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高中作文素材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成语故事100篇1~100

成语故事100篇1~100

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名画家,他的画技非常高超,但每幅画都欠缺了点什么。

一次,他终于完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龙画,但觉得还差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眼上点了一下墨。

画面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个故事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做点小手脚,使之更加出色。

2. 杯弓蛇影故事:古代有一位官员,他酒量很差,每次举杯都颤抖不已。

有一天,他正在喝酒,突然看到杯子里有一条弯曲的影子,以为是蛇,吓得扔掉了酒杯。

实际上,那只是杯子的倒影。

后来,人们用“杯弓蛇影”形容因多疑而产生的虚惊。

3. 守株待兔故事:古代有个农夫,他每天辛勤劳作,但运气不佳,收成甚微。

一天,他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他种的一棵株上,他得到了一只意外的兔子。

从此以后,他就整天守株待兔,希望能再次得到意外之财。

这个故事比喻不劳而获,依赖侥幸心理。

4. 路遥知马力故事:古代有位将军,他在战争中需要选择最好的战马。

于是,他派人去考察各地的马匹,让他们在路上奔跑,通过观察它们的跑步姿态和速度来判断马的优劣。

这个故事比喻通过实际行动和观察来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5. 铁杵磨成针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勤奋的少年,他每天都坚持用铁杵在石头上磨,希望能把它磨成一根针。

虽然别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坚持不懈,终于成功地把铁杵磨成了一根针。

这个故事比喻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6. 守口如瓶故事: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下了一道诏令,要求所有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内不能说话。

这个时期里,有一个人口不能守住,他向别人透露了禁令内容。

结果,国王得知后将其处以极刑。

从此以后,人们用“守口如瓶”形容保守秘密或不泄漏消息。

7. 纸上谈兵故事:古代有个文人,他喜欢写文章讨论兵法,但从未参与过实战。

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将军,对兵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结果,他被将军揭穿了他纸上谈兵的本质。

这个故事比喻只懂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本质。

8. 井底之蛙故事: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个井里,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井口,认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简单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简单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简单《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简单》这是优秀的故事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霜露之疾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丞相公孙弘出身牧人家庭,40岁才去读书,很快就被汉武帝拜为丞相,他办事认真,得罪了一些权贵,加上他出身低微,经常被人看不起。

他推说自己有病要辞职,汉武帝看出他只不过是霜露之疾罢了,挽留他继续干下去。

【解释】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2、醇酒妇人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兵围困,赵相平原君派人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救赵,迫于秦国的压力,晋鄙不敢行动。

魏公子信陵君盗取兵符,杀了晋鄙,亲自率军救赵。

他中了秦王的反间计被魏王免职,他只好纵情于醇酒美人之中。

【解释】醇酒:味厚的酒。

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3、别有天地成语故事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爱好剑术,轻财仗义,25岁那年出外远游,漫游了湖南、江苏等地。

42岁那年被唐玄宗授官,但他不想当朝廷的御用文人,3年后辞官归隐,特作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解释】天地:境界。

比喻另有一番境界。

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4、空言虚语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韩信、彭越合兵围攻项羽,项羽在乌江兵败自刎。

各路诸侯与刘邦手下的大臣纷纷要求刘邦称帝,刘邦谦虚地说只有贤人才能称帝,空言虚语的人不能登基。

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刘邦在汜水北岸祭天登基。

【解释】不实在的话语。

5、褴褛筚路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国派大夫皇戍到晋国求援,并称楚人很骄傲,现在出兵可以大败楚军。

下军副将栾书极力反对,说楚王灭庸以后经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记楚国先君若敖开创基业时筚路蓝缕的生活。

晋国出兵,结果被楚军打败。

【解释】指穿着破衣,驾着柴车,开发山林,形容开创者的艰辛。

6、松柏之志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宗世林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总不想与他交往。

曹操深为恼火,直到担任司空总揽朝政事务时,来问宗世林能否交往了吗?宗世林回答说:“松柏之志犹存。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故事四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篇一:破釜沉舟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篇二:鹬蚌相争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

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

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故事一:从前有个书生,整天埋头读书,对外面的世界那可是一窍不通啊!就像一只只知道待在洞里的老鼠,从来没见过阳光。

