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故事四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篇一:破釜沉舟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篇二:鹬蚌相争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0篇)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0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汉语中上万条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块瑰宝,虽然一般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往往我们会用来简单的形容一个人、一件事、一件物品、或者一只动物。
不由的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跳梁小丑【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户部副史张景宪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他不畏权势坚持将为非作歹的郑昉流放。
元丰初年,他成为河阳地区最高长官。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入侵,张景宪向皇帝进言:“那些骚扰边关的人都是些跳梁小丑,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2唾面自干【成语故事】唐朝监察御史娄师德率军抗击吐蕃进攻,八战八捷,深得武则天的器重,提拔为宰相。
他为人处世宽宏大量,他问即将出任代州刺史的弟弟如何对待别人挑衅,弟弟说即使别人吐唾沫到脸上自己擦掉就行了,而他坚持要让唾沫自己干。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3首鼠两端【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丞相田汾娶小老婆,窦婴与灌天等去祝贺。
田汾故意怠慢灌夫,灌夫气愤大骂,田汾立即拘捕灌夫及他全家准备操斩。
窦婴求汉武帝过问此事并力保灌夫。
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杀也可不杀也可。
田汾抱怨韩安国的首鼠两端的态度。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4生关死劫【成语故事】贾宝玉去宁国府游玩,中午在秦可卿床上歇息,梦中畅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带领他翻阅了“金陵十二钗副册”,品尝百花美酒,欣赏仙子们的《红楼梦》歌舞,其中《虚花悟》唱道:“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5死灰复燃【成语故事】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的手下中大夫韩安国因犯事被关在蒙地监狱,狱卒田甲经常欺辱他,韩安国说:“死灰独不复燃耶?”,田甲说撒泡尿浇灭它。
不久韩安国被释放并做了更大的官,田甲便光着身子向韩安国求饶,韩安国并没报复他。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6桑田沧海【成语故事】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历史故事成语简介【六则】

历史故事成语简介【六则】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故事成语(一)塞翁失马【解释】比喻虽然受到暂时的损失,却因此得到了好处。
【成语故事】从前,在边塞有父子俩靠放牧马匹为生。
这天有匹骏马忽然逃跑了,儿子怎么追也没追回来。
父亲安慰儿子说:“我们养马人,失掉马匹是常有的事。
也许它还会回来呢!”过了一段日子,那匹失去的骏马竟带回来一大群马。
儿子高兴极了,父亲倒没有太大的惊喜。
他对儿子说:“这件事确实意外。
不过,世事祸福无常,很难预料。
你要小心乐极生悲啊!”有一天,儿子在驯马时,一个不小心,竟从马上掉了下来,把一条腿摔断了。
父亲又说:“驯马的人,难免会被摔着。
如果你能吸取教训,日后会有益处。
”正在这时,其他年轻人全被抓去打仗,全都战死在沙场。
儿子因腿骨折,免去了从军,因而保存了性命。
对他来说,可算是因祸而得福了。
在汉语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用得比较普遍。
风吹草动【解释】风一吹,草就摇晃,比喻有一点点动静而引起警觉。
【成语故事】春秋时,楚平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
他听信一个叫费无忌的小人的谗言,要把太子建废掉。
但又担心太子建的老师伍奢不同意,于是把伍奢叫来,让他说太子建企图谋反。
伍奢不承认,立刻被关进了监狱。
这时,费无忌又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很厉害,大王一定要把他们父子三人一起除掉!”楚平王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骗来京城,一起除掉。
伍子胥看了父亲的信,对哥哥伍尚说:“平王想加害我们啊,还是快些逃走吧,日后为父亲报仇!”但是伍尚不肯逃走,结果和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了。
平王一定要斩草除根,下令官兵四处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白天躲在丛林中,晚上出来赶路,来到了楚国的边境昭关。
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
伍子胥因为出不了关而愁得睡不着觉,几天以后满头黑发竟全部变成了灰白。
幸亏好心的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找个模样像伍子胥的人冒充伍子胥过关。
儿童成语故事大全(10篇)

【导语】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下⾯是整理分享的⼉童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童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称“亚圣”。
他三岁那年,⽗亲去世了。
开始,母⼦俩住在墓地附近,常看到出殡的场⾯,孟母怕影响他学习,把家搬迁到集市附近。
在集市常看到杀猪卖⾁也不⾏,⼜搬到⼀所学堂附近。
孟⼦每天看到的是读书郎,就喜欢读书了。
于是,他们才住了下来,不再搬家了。
[注释]迁:迁移。
[提⽰]⽐喻注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
2.⼉童成语故事:⽬不识丁 唐朝时,张弘靖⼿下有两个部将,他们没有什么⽂化,经常聚在⼀起喝酒发牢骚。
每当喝多了酒,他们就责骂⼠兵:“现在天下太平,不需要打仗了,你们空有拉开硬⼸的⼒⽓,有什么⽤?还不如认识⼀个字。
”后来被误传为“识⼀丁字”。
[注释]丁:指简单的字。
[提⽰]形容没有⽂化,⼀个字也不认识。
3.⼉童成语故事:鹏程万⾥ 传说远古的时候,北海⾥有⼀只叫鹏的⼤鸟。
它的背就像泰⼭那么⾼;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的云层。
它在海⾯上击⽔⽽⾏,⼀去就是三千⾥。
它向⾼空飞去,卷起⼀股暴风,⼀下⼦就能飞出九万⾥。
[注释]鹏:传说中的⼤鸟。
[提⽰]⽐喻前程远⼤。
