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佛道 先结人缘

合集下载

《人之初,性本色》节选

《人之初,性本色》节选

本文选自《人之初,性本色》佛教中,人生八苦乃: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八苦排列一下:“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为阴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炽盛苦”为阳苦。

“阴苦”又为身苦;“阳苦”又为心苦。

身体的苦与性格无关,此文仅分析人类心灵中的四种痛苦。

“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意味深长。

总体来说,除了绿色性格,人人皆为所苦,但苦的深度和持久度却有不同。

爱别离苦“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最终仍要分离,因有所执爱,别离之际,必然产生苦恼;恩爱情深者,别离之苦更切。

最为之苦的当属红色性格。

红色心如宝玉,愿天下好花常开,好景常在,筵席永不散,美好的人儿永远不分离。

可怜的红色,每次跟所爱别离都痛不欲生,但下次遇到可爱的,又毫不迟疑投入一场,他们不如黛玉那样蓝色的想法,知道有聚必有散——既然来了迟早要走,不如不来,既然聚了反正要散,不如不聚。

怨憎会苦“冤家路窄”,不想见面的人,偏偏相遇。

现代社会天涯若比邻,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能会遇见冤家,此时难免心有千千结,不得自在,而产生怨憎会苦。

佛法云“冤家宜解不宜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平时若能广结善缘,不论到那里,都会有贵人相助,左右逢源;如结恶缘,日后见面不但难处,甚至产生种种烦恼。

最难以忍受的或许是蓝色。

蓝色一生都在跟缺点和错误作斗争,做梦都会梦到遗憾和糟糕的事情。

这里的“怨憎”或许是针对某个伤害了她的人,或许是某个无法弥补的痛苦和遗憾,甚至是对自己的怨憎,可真是此怨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五欲,往往有所希求,不易知足,所谓“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

”世间之事,常事与愿违,求而不得,则心生烦恼。

“求不得”是苦,求到了,也不见得是乐。

故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儒家亦云:“人到无求品自高”。

若能知足常乐,心无所求,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

刘德华-崇信佛法收获颇多

刘德华-崇信佛法收获颇多

刘德华:崇信佛法收获颇多刘德华,法名慧果。

吃素多年!刘德华自从接触佛教,受师父妙莲老和尚之启发后,做人处事比以前较为宽宏大量,人生观亦豁达开朗!由于自己对佛教义理认识不深,不能去宣讲佛法,唯有身体力行,多做慈善事业。

记起师父经常开示弟子:“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只要用你的悲心,说好话助人向善;看到人家做善事,发随喜心赞叹心,令对方成就,都能修福田。

”出钱或出力,帮助贫穷无依者,都能广结善缘。

身为艺人,可以用自己的身份媒介,去扬善,劝更多人献出爱心,参与慈善活动。

刘德华与妙莲老和尚倾谈中,感觉到师父多数用很简单的譬喻,将信念、道理带给自己,很容易明白。

什么是“第一”?尤其是艺人,在这个娱乐圈子里,很多时都为争这个“第一”而烦恼。

但师父带给我“第一”的启示是:所有人都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够带给他们所需要的,你就是“第一”。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次第。

佛教讲因缘、时节、果报。

要按照次第,一步一步的来,时间未到,你想亦没有,时间一到,你不想它也有。

学佛的人,要大公无私,就好像佛陀一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要以私心做事,只为自己,而损害他人。

刘德华说:“佛法对人生观有所启发:之前,我的埋怨比较多,什么事情也要问个为什么,追究出所以然。

可现在,我较能安于现实。

虽未至于无求,但也不会因为某一件事不称心如意而受影响,心境较以往平静得多了。

以前,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事情做不好,会怪人、怪自己,放不下。

现在好一些,懂得包容,心轻好多,没有什么大不了!”刘德华央视春晚自曝:我和太太、女儿都吃素,小女是胎里素宝宝。

刘德华在中央电视台2015春节联欢晚会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和女儿、媳妇(太太)都是吃素的,他的女儿也是胎里素宝宝。

