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知识要点1、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种类物的位置(物距u)像的位置(相距v)像的性质应用凸透镜u→∞v f→与物异侧焦点附近,实像望远镜的物镜2u f>2f v f>>与物异侧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2u f=2v f=与物异侧倒立、等大、实像精确测焦距2f u f<<2v f>与物异侧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u f=不能成像得到平行光u f<与物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2)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物近像近像变小(虚像);3、凸透镜成像实验:(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2)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使像完整地成在光屏中央);(3)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的可能原因:①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②蜡烛放在了一倍焦距内③光具座不够长(4)凸透镜破了一块(或遮住一部分)的后果;不影响像的完整性,像会变暗;(5)使光屏上的像变大或变小的方法:物近像远像变大.4、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1)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被照景物离照相机的距离应大于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像成在胶片上,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要想使胶片上的人像大些,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要近些,同时胶片离镜头的距离要调大些。

(2)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

投影片(或幻灯片)上的图像是物,投影片(或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成在屏幕上,屏幕离投影仪(或幻灯机)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

(3)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

被观察的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必须小于焦距,才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4)望远镜、显微镜也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5、眼睛人的眼睛是一个高精度的光学器官,相当于一个可以自动调焦的照相机,其中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科学之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科学之旅
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 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科学之旅
科学之旅
• 勤于思考,重在理解。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
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现象 和规律;对于所学知识,不应满足于背诵条文,要力求理 解,注意它们是根据哪些实验或事实,经过怎样的分析和 思考得来的,它们和其他知识有什么联系,对我们有什么 用处。
科学之旅
图4.倒置漏斗里放一乒乓 球,先用手指托起乒乓球。 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 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 球会下落吗?
有用的物理
科学之旅
科学之旅
牛顿的猜想:地球吸引月球使它不能逃离的力,跟吸引物体使 它落向地面的力,也许是同一种力。
二 怎样学好物理
科学之旅
• 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
家用电器,静电,闪电……
科学之旅
有趣的物理
科学之旅
图1.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 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 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烧瓶 底浇冷水。
图2.用硬纸片把一个音 响糊起来,做成一个 “舞台”,台上的小人 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
科学之旅
图3.用放大镜看自己的 指纹,再用放大镜看窗 外的物体。
物理
科学之旅
物理研究什么?
物理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 它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形 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声现象
科学之旅
回声,打雷,土电话,雷达……
光现象Leabharlann 科学之旅彩虹,海市蜃楼,影子,照镜子,日食,月食……
热现象
沸腾,体温计,玻璃起雾
科学之旅
力现象
苹果落下,跑步,水往低处流……
科学之旅
电现象

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小结

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小结

2023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小结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或位置的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有静止和运动两种- 运动可以用速度和加速度描述-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第二单元:力学基础-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单位是牛顿(N)- 力的三要素:作用点、方向、大小-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存在惯性,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牛顿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例,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例(牛顿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牛顿定律)第三单元:压力和浮力-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单位是帕斯卡(Pa)-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被支持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出液体或气体的重量第四单元:能量的转换- 动能和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形式-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机械能总量不变第五单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第六单元:化学反应与分子运动- 化学反应是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反应的条件:反应物、温度、压力和催化剂- 分子是物质最基本的单元-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第七单元: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态圈、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生态平衡- 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第八单元: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的各种形式、层次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平衡- 生物多样性正处于威胁之中,需要保护和恢复第九单元: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光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驱动力之一,是一种由太阳释放的能量-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过程- 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能量利用的重要途径,将有机物质分解为能量等产物释放出来第十单元:健康与运动-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平衡与协调- 锻炼是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善身体素质- 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需要注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最新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最新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最新版)1、有趣有用的物理①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它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②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例如,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从电灯和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到电子计算机都要用电。

③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胜枚举。

汽车、火车、飞机,电灯、电话电视,X光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怎样学习物理①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

②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观察、实验、看书、听课,都要多动脑子,勤于思考。

③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④学习物理,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甚至是异想天开的猜想:要善于动手,只有实践,才能证明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也才能最终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G.Galilei,1564-1642) 是物理学的伟大先驱。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尺、钟表、温度计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测量仪器或工具。

一、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直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等),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其中数字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四章 光现象4.1光的直线传播 (1)4.2光的反射 (11)4.3平面镜成像 (23)4.4 光的折射 (40)4.5光的色散 (55)4.1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提炼知识点一:光源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等)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点燃的蜡烛)。

知识点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射击瞄准等。

知识点三:光的传播速度: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105km/s ;2.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43c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32c ; 3.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光年是长度单位。

重点难点解析一、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射击瞄准等。

二、重点记忆真空中的光速1.真空中的光速约为3×108 m/s。

2.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光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4天文学中,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叫光年,所以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对点例题解析知识点一:光源【例题1】(2020齐齐哈尔模拟)能够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现有①星星、②月亮、③太阳、④钻石、⑤电灯、⑥电视屏幕、⑦无影灯、⑧萤火虫、⑨灯笼鱼、⑩交通路牌.将所举例子中的光源进行分类,其中属于天然光源的有_______,分类依据是______;属于人造光源的有_______,分类依据是________。

