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0篇)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0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汉语中上万条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块瑰宝,虽然一般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往往我们会用来简单的形容一个人、一件事、一件物品、或者一只动物。
不由的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跳梁小丑【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户部副史张景宪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他不畏权势坚持将为非作歹的郑昉流放。
元丰初年,他成为河阳地区最高长官。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入侵,张景宪向皇帝进言:“那些骚扰边关的人都是些跳梁小丑,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2唾面自干【成语故事】唐朝监察御史娄师德率军抗击吐蕃进攻,八战八捷,深得武则天的器重,提拔为宰相。
他为人处世宽宏大量,他问即将出任代州刺史的弟弟如何对待别人挑衅,弟弟说即使别人吐唾沫到脸上自己擦掉就行了,而他坚持要让唾沫自己干。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3首鼠两端【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丞相田汾娶小老婆,窦婴与灌天等去祝贺。
田汾故意怠慢灌夫,灌夫气愤大骂,田汾立即拘捕灌夫及他全家准备操斩。
窦婴求汉武帝过问此事并力保灌夫。
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杀也可不杀也可。
田汾抱怨韩安国的首鼠两端的态度。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4生关死劫【成语故事】贾宝玉去宁国府游玩,中午在秦可卿床上歇息,梦中畅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带领他翻阅了“金陵十二钗副册”,品尝百花美酒,欣赏仙子们的《红楼梦》歌舞,其中《虚花悟》唱道:“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5死灰复燃【成语故事】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的手下中大夫韩安国因犯事被关在蒙地监狱,狱卒田甲经常欺辱他,韩安国说:“死灰独不复燃耶?”,田甲说撒泡尿浇灭它。
不久韩安国被释放并做了更大的官,田甲便光着身子向韩安国求饶,韩安国并没报复他。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6桑田沧海【成语故事】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适合给小学生讲的成语故事

适合给小学生讲的成语故事1井底之蛙【典故】《庄子》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
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
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
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旱,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释读】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叶公好龙【典故】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
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
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
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
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
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
那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
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
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
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
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

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集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大多数成语都有其历史典故,下面整理了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简短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1、大公无私【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
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
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2、神武挂冠【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
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3、草木皆兵【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
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
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后边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4、声色犬马【成语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5、李郭同舟【成语故事】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
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
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6、舍我其谁【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经常与学生们谈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他把儒家学说加以发挥,认为君主要仁爱,以仁治天下就像运转一个小泥丸一样容易。
学生问他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7、水陆毕陈【成语故事】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他在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
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想办法与石崇比富。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欢迎阅读!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1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2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3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一)如释重负【典故】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
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
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
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
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释读】释:放下。
负:负担。
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二)如鱼得水【典故】东汉末年,刘备请到诸葛亮做军师后,经常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对天下形势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十分亲密。
开始时,关羽和张飞很不服气。
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你们应该理解。
【释读】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三)千钧一发【典故】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
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
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
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
刘濞不听,其兵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释读】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比喻形势或情况已极其危急。
(四)手不释卷【典故】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不少战功。
但他有一个毛病:不愿读书。
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
他回答:抽不出时间。
孙权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此,吕蒙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将领。
【释读】释:放开。
卷:书本。
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五)天衣无缝【典故】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名叫郭翰。
盛夏的一个晚上,他在大树底下乘凉。
突然间,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飘然而来。
郭翰发现仙女的漂亮衣裙竟然连一条衣缝也没有,他惊奇地问道:你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笑道: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缝的,怎么会有衣缝呢?【释读】比喻事物非常自然完美,无任何纰漏破绽可寻。
(六)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10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1挺身而出唐朝时期,开国皇帝李渊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争权夺利。
李建成是皇太子,可是他的威望不如李世民。
李建成怕皇位被李世民夺去,便同李元吉联合起来,密谋杀死李世民。
李世民得到消息立刻同心腹房玄龄等商量对策,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派人伏兵于玄武门,等到李建成一入朝便出其不意把他射死,同时把李元吉也杀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冯立、谢叔方等纠集精兵两千人来攻李世民。
这时,宿卫将领敬君弘带兵驻守玄武门,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敬君弘表现得勇往直前。
他的亲信曾开诚布公地劝阻他道:“事情还不知究竟怎样发展,等待援兵到来摆好阵势再打也不晚呢!”可是敬君弘充耳不闻,奋不顾身地指挥反击。
他这种临难不惧、挺身而出的精神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大赏识。
中国历史文化小学成语故事2不得人心唐玄宗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企图篡位夺权,他领兵十万侵占中原。
朝廷派封常清、高仙芝征剿,但由于安居乐业的生活过得太久,兵士缺乏战斗能力,交战之后败得溃不成军,只得退守潼关。
玄宗又将因病在家休养的西平郡王、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请出山抵挡来势汹汹的敌人。
哥舒翰认为安禄山名义上是为除去奸贼杨国忠,实际是阴谋抢夺大唐江山,不得人心,应采取分化瓦解的对策,先不出战,待他内部离心离德,然后选择有利时机,出城将他一举歼灭。
可是玄宗听信“叛军没有防备”的话,加上杨国忠见哥舒翰兵权在握,唯恐对自已不利,屡次奏请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兵,玄宗频繁派出使者责令哥舒翰御敌。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集锦