他曾经在小女儿出生后的三个月中,推掉商演赚钱机会,全心全意在家做“全职奶爸”,伺候妻女。

他自述的理由是:我们请的月嫂不是吃素的。

(所以)我得在家亲自照顾素食的妻女,保持与家人纯净素食的生活习惯。

平息怒火的方法

平息怒火的方法

平息怒火的方法发布:aping 来自学佛网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人生所有的际遇,不论是顺境、逆境,皆是因缘果报的呈现。

倘过去生与他人结下恶缘,今生相遇,则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百般刁难;若结下的是善缘,今生再见,则「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所以一切皆是其来有自。

了解此理,今生仇人相见,受苦之时,即能坦然面对,心无冤诉;继能以忏悔之心,从此刻起,起一念慈悲,与对方结善缘,解冤释结。

行之有时,必能恶缘消尽,善缘生起。

若不如此,受苦之时,瞋心忿起,非但宿业未了,又造新殃,如此怨上加怨,则世世生生恩怨纠缠,永无了结之期。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无论世间、出世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切事业成功的碁石;而瞋恚,正是人际关系的绊脚石。

经云:「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将瞋心的害处,一语道尽。

瞋心一起,常令人丧失理智,于是口不择言,动作粗暴,无形中即伤害他人,人见人畏,避之唯恐不及,人际关系及自身形象破坏殆尽。

所谓「多瞋众生慈悲观」,修习、长养慈悲心是佛陀教示大众化解瞋心的一帖良方。

想想自己生气时,身体种种不舒服的感受,又或许为了别人的一件事,数日辗转难眠;无法慈悲宽恕他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自己。

反之,如果能以前述因果的道理或想到他人是因不明事理而犯下过错,能慈悲包容对方,自己的心情也能豁然开朗,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自己。

有慈悲心的人,心性柔和,面对事情总是为大众着想,常能放下自我,心量广大,不仅善缘常临,烦恼也一定较心量小者少。

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修行学佛欲成就佛道,长养慈悲心,是必修的课题。

有了慈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因菩提心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若能常常思惟,上述因缘果报的道理、瞋恚的害处及长养慈悲心的重要性,日久功深,必能降服自己的瞋心;进而对一切众生,无论是冤、是亲,必能渐渐长养出慈悲心。

【广结善缘】 广结善缘的经典句子

【广结善缘】 广结善缘的经典句子

【广结善缘】广结善缘的经典句子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非汽车洋房,最可贵者乃是缘分。

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合好;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

人与人之间,是靠着缘分才能维持关系的。

其实,人际关系就是因缘关系。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见面不相识。

人和人相遇时常说我们有缘,缘分把我们连在了一起。

可见,缘分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宗教修持者认为,缘是关系的意思。

建立关系称为结缘,彼此曾有交涉的关系称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称为善缘,不涉私欲的关系称为净缘;造成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为广结善缘。

有人说,当今的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社会。

佛经上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所谓结缘,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愉悦,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快乐,广结善缘实在重要。

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长处,每一个人只要在各自的缘起点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广结善缘了。

如果每一个人在不同的缘起点上没有做好,那就不是广结善缘,因为你这一点,对别人,对别的事,对整体造成了妨碍,就不叫做广结善缘。

从另一个侧面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单枪匹马难闯天下,寡助之人难成大业。

谁都会遇到自已克服不了的困难,谁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朋友们相处是如此,同事相处也是如此,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携手共进。

实际上就是如此,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个人的生命也要依靠群体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

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要和周围人群的合作无间,搬有运无,才能衣食无缺,免于匮乏。

所以,我们要真诚地感谢因缘,感谢众多的人们成就了自己。

如果我们想要事业亨通、生活幸福,就要和周围的所有人结现世好因好缘,甚至结未来善因善缘。

能够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就会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佛语)。

