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气温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第一章第五节《气候与天气》中的第二部分《气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气温记录表格、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气温的思考,引入新课。

(1)展示夏天和冬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气温差异。

(2)提问: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2)气温的测量: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3)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的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分析规律。

3. 例题讲解:讲解与气温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1)例题1: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为30℃,最低气温为20℃,求这一天的平均气温。

(2)例题2:比较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差异,分析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气温测量、记录和分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测量教室内的气温,记录在气温记录表格中。

(2)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

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并记录家中一天的气温变化,计算平均气温。

(2)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适应措施。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述气温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气候与生活”的第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影响”,详细内容涉及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分布规律,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讲解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温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的变化与影响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2)气温的分布规律(3)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并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3)举例说明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气温的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气象站、开展气温调查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3. 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4. 气温的变化规律5.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

2.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举例说明。

4. 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气温变化。

5. 讲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变化。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等,增强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认识。

3.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天气对气温的影响。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计量和转换。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章《气温》。

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定义、气温的测量、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22.1节:气温的定义及测量;2. 22.2节: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22.3节: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定义,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影响气温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候分布图、多媒体设备;2. 学具:气温记录表、学习笔记、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思考;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3. 知识讲解:(1)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分析;(2)讲解影响气温的因素,结合实例进行分析;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讨论气温变化的原因;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6.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主要内容:(1)气温的定义、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定义及测量方法;(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气温变化的看法。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4. 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5. 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2. 难点: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及特点。

3.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5. 讲解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作用。

6.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7.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悟。

9.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10.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气温测量和表示方法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对天气预报编制和应用的理解。

5.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天气预报视频资料。

2. 气象图标和图表。

3. 气温测量工具模型。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件:气温(共17张PPT)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件:气温(共17张PPT)

3.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气象观测中,测量气温的工具 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
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午后2时左右 ;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日出前后 。
4.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 箱外__低__;(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2)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5.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表示( B) A.大气温暖的程度 B.大气的冷热程度 C.大气的湿度 D.大气的成分 6.下列关于气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气温是指某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C.测量气温的温度计通常放在白色的百叶箱内 D.一天内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正午12时
3.小张同学想要测量家里的气温,为了使测得的温度更接近实际温度, 则温度计应该摆放的位置是(B )
A.朝南的阳台上 B.客厅里 C.朝北的后窗上 D.厨房内
4.读浙江省某地某日“气温日变化图”,该地该日的最低气温大约是( B) A.23.1 ℃ B.24.1 ℃ C.25.1 ℃ D.26.1 ℃
14.某气象站一天中测得以下几个时间段的气温,试回答下列问题:
时 间/t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 度 12.2 10.4 9.4 11.1 12.0 17.6 18.5 22.4 20.5 18.1 14.4 13.9 /℃
(1)当地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_1_4__时,最低气温出现在__4__时。一天中的
7.下图是杭州市夏季某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这一天,杭州气温日较 差是( C ) A.10.5 ℃ B.9 ℃ C.11.5 ℃ D.67.5 ℃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方法。

4.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5. 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气温变化和天气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测量和天气预报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变化和气温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演示实验操作。

4. 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展示天气预报的制作实例。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和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验,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天气、气温变化方面的不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环节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标:1. 学生能准确描述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气温测量工具,并解释测量结果。

3.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其制作过程。

4.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数据,展示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和关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课“天气和气温”中深入学习。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影响气温变化因素;以及气温与生活关系。

我们将重点学习教材中第一、二节内容,详细探讨气温测量和天气现象观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概念,掌握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常见天气现象。

3. 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认识到气温与生活密切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

难点:影响气温变化因素及其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现象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给学生展示一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天气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概念,引导学生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2)讲解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演示如何使用气温计。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气温测量和记录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5分钟)讲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让学生解气温与生活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天气和气温2. 内容:(1)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2)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3)影响气温变化因素(4)气温与生活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概念及测量方法。

(2)观察并描述今天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变化。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将气温计放在通风、遮阳地方,读取温度数值。

