军打败并逃脱,最终被迫进入山中的隐秘处。
诸葛亮得知后决定乘胜追击,于是展开了他七擒孟获的计划。
二、第一次擒获孟获诸葛亮率领部队在山中不断寻找,终于发现孟获在山洞中。
孟获面对强大的敌人倍感惊慌,便被诸葛亮的计谋所迷惑,误以为自己即将被杀。
于是他主动投降并表示愿意归附。
诸葛亮为了证明他的诚意,将孟获杀了一头牛作为祭品,这样孟获才彻底相信诸葛亮。
三、第二次擒获孟获孟获先前曾答应与邻国结盟并抗击汉朝,而现在他忽然又改变态度,试图反悔。
诸葛亮曾事先料到此事发生的可能性,并在行军途中放弃了一些器具让孟获拿走,以期引起他的信任。
结果,孟获在诸葛亮的熏陶下,愿意与其结盟。
然而一旦风头过去,孟获再次反悔,装病拒绝前进。
诸葛亮便用了假的草药治好了他的病,最终孟获再次投降。
四、第三次擒获孟获此时,孟获变本加厉,不再是之前的感慨万千,而是让诸葛亮明确知道他的力量和能力。
诸葛亮为了不断掌握孟获的情况,利用包围孟获山寨的大雾天气和派出小偷侦察的方式,一直对孟获进行监视。
最终在他意识到情况紧急并要逃跑的时候,被诸葛亮在追逐途中精心设置的陷阱所骗,再次被俘。
五、第四与第五次擒获孟获诸葛亮因为行军的需要,不得不让孟获打铜鼓。
孟获顺着小道越过山岗,准备逃脱,而此时彭羕将军已经率领部队包围了他。
为了不被捉,孟获飞檐走壁,然而还是被诸葛亮识破后再次抓住了。
在第五次擒获时,孟获已经彻底被诸葛亮所威慑,害怕与其作对。
六、第六次擒获孟获在第六次擒获中,孟获听到敌军露营地的笛声后,派出部下去打探,在这时被诸葛亮打扮成迷路的老汉(实际上是诸葛亮本人)带回来,进而再次被擒。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
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
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
孟获退回益州郡。
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并不服。
诸葛亮就放他回去。
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
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
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
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
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
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
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
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
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
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
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
第五次被抓的孟获仍然是觉得被内贼陷害,于是诸葛亮又放回孟获。
如此反复几番,孟获并不臣服,最后孟获投奔木鹿大王还有乌戈国国王,两个大王虽然兵力强势却仍然被诸葛亮打败,孟获最后终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国。
至此,几次三番和南蛮征战,终于收复南蛮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国南境安宁。
诸葛亮出战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称南蛮险恶之地,不宜一国丞相出师,以防意外。
可是诸葛亮擅长外交权术,人心连结,当时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蛮免除后患之心。
在南蛮境内,诸葛亮闻之孟获在当地破有人心,于是想到制服孟获,以其来统领南蛮效忠蜀国。
于是便有了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典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位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全能人才。
诸葛亮曾“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空城计”这些都很能展现诸葛亮的渊博知识。
诸葛亮也是一位军事家,他也曾带兵南征北战,在《出师表》中更是对当前的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顺便还向刘后主刘禅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
七擒孟获成语故事

七擒孟获成语故事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的一个典故,体现了诸葛亮善于运用智慧和平衡各方势力的外交手段。
故事发生在公元234年,刘备去世后,南蛮地区局势动荡,诸葛亮为了稳定南蛮,决定亲自南征。
孟获是南蛮地区的一位首领,拥有强大的实力。
诸葛亮希望通过擒获孟获,使他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从而达到稳定南蛮的目的。
于是,诸葛亮率领蜀军向南征伐,途中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战斗。
在战斗中,诸葛亮采用了欲擒故纵的策略,故意放开孟获,让他放松警惕,充分暴露,然后再将他捉住。
经过七次擒获和释放,孟获终于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诚意所感动,心悦诚服地归顺了蜀汉。
此后,诸葛亮任命孟获为南蛮地区的掌管者,使南蛮地区得到了安定。
七擒孟获这个典故传达了智慧和勇气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善于化解纷争、平衡势力的外交才能。
这个故事在后世广泛流传,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七擒孟获

字词注释:
率:率领 至:到 战:战役 捷:取得胜利
译句: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军队到南中, 所打的战役都取得胜利。
原文:闻有孟获者,为夷 汉所服,于是令 生致之 。
字词注释: 闻:听说 者:……的人 为:被 服:敬服 令:命令 生致之:把他活捉后送上
译句:诸葛亮听说有位叫孟获的人,被南 方少数民族及汉人敬服,因此,下令要把 他活捉后送上。
原句: 既得,亮使观营阵,曰:“此军如 何?” 获对曰:“向不知虚实,故败。
字词注释: 既:已经 观:观看 向:以前
译文:诸葛亮捉到了孟获后,诸葛亮让他观看 军营阵地,说:“这军营怎么样?”孟获回答 说:“先前不知军营部署的虚实,所以战败了。
原文:七纵七擒,而亮犹欲释获。获曰:“
字词注释: 犹:还,仍然 天威:天助的威力 南人:孟获自称 公:你,这里指诸葛亮 反:同“返”,返回 平:平定
译句: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释放(他),诸 葛亮还想释放孟获。孟获说:“你有天助的威力, 孟获不再回去了。”因此诸葛亮进军(南中), 南中被平定。
原文:今蒙使观营阵,若止如此,定能胜!” 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
字词注释: 蒙:承蒙 止:同“只”,只是 尚:还 纵:释放 战:交战
译句: 今天承蒙(你让我)观看军营阵地,假若只 是这样,(我)一定能战胜!”诸葛亮笑了,心里 知道孟获还不服气,释放了他让他再来交战。
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孟获,是中国历史上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蛮反复叛乱的首领孟获进行七次擒拿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展现了诸葛亮智谋高超、胆识过人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典型的智擒战例。
孟获是蜀汉南蛮地区的一个部落首领,他多次反叛蜀汉,给蜀汉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稳定南蛮地区,诸葛亮多次出兵南征,最终成功地将孟获收服。
第一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魏延、关平等人出兵,孟获被擒获。
但由于蜀汉军队的军纪不严,孟获趁机逃跑,逃回南蛮地区,再次发动叛乱。
第二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赵云、马谡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但是,由于蜀汉军队的军纪依然不严,孟获再次逃跑,逃回南蛮地区,再次发动叛乱。