缘分靠培植。

培植缘分,自己必须有个好人缘。

在某种意义上,人缘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撑点。

福州三医僧

福州三医僧

!!!!!!!!!!!!!!!!!霞浦一带炼丹行医,霞浦境内的洪山即因葛洪曾隐居于此从事炼丹活动而名之。

《霞浦县志》有记载:“晋葛仙翁,即洪也,晋时人,尝修炼于洪山,故名,山中多其遗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考古人员曾在霞浦发现多处葛洪炼丹遗址。

葛洪长期从事炼丹术,妄图求得长生不老,但在客观上发现了一些有临床医疗价值的化合物和一些化学变化的过程,如丹砂(硫化汞)制汞,雄黄升华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葛洪在炼丹和制药化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3.4海上交通与对外医药交流:福建的海上交通始于汉代,位于闽江口附近的东冶是当时诲上交通的中心,由此出闽江口,南交南海,东接北方诸港。

东汉时,交趾七郡贡品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中原,如《后汉书·郑弘传》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险阻,沉溺相系。

”又指出:“三国时已有人从会稽东冶县出海。

”东冶今福州之称,据《历代名医蒙求》记载,三国时福建名医董奉曾到交州(今越南),治愈交州刺史杜燮的重症。

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的海外交通开始发展,泉州已有大船来往于南海诸国。

据《宋书》卷97“夷蛮传”载,当时出现“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盛况,“晋武帝太康四年(238年),以温麻(今福建霞浦)船屯立”(《宋书·州郡志》卷36),航海业得到初步发展,东南亚的名贵药物如犀角等已传入福建[8],海外交通促进包括医药在内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又据《续高僧传》载,陈永定二年(558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从建康入闽,住在南安九日山延福寺从事佛教《金刚经》翻译,九日山中仍留有翻经石遗迹。

印度僧人不仅带来佛教经书,而且也将印度医学传入我国[2]30。

参考文献:[1]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M ].厦门:国际华文出版社,2004.[2]徐晓望.福建思想文化史纲[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3]曾凡.关于福建史前文化遗存的探讨[J ].考古学报,1980(3):280.[4]《宋本广韵》卷第一,第十七,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85.[5]朱维干.福建史稿[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6-15.[6]马伯英.中国医药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7]林国平,邱季端.福建移民史[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30.[8]林金水.福建对外文化交流[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18.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国,在三国魏晋之际传入福州。

纪念本焕长老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好好修行

纪念本焕长老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好好修行

纪念本焕长老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好好修行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无花居士发布时间:2012-4-12 22:10:24繁體版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

我们的智慧是修来的,希望大家利益众生,种金刚菩提种子,好好发心,好好修,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就没得。

佛是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我们学佛是要增福开慧,所以我祝愿大家培福报,长智慧,早日成佛。

——本焕长老“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2011年10月17日,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本焕长老105岁寿诞活动的一位居士兴冲冲地跟我描述,说她准备拍一个关于长老的片子,片子的开头就用“从前有座山”这句,镜头由远拉近,最后落在弘法寺方丈室,本焕长老坐在那里笑眯眯地摇着扇子的样子。

事实上,长老生前的确总是坐在方丈室里接待信众。

他总是端坐在那里,几乎不动。

有人在博客里写下他发现的“秘密”,说“老人家肯定是禅坐呢,否则一个一百多岁的老人,不可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从早到晚地坐在那里接受信众的朝拜,看不到他有一丝乏累和困倦,真不容易!”老人家到底会不会累呢?弘法寺方丈印顺法师在2011年11月31日给深圳国资委下属企业代表400多人做演讲时曾对着下面的听众讲长老的情况:他105岁了还要每天接待信众,有时累得中午吃不进去饭。

我说,师父啊,你105岁了,你要承认你是老人,你多休息一下,有什么不行的呢?他说人家辛辛苦苦来一趟不容易,结果看不到我人家心里会很难受,我自己苦一点不要紧,人家能见一见,他就很欢喜了,给大家结一个缘,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他今天第四天中午吃不好饭了。

