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的成语故事
《兵不厌诈》成语典故

《兵不厌诈》成语典故在春秋时期,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两岸进行了一场大战。
当时,宋军已经排列好阵势,楚军还在渡河。
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说:“楚军兵力强大,我们应该等他们全部渡过河后,再发动进攻。
”宋襄公却回答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在敌人过河时攻打他们呢?”公孙固又说:“打仗就是为了取胜,如果讲究仁义,那还不如不打仗呢。
”宋襄公固执地说:“你说得不对,我们要讲道德,不能趁人之危。
”楚军终于全部渡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
公孙固再次建议宋襄公发动攻击,他说:“现在楚军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可以趁机进攻,取得胜利。
”宋襄公却说:“不行,我们要等他们列好阵后再打。
”当楚军摆好阵势后,向宋军发动了进攻。
宋军抵挡不住,被打得大败。
宋襄公也受了伤,他叹息着说:“我讲仁义,却没有得到好报,反而失败了。
”大臣们都埋怨宋襄公,说他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导致了失败。
宋襄公却说:“君子不能欺负弱小,不能攻打没有准备的敌人。
我们是大国,应该讲仁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不能只讲仁义道德,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
如果一味地讲仁义,可能会导致失败。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宋襄公的迂腐和固执,他不懂得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最终落得个失败的下场。
三国时期,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在大雾天气向曹操的船队放箭,使曹操不得不下令撤退。
诸葛亮成功地利用了天气和曹操的心理,实现了“兵不厌诈”的策略。
战国时期,齐国的孙膑利用魏军攻打赵国的机会,率领齐军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援。
最终,魏军在回援途中遭到齐军的袭击,赵国得以解围。
孙膑通过攻击魏国的后方,达到了救援赵国的目的,体现了“兵不厌诈”的策略。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报仇。
他表面上对吴王夫差恭敬顺从,实际上却在暗中积蓄力量。
勾践还使用了美人计,迷惑夫差,使他放松了警惕。
最终,越国一举消灭了吴国,勾践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兵不厌诈意思解释及成语故事

兵不厌诈意思解释及成语故事
成语典故兵不厌诈
成语拼音bīnɡ bù yàn zhà
成语解释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成语故事或出处《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
成语造句若说~,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近义词兵不厌权反义词先礼后兵
成语英译 in war nothing is too deceitful
成语故事东汉安帝时,羌族在汉边境骚乱,包围武都郡。
安帝派虞诩去做武都郡太守,虞诩带精兵去赴任,途中他用增灶、弱弓硬弩的办法,用计打败了羌族的进攻,让武都郡恢复了安定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战胜敌人
内容来源于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
兵不厌诈小故事

兵不厌诈小故事兵不厌诈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兵不厌诈小故事,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成语故事】:“兵不厌诈”这则成语的厌是:满足,诈:欺骗手段。
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君其诈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
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
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
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
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
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
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
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在这个故事中,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退避三舍”,用来比喻退让或回避,避免发生冲突。
兵不厌诈的主人公是谁?兵不厌诈的主人公是晋文公兵不厌诈:指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晋文公的简介: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
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胥臣辅其政;栾枝、冀缺佐其事;郤溱、霍伯将其兵;贾佗、阳子制其礼;魏犨、荀伯御其戎。
兵不厌诈(典故、出处、释读)