4.⼉童成语故事:杞⼈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常常看着天空发愣,吃饭不⾹,睡觉不着,站着不是,坐着也不是,不知不觉就消瘦了许多。
朋友问他怎么啦,他说:“要是天掉下来怎么办?”朋友开导他,天是空的,掉不下来。
他⼜担⼼太阳、⽉亮和星星岂不是要掉下来了吗? [注释]杞:地名。
[提⽰]⽐喻不必要或⽆根据的忧虑和担⼼。
5.⼉童成语故事:⼈杰地灵 唐朝诗⼈王勃应邀参加滕王阁落成的宴会,有⼈倡议为滕王阁做序,宾客纷纷推却。
王勃沉思之后,挥毫即书。
起初众⼈都⼀笑置之,但写到“物华天宝,龙光射⽜⽃之墟;⼈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时,众⼈皆拍⼿叫好,夸赞他为当今的才⼦。
1~6年级的成语故事(10篇)

1~6年级的成语故事(10篇)1~6年级的成语故事1信口雌黄西晋时期,朝廷大臣有位出名的清谈家名叫王衍,他在年少的时侯就伶牙俐齿,神采不凡。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他做太子舍人,任尚书郎。
王衍做官以后仍然对老子和庄子十分崇拜,“无为而治”的道理从不离嘴。
由于他学富五车,所说的道理又十分精辟,所以在当时赫赫有名,读书人对他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衍在解说老庄玄理时习惯性的拿着一把拂尘,表现得从容不迫的样子,即便是偶尔把道理说错了他也能随口改正,于是人们便说他是“口中雌黄”。
南朝.梁.刘孝标(峻)《广绝交论》说:“雌黄出其唇吻。
”李善注引《晋阳秋》说:“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1~6年级的成语故事2同仇敌忾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是个礼贤下士的人,他懂得知人善任。
卫国的宁武子想到秦国来谋事,秦穆公设下宴席为他接风洗尘。
席间秦穆公让乐队为宁武子奏了一首名叫《湛露》的欢迎曲,然后送了一把雕弓给他。
受到主人如此隆重的招待,通常都会吟诗作画以回谢主人,但是宁武子在宴席结束的时侯仍然没有丝毫的表示。
秦穆公觉得自己恐怕有地方做得不到位于是让人去向宁武子打听。
宁武子跟前来问侯的人说道:“诸侯支面见天子是想要接受天子的教导,天子对诸侯盛情款待并演奏《湛露》,这意思是说:天子像是太阳,诸侯如同露水。
于是诸侯便把天子的敌人当作自已的敌人,把天子的仇恨当作自已的仇恨,各自带着部队与天子同仇敌忾,共同奋勇杀敌。
待到胜仗归来,天子给诸侯雕弓和羽箭以示奖励。
我今天坐在席上只不过是在陪衬,却不料秦穆公却给我如此待遇,我实再是不敢当啊,要不然不是辱没了秦穆王一片苦心吗?”正是因为这种不拘一格的态度,秦穆公吸引到了更多的人才毛遂自荐投奔他而来。
1~6年级的成语故事3人微权轻在齐国危如累卵的时侯,田穰苴被任命为统帅指挥全军反击敌军,任命前他对齐景公说道:“微臣行伍出身,人微权轻,恐怕不能服众。
”齐景公鼓励他大胆行权,为了使田穰苴能够树立威信他派亲信庄贾担任监军。
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10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1挺身而出唐朝时期,开国皇帝李渊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争权夺利。
李建成是皇太子,可是他的威望不如李世民。
李建成怕皇位被李世民夺去,便同李元吉联合起来,密谋杀死李世民。
李世民得到消息立刻同心腹房玄龄等商量对策,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派人伏兵于玄武门,等到李建成一入朝便出其不意把他射死,同时把李元吉也杀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冯立、谢叔方等纠集精兵两千人来攻李世民。
这时,宿卫将领敬君弘带兵驻守玄武门,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敬君弘表现得勇往直前。
他的亲信曾开诚布公地劝阻他道:“事情还不知究竟怎样发展,等待援兵到来摆好阵势再打也不晚呢!”可是敬君弘充耳不闻,奋不顾身地指挥反击。
他这种临难不惧、挺身而出的精神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大赏识。
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2不得人心唐玄宗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企图篡位夺权,他领兵十万侵占中原。
朝廷派封常清、高仙芝征剿,但由于安居乐业的生活过得太久,兵士缺乏战斗能力,交战之后败得溃不成军,只得退守潼关。
玄宗又将因病在家休养的西平郡王、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请出山抵挡来势汹汹的敌人。
哥舒翰认为安禄山名义上是为除去奸贼杨国忠,实际是阴谋抢夺大唐江山,不得人心,应采取分化瓦解的对策,先不出战,待他内部离心离德,然后选择有利时机,出城将他一举歼灭。
可是玄宗听信“叛军没有防备”的话,加上杨国忠见哥舒翰兵权在握,唯恐对自已不利,屡次奏请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兵,玄宗频繁派出使者责令哥舒翰御敌。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集锦

1、嗟来之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
这一年,齐国大旱,穷人眼看着都要被饿死了。
一个名叫黔敖的富人在路上放了食物,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
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黔敖见了,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过来吃!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黔敖没料到这个饥民竟如此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内心深感惭愧,连忙跟在后面表示歉意。
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最后活活饿死了。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南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
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
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成高,以讨他的喜欢。
元景安有位堂弟,名叫元景皓,他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说道:怎么能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呀!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斩首,并且把他的家属遣送到彭城。
元景安因此受到高洋的赏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领军大将军。
3、投笔从戎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他们俩,为国家奉献自己。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种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与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一年级篇(1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一年级篇(10篇)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一年级篇1顺手牵羊【成语故事】梁山泊好汉们在宋江的带领下打败辽国的入侵,又奉命清剿河北的田虎暴动。