我劝他——人家医生说了,他每天多休息半个小时就可以了。

他不听我的,你们谁有这个缘分,能帮我劝劝长老,让他每天上午能多休息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我对你们感恩不尽,也拜托你们!时隔两个月,2012年春节,上弘法寺上香的人们再也没有机会拜到长老了,长老身体示现不适,闭门谢客,直至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在弘法寺安详示寂。

处世哲学

处世哲学

处世哲学人在世间上生活,总要与人相处,都要和人共事。

如何相处共事,每个人都有各自一套方法应付,这句是处世哲学。

关于处世哲学,有四点意见提供:第一,不说人非,是厚道世间最可怕的就是“是非”,是非无有定论,但杀伤力却强大无比。

有的人被是非所困,终日扰攘不得安宁;有的人被是非陷害,丧失了本有的成就。

所以,我们不说被人是非、不传是非、不怕是非。

当一个人参不透人情、辨不清是非时,就会起无明,所以,批评别人的话当以前人说,自然可免于是非。

第二,不辩己是,是高见人际相处,有时候难免会被人错怪、误会,有的急于保护自己,就百般辩白。

其实真正高明的人,不必为自己辩解,哪怕是自己没有错,不过你能自我反省,自我认错,并不会蚀本,反而增长阴德。

所以有时候不要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人家的一言一行不要太在意,因为毁谤打倒不了一个有志气的人,除非自己本身不健全、没有实力,因此,面对毁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辩白,不辩己是才是高见。

第三,扬人善事,是结缘佛教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心存欢喜、恭敬、祝福的心,就是一种结缘的心,尤其给人好因好缘,就是最好的供养。

有时候背后说人家的一句好话,称扬别人的意见善行,就是帮他铺路,给他一些方便,这就是最好的结缘。

能够常常不吝扬人善事、称人美德,结缘多了,自己也会得到很多的方便。

第四,隐人往恶,是修德古德云:“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烦恼做事好商量。

”中国人过去总是把隐恶扬善视为做人应有的美德,但今人往往隐善扬恶,并且尽可能地以揭发别人的隐私为能事。

其实做人要将心比心,自己的过往又何尝愿意让别人当成话题谈论,既然己所不欲,岂可加诸他人?因此,懂得隐人往恶,必是有德之人。

处世的哲学当然很多,只是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不说人非、不辩己是”,进而“扬人善事、隐人往恶”,必能广结善缘,积聚功德,如此人生的旅途必然走的更平顺,而不至于感叹世道坎坷,人间路难行。

如何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别让自己败在人际关系上!

如何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别让自己败在人际关系上!

如何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别让自己败在人际关系上!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能够掌握并拥有丰厚的人脉资源,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个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了”。

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

两百年前,胡雪岩因为擅于经营人脉,而得以从一个倒夜壶的小差,翻身成为清朝的红顶商人,两百年后的今天,检视政商界成功人士的成功轨迹,你会发现,他们都因为拥有一本雄厚的“人脉存折”,才有了之后辉煌的“成就存折”。

我始终认为,人脉可以定夺个人与事业的江山;人脉可以增强自己事业的合纵连横;人脉可以截长补短、互通有无;人脉可以养兵千日,用于一时;人脉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人脉可以铸就“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大成”人生。

好了闲话少叙,下面就跟大家谈谈拓展人脉的八大秘诀。

1、同学,是最优质的人脉很多人常常为如何拓展人脉感到发愁,认为自己不认识很多人,很少有人能帮助自己或愿意帮助自己。

事实上,最优质的人脉关系就在我们身边。

在我们多年的学习经验中,我们每个人一定认识许多同学。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同一班到同一所学校,至少有数百人。

而这个庞大的同学名单是我们最近最稳定的人脉资源!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纯洁而持久的,因为他们在同一个环境中长大,经历了一些共同的事情。