第三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姜维、马岱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这一次,诸葛亮下令加强对孟获的戒备,并严格监视孟获。
但是,由于蜀汉军队的军纪依然不严,孟获再次逃跑,逃回南蛮地区,再次发动叛乱。
第四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黄忠、张苞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这一次,诸葛亮下令加强对孟获的戒备,并严格监视孟获。
同时,诸葛亮派遣文官向南蛮地区宣传蜀汉的政策,争取南蛮人民的支持。
在蜀汉军队的军纪得到改善的同时,孟获也被蜀汉的政策所感化,决定归附蜀汉。
然而,由于南蛮地区的其他部落首领的干扰,孟获最终又再次发动叛乱。
第五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赵云、马谡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这一次,诸葛亮下令加强对孟获的戒备,并严格监视孟获。
同时,诸葛亮派遣文官向南蛮地区宣传蜀汉的政策,争取南蛮人民的支持。
在蜀汉军队的军纪得到改善的同时,孟获也被蜀汉的政策所感化,决定归附蜀汉。
这一次,南蛮地区的其他部落首领也被蜀汉的政策所感化,纷纷归附蜀汉,南蛮地区的叛乱得到了平息。
第六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姜维、马岱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这一次,孟获对蜀汉的政策感到满意,决定彻底归附蜀汉,并帮助蜀汉巩固南蛮地区的统治。
南蛮地区的叛乱得到了最终的平息。
第七次擒孟获,诸葛亮派遣黄忠、张苞等人出兵,孟获再次被擒获。
七擒孟获故事

七擒孟获故事七擒孟获是中国历史上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次出兵南蛮的故事。
南蛮地区是中国古代对今天西南地区的称呼,而孟获则是当地的一个部落首领。
此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蜀汉与东吴联合对抗曹魏,而南蛮地区则成为了蜀汉的一个重要战略位置。
孟获是南蛮地区的一个部落首领,他曾多次袭扰蜀汉的边境,给蜀汉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为了解决南蛮地区的问题,诸葛亮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出征南蛮,七次擒孟获。
第一次出征,诸葛亮派遣关羽和张飞率领军队前往南蛮,但孟获听从了妻子的劝告,主动投降。
第二次出征,诸葛亮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南蛮,孟获再次投降。
第三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四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五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六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第七次出征,孟获再次投降。
在整个过程中,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包括利用孟获的妻子、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等,最终成功地七次擒获了孟获。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与文明的精髓。
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是战胜敌人的关键,而不是简单的武力。
同时,这个故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和平的追求和智慧的推崇。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故事,它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与文明的精髓。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_历史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
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
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
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
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音kǎi),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
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闿的煽动,牂柯(音zāngkē,在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县东南,巂音xī)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闿。
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
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
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0xx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
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音sù)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
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
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

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定南方局势,决定派遣关羽去征讨南蛮王孟获。
孟获原本是刘备的部下,后来因为误入蜀国而被俘虏,但诸葛亮却看中了他的勇猛和智谋,决定利用他来稳定南蛮地区。
于是,诸葛亮派遣了关羽去征讨孟获,七次擒获孟获,最终将其收服,为蜀汉稳定了南方局势。
第一次擒获孟获,关羽大军攻打孟获的部落,孟获被迫投降。
诸葛亮见到孟获后,对他进行了宽大的态度,让他感到了诸葛亮的仁义之心。
第二次擒获孟获,孟获趁乱逃跑,关羽派出追兵将其擒获,孟获再次被俘。
第三次擒获孟获,孟获假意归降,关羽心存疑虑,派人暗中监视,果然发现孟获有叛意,于是再次将其擒获。
第四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第五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巴西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第六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南中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第七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益州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孟获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关羽谢罪,愿意归顺蜀汉。
最终,孟获在诸葛亮的宽大和关羽的严厉下,彻底放下了叛逆的心思,成为了蜀汉的忠实臣子,为蜀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义和严厉并重,才能收服敌人,稳定局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擒孟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
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
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
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疑心有伏兵。
调头就撤兵。
诸葛亮躲过一劫!