有一天,他朋友拉他去街上逛逛,看到别人在表演杂耍,他居然问那是在干嘛,天哪,这不就是典型的一窍不通嘛!比如你要是从来没玩过游戏,别人跟你说游戏技巧,你不也会一头雾水嘛!故事二:话说有个土财主,钱倒是有不少,但对于做生意的门道那绝对是一窍不通。

有次他听别人说贩丝绸能赚钱,就傻乎乎地进了一大批货,结果根本不知道怎么推销,最后全砸在手里了!这不就跟那些不懂时尚却去开服装店的人一样嘛,肯定得碰壁呀!你说可不可笑!故事三:在一个小镇上,有个小伙子对音乐一窍不通,却偏偏想去学乐器。

人家吹拉弹唱,他在那手忙脚乱,就如同鸭子听雷似的。

可他还不死心,非得继续折腾。

你想想,要是你对画画一窍不通,却要去参加绘画比赛,那不是自讨苦吃嘛!故事四:曾经有个士兵,对兵法一窍不通,上了战场就瞎冲瞎撞。

就跟没头苍蝇似的,自己都不知道在干啥。

他的同伴说啥他也听不懂,这不是典型的一窍不通嘛!你说要是你对编程一窍不通,却要去搞软件开发,能行吗?那肯定不行啊!故事五:有个富家小姐,对做家务那可是一窍不通。

有次家里的下人都不在,她想自己煮个粥都搞砸了,锅都差点烧穿了!这就好比一个对做饭一窍不通的人,想做出美味佳肴,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呀!你身边有没有这样啥都不会干的人呢?故事六:村子里有个老大爷,对新科技产品一窍不通。

给他个智能手机,他都不知道咋用,看半天也摸不着头脑。

就像让一个原始人去操作电脑一样,那肯定搞不定啊!哎呀,想想就觉得有意思呢。

故事七:有个年轻人对种地一窍不通,却异想天开要去当农民。

别人播种他发呆,别人浇水他闲逛,这不是胡闹嘛!这就跟那些对游泳一窍不通还非要去挑战大海的人一样,能有好结果吗?故事八:在一个学校里,有个学生对历史知识一窍不通。

老师提问啥都答不上来,那场面尴尬得哟!就如同一个对地理一窍不通的人,连自己国家有几个省都不知道一样。

100个历史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成语故事:1. 一箭双雕:传说中有一个叫曹操的将军,他在战场上用一箭射中了两只正在争斗的雕,以此来形容一举两得的情况。

2. 四面楚歌: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交战,楚国的将领项羽被秦国围困在垓下。

四面楚歌形容处境艰难,处于孤立无援的局面。

3. 李代桃僵:古代有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的朋友王之涣写诗讽刺他说:“李白桃花别开脸,同样的东西都不嫌。

”李代桃僵指一个人取代另一个人接受责任或处境。

4. 守株待兔:古代有个农夫,他每天守在一棵桃树旁边等待兔子撞到树上,结果真的有只兔子被吓到撞死在树上。

守株待兔用来形容不劳而获的情况。

5. 虎头蛇尾:比喻开始时势头强烈,后来却变得无力或没有效果。

6.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范增在魏国被俘,为了报仇而放弃高位,虚心学习,不断隐藏实力。

后来,他带领赵国打败了魏国。

卧薪尝胆形容为了达到目的而忍受艰苦和牺牲。

7. 闭门造车:比喻不考虑外界的意见和建议,自己孤立地进行工作或创作。

8. 纸上谈兵:只是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或经验。

9. 画蛇添足:战国时期,有个人画了一条蛇的画,感觉还不够完美,于是又加上了蛇的脚,结果弄巧成拙。

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10. 守株待兔:相传战国时期,有一农夫种了一棵薄荷树,他每天都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到树上。