在清剿的过程中,田虎的大将马灵会巫术,被公孙胜解除。
马灵如飞逃去,戴宗作法也追不上。
恰好碰到花和尚鲁智深,一禅杖把马灵打倒,顺手牵羊把他捆了交戴宗看押。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一年级篇2画虎成狗【成语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他不喜欢侄子马严和马敦在别人后面说长道短,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杜季良、龙伯高。
如果学不成就像画不成老虎反而画得像一头狗一样。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一年级篇3雕虫小技【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常州人薛登很有学问,知识面很广,每次与人谈话总要广征博引,把道理讲得透彻。
他与当时的徐坚、刘子玄齐名。
他对朝廷举贤取士过分推重辞赋不满,他引用李谔的话批评曹操父子三人只好雕虫小技、连篇累牍,而不重视其他才能。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一年级篇4十面埋伏【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王田广。
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一年级篇5铁面无私【成语故事】王熙凤酒后无德大骂平儿,事后觉得自己的行为过火,就向平儿道歉。
李纨、探春等来拜访她们,她们与王熙凤说已经成立一个海棠诗社,要求增拨开销,并拉王熙凤入社,做一个铁面无私的“监社御史”。
王熙凤看出了她们的目的,也只好做顺水人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对.牛弹琴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
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
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
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
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
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 ;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对.症下药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 (hu àtu ó)。
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
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 ;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
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多.多益善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有一个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韩信。
他先是参加了项羽领导的起义军,但项羽并不重用他,于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刘邦,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
他通过数年的征战,指挥军队攻克了秦朝的国都并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刘邦当了汉朝皇帝后,担心手下的功臣们谋反,对韩信也逐渐失去了信任,于是设计将韩信抓了起来,但是并没有治罪,只是降了韩信的官职,又将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
韩信知道这是刘邦畏忌自己的才干,所以心里闷闷不乐,经常推说有病而不去上朝。
刘邦明白了韩信的心思,于是就常常找韩信聊天,讨论国事,并谈论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
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统率多少军队呢?”韩信回答说:“陛下最多能统率十万人的军队。
”刘邦接着问道:“那你呢 ?”韩信从容地回答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啊! ”(原文是:“臣多多益善尔 ! ”)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打仗越多越好,为什么以前还是被我逮住了呢 ?”韩信说:“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领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于率领和指挥将领,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
”刘邦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多多益善”来比喻越多越好。
益,更加;善,好。
●咄.咄怪事晋朝的时候,有个人名叫殷浩,他从小就用心苦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因而学识十分渊博,善于表达,再加上又喜爱武艺,经常钻研兵法,所以还精通各种战争谋略。
由于他才能出众,就被当时的皇帝任命为建武大将军,统率着扬州、豫州、徐州、兖州和青州五个州的军队。
他担任大将军期间,率领部队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在一次战斗中,殷浩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便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信安这个偏远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后,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内心里却是十分不满,而且充满了怨气。
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到他,他总是要么在静坐发呆,要么就在漫无目的地乱走,还用手在半空中比画着写字。
大家暗中细细观察后,才发现他原来一直在比画着“咄咄怪事”这四个字。
原来殷浩被罢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
所以,他只是对空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来表现内心的迷惑和愤懑。
后来,人们引用“咄咄怪事”来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或者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