1、嗟来之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
这一年,齐国大旱,穷人眼看着都要被饿死了。
一个名叫黔敖的富人在路上放了食物,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
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黔敖见了,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过来吃!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黔敖没料到这个饥民竟如此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内心深感惭愧,连忙跟在后面表示歉意。
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最后活活饿死了。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南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
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
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成高,以讨他的喜欢。
元景安有位堂弟,名叫元景皓,他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说道:怎么能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呀!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斩首,并且把他的家属遣送到彭城。
元景安因此受到高洋的赏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领军大将军。
3、投笔从戎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他们俩,为国家奉献自己。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种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与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

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经典成语故事8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熟能生巧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
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
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
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对牛弹琴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
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
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
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
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
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对症下药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
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
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
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多多益善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有一个很有军事指挥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韩信。
他先是参加了项羽领导的起义军,但项羽并不重用他,于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刘邦,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
他通过数年的征战,指挥军队攻克了秦朝的国都并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刘邦当了汉朝皇帝后,担心手下的功臣们谋反,对韩信也逐渐失去了信任,于是设计将韩信抓了起来,但是并没有治罪,只是降了韩信的官职,又将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
韩信知道这是刘邦畏忌自己的才干,所以心里闷闷不乐,经常推说有病而不去上朝。
刘邦明白了韩信的心思,于是就常常找韩信聊天,讨论国事,并谈论朝中各位将领的才能。
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统率多少军队呢?韩信回答说:陛下最多能统率十万人的军队。
刘邦接着问道:那你呢?韩信从容地回答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啊!(原文是:臣多多益善尔!)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打仗越多越好,为什么以前还是被我逮住了呢?韩信说: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领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于率领和指挥将领,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
刘邦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多多益善来比喻越多越好。
益,更加;善,好。
●.咄咄怪事晋朝的时候,有个人名叫殷浩,他从小就用心苦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因而学识十分渊博,善于表达,再加上又喜爱武艺,经常钻研兵法,所以还精通各种战争谋略。
由于他才能出众,就被当时的皇帝任命为建武大将军,统率着扬州、豫州、徐州、兖州和青州五个州的军队。
他担任大将军期间,率领部队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在一次战斗中,殷浩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便被免去官职流放到信安这个偏远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后,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内心里却是十分不满,而且充满了怨气。
人们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到他,他总是要么在静坐发呆,要么就在漫无目的地乱走,还用手在半空中比画着写字。
大家暗中细细观察后,才发现他原来一直在比画着咄咄怪事这四个字。
原来殷浩被罢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
所以,他只是对空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来表现内心的迷惑和愤懑。
后来,人们引用咄咄怪事来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或者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
咄咄,表示惊诧的声音。
●●.恶贯满盈商朝末年,国君商纣王暴虐无道,任用奸臣,残杀忠良,激起了民愤,就连诸侯王也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明君。
当时,有一个西伯侯名字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
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
后来姬昌被释放,他更加实施仁政,政治清明,国力日渐强大,其他诸侯王开始纷纷归顺他。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当了诸侯王。
姬发起兵讨伐商纣王,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
大军向东渡过黄河,向商朝的国都进发,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
纣王军队中的战士也对纣王心怀不满,所以在交战的时候纷纷调转武器,进攻纣王。
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自杀了,商朝由此灭亡。
姬发出兵东征之前,曾向全军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
宣言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滔天罪行,并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意思是说,商纣王罪大恶极,坏事做绝,就像穿在绳子上的钱币一样,已经穿满了整根绳子。
对这样的人,上天命令我们一定要杀了他。
后来,人们总结出恶贯满盈作为成语,指所犯罪恶如绳贯钱,已周遍满溢,比喻罪大恶极,末日已到。
●.反客为主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
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
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
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
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
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
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
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
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
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
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
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分道扬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
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
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
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
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
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
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
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
镳,马勒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
●.分庭抗礼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树林里休息。
学生们读书,孔子弹琴。
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渔夫静静地听孔子弹奏。
孔子弹完了,渔夫招手叫来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子路,问了孔子的情况,又说了几句寓意深刻的话,就转身走了。
子贡把渔夫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追上渔夫表示要虚心求教。
于是,渔夫就和孔子畅谈起人生的道理来。
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诲。
渔夫没有答应他,独自划船走了。
这时,颜渊把车子拉了过来,子路请孔子上车。
可是孔子仍然呆呆地望着渔夫远去的方向,直到水波平静下来,听不见桨声了,才登上车子。
子路问孔子: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不曾看见先生对人如此谦恭尊敬。
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行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
(原文是:‘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但今天,那个渔夫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施礼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孔子便向他说明了如此谦卑的原因。
分庭伉礼是说宾主相见,分别站在庭中两边,相对行礼,平等相待。
伉,对等。
现在写作分庭抗礼,用来比喻平起平坐,或表示互相对立。
●.奉公守法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
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
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
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
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
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
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
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赴汤蹈火东汉末年,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
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
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刘表,但刘表却不知道该归顺谁。
有一天,刘表的属下韩嵩说:曹操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我们,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