有一天,真的有只兔子被吓到撞死在树上。

这个故事比喻不劳而获。

11. 塞翁失马:一个农民的马跑掉了,别人觉得不幸,可是这匹马却跑回来带着一群野马,所以发生的事情并不总是坏事。

12. 弄巧成拙:本意是指想用巧妙的方法反而把事情搞砸了。

13. 狼狈为奸:指两个坏人勾结在一起,互相勾结做坏事。

14.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上的记载寻找良马。

后用来形容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标准去寻找和选择人才。

15. 鸠占鹊巢:比喻强行侵占别人的家产、职位等。

16. 不自量力:指一个人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

17. 纸短情长:纸短指情书篇幅较短,但表达的情感深长。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

“晋景公问政于管仲,管仲对曰:‘臣之所以能者,以吾狂也。

狂者,天下之达道者也;故凡达人之所为,皆是一狂字。

’景公曰:‘何谓狂也?’管仲曰:‘手不释卷,口不能言,形容枯槁,几至于死者,谓之狂。

夫至人之达道也,犹且如是,而况其不达者邪?’”据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为完整的作品点缀上某样精彩,让整个作品更为完美。

2. 马到成功“马到成功”的典故出自股市术语。

其出处为古代传说中,刘备闻曹操攻荆州,甚为担忧,赵云乘马千里来投奔,救下熙熙攘攘的人民。

赵云文武全才,空前绝后,以至被称为“赵子龙”。

历史上,赵云曾于战争中指挥士兵、打败强敌,成为一个战斗天才。

因此,“马到成功”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境地。

3. 水落石出“水落石出”的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行军时遭遇暴雨,天空浓云密布,营帐内外水深齐膝。

蒙恬唯有下令修筑大坝、并改变治水方向。

水流被引到坝前,随着水位的下降,暴露在外的石头和石块与“淤泥一体”的沙石渐渐分离出来。

自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万事开头难,随着情况的展开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轮廓清晰。

4. 画饼充饥“画饼充饥”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汤问曰:‘巫医、栾涂、佗躬,使民以术数服气,鲍叔牙、太公望、乐毅、夫差,以武力服民’。

列子曰:‘然。

有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谁为之先?夫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只是画之者称为有而已。

画牛而不成,以笔杀人,于国利,徒为虚说。

’”从这个典故中可知,“画饼充饥”是指用虚假的承诺安慰疲惫的人。

5.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

其中描述了一位聪明的盗贼,决定偷一只大铃铛。

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到一个村庄,找到了一家人家的大门,由于大铃铛很大,他无法取下。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他的外衣包住大铃铛,然后用夹在耳朵里的双手来捂住耳朵,把自己耳朵瞎掉,然后大声地喊叫,想骗人们以为是警察来了。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姓名:学校:专业:学号: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专心致志、哄堂大笑、栩栩如生、胸有成竹、熟能生巧、水滴石穿、百发百中、无价之宝、画龙点睛,具体解释如下: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3、栩栩如生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4、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所以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5、熟能生巧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

正在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

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高中作文素材一窍不通的成语故
事]
出自:《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

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商朝有个非常残暴的国君叫纣王,他不理朝政,荒淫腐化,极端奢侈。

纣王宠幸妲己,和她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

他还听信妲己的谗言,杀害了不少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使得朝野上下怨声不断。

纣王的叔父比干是正直善良的人。

看着纣王犯下诸多罪孽,他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多次跑去劝谏纣王,希望纣王改邪归正,重整超纲,勤政为民。

梅伯也是一位忠臣,因为正直敢言而经常令纣王不快,后来纣王听信妲己的谗言,便无情地杀害了梅伯,还残忍地命人将其尸体剁成肉酱。

看到纣王这么昏庸无道,比干就极力劝谏纷王不要错杀无辜,专妲己,听信谗言,误国误民。

妲己得知比干如此劝谏纷王,怀恨在心,就想寻找机会加害比干。

有一天,妲己对纣王说:“大王,比干不是自称忠臣吗?怎么才一能证明他是忠心的呢?不如把他胸膛剖开,掏出他的心来看一看。

”纣王听后,称赞道:“爱妃真是聪明,我要看看比干的心有多忠诚。


纣王即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

这件事被记录在《吕氏春秋》中,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封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杀死比干这样的糊涂事了。


一窍不通释义: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

比喻对事物一点儿也不理解,一点儿也不懂。

窍,通气的窟窿。

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

一窍不通出处:《吕氏春秋。

过理》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