失街亭
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反了低级错误。
被司马懿打败。
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
被迫撤兵。
斩马谡
马谡失了街亭。
诸葛亮非常生气。
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
后悔不已。
悲痛了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
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
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
派诸葛亮去做说客。
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
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
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
孙刘联军和曹操在赤壁对峙。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
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于是便答应,而且期限还自己减少到三天。
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
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
到了第三天夜里。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
江面上雾很大,曹操不清楚敌军虚实。
于是叫将士疯狂放箭。
箭射满了草船。
诸葛亮满载而归!!
火烧博望坡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
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
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
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
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
夏侯敦果然中极。
大败而归。
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
誓要“踏平东吴”。
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
烧连营”。
大败,逃往白帝城,忧郁成疾,危在旦夕。
召大臣吩咐后事。
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温酒斩华雄
三国前期,曹操发起联军讨伐董卓。
董卓的先锋是华雄,华雄是三国第一高手吕布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连杀了联军好几个大将。
联军正愁无人能敌华雄之时,关羽按耐不住请战。
可是刘备这时没什么地位,关羽的军衔也小得可怜。
于是联军盟主袁绍反对,怕被敌人耻笑军中无人。
但是曹操见识过关羽的能力,很赞赏他,于是为他斟酒。
关羽说等斩了华雄回来喝也不迟。
于是飞身上马冲入敌营,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人头回来了,这时候酒还是热的。
这就是温酒斩华雄!
过五关斩六将
徐州之战刘备战败。
关羽经张辽劝说,约法三章暂时投降了曹操。
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
后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想去找刘备。
曹操为了挽留关羽便挂避客牌对其避而不见。
关羽只能不辞而别。
沿路上经过了五个关口,守将都不放行,关羽一一杀之。
一共六个。
最后与刘备会合。
这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
赤壁之战之后。
三国鼎立逐渐形成。
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
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本属东吴。
东吴一直想找机会讨回。
鲁肃又献上一计:骗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
便遣请关羽赴宴。
关羽明知是计坦然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
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
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
周仓会意,退出去。
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到江边。
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
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三英战吕布
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
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
刘备也上来夹攻,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
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
(吕布不愧是三国第一武将啊)
水淹七军
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和庞德领七支军队去救援。
屯兵在山谷中。
当时正值秋雨连绵。
关羽命人堵住襄江各处水口。
等江水高涨时,水淹七军。
曹军死伤无数,庞德被斩,于禁被俘。
刮骨疗毒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骂阵。
曹仁命令弓箭手射箭,关羽右臂中箭,回兵。
箭头有毒,毒已入骨。
于是请来了曾经为周泰疗伤的名医华佗。
华佗说要割开皮肉,把骨头上的毒刮去,这会极其疼痛,请关羽把手臂套住绑紧,把头蒙住。
关羽却说不用。
一边和马良下棋,一边伸手刮骨,谈笑中没有丝毫痛苦的神色。
事毕,两人互相惊叹,关羽称赞华佗的医术,华佗赞叹关羽的勇气毅力。
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曹军遭遇火攻,死伤惨重。
曹操大败逃跑,沿路遭遇了张飞赵云等人的截杀,身边只剩下几百人马。
经过华容道,关羽已经在这里埋伏多时。
原来诸葛亮早已经料定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跑,就让关羽带兵埋伏在这。
此时曹操已经走投无路,便请求关羽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放他一马。
关羽是个很重情义的人,想起了往日寄居在曹操那里时曹操对他的恩义,心一软,就放了曹操。
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朝廷发榜文四处招兵买马以平乱。
刘备见了榜文长叹一声,刚好张飞听见,说“大丈夫不去为国出力,在这里长叹什么。
”刘备说力不从心,所以长叹。
张飞说他卖猪肉颇有积蓄,可招兵。
刘备非常高兴。
两人就去喝酒,刚好关羽也正要去应募,也进来喝酒。
三人志同道合,非常投机,于是结拜为兄弟,共图大事。
三顾茅庐
刘备刚出来打天下的时候,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绝顶高手但是屡遭败绩。
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军事。
直到找到了徐庶!徐庶帮刘备打了几次胜仗就被曹操用计骗了过去。
临走时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卧龙先生。
于是刘备就亲自去请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直到第三次才见着。
刘备向他请教了当世局势并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道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并同意出山。
刘备如鱼得水,文武兼得,开始了他统一中国的大业。
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灭了吕布之后,请刘备去饮酒。
酒席间,曹操就问刘备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
刘备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一列举。
曹操都说不是。
刘备便问他,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惊。
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
于是以截杀袁术为接口向曹操借兵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