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

合集下载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千百年的智慧和历史故事。

这些成语常常出自历史中的经典人物、事件或典故,通过简洁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并解释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1. 画龙点睛: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常会在画龙(传说中的神兽)的眼睛上点上一笔。

这一笔非常关键,可以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灵气。

后来,人们把“点睛之笔”比喻为关键的一步或关键性的话语,就形成了成语“画龙点睛”。

它的意思是在结束时加上一笔关键的东西,使之更加完美。

2. 见义勇为: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国君周幽王喜欢美女西施,却被勾结的重臣蔡中负隅顽抗,不肯引见西施。

这时,一个叫孟凡由的士兵慧眼识珠,发现蔡中的不对劲,毅然站了出来替西施说情,被周幽王赏识,最终引见了西施。

成语“见义勇为”由此而来,意思是见到正义事物被侵犯时,勇敢站出来为其主持正义。

3. 铁杵成针: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叫华胥的作坊妇女,她日夜不停地用铁杵敲打着一块坚硬的玉石,为的是将这块石头磨成一根针。

虽然众人嘲笑她的愚蠢,但是华胥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成语“铁杵成针”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达到目标。

4.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只螳螂看到前面有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战车,它觉得自己有能力阻止这辆车的前进,于是伸出了自己的臂膀去阻挡车轮。

最后,当然是不幸以失败而告终。

成语“螳臂当车”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微不足道而自不量力。

5. 力不从心:古代有一个叫白起的将军,他年轻时在军中表现出色,屡战屡胜。

但是后来,白起的身体渐渐衰弱,丧失了当年的战斗力。

尽管他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身体的不支使他无法如愿。

成语“力不从心”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不能达到愿望或者困惑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6. 天渊之别: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两位大臣叫子胥和子贡,他们的才能和人格截然不同。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和意思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和意思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和意思成语故事则是历史文化的智慧凝结,是各个历史时代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画蛇添足:是一个人画完蛇以后,又给蛇添了脚,最终没有得到赏赐的那壶酒。

寓意是做事无需多此一举,无中生有做法是错误的。

要实事求是,根据事实去完成任务。

刻舟求剑:一个人认死理,以为剑掉到水里在船上刻记号就能找到,可忽略了船是动的,剑是静止的,一味模仿樵夫刻记号下山找斧头的做法是错的,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他不知变通、不会随机应变。

一叶障目:是拿一片树叶挡在眼前,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是别人是能看到我们,不存在隐身的效果。

这个成语警示我们不要被局部现象蒙蔽,不能盲目轻信,要全面、客观、科学的看待问题。

三顾茅庐:是刘备三次拜访请诸葛亮并请他出山,这个故事是一段佳话,用来表示求贤若渴的一种态度和做法,表示对贤才的渴求和诚意。

道听途说:毛空总把在道上听来的消息夸大其词以后讲给邻居艾子听,比如鸭子一次下100个鸭蛋,天上掉肉等,还说得有模有样,实际上一点根据都没有,不可信。

按图索骥:讲的是伯乐的儿子按照图画去找千里马,结果找到了癞蛤蟆,批判了那些墨守成规办事的人,也可表示按线索寻找。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1、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2、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故事很多,其中一些经典的有:
1. 完璧归赵- 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和秦国的故事,比喻完整的物品被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了原主。

2. 空城计- 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战役,意味着以智慧和勇气战胜敌人。

3. 揠苗助长- 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孟子的学者的故事,比喻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4.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叫做韩非的人的故事,表示错误的恐惧心理。

5. 锲而不舍-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一位贤士的故事,暗示一个人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6. 曲突徙薪- 这个成语出自楚国的一个古老故事,寓意事先预防的重要性。

7. 自相矛盾- 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的故事,意思是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互相矛盾。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_成语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_成语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与古相提并论。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篇一:墨守成规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

那时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

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

”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

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

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

”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

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

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

”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启示:阻止人们进步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恰恰是已知的东西。

因为过去的经验曾经带来过的成功,所以容易成为诱人的陷阱和前进的羁绊。

世上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成功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尤其是现在,世界瞬息万变,总是恪守老经验、老方法是无法处理这些变化的问题的,我们千万不要做墨守成规的人。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篇二:出尔反尔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

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帮他出主意。

成语故事的含义

成语故事的含义

成语故事的含义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它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故事则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解释成语的含义,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成语。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含义。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个人画了一幅很好的蛇,但他觉得画得还不够,于是在蛇身上又加上了腿。

结果,这幅画变得非常奇怪,失去了原本的美感。

后来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一直忧心忡忡。

其他人劝他不要杞人忧天,但他却不听。

后来,天果然没有塌下来,这个人反而成了笑柄。

杞人忧天就成了形容杞人忧天的故事。

3. 李代桃僵。

相传,有个人种了一棵桃树,结果桃子被别人偷吃了。

他就在树上挂了一个李子,希望能吓唬那些偷吃桃子的人。

后来,有人看到了李子,以为是桃子,结果吃了之后发现很酸,于是就再也不敢偷吃了。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代人受罚的情况。

4. 望洋兴叹。

古时候,有个人住在内陆,从来没有见过大海。

有一天,他听别人说起大海的壮观,于是就跋涉千里去看大海。

当他看到辽阔的大海时,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于是长叹一声。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看到了自己无法企及的事物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情况。

