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三章《力与运动》的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
具体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理解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以及惯性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能够区分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并了解它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惯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牛顿第一定律演示仪、小车、滑块、气球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小车、滑块、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解释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实验结果。
4. 知识拓展:介绍惯性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解释惯性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2. 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3. 惯性的概念及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列举生活中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实例。
(3)简述惯性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例如:乘坐公交车时,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等。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例如:汽车在紧急刹车时,车内乘客会向前冲;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灰尘会飞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024年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命之源第1节:水生命之源第2节:水的净化与污染2. 第二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与测量第2节:摩擦力与简单机械3. 第三章:电的世界第1节:电流与电路第2节:电的作用与安全用电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必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摩擦力与简单机械的应用。
3. 使学生掌握电流与电路的基本知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净化方法及污染途径力的计算与简单机械的原理电路的组成及安全用电知识2. 教学重点:水资源的保护与污染治理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安全用电的方法与技巧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质检测仪器、过滤器材力计、滑轮组、斜面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2. 学具:水样、实验报告册力计、简单机械模型电学实验箱、安全用电手册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现状,引发学生对保护水资源的思考。
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及简单机械的运用。
通过触电事故案例,提高学生对安全用电的认识。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水的净化实验、力的计算题、电路图分析,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与生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生命之源水的重要性、水的净化与污染2. 第二章:力的世界力的概念、测量、摩擦力与简单机械3. 第三章:电的世界电流与电路、电的作用与安全用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水的净化实验报告力的计算与应用题电路图分析及安全用电注意事项2. 答案:水的净化实验报告:实验步骤、结果与分析力的计算与应用题:解答步骤、答案与解析电路图分析及安全用电注意事项:正确电路图、安全用电原则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征;(2)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3)学会运用气象资料分析气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气候现象的形成;(2)运用地图和气象资料,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3)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气候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3)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究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候的定义和特征;(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气候现象的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1)影响气候因素的相互作用;(2)气候现象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气象资料、地图、多媒体设备等;2. 学具:笔记本、笔、气象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气象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2)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有哪些特征?2. 探究气候的定义和特征(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征;(2)教师总结气候的定义:长期稳定的天气现象;(3)强调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3. 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学生观察地图,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3)举例说明各因素在实际中的作用。
4. 探究气候现象的形成机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候现象的形成机制;(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重要作用;(3)总结气候现象的形成过程。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教师强调气候现象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3. 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气象资料、分析地图和气象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1节地球上的水【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介绍的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水。
教材通过分析地球上水的存在,围绕水为中心,介绍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分布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水的互相转化和循环,以及揭示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从而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学情分析】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八年级的学生已熟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通过七年级的学习训练,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十五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认识分类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分布和名称,并能描述水体间联系的途径。
2.概述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学会利用图表来获得信息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水体的分类,认识到分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2.通过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二、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2分钟)【提问】小溪中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打一物体。
【学生活动】猜出谜底是——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地球上的水。
(板书标题)二、新课教学(35分钟)1.水的分布(10分钟)【提问】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应当叫水球,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因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有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那大家想知道地球上水的分布到底是怎样的吗?请看大屏幕。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力与运动》的详细内容,主要涉及3.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3.2节“力的种类与效果”,3.3节“物体的运动与静止”,以及3.4节“牛顿第一定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各种力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与静止,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种类与效果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与作用,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板、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 教学内容讲解:(1)力的概念与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力的定义,讲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的种类与效果: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例子,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并分析各种力的作用效果。
(3)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运动与静止的变化。
(4)牛顿第一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种类及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与作用2. 力的种类与效果重力摩擦力弹力3. 物体的运动与静止4. 牛顿第一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一个力的作用例子,并说明其种类和效果。
(2)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例子:拉力(如拉弹簧测力计),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 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 了解植物的内部结构特征;
- 掌握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
- 植物的器官形态与功能;
- 内部构造特征。
教学难点
- 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前置检测(5分钟)
老师询问学生已学过哪些植物,对植物的形态有哪些了解,并教师简要讲解一些对植物形态的基础知识。
2. 新课导入(10分钟)
老师发放植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形态
特征进行讨论。
之后再进行形态分类的讲解。
3. 植物形态的分类(20分钟)
老师根据植物的长相与特征,进行分类讲解。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从形态上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4. 植物内部构造特征的讲解(20分钟)
老师通过PPT课件与标本模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植物内部结构的形态,并讲解不同植物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的联系。
5. 课堂练(15分钟)
老师发放题目,让学生尝试进行分析、分类,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并适时纠正易错的地方。
6. 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从植物形态的多样性、内部构造特征、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参考资料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领域的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3节:生物的进化与适应3.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与结构第2节:地球的运动与季节第3节:宇宙的探索4.第四章:技术与工程第1节:技术的基本概念第2节:技术的发明与创新第3节:工程设计与实践三、教学过程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运动形式、能量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物的适应性、生态平衡等。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2节 水的组成 教案(教学设计)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2节水的组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二、过程与方法展示一系列水在自然界中的美丽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电脑动画模拟水的电解过程,并形象化地模拟微观粒子的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更易接受和了解。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多媒体教学课件影片文字介绍:对于生命,水具有可与空气等同的重要意义。
水与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离不开水。
没有了水,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一)物理性质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
文字体现:101 kpa,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凝固点0 ℃沸点100 ℃图片展示:冰山浮于水面,说明冰的密度比水小。
文字说明:4 ℃时密度最大,为1 g/cm3。
(二)化学性质【实验2-1】水的电解动画体现:水的电解过程,对电极上所产生气体的检验过程。
同时文字表示:两边电极上均有气体产生V正:V负≈1:2。
【实验2-2】气体的检测正极气体:放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水氢气+氧气H2O H2 O2{实验推算}:附加:根据电解水实验现象得知:V(H2):V(O2)=2:1,试推导水的化学式(已知ρ氢气=0.09 g/L,ρ氧气=1.43 g/L)提示:V(H2):V(O2)=2:1ρ氢气=0.09 g/L H2质量∶O2质量=?∶?ρ氧气=1.43 g/L氢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氢原子个数∶氧原子个数=?∶?水分子的化学式为: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水的化学式为H2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本教案共73页)(包含教学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分析及措施)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
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
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
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
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
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
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
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
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
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
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
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
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
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
难点: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
难点:电压的概念: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
学情分析:少数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却不是很积极,课后能不会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弱,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
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
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学措施:(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
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各个章节教案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课题:1.1地球上的水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难点: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图)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液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___ 态和___ 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___96.53%___ 。
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
其次是淡水,占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_2.53%_,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二、水与生命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
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以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____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 ,其中水母占_____ ,草本植物中约占___________ 。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 活动也离不开水。
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 。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第二课时三、水的循环1.阅读p5水的循环图。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____蒸发__和_____蒸腾__进人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
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
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
可以表示如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内陆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典型例题解析]【例1】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解析】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例2】分析下面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框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框图中A、B、C、D、E所表达的水循环中的各种环节名称。
(2)目前人类对水循环中哪一环节可以施加影响?请举例具体说明。
【解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循环形式,要正确填写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各种环节的名称,必须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陆地上的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着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完成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回忆了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运动过程,题中第一小题的答案便迎刃而解。
要回答第二小题的问题,首先要想到目前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所采用的一些措施,诸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等,然后思考一下这些措施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属于何种环节,问题便可得到解决。