(2)请学生根据实际观察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解气候变化对生活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时我们是怎样来描述天气的?
雷电
台风
晴天
一、天气是什么
1、概念:一个地区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气 压、湿度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2、天气现象:刮风、下雨、晴天、雷电、 冰雹等
3、天气现象的特点:①短时间内②现象多变
观察下图,说说图中的天气现象。
大风、暴雪、 严寒的天气
微风、晴朗、 高温的天气
讨论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 冬暖夏凉 晴空万里 秋高气爽 和风细雨 终年高温 冬雨夏干 雷电交加
讨论2: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 短时间内大气的综合情况。 (刮风、下雨、晴转多云、雷电交加)
气候:是某一地区较长时间内(多年) 天气的综合特征。
(炎热的夏季、终年高温、四季如春)
小明同学收集了下面的词语, 哪些描述属于天气?
1、夏季多雨 2、晴转多云 3、雷雨交加 4、夏热冬冷
讨论:
3. 百叶箱离地面的高度一般是1.5米左右, 为什么? 因为这个高度大气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 个高度又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范围,它可以 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
讨论:
4.百叶箱朝向哪个方向开着?
为什么?
朝向北方
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到百叶箱里。
百叶箱的好处:
⒈ 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 。
⒉ 百叶箱内阳光不能直接照射,温度 计读数更符合实际气温。 ⒊ 百叶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
2、高温和严寒有哪些危害?可以采取 什么防范措施?
低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影响航运等。在冬季,可以 采用在树干上绑草绳、给农作物盖上塑料薄膜等方 法来抵抗严寒。
高温会使人心率加快,人和动物中暑,植物枯萎,河湖 干涸等.可以采用通风或空调来降温,给植物浇水等.
练一练
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 现在什么时候?选择一个晴朗的 天气加以验证。
讨论:一天什么时间的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最低?
一天气温最高的时间:午后二时(不是正午十二点) 一天气温最低的时间:日出前后
温度

32
气温
最高 气温
30
最低
28
气温
26
24
20
日出
正午
日落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间:时
气温达到35 ℃ ,人体感到炎热难耐. 气温达到0 ℃ ,人体感到寒冷。
例2. 由于高温的限制, 白桦(产于东北大、水兴安 岭等)云杉(产于华北地区 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 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 平原生长,苹果,梨、桃 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原因?
各种农作物都有自己不 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世界最高气温:56.8 ℃巴士拉(伊拉克)
5、雪花飘飘 6、终年高温
天气
具体 综合 表现 概括
气候
短时间 多变性 长时间 稳定性
天气预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午后有短时间阵雨。
❖风向:偏北;风力:2级,午后加大到3~4级。

❖气温:最高320C,最低260C 。
气 温
❖相对湿度:最大80%,最小55%
湿度
天气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要素有哪些? 5、组成天气的主要要素:气温、气压、风、
中国最高气温:47.6 ℃ 吐鲁番
中国最低气温:-52.3 ℃ 漠河
世界最低气温:-89.2 ℃ 南极洲俄罗斯东方站
1、夏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抗 高温?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
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
冬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御寒?
如采用多穿衣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湿度和降水等。
二、气温——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1、什么是气温? 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反映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普通温度计、 最高温度计、 最低温度计
(定时测量气温)(测量一天中 (测量一天中 的最高气温) 的最低气温)
3、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
摄氏度(℃)
普通温度计
最高温度计
最低温度计
上述气温是如何测量的?(放在哪?)
百 叶 箱
观察:百叶箱有何特点?
温度计通 常放在一 个漆成白 色的百叶 箱里。
图为百叶箱的外表
气象观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一个倾斜 的薄木条做成,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放在离地面约1.5米处的空旷处。箱门 朝北。
探究 为什么气象预测中要把温度计 放在百叶箱里?
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 蜻蜓会飞得很低吗?
气压低、湿度大的天气下,蜻蜓因翅膀变软而 飞得很低,天要下雨了。 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 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天气 要变坏,要下大雨,地面 要积水了。
许多动物的行为都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那你还知道有哪些?
俗语说:“燕 子低飞,蛇过 道,大雨不久 就来到。”
三、气温对生物的影响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动物的行为和 气温变化有关。 气温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加快.
天热时,狗为 什么要伸出 舌头?
狗的身体表面 没有汗腺,不 能像马和牛等 动物通过流汗 来散热,它是 通过舌头上水 份的蒸发散热
降温。
夏眠
冬眠
2、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为22 ℃ 。 ❖人对一些温度的感受:
1. 为什么气象预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课本第54页实验: 将温度计放在教室的走廊(代替百叶箱)边观 测。把另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观测。
时间 温度(百叶箱内) 温度(百叶箱外)
上午 18℃ 20 ℃
中午 22 ℃ 26 ℃
下午 23 ℃ 27℃
晚上 16 ℃ 18 ℃
我们所测的气温是指不受太阳直接照射 的流动空气的温度,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是因为?
狂风暴雨
四季如春
烈日炎炎 长冬无夏
描述天气的是 狂风暴雨 描述气候的是 四季如春
烈日炎炎 . 长冬无夏 .
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B )
A、今天傍晚下了一场雷阵雨 B、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C、风和日丽 D、今天气温10℃~20℃
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百叶箱内的温度 波动小;可以防止仪器受阳光直接照射和雨 淋,又能通风,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讨论: 2. 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
白色表面能将投射到百叶箱上的阳光反 射回去,箱内空气不会因箱壁升温而烤 得很热,这样测出的温度更准确。
颜色越深,吸收的太阳光越多,如果百 叶箱漆成黑色或深色,阳光照射下温度 会迅速上升,所测的温度就没有代表性。 把百叶箱漆成白色,阳光会被反射掉, 所测得的温度比较接近大气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