5. 守株待兔。

传说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结果在树下等了很久,等到了兔子。

后来,有只兔子真的撞到了树根上,被农夫抓住了。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不劳而获的情况。

6. 胸有成竹。

相传,古代有个画家,他在画画之前,总是在心里构思好了画面,然后再下笔。

因此,他的画每一笔都很有章法,非常有条理。

后来人们就用“胸有成竹”来比喻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含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多加利用,让这些智慧之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寓意

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寓意

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寓意1.求简短的成语故事及其意思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胸有成竹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五个历史成语故事

五个历史成语故事

五个历史成语故事首先,五个历史成语包括“风雨同舟”、“李代桃僵”、“铁杵成针”、“画龙点睛”、“鹤立鸡群”。

这五个成语都源于历史故事,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启示。

一、关于“风雨同舟”故事讲述的是,在古代南北朝时期,有两位诗人飞峰和道舆,因为部落之间的战争而流落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在旅途中成为了好友。

风雨中,两人同乘一只小船,路途中遭遇巨浪使得小船摇摇欲坠,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

最后,当船驶入港口时,两人也像一对兄弟一样离开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当你处于困境时,支持你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情感和团结。

通过使用一些特定的用词来描绘风雨中的情境,如“摇摇欲坠”,“巨浪”和“支持”,以及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关于“李代桃僵”这个成语源于晋朝的故事,当时,荆轲是一位秦王将相的臣子,意图暗杀秦王。

但是,当他成功进入宫殿时,发现秦王并不在宫殿中。

他只好将自己藏在一个桃树中。

当守卫察觉到嫌疑人时,他们将枪刺入桃树中,而荆轲却假扮成桃子,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代替别人赴死”,而不是被迫自己牺牲。

这个故事着重于个人决心和勇气。

作者使用一些特定的用词来表达桃树和荆轲之间固有的契合感,例如“藏在桃树中”,“假装桃子逃跑”,以及“不为所动”等。

三、关于“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

据说,他曾经命令九位工匠进行一个任务:将一根粗铁杵变成一根细针。

这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然而,九位匠人坚定地相信,如果他们一起努力,这是可以实现的。

于是他们集思广益,坚决不离开,终于完成了任务。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有毅力和集体智慧就可以攻克任何难题。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毅力和智慧。

作者使用了一些特定的用词和细节,如“九人集思广益”和“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及“任务最终达成”。

四、关于“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源于唐朝画家吴道子的故事。

传说吴道子在画了一幅恢弘壮观的龙之后,出现了一个细节问题,他无法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供大家参考!
一、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围魏救赵(孙膑):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退避三舍(重耳):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让步九十里。

比喻让步和回避,避免冲突。

毛遂自荐(毛遂):毛遂自我推荐。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负荆请罪(廉颇):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纸上谈兵(赵括):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习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一鼓作气(曹刿):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千金买骨(郭隗):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视人才。

讳疾忌医(蔡桓公):讳:避忌;忌:怕,畏惧。

隐瞒疾病,不愿医治。

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卧薪尝胆(勾践):薪:柴草。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杀妻求将(吴起):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

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惊弓之鸟(更羸):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二、秦朝
一字千金(吕不韦):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指鹿为马(赵高):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成心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焚书坑儒(秦始皇):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穷图匕见(荆轲):比喻事情开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形容刻苦学习。

三、汉朝
一饭千金(韩信):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四面楚歌(项羽):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约法三章(刘邦):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孺子可教(张良):指年轻人可培养。

背水一战(韩信):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破釜沉舟(项羽):比喻下决心悍然不顾地干到底。

手不释卷(刘秀):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金屋藏娇(刘彻):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

汉武帝幼小时喜欢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

指以华美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

也指取妾。

暗度陈仓(韩信):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到达某种目的。

也隐喻男女私通。

十面埋伏(项羽):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投笔从戎(班超):从戎:参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参军。

马革裹尸(马援):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多多益善(韩信):益:更加。

越多越好。

老当益壮(马援):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

年纪虽老
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萧何创立了规章管理办法,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

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四、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指恭敬慎重,竭尽心力。

三顾茅庐(刘备):顾:造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煮豆燃萁(曹植):燃:烧;萁:豆茎。

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

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刮目相看(吕蒙):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初出茅庐(诸葛亮):茅庐:草房。

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乐不思蜀(刘禅):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七步成诗(曹植):称人才思敏捷。

言过其实(马谡):实:实际。

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七擒七纵(诸葛亮):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宝刀不老(黄忠):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才高八斗(曹植):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封金挂印(关羽):指不受恩赐,辞去官职。

单刀赴会(关羽):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

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

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

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画饼充饥(曹操):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五、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笔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习题很深刻。

闻鸡起舞(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东山再起(谢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洛阳纸贵(左思):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杯弓蛇影(苻坚):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捕风捉影。

凿壁偷光(匡衡):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狗尾续貂(司马伦):续:连接。

晋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作帽子的装饰。

指封官太滥。

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六、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江郎才尽(江淹):江郎:指南朝江淹。

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

比喻才情减退。

七、宋
精忠报国(岳飞):为国家竭尽忠实,牺牲一切。

东窗事发(秦桧):比喻阴谋已败露。

胸有成竹(文与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打定主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