兵不厌诈(典故、出处、释读)兵不厌诈(典故、出处、释读)兵不厌诈这则成语的厌是:满足,诈:欺骗手段。
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
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
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
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
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优秀作文作文人,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
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
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
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出处】《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释读】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兵不厌诈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兵不厌诈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兵不厌诈ish很多人都有说过的成语,那么你知道兵不厌诈的故事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兵不厌诈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兵不厌诈成语故事
东汉安帝时,羌族在汉边境骚乱,包围武都郡。
安帝派虞诩去做武都郡太守,虞诩带精兵去赴任,途中他用增灶、弱弓硬弩的办法,用计打败了羌族的进攻,让武都郡恢复了安定。
兵不厌诈出处
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韩非子·难一》
兵不厌诈释义
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兵不厌诈造句
一、兵不厌诈,战场上一定要小心谨慎。
二、古语有云“兵不厌诈”,要想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就应该放下尊严,不择手段。
三、对付敌人,有时,我们还要兵不厌诈,我们平时要尽量保持低调和自强不息。
四、奥运之兵不厌诈的赛场竞技,胜负之间,有时求金心切,有意无意间会有一些正规动作以外的举动。
五、打仗主是要战胜敌人,兵不厌诈,敌人越骂我们狡猾,越说明我们做得对极了。
六、恋爱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兵不厌诈;情场如战场。
七、选举有如行兵调将,所谓兵不厌诈,用兵打仗时,各方总不排除用狡诈手段迷惑敌人。
八、如果你看过孙子兵法就是知道什么是兵不厌诈。
九、商场如战场,经商也要讲究兵不厌诈,因此我们必须知彼知己,谨慎从事,才能在商战中取得胜利。
十、兵不厌诈是一条比较麻烦的计策,因为要返过来复过去地斗
智,非常需要耐心。
兵不厌诈这个成语的故事

兵不厌诈这个成语的故事「兵不厌诈」是谚语,主要描述兵士们力量强大,不畏惧威胁,勇于面对困境。
有一个一百多年前的故事,说明了这句俗话的含义,这就是兵不厌诈这个成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清朝年间,一个小护军叫李明辉,他为清朝将军服务,经常跟随将军出征各地,护送将军的旅行。
有一次,将军的部分军队和一些外国士兵穿越一个山谷,李明辉也随行去了。
这条山谷有一个小山洞,里面有一个老和尚,他告诉李明辉,有一群土匪住在那个小山洞里,他们不仅会抢劫乘客,还会杀人放火,谁也不敢在这条山谷穿越,直到今天。
李明辉很害怕,但是他不能丢下将军,也不能让土匪完全把行军的人抢走,他想到一个计划,就是把将军和他的士兵分成两队,一队把将军护送过去,而另一队则穿过小山洞,走到另一边去,这样就可以分散土匪的注意力,把将军安全地带出山谷了。
李明辉的计划得到了将军的同意,他们就按照他的计划行动起来。
当他走到山洞里的时候,就看见了一群无赖的土匪,他们把他们围住了。
李明辉一刻不停地讨价还价,结果他用少量钱贿赂了土匪,土匪承诺放过将军和他的士兵,而李明辉也把自己留下。
将军和他的士兵安全穿越了小山洞,李明辉也被土匪扣押。
土匪在这里把他放了一段时间,最后被清军抓回了,将军得知了这件事后,便给他颁发了勋章,以表彰他的勇敢与决心,李明辉的行为代表了「兵不厌诈」的精神。
从此以后,「兵不厌诈」不仅成了我们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被用来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勇敢,勇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毅力卓越。
李明辉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清朝时期的人们,也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他的事迹激励着人们勇敢地抗争,不畏惧挑战,克服困难,成就自身。
正是这样,「兵不厌诈」这句谚语才能流传至今,被永久地记录在历史书里。
兵不厌诈的成语典故