【答案】发光,③⑧⑨,自然界中存在的光源,⑤⑥⑦,人为制造的。

【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

科学知识点
1. 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
-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 物质的变化过程
- 化学反应的特征
2. 空气中的氧气
- 空气的组成与性质
-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 氧气的常见性质及应用
3. 物体的密度和浮力
- 物体密度的概念与计算
- 浮力的概念与原理
-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4. 机械的能量
-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与计算
- 动能转化与能量损失
5.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的传播与光的速度
- 光的反射规律与应用
- 光的折射规律与应用
6. 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影子
- 地球的地理坐标与地图的使用
7. 物质的燃烧
- 燃烧的条件与过程
- 燃烧产物的性质与利用
- 防止火灾的措施
8. 科学实验基础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要素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科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
结论
本文档概述了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涵盖了物
质的组成和变化、空气中的氧气、物体的密度和浮力、机械的能量、光的反射和折射、地球与地图、物质的燃烧以及科学实验基础。


望此文档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必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必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必考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

这类动物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

这类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

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

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

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钩虫、蛔虫和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和蛭。

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

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蛙类是两栖动物的代表,它们有两个生活阶段,一个是在水中生活的蝌蚪阶段,另一个是陆地上生活的青蛙阶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科学作业本答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科学作业本答案

二,科学第1章生活中的水第1节水在哪里1.(1)海洋水冰川与永久积雪地下水(2)海洋水地下水(3)冰川与永久积雪地下水(4)不正确。

我们日常使用的水主要是河流淡水,而地球水体中淡水储量很小。

2.C 3.水水4.(1)C (2)这种观点不正确,因为污染会通过水循环转移到其他水体中。

5.(1)①降水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④植物蒸腾(2)水循环6.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在缺水环境中,某些生物能通过自动调节,适应缺水的环境。

第2节水的组成1.固液气凝华熔化液化2.右氧气淡蓝氢气氢和氧水氢气+氧气3.0℃0℃0℃4.物理化学5.D 6.B 7.能,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

第3节水的密度(一)1.(1)1.5 1.5 (2)2 2 (3)略(4)质量与体积的比值(5)正比2.一定不同密度ρ3.体积为1米3的铜的质量为8.9×103千克8.9 4.C 5.A 6.C 7.B 8.C 9.(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常数(2)1与4(或2与5,3与6) (3)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不同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二)1.小2.质量体积密度3.47434.B 5.C 6.C 7.汽油8.(1)解:答:石油的密度是0.82×103千克/米3(2)解:答:所装石油的质量是2.46×104千克9.V=9米×6米×3.5米=189米3答:教室里的空气的质量约为243.8千克10.(1)10克(2)11.25克(3)选用钛合金质量相对较小31.25克(三)1.质量体积 2.能够3.77.4克30厘米3 2.58×103千克/米34.C 5.0.7×1036.(1)BACD (2)18 8 2.5 7.(1)200 (2)1200千克8.不符合要求,应加水9.(1)75.6 (2)铁第4节水的压强(一)1.垂直表面200 2.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压强单位面积压力压力受力面积压强3.牛米2帕斯卡帕Pa 4.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5.压力竖平6.C 7.C 8.(1)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就越大(2)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就越大(3)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9.1.96×104帕不能10.有两处错误:一是受力面积S;二是压力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2013版)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还有0.94%是陆地咸水。

2、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水总量的2.53%,陆地包括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小循环4、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环节:蒸发(蒸腾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 (地下)径流 原 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因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途径 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6、径流=降水量-蒸发量7、水资源的定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往往东南部的地区,水资源越丰富。

8、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

9、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10、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5、水 循 环第2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2、水的重要性质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G;大小:浮在水面上,F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注意(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 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出境②当ρ液<ρ物时,下沉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5、浮沉条件的应用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A、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或酒精擦洗。

B、服装干洗的原理是用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因其含有致癌物质,所以需隔几日取回。

第5节物质的溶解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A.加溶剂B.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3、溶有较多溶质称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5、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3)溶解度单位为克;(4)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6、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7、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硝酸铵,表现为曲线陡;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8、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注: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A%=m溶质/m溶液×100%= m溶质/(m溶质+m溶剂)×100%m溶液=m溶质/ A% m溶质= m溶液·A%(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3)溶液的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6节物质的分离1、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晶体。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溶液较小);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注: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4、许多物质从水溶液里析出晶体时,晶体里常含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

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做结晶水合物。

如:硫酸铜晶体(五水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俗称胆矾或蓝矾)、石膏(二水硫酸钙,CaSO4·2H2O,俗称生石膏)、硫酸亚铁晶体(七水硫酸亚铁,FeSO4·7H2O,俗称绿矾)、硫酸铝钾晶体(七水硫酸亚铁,KAI(SO4)2·12H2O,俗称明矾)。

很多晶体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产生风化现象。

相反,有些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如氯化钙、氯化镁和氢氧化钠),这是潮解现象。

5、水的净化A、沉淀法把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

由于明矾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因此,明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

B、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

注: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C、蒸馏把水加热,至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这种净化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这样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6、沉淀、过滤及蒸发的比较:水的净化方法比较: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1、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水污染严重;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森林破坏严重。

2、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全国水资源的80%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时间分配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缺乏,北方尤其明显。

3、节水标志的意义,其标志中: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接起一滴水,节水与接水谐音,寓意节约每一滴用水。

手是字母J和S的变形,寓意节水,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第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4、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水的回收利用及防止水的污染。

5、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

5、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主比较丰富;反之,则相反。

6、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270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很不均匀。

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南水北调。

第2章天气与气候第1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昼夜温差很大;E:地球上无生命。

3、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小问题: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4、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5、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A、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B、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C、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6、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第2节气温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