咄咄,表示惊诧的声音。
●恶.贯满盈商朝末年,国君商纣王暴虐无道,任用奸臣,残杀忠良,激起了民愤,就连诸侯王也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明君。
当时,有一个西伯侯名字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
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y ǒu)里这个地方。
后来姬昌被释放,他更加实施仁政,政治清明,国力日渐强大,其他诸侯王开始纷纷归顺他。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当了诸侯王。
姬发起兵讨伐商纣王,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
大军向东渡过黄河,向商朝的国都进发,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
纣王军队中的战士也对纣王心怀不满,所以在交战的时候纷纷调转武器,进攻纣王。
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自杀了,商朝由此灭亡。
姬发出兵东征之前,曾向全军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
宣言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滔天罪行,并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意思是说,商纣王罪大恶极,坏事做绝,就像穿在绳子上的钱币一样,已经穿满了整根绳子。
对这样的人,上天命令我们一定要杀了他。
后来,人们总结出“恶贯满盈”作为成语,指所犯罪恶如绳贯钱,已周遍满溢,比喻罪大恶极,末日已到。
●反.客为主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
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
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
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
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
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
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
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
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
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
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
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分.道扬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
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
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
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
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
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
”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
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
镳,马勒口 ;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
●分.庭抗礼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树林里休息。
学生们读书,孔子弹琴。
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渔夫静静地听孔子弹奏。
孔子弹完了,渔夫招手叫来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子路,问了孔子的情况,又说了几句寓意深刻的话,就转身走了。
子贡把渔夫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追上渔夫表示要虚心求教。
于是,渔夫就和孔子畅谈起人生的道理来。
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诲。
”渔夫没有答应他,独自划船走了。
这时,颜渊把车子拉了过来,子路请孔子上车。
可是孔子仍然呆呆地望着渔夫远去的方向,直到水波平静下来,听不见桨声了,才登上车子。
子路问孔子:“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不曾看见先生对人如此谦恭尊敬。
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行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
(原文是:‘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但今天,那个渔夫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施礼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 ?”孔子便向他说明了如此谦卑的原因。
“分庭礼”是说宾主相见,分别站在庭中两边,相对行礼,平等相待。
,对等。
现在写作“分庭抗礼”,用来比喻平起平坐,或表示互相对立。
●.奉公守法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
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
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
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
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 ?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
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
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
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做事非常规范。
●赴.汤蹈火东汉末年,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
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
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刘表,但刘表却不知道该归顺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