兵不厌诈的成语典故兵不厌诈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此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所谓“兵不厌诈”指出了用兵时为了制胜敌人,在策略上使用诡计的必要性。
曹操战胜吕布后,即带刘备回到许都。
刘备不甘心寄人篱下,就用计迷惑曹操。
后来刘备借口截击袁术,逃离许都,打败袁术,杀了曹军将领车胄,夺回了徐州,又策动袁绍起兵伐曹。
曹操大怒,一面亲率20万大军迎战袁绍,一面派刘岱、王忠二将打着丞相旗号讨伐刘备。
正值初冬,大雪纷飞。
两军冒雪布阵对峙。
关云长飞马提刀同王忠杀了起来,不几个回合就将王忠活捉于马上,返回本军。
张飞见二哥立了头功,心中焦灼,立刻对刘备说:“待我去活捉刘岱来。
”刘备说:“刘岱也是一镇诸侯,不可小看了他。
”张飞冷笑道:“此辈何足挂齿?我一定把他活生生捉来见你。
”刘备故意说道:“只恐你鲁莽性子坏了他性命。
”张飞急了,叫道:“如杀了他,我偿性命!”刘备就交三千兵马给张飞。
张飞即率军前进。
刘岱见王忠被活捉后,紧闭寨门,就是不出来迎战。
张飞就每天在寨门前恶语叫骂,刘岱知道张飞厉害,愈加不敢出战。
张飞叫骂了几天,见刘岱不出,寨门攻打不下,又在刘备面前夸下了海口,心中焦急,但焦躁之余忽生灵感。
他传令全军今夜二更去劫刘军营寨,白天,却在自家营帐里饮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故意寻找一个帐前军士的错处,喝令左右将他痛打一顿,并将他捆缚在营里,骂道:“哼,待我今晚出兵凯旋时,再拿你的脑袋拜祭军旗!”私下里张飞却悄悄指使左右故意放他逃走。
那军士逃出寨门,越想越气,便径往刘岱营中密告张飞企图夜劫刘寨的情报。
刘岱见那军士给打得皮开肉绽,便相信了他的情报,高兴地说:“好,今日叫张飞尝尝我伏兵的味道。
”传令空出营寨,士兵全部埋伏在寨外,单等张飞闯入,来个“瓮中捉鳖”。
这天晚上,张飞果然兵分三路,长驱而入,但他的中路却只有30人,任务是闯入刘寨抢先放火,却教左右两路人马抄在刘寨背后,单等火起为号,然后夹击刘岱的伏兵。
兵不厌诈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成语】:兵不厌诈【拼音】:[bīng bù yàn zhà]【解释】: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
【出处】:《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举例造句】:若说~,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
【成语典故】: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
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
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
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较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但兵力较弱。
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
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
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
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不厌诈的成语故事
兵不厌诈的意思:
【解释】: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
“兵不厌诈”这则成语的厌是:满足,诈:欺骗手段。
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
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君
其诈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
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
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
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楚成王问重耳以
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
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
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
方再交手。
”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
应该怎样
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
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
你
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
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
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在这个故事中,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退避三舍”,用来比喻退让或回避,避免发生
冲突。
兵不厌诈造句:
1 商场上竞争激烈,兵不厌诈的招数层出不穷。
在我们还无法确定从中判断真假时,
切莫轻举妄动。
2 兵不厌诈,是战场上出奇制胜的权谋,善於用兵者无不深諳此道。
3 诸葛亮七擒孟获,真是兵不厌诈,足智多谋。
4 兵不厌诈,诈败佯输也是一种兵法谋略,兵家只需要结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5 你制定策略可以遵循兵不厌诈的原则,但是很多职业道德的禁区你还是不要轻易的跨越,那是雷区,会把你炸的粉身碎骨。
6 诚信是待人接物应该遵守奉行的,你怎麼可以拿来与兵不厌诈的用兵之道相提并论呢?
7 你没听过兵不厌诈吗?不如此,我们怎能掌握先机打败对方呢?
8 你不是说我打不过你么,现在死了吧,这就叫做兵不厌诈!
9 你如果想要取胜,就得使点心机,佯输诈败以诱敌深入,毕竟兵不厌诈啊!
10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中国的军事分析家孙子就曾写道:"兵不厌诈"。
11 我说疯霸子,你是不是脑子进水啦?看清楚我们这是在干嘛,我们这是在战场上厮杀,这没有什么阴不阴的,这叫兵不厌诈懂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