虽然当时的记忆并不多么特别,但它已经不知不觉地铭刻在我的心底。

即使世界变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一旦我们遇见,喊一声“老同学”,过去的记忆就会一个接一个地涌上心头,让人不禁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例如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在他庞大而强悍的人脉关系中,他的大学同学史蒂夫鲍尔默就占据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其以后成功和他善于利用人脉资源是不可分割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山: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最近,关于本焕长老的新闻很多:2015年1月27日(农历腊月初八,佛陀成道日),广东佛山三水极乐寺正式更名为本焕寺。

3月19日,本焕长老舍利永久安奉柬埔寨。

3月21日,泰国素可泰本焕寺举行了开光典礼,这是海外第一座以国内高僧名字命名的寺院。

同日,深圳弘法寺本焕学院隆重揭牌。

本焕学院的前身是弘法寺佛学院,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弘法寺佛学院正式更名为本焕学院。

4月12日至13日,“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稍早前,2014年12月9日,深圳本焕学院在北京大学举行了教师招聘会。

本焕长老是当代佛门泰斗,祖籍湖北新洲,俗家姓张,名凤珊,学名志山,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30年在新洲报恩寺出家,后到武昌宝通寺受戒。

本焕长老追随扬州高旻寺方丈来果禅师参禅7年,后去五台山朝圣,1939年成为五台山碧山寺方丈。

1949年,本焕长老得到虚云老和尚印可,接续法脉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并出任南华寺方丈。

1958年“反右”运动中,本焕长老蒙冤入狱22年。

1980年,本焕长老出任广东省丹霞山别传寺方丈。

1987年,本焕长老出任广州光孝寺方丈。

1990年,深圳弘法寺正式对外开放,本焕长老是该寺开山祖师。

本焕长老修行80余载,布道20余国,皈依弟子200余万人,法嗣弟子近千人。

2012年4月2日零点36分,本焕长老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106岁。

本焕长老荼毗(火化)后示现大量珍贵舍利,泰国、柬埔寨、澳大利亚、老挝等海外众多寺庙纷纷修建塔庙,恭请本焕长老舍利永久安奉。

此次本焕长老的舍利安放柬埔寨,是继两年前本焕长老舍利送往泰国安放供奉之后,中国佛教界又一盛事,也是中国佛教从事民间外交活动的创举,意义深远。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无论是陆路的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不仅是商贸联系的纽带,更是文化友好交流的纽带。

在历史上,“一带一路”也是各国佛教传播发展、友好交流的重要通道。

佛教不仅是中、日、韩友好交流的黄金纽带,同样也是我国同中亚、南亚各国友好交流的黄金纽带。

国家宗教事务局在本焕长老圆寂后,曾高度评价本焕长老一生,称其是党和政府肝胆相照的亲密朋友。

本焕长老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深圳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在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寺安僧、管理寺院、培养人才、开展对外交流、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团结广大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当代中国佛教界的典范,本焕长老的社会影响力和宗教感召力在东南亚各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展示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对外交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本焕长老生前出访过澳大利亚、泰国、日本、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意大利、丹麦、梵蒂冈等国家,每到之处,都得到当地民众和信教群众的热烈欢迎。

1995年4月,本焕长老出访泰国,受到泰国国王接待。

此次在泰国本焕寺开光典礼仪式上,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指出,以中国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名字命名的寺院在泰国建立,这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柬埔寨大宗派僧王狄旺长老认为,本焕长老的舍利安放柬埔寨,应验了100年前在柬埔寨出现的预言:“百年以后,将会有一位百岁高僧的舍利来到金边西北的乌廊山,届时将为柬埔寨这片土地带来吉祥,庇护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祥和安康。

”柬埔寨皇室代表西素沃本莫尼亲王及副总理任财利都出席了将本焕长老的舍利送入本焕塔地宫的隆重法事活动。

本焕长老生前曾给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一诚长老写信:“我历来主张,对国家、对人民、对佛法有利的事情就做,要做就做得令人欢喜”。

本焕长老是在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